新生儿病情观察与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22
新生儿肺炎患者的详细护理
一、环境护理
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室温维持在22-24℃,
湿度在55%-65%。
2. 避免让新生儿接触呼吸道感染者,减少探视,降低感染风险。
二、生活护理
1. 确保新生儿充足的休息,提供舒适的环境,使其更容易呼吸。
2. 按照医嘱,给予新生儿合适的食物和水分,注意营养均衡。
三、呼吸护理
1. 观察新生儿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 定时为新生儿翻身、拍背,帮助痰液排出。
四、观察与监测
1.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和血压。
2. 观察新生儿是否有咳嗽、气促、发绀等症状,评估病情变化。
五、药物护理
1. 严格按照医嘱给药,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2. 给予抗生素治疗时,注意观察新生儿是否有过敏反应。
六、心理护理
1. 给予家长必要的心理支持,解答其疑问,减轻其焦虑。
2. 鼓励家长参与新生儿的护理,增强其信心。
七、健康教育
1. 向家长讲解新生儿肺炎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方法。
2. 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护理,包括呼吸护理、药物护理等。
通过以上护理措施,有助于新生儿肺炎患者的康复。
然而,每个新生儿的病情和需求都有所不同,护理时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医生。
新生儿儿科疾病护理常规第四节新生儿专业一、正常新生儿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持空气流通,室温、湿度适宜。
2.身份识别:新生儿入母婴同室,需核对新生儿腕带(姓名、床号、住院号、出生时间、性别等)及全身情况,并告知家属及产妇。
3.体位护理:将新生儿安置在婴儿床内,出生6小时内,新生儿头放平或稍低位,偏向一侧,注意观察面色及呼吸,如有紫绀或呼吸困难,应立即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如有分泌物,应及时清除、遵医嘱吸氧,并报告医师。
4.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新生儿保暖。
每日测体重1次、测体温4~6次,观察大小便次数、量、颜色及性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与对症处理。
5.新生儿护理:根据情况,每日行新生儿沐浴1次,眼部护理、脐部护理、口腔护理、臀部护理各1次。
6.密切观察新生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新生儿医师,必要时转新生儿科继续治疗。
二、早产儿护理常规早产儿(prematureinfant)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而出生体重<2500g的婴儿统称为早产儿。
1.维持体温稳定(1)保持室温24~26℃,湿度55%~65%。
(2)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病情,给予不同保暖措施,测体温6次/d。
(3)各种治疗、护理集中进行。
2.维持有效呼吸(1)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取侧卧,头肩抬高15°,头偏向一侧。
(2)有缺氧症状时,遵医嘱给予吸氧,氧浓度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5%--93%为宜;出现呼吸暂停,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拍打足底、托背、睡水床等措施。
3.合理喂养(1)尽早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
(2)吸吮能力差和吞咽不协调者给予鼻饲喂养。
(3)每日准确记录出入量,每日测体重一次。
4.预防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手卫生。
(2)限制探视,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3)室内物品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
5.密切观察病情(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2)观察患儿喂养、精神、哭声、反射、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梢温度等。
新生儿病情观察
1 哭声新生儿不同的啼哭可以辨别病情变化和需求,因此应认真观察,正常哭声宏亮有力,如哭声软弱无力,带有呻吟,常是产程延长,产钳娩出的婴儿。
