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最新资料推荐------------------------------------------------------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查房儿科 12 月份护理查房时间 2019-12 地点儿科护理站主持人张淑玲参加人员儿科全体护士内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护理查房护士长:各位姐妹妹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我们聚集一起来共同学习一下新生儿黄疸。
下面由李艳苗介绍一下病例。
李艳苗:患儿王佳伟,男,15 天,主因发现全身皮肤黄染 10 余天,经皮测黄疸指数为 23 而入院,入院时生命体征正常,测总胆红素为297umol/l,间接胆红素为284umol/l。
患儿口唇红润,四肢温暖,各原始反射尚可,全身皮肤黄染,前囟张力不高,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四肢张力正常,双肺呼吸音轻,心律齐,吃奶好,二便正常。
入院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护士长:下面由张佳靓介绍一下护理诊断及目标。
张佳靓:护理诊断:1. 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2. 患儿喂养困难:与患儿吸允能力差,摄入不足有关 3. 知识缺乏:1/ 9家长本身缺乏本病的相关知识护理目标:1. 能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积极配合处理2. 患病期间患儿能获取所需的营养和水分3. 家长能说出本病的相关知识,以减轻焦虑和恐惧护士长:下面由王钰垒说一下护理计划与实施过程。
王钰垒:护理计划与实施过程 1. 预防胆红素脑病(1)评估患儿黄疸程度、范围、进展及伴随症状。
(2)密切观察有无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黄疸迅速加重、拒食、吸吮力弱、嗜睡、肌张力减退、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出现立即通知医生采取抢救措施。
(3)合理喂养:通过刺激肠蠕动促进胎粪的排出,可建立肠道的新鲜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4)注意保暖:维持体温在 36.0-37.0℃,以避免低体温时游离脂酸过高与胆红素竞争和白蛋白的结合。
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观察与护理干预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随着人们对新生儿育儿质量要求的提高,迫切需要科学的护理方法来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预防和积极治疗。
本文选取了我院156例正常出生新生儿,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一般护理组各78例,以了解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发生及预防的作用。
结果显示通过早期密切观察以及自然光照射、新生儿抚触和游泳、哺乳指导、感染灶处理等综合护理干预手段,能明显减少新生儿胎便转黄时间和降低黄疸指数,并提高家长的满意度,这些早期护理干预手段值得在临床以及新生儿家庭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护理干预;观察;预防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的积累而引起皮肤、黏膜、巩膜和组织黄染的症状[1],约有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2]。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1~2周逐渐自行消退[3];病理性黄疸病因复杂,病情变化发展快,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胆红素脑病而引起严重的后遗症或死亡[1]。
因此,在新生儿出生两周内,需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从而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
本文选取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出生156名正常新生儿,分成两组,对其中一组78例进行早期黄疸观察、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而另外一组实施常规护理,以了解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消退以及胆红素脑病预防的作用。
1资料与分析1.1临床资料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选取了在本院出生156名正常足月新生儿,其中男婴80例,女婴76例。
新生儿出生时体重为2.5~4.0kg,Apgar评分均≥8分,母婴均无妊娠合并症及异常产程,新生儿出生时无产伤、感染及窒息,并排除ABO或Rh溶血、先天性胆管阻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等疾病。
新生儿黄疸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
新生儿黄疸,也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黄疸的出现。
黄疸是一种皮肤和眼部黄色染色的症状,由于胆红素沉积在皮肤和眼白部分,通常在出生后2至4天出现,最长可持续2周。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约6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周内出现轻度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生儿肝脏未能快速清除体内的胆红素。
胆红素是由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一种物质,正常情况下,它经过肝脏的代谢和排泄,排出体外。
但由于新生儿肝脏的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导致胆红素不能正常代谢,而在体内积累,致使黄疸出现。
另外,早产儿和母体血型不兼容的新生儿出现黄疸的风险更高。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处理,最重要的是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
如果黄疸不严重,通常只需要保持良好的喂养和积极观察。
但是,如果黄疸过严重,则需要采取治疗措施,例如光疗和输注葡萄糖酸钙等。
在护理新生儿黄疸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新生儿足够的液体摄入和充足的营养,保持体温适宜,并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和血液检查,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生理性黄疸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理解黄疸
儿科护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由于儿童特别容易受到不同疾病
的影响,所以护士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以最佳方式为儿童
提供护理。
其中一类疾病就是黄疸,它是一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
儿科疾病,其发病率在新生儿中尤其高。
黄疸是一种临床诊断,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水平过高而引起的,导致皮肤及眼睑的颜色变得发黄。
黄疸的分为两种:1.新生儿期
黄疸,一般是由于新生儿黄疸病毒感染所致;2.物理性黄疸,一般是
由于某些疾病引起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所致。
