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放射性皮肤病案例(一)
- 格式:docx
- 大小:19.03 KB
- 文档页数:3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66期 37投稿邮箱:sjzxyx88@0 引言患者在介入诊疗过程中受照射可能产生放射性皮肤损伤,其发病机制为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之后,除引起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的变化以外,还可产生一系列的继发作用,最终导致器官水平的障碍乃至整体水平的变化,在临床上便可出现放射损伤的体征和症状。
一旦发生溃疡很难自愈,若合并感染、迁延不愈,常转化为慢性溃疡[1],因此对其治疗及护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科于2015年6月8日收入一名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该患者进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6小时,发现了放射性皮肤损伤,针对损伤的皮肤,本科选择了泡沫敷料和水胶体敷料对其进行护理,10天后破损的皮肤得以治愈。
现将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8岁。
于2015年6月8日因院外发生多次黑矇、晕厥入住心血管内科,精神、饮食欠佳,自诉感心悸、气短,入院诊断为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入院查体:院外心彩超示,左心轻度增大,主动脉、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增宽;肺动脉高压(中度),主动脉、二尖瓣、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低,心包积液(少量)。
心电监测示:窦停,最长R-R 间期达4.5秒,拟行急诊起搏器植入术。
于当日12点在术前准备就绪下由平车推入介入室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常规消毒后,局部麻醉,经锁骨下静脉置导丝一根,于锁骨下缘修囊袋,庆大盐水纱布加压止血,沿左侧锁骨下静脉导丝置静脉鞘一支,送入右心室电极,调整位置理想后测试,右心室电极阈值1.0V,感知6Mv,阻抗740ohms,右心室电极予5V 刺激,患者无不适,固定电极并连接脉冲发生器与电极,将脉冲发生器送入囊袋,逐层缝合,手术顺利,术中透视时间共计7分钟,患者于14点安返病房。
6月8日20点患者左侧肩部出现两处不规整的皮肤损伤,损伤面积分别为12cm×8cm、7cm×4cm,损伤的皮肤表面呈明显红斑,1例放射性皮肤损伤联合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治愈的报道牛娟,王雪,徐美桃(通讯作者)(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B 区,内蒙古 呼和浩特)摘要:目的 报告1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放射性皮肤损伤联合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的护理。
28例乳腺癌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修复乳腺癌放射性皮肤损伤是乳腺癌放射治疗的副反应之一,是由放射线(x、Y、γ射线及中子、电子射线)照射引起的炎症性损害。
乳腺癌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放射线的种类、照射的剂量、面积、照射时间的长短、照射部位、年龄及个体差异等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将放射性皮肤损伤分为Ⅳ级,0级:无变化;Ⅰ级:滤泡样暗色红斑/脱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Ⅱ级:触痛性或鲜色红斑,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Ⅲ级:皮肤皱褶以外部位的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Ⅳ级:溃疡,出血,坏死。
Ⅲ级以上的放射性皮肤损伤应该中断放射治疗,进行清创、换药处理。
2006年11月~2010年4月我科对Ⅱ级以上乳腺癌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28例进行治疗,应用贝优芬凝胶和溃疡糊,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6年11月~2010年4月我科有28例乳腺癌患者发生Ⅱ级以上放射性皮肤损伤,损伤面积1×1cm2至8×12cm2之间,症状为瘙痒,中度到剧烈疼痛。
