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教学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3
婴幼儿常见问题及护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婴幼儿护理基础》教材第四章“婴幼儿常见问题及护理”,详细内容包括:婴幼儿常见疾病的识别与护理,如发热、咳嗽、消化不良等;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如跌倒、烫伤、异物卡喉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婴幼儿常见问题的识别及护理方法。
2. 能够预防并处理婴幼儿意外伤害。
3. 培养学生关爱婴幼儿、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婴幼儿常见疾病的识别与护理,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
难点: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护理技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模拟婴儿。
2. 学具:笔记本、笔、护理用品(如体温计、退热贴、棉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婴幼儿发热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婴幼儿常见问题及护理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a. 婴幼儿常见疾病的识别与护理。
b. 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
3. 实践操作:a. 分组进行模拟护理操作,如测量体温、更换退热贴等。
b. 角色扮演,模拟意外伤害现场,进行急救处理。
4.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讲解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5.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知识,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常见问题及护理a. 常见疾病识别与护理b. 常见意外伤害预防与处理2. 护理方法与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婴幼儿发热的护理方法。
b. 针对跌倒、烫伤、异物卡喉等常见意外伤害,分别列举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2. 答案:a. 发热的护理方法: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为婴幼儿更换衣物,使用退热贴或温水擦拭身体,注意补充水分等。
b. 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跌倒:保持地面干燥,避免放置杂物,教育婴幼儿注意行走安全,跌倒后及时检查有无受伤,必要时就医。
烫伤:将热源远离婴幼儿,使用防烫伤用品,烫伤后立即用冷水冲洗,涂抹烫伤膏,严重时就医。
异物卡喉:避免给婴幼儿喂食易卡喉的食物,如坚果、果冻等,卡喉时采用背部拍打或胸部推压法进行急救。
新生儿护理新生儿科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新生儿护理》第五章“新生儿科常见病症的护理”。
详细内容包括: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新生儿科常见病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
2. 能够运用护理知识对新生儿科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操作。
3.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新生儿黄疸、肺炎、败血症的护理措施。
难点:新生儿科病症的早期识别及护理操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新生儿模型、医疗器械(如黄疸测试仪、听诊器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护理操作练习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新生儿科常见病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新生儿护理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2)新生儿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3)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新生儿模型操作练习,教师指导;(2)学生互相交流护理心得,教师点评。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新生儿科常见病症相关的典型病例,分析护理措施。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护理操作题目,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教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新生儿黄疸(1)病因(2)临床表现(3)护理措施2. 新生儿肺炎(1)病因(2)临床表现(3)护理措施3. 新生儿败血症(1)病因(2)临床表现(3)护理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措施;(2)分析新生儿肺炎的病因及临床表现;(3)谈谈你对新生儿败血症护理的认识。
2. 答案:(1)新生儿黄疸护理措施:保证充足喂养、促进肠道蠕动、定期监测血清胆红素、遵医嘱使用药物等。
(2)新生儿肺炎病因及临床表现:感染、吸入性肺炎等,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体温异常等。
(3)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加强皮肤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
