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21)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6
能力测试点37 我们维护正义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1)走进正义(2)社会发展需要正叉自觉维护正义(1)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2)做有正义感的人2思维拓展走进正义(1)我们都愿意生活在正义之中。
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
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
反之,就是非正义行为。
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3)公正的对待,必须有正义的制度来保证。
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
社会发展需要正义(1)有了正义和正义制度,即使是处在社会最低层的人,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
(2)正义的制度给予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3)正义可以通过制度的调节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使得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最后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
(4)如果缺少正义的支撑,那么社会必然土崩瓦解。
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1)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在维护正义。
我们要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
(2)生活中总会有一些非正义的行为,这些行为会损害别人的权利和机会,进而危害整个社会。
(3)面对非正义的行为,选择消极的态度,会助长非正义行为的扩散,最后损害的不仅是某一个人的利益,而是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
做有正义感的人(1)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会乐于把正义的崇尚之情付诸行动,而对非正义的行为,则会产生不安、不满、愤怒等情绪,及至采取行动来维护正义。
(2)只有当有正义感的人、正直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稳定、更和谐。
(3)有正义感、为人正直,这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一、教材分析(说教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的第一课时。
就全册书来讲,第十课是结束课,在综合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方面有突出作用。
单就第十课来说,第一课时着重解决正义这一话题“知”的问题,即“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要维护正义”,为第二课时进一步解决“怎样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等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对这一课内容的学习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初二学生对“正义”没有明确认识的实际情况。
由于“正义”问题比较抽象,学生虽然对“正义”有所耳闻,但对“正义”、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正义制度等没有明确的认识。
对上述问题有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成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针对部分学生存在逃避规则对自觉的约束的行为,不能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现实。
部分学生为了个人利益或由于自由散漫等原因,会违法社会规则,这是非正义的行为,任其发展会产生严重后果。
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使其鄙视以不正义的手段多得利益的行为。
三、教学目标(说目标)依照《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及本课的现实针对性,三个维度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涵义,正义对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维护正义,了解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的具体要求。
2.过程和方法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能自觉维护社会规则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做有正义感的人;能积极主动维护正义,见义勇为,匡扶正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说重点难点)【重点】明辨正义与非正义、社会需要正义,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难点】未成年人维护正义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见义巧为五、教法与学法(说教法、说学法)确立依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学校的主人,学习即生活,德育即生活,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现生生互助、师生互助,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
第十课第一框: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社会正义感,尝试做一个正义的人。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和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正义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正义的内涵及表现;了解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正义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其实就是正义的含义、表现、作用及正义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正义全面的认识(含义、表现及作用)。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尝试做一个正义的人。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走进正义导入新课:撒贝宁与《今日说法》用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引入课题。
讨论、思考:你喜欢这个节目吗?为什么?活动一:走进正义(一)畅说欲言1、提到正义,你会想到哪些词汇?(天理、公正、公平、正直、合理、正当、正确……)2、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词语?3、你认为什么是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
……)(二)材料分析1、蒋庆及其事迹。
设问:蒋庆的哪些做法表现了正义?2.提到“正义”,你还会想到哪些人和事?为什么?(任长霞、湖北好青年周大軍舍身取義浴血斗歹徒感動、宜昌市民……)归纳总结:提问:由此你可看出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正义的要求有哪些?(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
……P109第一节)师:进一步指出: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
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三)找身边事有同学想我不是法官,也不是公安局长,我可以为正义做些什么呢?讨论:1.校运会上裁判员和运动员是如何体现正义的?2.身边可以做的正义的事还有哪些?归纳总结:正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师:正义可体现在思想、行为和制度等方面。
(四)各抒己见材料见P109张俊爸和小江材料。
看书交流:面对张老板和小江的困惑,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他们受到的对待是正义的吗?正义的制度是为了使多数人受益还是少数人受益?课堂小结:正义的含义、要求——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及表现——正义制度的作用第二课时——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活动二: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正义作用(一)材料分析齐读P110老金的材料。
人教版思品八下《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word教案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1、知识目标⑴明确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差不多要求。
⑵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含义。
⑶了解公平与正义的区别与联系。
⑷明确做有正义感的人的具体目标。
2、能力目标⑴明白得正义要求处于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⑵自觉爱护正义,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培养正义感。
⑵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勇于同非正义行为作斗争。