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
1.2 方法开始治疗时每位患者均设立档案,留取照片,以便对比后继续或调整治疗方案。
一般3~9天可达到无瘢痕愈合,愈合后继续涂药2~4周,以恢复皮肤的弹性,减轻色素沉着及再次放射性皮肤损伤。
具体做法为首先用0.9%生理盐水彻底清创,溃疡及脱皮处涂丹麦康乐保公司生产的溃疡糊(5克/支),涂抹时注意将溃疡糊与创面紧密接触涂匀,1次/2天,涂药后可用无菌凡士林纱布覆盖,以保护创面。
每次涂药前均应彻底清创,直至愈合;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而未脱皮的皮肤及近期愈合的皮肤用O.9%生理盐水清洁,涂山东贝诺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贝优芬凝胶(40克/支),3次/天,间隔相等的时间,可轻轻按摩,以使皮肤更好地吸收,涂抹面积周边应大于照射面积边缘1 cm左右,创面愈合后继续涂抹,直至放疗结束2~4周。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例的临床分析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18例的临床分析随着电离辐射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电离辐射对人类的危害愈来愈受到关注。
关于皮肤的放射性损伤报道很多,特别是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这在放射治疗、放射事故病例中多见。
对于X射线所致的慢性皮肤损伤和放射性皮肤癌,也受到国内各省放射病诊断医师的重视。
笔者就我所近20年业诊治的职业性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病例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特点作简要分析。
1一般资料1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小38岁,最大76岁,放射作业工龄6~46a。
放射科医生2人,骨科医生16人,其中Ⅰ度损伤1例,Ⅱ度损伤5例,Ⅲ度损伤12例。
Ⅲ度损伤者中有3例发展为放射性皮肤癌。
除2例在乡村卫生所工作的骨科医生为80年代开始接触X射线外,另16例患者均为五六十年代开始接触X射线。
2受照剂量依据WS/T188-1999X、γ射线和中子所致皮肤损伤的剂量估算规范,我们对多数患者手部所受剂量进行了估算,见表1。
表1 18例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者手部受照剂量损伤分度例数剂量范围(Gy)Ⅰ 1Ⅱ564~83Ⅲ12 103~2043临床表现与皮肤损伤的特点3.1 局部表现3.1.1 症状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表现为双手麻木,溃疡面及角质增生处触痛明显,对凉等刺激敏感。
Ⅲ度损伤者皮肤溃疡反复发生,难以愈合。
3.1.2 皮肤损伤的部位18例患者均表现为双手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但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损伤为重。
16例骨科医生中,有9例表现为左手皮肤损伤较右手重。
3.1.3 皮肤损伤的主要改变Ⅰ度损伤者主要表现为:双手皮肤干燥、粗糙、角化,指甲灰暗、有黑色纵嵴,甲脆易劈裂。
Ⅱ度损伤者主要表现为:双手皮肤粗糙、弹性差、角化过度、汗毛脱落,指甲灰暗、有黑色纵嵴、甲板增厚变窄。
触摸手背皮肤有颗粒样感觉或隐隐可见的小米粒大小、绿豆大小、甚至黄豆大小的疣状物。
护理病例讨论讨论题目:1例放射性皮炎的病例讨论时间:2019年02月25日地点:腹部肿瘤内科学习室主持人:A申请人:B记录人员:A参加人员:腹部肿瘤内科护士申请人 B(护师):病史汇报患者张某,女,63岁,诊断为“宫颈腺癌伴盆腔、卵巢、膀胱、输尿管、淋巴结转移”,紫杉醇+顺铂4周期化疗后入院,入院后放疗科会诊,2018.12.24-2019.01.25开始行盆腔外照射,计划25次,完成25次,剂量:1.8-2.4GY/f*25f,同步予以顺铂60mg化疗。
放疗15次时,出现干性放射性皮炎,主诉干、痒,无色素沉着,放疗20次时,出现湿性反应,表现散在水泡,无破溃,予金因肽外用效果均不佳,后用联合局部氧疗外用后康复。
主持人 A(护师):提出讨论问题我科放化疗同步患者不在少数,怎样做好放疗患者的护理是个薄弱的环节。
由此来讨论学习放射性皮炎的相关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
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一、该患者是放射性皮炎哪一级二、如何做好放射性皮炎的预防和护理三、放射性皮炎湿性反应的处理问题1: 该患者是放射性皮炎哪一级?王芳玉(护师):放射性皮炎(adiodermatitis):由于各种电离辐射(包括X线射线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照射皮肤、黏膜引起的皮肤及其附件的任何肉眼可见的早期及晚期病变。