2024年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处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生儿护理》教材第四章“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处理”,详细内容涉及新生儿黄疸、腹泻、发热、呕吐、脐炎等常见问题的识别、原因分析及初步处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新生儿常见问题的原因及表现,提高识别能力。
2. 学会新生儿常见问题的初步处理方法,提高护理技能。
3. 培养学生主动关注新生儿健康状况,提高护理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新生儿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新生儿常见问题的识别及初步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新生儿模型、体温计、消毒棉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新生儿护理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新生儿常见问题。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原因、表现。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识别和处理新生儿常见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针对新生儿常见问题进行识别和处理方法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新生儿常见问题黄疸腹泻发热呕吐脐炎2. 原因及表现3. 初步处理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2)列举新生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
2. 答案:(1)新生儿黄疸:原因: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处理方法:光照疗法、药物治疗等。
(2)新生儿腹泻:常见原因:感染、喂养不当等;护理措施:调整喂养方式、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脱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新生儿常见问题的识别和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堂互动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提高护理技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新生儿常见问题的原因及表现2. 新生儿常见问题的初步处理方法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新生儿常见问题的原因及表现新生儿常见问题的原因及表现是教学的核心内容,需详细讲解。
婴幼儿常见疾病及护理课件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婴幼儿常见疾病及护理的相关知识。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第七章“婴幼儿常见疾病及其护理”进行展开,详细内容包括:婴幼儿常见疾病的分类、症状识别、护理措施以及预防方法。重点探讨感冒、腹泻、肺炎、湿疹等疾病。 二、教学目标 1. 熟悉婴幼儿常见疾病的分类、症状及护理方法; 2. 学会预防婴幼儿常见疾病的有效措施; 3. 提高学生在实际护理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婴幼儿疾病症状的识别及护理方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感冒、腹泻、肺炎、湿疹等常见疾病的护理及预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课件、婴幼儿护理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护理操作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出婴幼儿常见疾病及护理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 1) 婴幼儿常见疾病的分类及症状识别; 2) 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3. 例题讲解:针对感冒、腹泻、肺炎、湿疹等疾病,讲解具体护理方法;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针对不同疾病设计护理方案; 5. 实践操作:利用婴幼儿护理模型,进行护理操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 1. 婴幼儿常见疾病分类 2. 症状识别及护理方法 3. 感冒、腹泻、肺炎、湿疹护理要点 4. 预防措施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针对感冒、腹泻、肺炎、湿疹等疾病,设计一份婴幼儿护理方案; 2. 答案要求:包括疾病症状识别、护理方法、预防措施等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更多婴幼儿护理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 4. 作业设计的要求与答案的详细程度; 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点,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在本节课中,难点是婴幼儿疾病症状的识别及护理方法的掌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案例和清晰的图片,结合实际操作演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教学重点是课程内容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冒、腹泻、肺炎、湿疹等常见疾病的护理及预防。