颅内出血的患儿哭声中时而出现脑性尖叫,伴有前囟饱满,双眼凝视等表现。
新生儿肺炎患儿常哭声无力,哭时口周有发绀伴鼻扇和呼吸急促。
低钙性啼哭常伴有夜间惊叫。
2 吸允正常新生儿哺乳时吸允有力,早产儿则吸允无力,如出现拒乳,不哭,反应差则提示病情严重。
3 呕吐哺乳后溢乳属正常现象,如持续呕吐应考虑幽门梗阻,胃肠炎,颅内压增高呕吐呈喷射状。
4 大小便如24至48小时没排大小便属于异常现象,应记录。
检查是否有先天性的肛门闭锁,泌尿系统有无畸形。
新生儿尿量每天400ml左右。
5 脐带新生儿产后三天常规断脐,脐部是细菌侵入的门户,应常规脐部护理,保持干燥,防止感染,防止败血症。
6 皮肤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损伤,特别是腋下,腹股沟,臀部,应加强观察和护理。
7 意识正常新生儿神清,反应灵敏。
重症新生儿护理规范重症新生儿护理是指对处于危重病情或需要综合护理的新生儿进行专门护理,采取一系列规范化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
以下是重症新生儿护理的一般规范。
一、环境准备:1. 护理室要保持安静、温暖、干净,光线要柔和。
2. 护理室要装备完善的呼吸机、监护仪等护理设备,并保持其正常运行。
3. 护理器具要严格消毒并放置整齐,方便使用。
4. 床铺要平整、干净,为新生儿提供有舒适感的睡眠环境。
二、新生儿的观察:1. 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心率、体温、血压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并随时记录。
2. 注意观察新生儿的意识、反应、色泽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 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黏膜、口腔、肛门等部位的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三、呼吸道护理:1.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清洁鼻腔和口腔,预防并治疗呼吸道感染。
2. 定期监测新生儿的呼吸功能,及时发现呼吸窘迫等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四、循环系统护理:1. 定期测量新生儿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随时监测心电图和心功能。
2. 做好新生儿的血液检查、输血等操作,注意护理操作的规范和安全。
五、消化系统护理:1. 对于需要喂养的新生儿,要根据医嘱进行喂养,保证喂养的时间和量。
2. 对于出现生理性黄疸的新生儿,要进行光疗和监测血清胆红素。
3. 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吐奶情况,及时清理口腔和保持干净。
六、感染预防与护理:1. 严格做好手卫生,使用无菌操作,预防交叉感染。
2. 定期进行新生儿的皮肤护理和清洁,预防皮肤感染。
3. 注意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传播。
七、心理护理:1. 给予新生儿足够的爱与关心,保持亲密接触,增强亲子关系。
2. 尊重新生儿的个人习惯和需求,适当给予安抚和悉心照顾。
3. 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的治疗和护理,为其提供温情呵护。
综上所述,重症新生儿护理规范是保证重症新生儿安全和健康的基础。
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这些规范进行护理操作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
新生儿异常情况的观察及护理一、皮肤颜色的观察:红(暗红)、黄、紫、白、黑红:红细胞增多症(宫内缺氧,先心,双胎输血综合症龙凤胎除外,新生儿血占体重8%,接生时未断脐脐血流入胎儿多。
)黄:新生儿黄疸,败血症等。
2-3天出现黄为生理性黄疸,24小时内出现黄为病理性黄疸。
紫:心肺疾病,窒息,低血糖等。
白:贫血,双胎输血综合症,脐带出血,内脏破裂出血,颅内出血。
黑:较少见肾上腺皮质激素异常。
皮肤:有杀菌作用。
过期产儿多脱皮;梅毒儿手心、脚心脱皮有泡;IUGR及过期产儿可见皲裂;中毒性红斑(足月儿多见)或者针尖样的粟粒,数周后消失,血管扩张性火焰斑,这些均属正常。
二、呼吸:节律,频率,有无哼声、吸凹。
正常呼吸40-60次/分。
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主要有吸肺,湿肺,RDS等。
三者之间可通过胸片进行鉴别。
吸肺可分为羊水吸入综合症和胎粪吸入综合症,羊水吸入综合症指羊水未被污染,常有一过性的呼吸困难或青紫,症状轻,预后好。
胎粪吸入综合症指羊水被胎粪污染,常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呼吸困难,青紫明显,严重者伴呻吟。