放射性皮炎发病机制:放射性皮炎发作的起因主要是短期内接受了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而引起的,一旦照射的剂量超过了阈剂量,就轻易引起皮肤局发生暂时性的炎症反应,如红斑、水肿等损害,而且常伴有灼热和刺痒感,还可引起脱屑或留下色素沉着,如果继续增加放射的剂量,则会引起渗出性反应,其症状为局部皮肤潮红、肿胀、起水疱等,还可逐渐形成浅表的糜烂面,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坏死性溃疡,愈后则留有萎缩性疤痕。
放射性皮炎是肿瘤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约87%的放疗患者会出现红斑及其以上的放射性皮肤反应,皮炎常开始于放疗开始后2~3周至放疗结束时达到顶峰。
,严重的放射性皮炎可引起疼痛,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引起瘢痕,偶尔也会引起暂时或长期的放疗中断,从而导致肿瘤控制率和治愈率降低。
《1 例放射性皮炎患者的护理》一、疾病概述放射性皮炎是由于放射线(主要是 X 射线、γ射线及β射线等)照射引起的皮肤炎症性疾病。
放射性皮炎可发生在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以及意外暴露于放射线的人群中。
根据皮肤损伤的程度,放射性皮炎可分为急性放射性皮炎和慢性放射性皮炎。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 放射治疗:是引起放射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
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时,放射线会对皮肤造成损伤。
放射剂量、照射时间、照射部位等因素都会影响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 放射性职业暴露: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如核医学技师、放射治疗师等,由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可能会发生放射性皮炎。
- 意外暴露:如核事故、放射性物质泄漏等意外情况,可导致人员意外暴露于放射线,引起放射性皮炎。
2. 发病机制- 直接损伤:放射线直接作用于皮肤细胞,引起细胞的 DNA 损伤、细胞膜破坏、细胞器功能障碍等,导致细胞死亡或功能异常。
- 间接损伤:放射线可引起皮肤组织的炎症反应、血管损伤、免疫功能紊乱等,进一步加重皮肤损伤。
- 自由基损伤:放射线可产生自由基,自由基可攻击皮肤细胞的生物分子,如 DNA、蛋白质、脂质等,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
三、临床表现1. 急性放射性皮炎- 红斑:在放射线照射后数小时至数天内,照射部位出现红斑,颜色为淡红色或鲜红色,边界清楚。
红斑可逐渐加重,颜色变为深红色或紫红色。
- 水肿:随着红斑的加重,照射部位可出现水肿,表现为皮肤肿胀、紧绷,可伴有轻度疼痛和瘙痒。
- 水疱:在严重的情况下,照射部位可出现水疱,水疱大小不等,疱液清澈或为血性。
水疱破裂后可形成糜烂面,容易继发感染。
- 溃疡:如果皮肤损伤进一步加重,可形成溃疡,溃疡边缘不规则,底部为灰白色或黄色坏死组织,可伴有疼痛和出血。
2. 慢性放射性皮炎- 皮肤萎缩:长期接受放射线照射后,皮肤可出现萎缩,表现为皮肤变薄、干燥、失去弹性,皱纹增多。
- 色素沉着或减退:照射部位可出现色素沉着或减退,表现为皮肤颜色变深或变浅。
放射性皮炎继发鳞状细胞癌1例屈园园;迪丽努尔·阿不都热依木【摘要】本文报道1例24岁男性患者,表现为双手指弥漫性红斑、水肿,表面干燥脱屑,界清,指甲增厚、变色,部分甲下有脓性渗出物2年半。
病理检查结果为放射性皮炎和鳞状细胞癌。
%A 24-year-old male presented with diffusing erythema,edema and desquamation of the fingers for two and half years. The lesions have a clear boundary. The nail is thicked and in discoloration with puru-lent discharge under the nails.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radiodermatitis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242-244)【关键词】放射性皮炎;鳞状细胞癌【作者】屈园园;迪丽努尔·阿不都热依木【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乌鲁木齐 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乌鲁木齐 8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临床资料患者男,24岁。