物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浓度过高而引起的,一般是
由婴儿的某些内部疾病引起的,如肝病、湿疹、癫痫等,或者是母亲
产时传播给婴儿,使婴儿感染某种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等,都会引
起婴儿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从而引起黄疸。
儿科护士在临床上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识别和处理婴儿的黄疸,
因为它不仅可以对婴儿造成身体伤害,而且可能是一些严重疾病的先兆,从而使儿童护理能够及早发现,及早采取行动,避免病情恶化。
因此,儿科护士应首先根据检查结果,准确判断出新生儿的黄疸
类型,并根据不同的黄疸类型提供对应的护理,以减轻新生儿的不适,保护婴儿健康。
此外,儿科护士还要积极配合其他医护人员,为新生
儿提供全面且周全的护理,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作者:沈艳来源:《健康导报·医药版》2014年第02期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升高,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引起皮肤及巩膜黄染,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症状,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I]。
病理性黄疸可能引起严重的后遗症,部分患儿还有死亡的可能,严重威胁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存质量。
一、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对病理性黄疸应积极查找病因,引起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有:感染性:①新生儿肝炎:大多为胎儿在宫内由病毒感染所致,以巨细胞病毒最常见,其他为乙型肝炎、风疹、单纯疱疹、柯萨基、EB病毒、李斯特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
感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在通过产道分娩时被感染。
常在生后1—3周或更晚出现黄疸,病重时粪便色浅或灰白,尿色深黄,患儿可有厌食、呕吐、肝轻至中度增大。
②新生儿败血症。
非感染性:①新生儿溶血症。
②胆道闭锁目前已证实本症多数是由于宫内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生后进行性胆管炎、胆管纤维化和胆管闭锁;若管壁薄弱则形成胆总管囊肿。
多在出生后2周始显黄疸并呈进行性加重;粪色由浅黄转为白色,肝进行性增大,边硬而光滑;肝功改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3个月后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③母乳性黄疸:大约l%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
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诊断。
④遗传性疾病: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在我国南方多见,核黄疸发生率较高;其他如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d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
⑤药物性黄疸:如由维生素K 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
二、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给予口服苯巴比妥钠,尼可刹米,蓝光治疗,静脉滴注茵栀黄注射液等治疗。
以用药3天黄疸降至正常或明显下降为显效;用药4—7天黄疸降至正常或下降明显为有效;用药7天后黄疸无下降为无效。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
1临床资料
20名新生儿黄疸,男婴15名,女婴5名,生理性黄疸 13名,病理性黄疸7名。
20名新生儿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
2周后家庭访视,13名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名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 12 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 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6名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名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2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较多,且其寿命短,短期内破坏多且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脏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2.2.1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
2.2.2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
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
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3观察与护理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2皮肤颜色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
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3.3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
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3.4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
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3.5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3.6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肛门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裸露,持续时间1~4天。
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3.7提早人工喂养暂停母乳喂养,提早人工喂养,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的排出。
本文7名婴儿均为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7天后,黄疸下降,认为此母乳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3.8健康宣教大多数新生儿家长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思想上不够重视,要向家长讲解黄疸原因及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护理措施,严重时可引起核黄疸,致婴儿死亡,取得家长信任,保持良好医患关系,他们会主动配合医护人早做好婴儿的观察、治疗和护理。
本文1名婴儿家长未予重视,致使婴儿8周后黄疸才消退,影响婴儿预防接种,这应引起广大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