湿肺:由于肺内液体积聚引起,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出生时呼吸大多正常,约2-5小时后出现呼吸急促,每分钟60-80次以上,有时可达100次以上,唇周青紫,但反应正常,哭声响,吃奶不受影响。
症状较重者,青紫明显,反应差,呻吟,不吃不哭,体温正常,肺部呼吸音减低或出现粗湿罗音。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因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的呼吸窘迫症,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呻吟,面色青灰供氧不能使之减轻。
吸肺的处理:1保暖。
2供氧。
3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稀释及排出。
4抗炎治疗。
湿肺的处理:轻症者无需特别处理,24小时后病情自动好转。
RDS处理:除吸肺处理外可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气管内滴入,预防剂量100mg/kg/次,1.5ml=120mg,治疗剂量为200 mg/kg/次。
呼吸暂停:呼吸停止20秒以上或短于20秒而伴发绀或突发明显的苍白及肌张力减退或心率过缓小于100次/分,早产儿多见(小于30周),高峰出现在生后一周。
新生儿护理病情观察重点内容
1.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组织液,有无止血困难。
全身任何部位水肿、皮肤异常、赘生物、畸形。
2、安静状态下:
(1)经皮血氧<95%;心率>150次/分;经刺激活动后无回升。
正常情况下心率上升15-20次/分体温升高1°C。
(2)呼吸<30次/分或>60次/分,或伴有胸廓起伏明显、吸气三凹争征、抽泣样呼吸,有无哮喘鸣,呼吸暂停;病情稳定后再次出现。
3、体温>37.5℃,经安抚、松包被扔不下降,和或伴有苍白、肢端凉,体温不稳定。
4、皮肤色泽苍白,和或肢端凉,经保暖无改善,皮肤发花发灰。
5、黄疸在短时间内迅速加深。
6、12小时内呕吐>2次,排除溢奶、活动、改变体位等因素。
7、呕吐黄色、黄绿色,无力或其他有色胃内容物或引出胆汁样、粪样、咖啡样物。
8、连续2次吃奶不好,残奶量≧1/2奶量,吸吮无力,吞咽无力,吞咽不协调,吃奶2~3小时后扔腹胀,原喂奶顺利者出现不能完成原口服奶量改为鼻饲。
9、持续烦躁、哭闹,声音欠洪亮。
10、哭声弱,活动少,无力。
有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者,如淡漠、激惹、惊厥、前囟隆起、肌张力明显增高或低下、原活跃的出现活动减少。
11、腹胀,见肠型,脐周见红肿、淤紫、腹壁皮肤发亮、紧绷,红臀。
12、尿少,1ml/kg.h
13、血便,大便水分多超过3次。
婴幼儿患病后的病情观察要点婴幼儿是家庭中最为脆弱的一群,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
当婴幼儿患病后,及时观察和监测病情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婴幼儿患病后的病情观察要点,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和护理婴幼儿。
一、体温观察体温是判断婴幼儿是否发热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婴幼儿的体温应在36.5℃-37.5℃之间。
当婴幼儿患病后,家长应每天定时测量婴幼儿的体温,并记录下来。
如果婴幼儿的体温超过37.5℃,则说明他们可能发热了,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给予退烧药物或用湿毛巾擦拭身体等。
二、呼吸观察呼吸是婴幼儿生命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婴幼儿的呼吸频率应在每分钟30-60次之间。
当婴幼儿患病后,家长应观察婴幼儿的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节律等。
如果婴幼儿的呼吸异常,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或呼吸不规律等,应及时就医。
三、饮食观察婴幼儿患病后,饮食情况的观察也非常重要。
家长应观察婴幼儿的食欲和饮水情况,如果婴幼儿出现食欲不振、拒绝进食或口渴等症状,可能是疾病的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此外,家长还应注意观察婴幼儿的大小便情况,如尿量减少、大便次数增多或出现异常颜色等,也需要引起重视。
四、睡眠观察婴幼儿的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健康非常重要。
当婴幼儿患病后,家长应观察婴幼儿的睡眠情况,包括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长等。
如果婴幼儿出现失眠、多梦或频繁醒来等情况,可能是疾病的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五、皮肤观察婴幼儿的皮肤是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婴幼儿患病后,家长应观察婴幼儿的皮肤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湿疹或疹子的出现、皮肤干燥或出汗等。