教师应通过详细的讲解、实例分析、互动问答等方式,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关键知识。 二、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例题讲解应深入浅出,涵盖疾病的症状、护理步骤、预防措施等多个方面。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详细讲解每个步骤,并解释背后的护理原理。同时,应拓展例题的广度,涵盖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和不同疾病的表现,以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 实践操作是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护理技能的重要环节。设计时,应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操作。教师可设置模拟情景,如模拟婴幼儿感冒护理、腹泻处理等,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护理技能。 四、作业设计的要求与答案的详细程度 作业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业题目要明确具体,要求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设计全面、细致的护理方案。答案要求详细,包括疾病症状的识别、护理方法的实施、预防措施的制定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课后反思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拓展延伸部分,教师可推荐相关书籍、网站、讲座等资源,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课后拓展的实际情况,定期检查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语言要清晰、准确,语调要亲切、自然; 2. 对于重要知识点,可以适当提高音量,以引起学生注意; 3. 在提问和解答环节,语速要适中,确保学生能听懂并思考。 二、时间分配 1. 理论讲解部分控制在30分钟以内,确保有足够时间进行实践操作;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各分配15分钟,让学生充分消化吸收; 3. 实践操作环节不少于20分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际操作的机会。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真实案例或生活场景进行导入,提高学生的代入感; 2. 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婴幼儿健康问题; 3.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 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方面 1. 是否覆盖了所有重点和难点,是否需要调整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2. 教学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需要更新或增加更多实例; 3. 实践操作环节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够熟练掌握护理技能。 二、教学方法方面 1. 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是否需要提高语言感染力; 2.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各环节的时间; 3.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三、学生反馈方面 1.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 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兴趣和参与度,是否需要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3. 学生在课后拓展延伸方面的表现,是否需要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四、教学效果方面 1. 学生对婴幼儿常见疾病及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操作; 3. 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满意度,是否需要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优化。
婴幼儿常见问题及护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七章“婴幼儿常见问题及护理”,详细内容涉及:婴幼儿常见疾病识别、家庭护理方法、预防措施以及安全用药知识。
重点探讨婴幼儿感冒、发热、腹泻等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婴幼儿常见疾病的识别方法,提高护理能力。
2. 使学生了解家庭护理的基本原则,具备安全用药的常识。
3. 培养学生预防为主、科学护理的观念,提高婴幼儿健康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常见疾病的家庭护理方法及安全用药。
教学重点:婴幼儿常见疾病的识别、预防及护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模拟药箱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婴幼儿常见疾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婴幼儿常见疾病的类型及症状。
(2)家庭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安全用药的知识和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针对某一婴幼儿常见问题,讨论家庭护理方法和安全用药。