2年半前患者发现双手除拇指外其余指远端干燥脱屑,指背散在红斑、丘疹,境界清楚,自觉灼痛,不久双手指甲增厚、变黄,甲上纵嵴,伴甲周红斑,随之甲周糜烂、渗出伴结痂,当地医院给予拔甲、外用药等对症治疗,疗效不佳,上述症状继续加重,左手食指因继发感染中远端切除,左手中指屈侧第一指指关节处出现约2 cm× 1.5 cm结节,表面反复破溃结痂,左手环指指甲变黑、增厚,甲下有脓性渗出物,疼痛明显,遂于2012年8月8日来我院就诊。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1例报告
岳瑶;王文学
【期刊名称】《中国职业医学》
【年(卷),期】2008(35)3
【摘要】目的介绍我院放射性皮肤损伤病人的事故发生、救治过程,并对诊治效果进行观察判断,为救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病人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分析病历个案。
结果根据患者的职业史、皮肤受照史、法定局部剂量监测提供的受照剂量及现场受照个人剂量调查和临床表现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诊断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给予生理氯化钠+氟美松+庆大霉素局部外敷等对症处理,病情好转。
结论对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总页数】2页(P234-235)
【关键词】放射性;皮肤损伤
【作者】岳瑶;王文学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91
【相关文献】
1.一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局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者照后34年患白血病死亡的报告 [J], 叶安方;倪倩影;王相果;高慎永
2.三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报告 [J], 蒲汪旸;周剑影;张玉松;刘玉龙;李元;郭
晓葵;王小侠;戴宏;周丽英;庄志祥
3.一例60Co源致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局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2年观察的临床报告 [J], 张淑兰;王墨培;王文学;贾廷珍;白玉书;马剑峰;杨英杰;阮健磊;苏旭
4.两例大面积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报告 [J], 杨文峰;杨志祥;孙向黎
5.局部热疗联合医用放疗皮肤防护剂对乳腺癌术后胸壁放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 [J], 丁学锋;魏旭升;严晓花;温鹏军;谢洪霞;毛宏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芦荟膏治疗放射导致Ⅲ度皮肤反应1例
郭爱霞;李玉梅;李梅
【期刊名称】《青岛医药卫生》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1病例简介患者男,78岁,因前列腺癌术后1年余,伴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行局部放射治疗,在照射第10次后,腹股沟照射皮肤出现约10cm×15cm大小湿性脱皮、破溃、并有渗出,病人疼痛明显,在静脉应用抗生素的同时,我们采用芦荟膏涂擦患处。
【总页数】1页(P316-316)
【作者】郭爱霞;李玉梅;李梅
【作者单位】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266011;266011;266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25
【相关文献】
1.红米膏外用治疗放射性湿性皮肤反应32例 [J], 王天松;张华芬;隋丽红
2.碘伏加湿润烧伤膏在鼻咽癌放射性皮肤反应中的应用及护理 [J], 于爱慧; 李小冬; 徐德静
3.碘伏加湿润烧伤膏在鼻咽癌放射性皮肤反应中的应用及护理 [J], 于爱慧; 李小冬; 徐德静
4.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急性皮肤反应用药的临床研究 [J], 张星元
5.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急性皮肤反应用药的临床研究 [J], 李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起放射性皮肤病案例(一)
2003年4月4日,29岁的工人张某在清理渣土时,发现一枚亮闪闪的金属球,觉得十分新奇、好看,就顺手把它放进自己的口袋。