如果婴幼儿的皮肤出现异常,可能是疾病的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六、行为观察婴幼儿患病后,行为的变化也是需要关注的。
家长应观察婴幼儿的精神状态、活动能力和情绪变化等。
如果婴幼儿出现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或活动能力下降等情况,可能是疾病的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新生儿常见疾病及护理】新生儿的护理要点新生儿常见疾病及护理1、泪囊炎新生儿泪囊炎是比较常见的眼病,表现为宝宝的眼睛经常会出现泪眼汪汪的情况。
或者发现在宝宝的眼睛里会有许多脓性分泌物流出,有的是出生以后第一天就有症状,有的大概一周后或者一个月以后出现。
一旦发现,要尽早治疗,因为长时间不治疗,可导致结膜和角膜炎症,引起角膜溃疡,甚至发展为眼内炎症。
♦防治护理方法:1、局部使用抗生素眼液。
如果宝宝被确诊为新生儿泪囊炎,妈妈也不要太着急,因为大多数的宝宝在6个月内,泪道仍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可先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
通常是在局部使用抗生素眼液,配合大眼角皮肤(泪囊部)按摩,促进泪液网鼻泪管方向流动,每天做2-3次,病情较重的患儿可增加至4-6次,每次1分钟。
2、尿布疹尿布疹是发生在裹尿布部位的一种皮肤炎性病变,也称为婴儿红臀,表现为臀部与尿布接触区域的皮肤发红、发肿,甚至出现溃烂、溃疡及感染,稍有轻微的外力或摩擦便会引起损伤。
♦防治护理方法:1、要处理宝宝尿布疹,可在妈妈帮他换尿布时,用性质温和的肥皂与温水彻底洗净不舒服部位。
2、尽量不要去摩擦长尿布疹的位置。
3、避免使用宝宝湿巾,因为它们可能含有酒精。
4、然后让宝宝的屁股风干一会儿,他的皮肤接触空气会对缓解尿布疹症状有帮助。
5、在患尿布疹的部位上抹一些滋润软膏,例如凡士林软膏或锌氧化物,保护皮肤免于进一步的不适。
新生儿疾病的预防1、吃好如果可以尽量进行母乳喂养,开始吃辅食后要注意三餐营养均衡。
进入秋冬后更要额外多吃富含VC的水果蔬菜。
美国建议1岁以后的宝宝一天需要有5份水果蔬菜(5份大概是我一个巴掌大小),学龄前的儿童一天需要保证一杯左右的蔬菜水果(大概半斤)。
2、睡好长期睡眠缺乏的宝宝容易造成抵抗力差。
一般而言,新生儿需要18小时左右的睡眠,1岁左右的宝宝总共需要12~13小时睡眠,学龄前儿童需要10小时睡眠。
对于3岁之前的宝宝,晚上不要超过8点入睡。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新生儿出生时,由于体内有来自母亲的抗体,一般不容易生病,但还是有一些常见的情况需要加以注意。
一、脐炎新生儿出生结扎后的脐带残端一般3~7天脱落,有的需要10 余天或20余天(根据结扎手法不同)才能干燥脱落。
1、原因局部细菌感染。
当新生儿出生后切断脐带是,其根部为新鲜伤口,脐带内的血管没有完全闭合。
若护理不当,病菌进入时,可引发脐炎。
如果治疗不及时,病菌进入血液可能引起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2、临床表现脐轮与脐周皮肤发红,其根部有少量分泌物为脐炎的典型症状。
轻者:新生儿没有全身症状。
较重者:脐部周围皮肤红肿,脐根部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并伴有臭味。
重者:新生儿伴有发烧、食欲不佳、精神状态不好等症状。
3、护理方法治疗脐炎的根本措施是预防,尤其是脐带脱落前的护理。
应保持脐部干燥,勤换尿布,防止尿液污染。
一旦发生脐炎,应及时就医。
黄疸是指新生儿的血液、粘膜和皮肤出现变黄的现象,脸上最先变黄,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手脚。
1、原因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在老化之后,经过代谢会产生一些废物(胆红素),最后经肝脏排除体外。
而新生儿肝酶活动力低,无法清除过多的胆红素,因而发生黄疸。
新生儿黄疸多发生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性黄疸)。
2、观察轻度黄疸主要显现在巩膜、面部、躯干等部位,中度以上黄疸除此部位明显外,手心、足心亦有感染。
溶血性黄疸出现早,进展快,并常伴有贫血;肝脾大或水肿感染性黄疸常伴有发热,并克发生感染;梗阻性黄疸大便色浅或呈陶土色;产伤所致黄疸可有头颅血肿或其他部位损伤原因,红细胞破坏增多,长因母乳血型不合引起。
另外,红细胞增多症、窒息、缺氧、酸中毒等也会引发黄疸。
3、类型(1)生理性黄疸:正常足月儿60%在出生后的2~3 天出现黄疸,在第4~5 天达到高峰,在1~2 周内消失。
早产儿、低体重儿有80%会出现黄疸,且出现时间较早(24 消失内),黄疸程度重,消退时间长,一般长于3 周,黄疸指数平均在11-12 毫克每100 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