(2)角色扮演:模拟家庭护理场景,进行护理操作。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婴幼儿感冒护理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护理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其他常见问题,设计家庭护理方案。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常见问题及护理常见疾病类型及症状家庭护理原则与方法安全用药知识2. 婴幼儿感冒护理例题七、作业设计(1)发热(2)腹泻(3)咳嗽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查阅更多关于婴幼儿护理的资料,提高自身护理水平。
(2)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参观儿童医院、开展护理知识讲座等,增加实践经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
3. 作业设计的具体性和针对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和难点解析:婴幼儿常见问题及护理的教学难点与重点主要在于疾病的识别、家庭护理方法及安全用药。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新生儿出生时,由于体内有来自母亲的抗体,一般不容易生病,但还是有一些常见的情况需要加以注意。
一、脐炎新生儿出生结扎后的脐带残端一般3~7天脱落,有的需要10 余天或20余天(根据结扎手法不同)才能干燥脱落。
1、原因局部细菌感染。
当新生儿出生后切断脐带是,其根部为新鲜伤口,脐带内的血管没有完全闭合。
若护理不当,病菌进入时,可引发脐炎。
如果治疗不及时,病菌进入血液可能引起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2、临床表现脐轮与脐周皮肤发红,其根部有少量分泌物为脐炎的典型症状。
轻者:新生儿没有全身症状。
较重者:脐部周围皮肤红肿,脐根部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并伴有臭味。
重者:新生儿伴有发烧、食欲不佳、精神状态不好等症状。
3、护理方法治疗脐炎的根本措施是预防,尤其是脐带脱落前的护理。
应保持脐部干燥,勤换尿布,防止尿液污染。
一旦发生脐炎,应及时就医。
黄疸是指新生儿的血液、粘膜和皮肤出现变黄的现象,脸上最先变黄,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手脚。
1、原因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在老化之后,经过代谢会产生一些废物(胆红素),最后经肝脏排除体外。
而新生儿肝酶活动力低,无法清除过多的胆红素,因而发生黄疸。
新生儿黄疸多发生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性黄疸)。
2、观察轻度黄疸主要显现在巩膜、面部、躯干等部位,中度以上黄疸除此部位明显外,手心、足心亦有感染。
溶血性黄疸出现早,进展快,并常伴有贫血;肝脾大或水肿感染性黄疸常伴有发热,并克发生感染;梗阻性黄疸大便色浅或呈陶土色;产伤所致黄疸可有头颅血肿或其他部位损伤原因,红细胞破坏增多,长因母乳血型不合引起。
另外,红细胞增多症、窒息、缺氧、酸中毒等也会引发黄疸。
3、类型(1)生理性黄疸:正常足月儿60%在出生后的2~3 天出现黄疸,在第4~5 天达到高峰,在1~2 周内消失。
早产儿、低体重儿有80%会出现黄疸,且出现时间较早(24 消失内),黄疸程度重,消退时间长,一般长于3 周,黄疸指数平均在11-12 毫克每100 毫升。
婴幼儿常见问题及护理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婴幼儿护理基础》教材第三章“婴幼儿常见问题及护理”,详细内容包括婴幼儿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发热识别与初步处理,以及婴幼儿居家安全防护措施、应急处理方法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婴幼儿常见问题识别、护理方法及居家安全防护措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婴幼儿突发状况应对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常见疾病识别及护理方法,婴幼儿居家安全防护措施落实。
教学重点:感冒、咳嗽、发热等常见疾病初步处理方法,突发状况应急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演示道具。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婴幼儿居家安全事故案例,引发学生对婴幼儿安全问题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1)婴幼儿常见疾病识别与护理:详细讲解感冒、咳嗽、发热等常见疾病症状、初步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2)婴幼儿居家安全防护:介绍居家安全防护措施、应急处理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不同场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对婴幼儿突发状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4. 例题讲解:针对婴幼儿发热处理方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判断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5. 随堂练习:布置一组关于婴幼儿常见疾病识别与护理练习题,让学生现场作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常见疾病识别与护理感冒咳嗽发热2. 婴幼儿居家安全防护防护措施应急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婴幼儿感冒、咳嗽、发热症状及初步处理方法。
(2)列举至少5项婴幼儿居家安全防护措施,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感冒:症状为流涕、咳嗽、发热等,初步处理方法为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给予适量温水等。