张某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枚亮闪闪的金属球是60钴放射源,让他迷迷糊糊地走进了死神的怀抱。
怀揣放射源的张某,不久后左下肢外侧皮肤溃疡、全身损伤,说话困难。
送进医院后,一位实习医生和张父看到张的口袋里掉出一枚金属球,张父随手把它丢进了病房的废纸篓里。
次日,清洁工又把纸篓中的垃圾倒进垃圾箱。
就这样,60钴大摇大摆溜出医生的视线,开始更大范围的“行凶作恶”。
那么,这枚60钴放射源从何而来呢?事情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
当时这块地皮属于某科研单位,为了开展辐射育种,该单位购进6只共1.2kg镭当量的60钴放射源。
1987年决定报废,该单位将这6只放射源存入一口枯井中。
后来,这家科研单位将地皮转让出去。
2003年4月3日在清理放射源时,由于时间已久,情况不明,只处理了其中5只,留下了隐患,正是这只未处理的金属球,造成1人死亡,10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伤害。
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性皮肤病是由于放射线(主要是X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放射性同位素)照射引起的皮肤损伤。
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它包围着整个人体,直接与周围环境接
触,对于任何生产性有害因素,皮肤总是最先接触,因而职业性皮肤病在职业性疾病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据湖南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暴露于物理因素中的员工,皮肤病的患病率为70.3%,而放射性皮肤病占物理因素皮肤病的首位。
放射性损伤分急性放射损伤和慢性放射损伤两种。
1.急性放射性损伤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指身体局部受到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多次大剂量(X射线、γ射线及β射线等)外照射所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及放射性皮肤溃疡。
潜伏期为数日,按损伤轻重分为4度。
一般对表皮细胞的损伤,最初仅表现为细胞增殖减少。
若超过阈剂量,局部可出现暂时性炎症反应,表现为毛囊丘疹和暂时脱发,即Ⅰ度损伤。
Ⅰ度损伤于照射局部出现,有界限清楚的红斑,2-6周内最明显,有灼热和刺痒感,脱发,红斑消退后出现脱屑和色素沉着。
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症状由干性皮炎(红斑)进展到渗出性反应,即Ⅱ度损伤。
1-3周局部形成潮红、肿胀、水疱,继而形成浅表糜烂面、红斑、自觉灼热或疼痛,以后结痂,愈合遗留色素沉着、永久性脱发等。
病变程度重时可累及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形成腐肉及坏死性溃疡,即Ⅲ度损伤。
数小时至10天,红斑出现麻木、瘙痒、水肿、剧烈刺痛、水泡、坏死、溃疡等,为Ⅳ度损伤。
急性放射性皮炎因损害程度和范围不同,可伴有白细胞下降及轻重不一的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急性放射性损伤多见于操作违章
或丢失放射源等事故。
2.慢性放射性损伤
由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而来或由小剂量射线长期照射(职业性或医源性)后引起的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为3度。
Ⅰ度为皮肤干燥、色素沉着或脱失、粗糙,指甲灰暗或纵嵴色条甲;Ⅱ度为皮肤角化过度、皲裂或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指甲增厚变形等;Ⅲ度为坏死溃疡、角质突起、指端角化融合、肌腱挛缩、关节变形、功能障碍等。
受到慢性放射性损伤,皮肤可发生扁平或疣状角质增生,或形成顽固性溃疡,可继发基底细胞癌或鳞癌。
慢性放射性损伤多因超剂量照射或忽视个体防护所致。
有一位在医院从事放射工作近30年的医生,在做胃钡餐检查或肢体骨折X线复位时,经常不戴防护手套。
2005年6月以来,他的双手出现皮肤干燥、色素沉着、粗糙、指甲灰暗、皮肤皲裂或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指甲增厚变形、角质突起、指端角化融合、肌腱挛缩、关节变形、功能障碍等症状。
经湖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诊断,他被确诊为放射性皮肤病。
可见,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坚持佩戴个体防护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