教学时数:2课时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一、设计理念1.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淡化学科体系,注重学生的感受、体会、体验、学习、升华的过程,变同意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应学会“用教材教”,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关心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摸索;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体会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现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让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关心、共同进展的课堂教学。
2.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八年级教学内容要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来安排相关教学内容。
这一时期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也逐步加强,但受年龄的限制,是非观念还处于学习和培养时期;大多数学生差不多上独生子女,更多的是享受家人及社会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专门少明白回报,付出;即使明白什么是正义,也不明白如何爱护正义,做一个正义的人。
因此,教学应适应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内容。
二、对应课标内容明白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三、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正义的内涵及表现;了解社会进展需要正义;正义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明确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⑵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含义。
⑶了解公平与正义的区别与联系。
⑷明确做有正义感的人的具体目标。
2、能力目标⑴理解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⑵自觉维护正义,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培养正义感。
⑵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勇于同非正义行为作斗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崇高的品德伟大的人格蒋庆──一名基层法院的女法官,在16年的审判工作中,办理各类案件2000多件,包括休息日在内,平均不到三天就办理一件,没有一件错案,没有一个当事人反映她办案不公或不廉洁。
蒋庆亲民、爱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她对孤独无依的老人,失学无助的少年,迷失方向的青年,濒临崩溃的家庭,倾注了她所有的爱,撒下了她所有的情。
可她却抛下了自己年迈的双亲,亲爱的丈夫,心爱的孩子。
有人说,蒋庆早就该当“官”了。
可蒋庆对“官”有自己独到的诠释:“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只要公正司法,法官就是最大的官。
”是啊,法官是正义的最高守护神,只要公正司法,不论其职位高低,都是威严崇高的。
教师:你是如何看待蒋庆的行为?学生:略。
教师:从她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蒋庆是一位保障社会正义的执法者和执行者。
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学生活在正义中,那什么是正义?如何维护正义?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走进正义(板书)活动一:教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108页中的活动内容,然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什么是正义?1.什么是正义?(板书)学生1:正义就是受委屈了,有鸣冤申诉的地方。
学生2:正义就是被欺负了有人出面主持正义。
学生3:……教师:只有这样,善良才不会被践踏,邪恶才不会肆虐,整个社会才不至于陷入黑暗和混乱之中。
所以,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
第十课我们维护正义第一框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学设计宽川初中杨兰课标要求:“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承担社会责任”部分:“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引导学生清楚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内涵,并进行正确区分。
(3)让学生明白正义的制度是公平的支持和保障,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能力目标:了解正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分析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感悟正义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正义的理解:它的含义、表现及作用。
难点:激发学生对正义的追求,努力做一个正义之人。
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柳艳兵视频。
二、讲授新课(一)走进正义(1)正义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情境活动一:活动激趣畅所欲言:想一想:⊙提到正义你会联想哪些词汇?天理公正秉公办事秉公执法公正无私一身正气等等⊙你认为什么是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
情境活动二某小区无人处,一歹徒持刀抢劫一女子,一中年男子路过此地,看到却没有制止。
歹徒于是转过头大声挖苦该男子:“你看见我抢劫妇女都不管,真是窝囊废,你还算个男人吗?”说完扬长而去。
你如何评价中年男子的行为?如果这个社会的人都和这位中年男子一样,将会是怎么样?请你判断:下面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非正义的?请简要说明理由。
1、学校中,李强为了好朋友不受欺负两肋插刀,先下手为强,打伤他人;2、学生周桐考试中没有给答案给同学受到冷落侮辱,不知所措;3、刘东看到叔叔做生意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多次劝说无效后打电话到工商管理部门举报,叔叔受到了处罚。
你知道哪些行为是正义的行为?师生总结1: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
八年级下册政治《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学反思定安县实验中学梁玉娟新课程理念已步入校园,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全面铺开。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次参加海南省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我参赛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十课第一框)《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下面把我的做法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课时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播放儋州学子韦智贵见义勇为而负伤的视频),选取教材或日常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
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情绪使他们感受到融洽,愉快、舒畅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
师生平等交流,学生自然处于愤悱的状态下,会主动去学习,去探究问题。
在本节课中,我节选和播放农民工老张因遭遇车祸而严重负伤急需用钱,而肇事司机却拒绝支付医疗费用,老张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找到了法律援助的视频。
同学们自觉不自觉中进入了学习状态,什么是正义?社会需要正义顺理成章的达成目标。
良好的情境应贯穿于一节课,导入的案例为学生营造一个道德窗口、合作窗口、探究问题的窗口。
学生思维的动力被激发出来,马上会联想到社会中许多正义的人和事。
并在班级中主动说出与大家共享。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师生互动氛围。
使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会自然地总结出下一个目标: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
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与此同时,这些案例又给学生的精神上的洗礼,知荣辱、辩是非。
自觉地提高思想觉悟。
道德水平相对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多数课堂教学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本节课我仍沿用以前的异质分组(好、中、差相结合)。
学习小组中有明确的分工。
即记录的(记录教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交流的内容等)有组织讨论的,中心发言人,补充发言人等。
如农民工老张的案例在教学时,记录的记下所有该讨论的问题,组织者组织小组讨论,中心发言人汇报,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生生交流合作,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又能组内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