(2)咳嗽:症状为干咳或湿咳,初步处理方法为保持室内湿度适中,避免烟雾刺激,多喝水等。
(3)发热:症状为体温升高,初步处理方法为及时测量体温,给予退热药,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等。
婴幼儿常见病及护理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婴幼儿常见病的类型、症状及护理方法;2. 掌握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处理方法;3. 培养学生关爱婴幼儿健康,提高护理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婴幼儿常见病的诊断和护理方法的掌握;重点: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医疗器械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婴幼儿常见病的严重性和护理的重要性;2. 讲解:详细讲解婴幼儿常见病的类型、症状、原因和护理方法;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病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诊断和护理;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针对具体病症进行护理方法的探讨;6.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常见病类型、症状及护理方法;2. 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处理;3. 重点、难点内容突出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婴幼儿常见病的类型及症状;(2)列举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处理方法;(3)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3)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执行医嘱,保持环境卫生,避免交叉感染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婴幼儿常见病及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婴幼儿疾病的相关知识,关注护理实践,提高自身护理技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施;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1. 确保内容的全面性,涵盖婴幼儿常见病的类型、症状、原因及护理方法;2. 重视内容的逻辑性,按照病因、症状、护理的顺序组织教学;3. 突出实用性,结合实际病例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出生时,由于体内有来自母亲的抗体,一般不容易生病,但还是有一些常见的情况需要加以注意。 一、脐炎 新生儿出生结扎后的脐带残端一般3~7天脱落,有的需要10余天或20余天(根据结扎手法不同)才能干燥脱落。 1、原因 局部细菌感染。当新生儿出生后切断脐带是,其根部为新鲜伤口,脐带内的血管没有完全闭合。若护理不当,病菌进入时,可引发脐炎。如果治疗不及时,病菌进入血液可能引起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2、临床表现 脐轮与脐周皮肤发红,其根部有少量分泌物为脐炎的典型症状。轻者:新生儿没有全身症状。 较重者:脐部周围皮肤红肿,脐根部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并伴有臭味。 重者:新生儿伴有发烧、食欲不佳、精神状态不好等症状。 3、护理方法 治疗脐炎的根本措施是预防,尤其是脐带脱落前的护理。应保持脐部干燥,勤换尿布,防止尿液污染。一旦发生脐炎,应及时就医。 二、黄疸 黄疸是指新生儿的血液、粘膜和皮肤出现变黄的现象,脸上最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先变黄,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手脚。 1、原因 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在老化之后,经过代谢会产生一些废物(胆红素),最后经肝脏排除体外。而新生儿肝酶活动力低,无法清除过多的胆红素,因而发生黄疸。新生儿黄疸多发生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性黄疸)。 2、观察 轻度黄疸主要显现在巩膜、面部、躯干等部位,中度以上黄疸除此部位明显外,手心、足心亦有感染。溶血性黄疸出现早,进展快,并常伴有贫血;肝脾大或水肿感染性黄疸常伴有发热,并克发生感染;梗阻性黄疸大便色浅或呈陶土色;产伤所致黄疸可有头颅血肿或其他部位损伤原因,红细胞破坏增多,长因母乳血型不合引起。另外,红细胞增多症、窒息、缺氧、酸中毒等也会引发黄疸。 3、类型 (1)生理性黄疸:正常足月儿60%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黄疸,在第4~5天达到高峰,在1~2周内消失。 早产儿、低体重儿有80%会出现黄疸,且出现时间较早(24消失内),黄疸程度重,消退时间长,一般长于3周,黄疸指数平均在11-12毫克每100毫升。 (2)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常见于血液方面的疾病如ABO血型不合,肝脏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肝炎;感染造成肝功能降低;生产过程导致新生儿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头皮淤血。 病理性黄疸出现的早(24小时内),发展快,退的慢,当黄疸指数大于15毫克每100毫升就必须治疗了。 4、黄疸指数 简称胆红素的浓度,黄疸指数12毫克每100毫升,代表100毫升血液中存在12毫克的胆红素。 5、晚发型母乳性黄疸 母乳本身含有一些阻碍胆红素排泄的物质,若怀疑是这种情况,可暂停喂母乳2~3天,以做鉴别诊断。一般而言,黄疸可因暂停母乳而逐渐退去,之后,再喂母乳就不会有严重的黄疸发生。 母乳引起的黄疸持续1~2个月时,护理人员须提高警惕,之一通过新生儿日常活动及大便颜色来区分是否为病理性黄疸,以免延误就医(如发现灰白色大便应排除是否为胆道闭锁)。 表现:黄疸持续时间长,可达2~3个月,精神及生长发育良好,暂停母乳喂养可减轻。 