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19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一、教材分析(说教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的第一课时。
就全册书来讲,第十课是结束课,在综合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方面有突出作用。
单就第十课来说,第一课时着重解决正义这一话题“知”的问题,即“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要维护正义”,为第二课时进一步解决“怎样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等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对这一课内容的学习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初二学生对“正义”没有明确认识的实际情况。
由于“正义”问题比较抽象,学生虽然对“正义”有所耳闻,但对“正义”、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正义制度等没有明确的认识。
对上述问题有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成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针对部分学生存在逃避规则对自觉的约束的行为,不能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现实。
部分学生为了个人利益或由于自由散漫等原因,会违法社会规则,这是非正义的行为,任其发展会产生严重后果。
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使其鄙视以不正义的手段多得利益的行为。
三、教学目标(说目标)依照《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及本课的现实针对性,三个维度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涵义,正义对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维护正义,了解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的具体要求。
2.过程和方法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能自觉维护社会规则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做有正义感的人;能积极主动维护正义,见义勇为,匡扶正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说重点难点)【重点】明辨正义与非正义、社会需要正义,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难点】未成年人维护正义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见义巧为五、教法与学法(说教法、说学法)确立依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学校的主人,学习即生活,德育即生活,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现生生互助、师生互助,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含义,初步懂得正义制度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培养正义感,做一个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有正义感的人。
【教学重点】正义的行为与非正义的行为。
【教学难点】制度的正义性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而制定的。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公安局长任长霞教师:任长霞为什么能够赢得老百姓的尊重?学生回答(略)。
教师:任长霞把老百姓装在心里,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为老百姓惩治邪恶。
其实,我们都愿意生活在正义中。
那么,什么是正义?怎样维护正义?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课《我们维护正义》。
【新课教学】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走进正义(板书)1.我们都愿意生活在正义中(板书)第一环节:看教材填表出现情况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假设假设的后果被欺负了如果没有正义善良……受委屈了邪恶……被侵权了整个社会……有困难了教师:我们都愿意生活在正义中。
如果没有正义,善良就会被践踏,邪恶就会肆虐,整个社会就会陷入黑暗和混乱之中。
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
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正义的行为及要求第二环节:比一比教师提供三张关于正义的行为、非正义的行为的图片,启发学生列举。
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一、二小组列举正义的行为,三、四小组列举非正义的行为。
在1分钟时间里,列举的行为最多的小组获胜。
第一组正义的行为第二组正义的行为第三组非正义的行为第四组非正义的行为事例1事例2事例3事例4事例5在学生比赛中,教师注意组织和调控,对不太恰当的例子,教师要点评、矫正。
教师: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凡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