处理建议:请医生协助确定,不用特殊治疗,可自愈。 6、护理方法 每天仔细观察新生儿眼白、皮肤、粘膜、手心脚心颜色变化,包括新生儿的精神状况,并做好记录,若婴儿的黄疸3周不退则需要去医院。黄疸高峰期要多喂奶、水,晒太阳或添加葡萄糖冲水喂食。 三、脱水热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原因: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外界温度高。 表现:无原因突然发热,精神尚可,饮食佳 预防措施:注意水分补充以及外界温度调节,穿衣盖被适度。 四、脓疱疹 原因:皮肤感染 表现:皮肤褶皱处粟粒状皮疹,充血、有脓头,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 预防措施:勤洗澡;注意护理人员的个人卫生;注意室内卫生。 五、先天性喉鸣 原因:缺钙等。 表现:吸气性喉鸣,一般2岁左右可自行缓解。 预防措施:母乳及新生儿均应该注意维生素D和钙的补充。 六、臀红(尿布疹)及护理 1、原因 新生儿皮肤娇嫩,如大小便后没能及时更换尿布,其中的酸碱性物质对皮肤会有刺激作用。 2、临场表现 轻度的尿布疹也叫臀红,表现在臀部皮肤发红或者出现小红疹,严重时表皮肿胀、破损和流水。 3、护理方法 (1)尿布要选柔软的、吸水性强的纯棉制品。每次用后洗净晒干,如选用一次性纸尿裤,要用干爽型的,2~3小时换一次。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大便后的处理 大便后应及时更换尿裤后尿布,先擦干净,再用温水清洗干净,然后涂上护臀霜,如大便很少,只用湿纸巾擦干净就可以了。 (3)小便后的处理 一般小便后不需每次清洗臀部,以免破坏臀部皮肤表面的天然保护膜。若新生儿为女婴,洗臀部时应由前往后淋着洗,以免脏水逆向进入尿道,引起感染,还应注意清洗回音不的分泌物。 (4)勤换尿布 每次换尿布是,注意擦净臀部残留尿液。 (5)如发生轻度臀红,应使臀部多暴露,每天2~3次,每次20分钟左右。或用小太阳(冬天)烤臀部10分钟左右,尽量让臀部保持干爽。 (6)臀红未破皮者可用金霉素或红霉素软膏或烧开后凉却的香油涂抹,破皮的或应及时去医院就医。 4、预防 (1)保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新生儿白天用尿布,夏天克暴露,夜晚用纸尿裤。 (2)选用吸水性强的柔软纯棉制品做尿布,换洗后要用开水消毒。 (3)注意局部护理,可适当用护臀霜。 (4)不用洗衣粉洗尿布,以免洗衣粉残留刺激皮肤。 七、湿疹及护理 1、原因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直接病因:婴儿产生湿疹的病因是复杂的,其中过敏因素是最主要的,所以,有过敏体质家族史(如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有过湿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哮喘、食物过敏等)的婴儿更容易产生湿疹。 (2)诱发因素:对于产生了湿疹的婴儿,许多物质又会诱发或加重湿疹症状,如食物中蛋白质,尤其是鱼、虾、蛋类及牛乳,接触化学物品(护肤品、洗浴用品、清洁剂等)、毛制品、化纤物品、植物(各种植物花粉)、动物皮革及羽毛,发生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日光照射,环境温度高或穿着太暖、寒冷等,都会刺激婴儿的湿疹反复产生或加重。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小儿湿疹,好发生在孩子的肛门周围,常伴有蛲虫感染,成为蛲虫湿疹。 (3)内因:因为婴儿的皮肤角质层比较薄,毛细血管网丰富而且内皮含水及氯化物比较多,对各种刺激因素较敏感,所以婴儿更容易产生湿疹。 2、特点 (1)婴儿湿疹自然病程: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2~3个月的婴儿就可能发生湿疹,1岁以后逐渐减轻,到2岁以后大多数可以自愈,但少数可以延伸到幼儿后儿童期。有婴儿湿疹的孩子以后容易产生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 (2)婴儿湿疹的皮疹:多数皮疹在面颊、额部、眉间和头部,严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重时前胸、后背、四肢也会有皮疹。起初的皮疹为红斑,以后为小点状提起的皮疹或有水疱样疹,很痒,克破损,流出液体,液体干后就形成痂皮,常为对称性分布。 (3)婴儿湿疹的类型:分为干燥型、脂溢型和渗出型。 干燥型湿疹表现为红色丘疹,可有皮肤红肿,丘疹上有糠皮样脱屑和干性结痂现象,很痒。 脂溢型湿疹变现为皮肤潮红,小斑丘疹上渗出淡黄色脂性液体覆盖在皮疹上,以后结成较厚的黄色痂皮,不易去除,以头顶及眉间、鼻旁、耳后多见,痒感不强。 渗出型湿疹多见于较胖的婴儿,红色皮疹间有水疮和红斑,可有皮肤组织肿胀现象,很痒,抓挠后有黄色浆液渗出或出血,皮疹可向躯干、四肢以及全身蔓延,并容易继发皮肤感染。 3、治疗 (1)冷湿敷方法。 (2)含皮质激素药物的使用。 4、预防和护理 (1) 避免接触化纤衣物等容易引起过敏的物品。 (2) 避免环境过热。 (3) 避免环境过湿。 (4) 注意饮食。母乳产妇不要进食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物通过乳汁进入新生儿体内,由此增加湿疹的发生概率。 (5) 注意洗浴。患有湿疹的婴儿,不要过多清洗患部,洗浴用温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水,不用过热的水,不用肥皂、化妆品,避免湿疹加重。 (6) 不要穿化纤羊毛衣服,应以棉为主。 (7) 预防感染。 (8) 湿疹发作时不进行预防接种。+ 八、鹅口疮及护理 1、原因 鹅口疮即口腔霉菌感染,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口腔疾病,呈白色凝乳状附着在口腔粘膜、齿龈、舌面、上颚等处。病院通常来自产妇阴道霉菌感染或生产后接触感染,如奶具消毒不彻底、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等。 2、临床表现与观察 婴儿口腔颊部、唇内、舌、上颚和咽部粘膜上附着乳白色斑点、奶酪状物,严重时融合成片,擦去后则露出粗糙、潮红的粘膜。鹅口疮多见于营养不良或腹泻的婴儿,不易去除,严重时会影响食欲。 鹅口疮与新生儿吃奶后残留下的奶液的区别是:新生儿口中残留的奶液一经喝水就会被漱清,而鹅口疮喝水后仍可见白色凝乳状物,且用棉签擦拭后可见粗糙、潮红的粘膜。 3、预防 (1)注意观察口腔,看到口腔内有白色凝乳状物,要区分是奶液残留还是鹅口疮。 (2)母乳喂养前一定要清洗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