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
- 格式:docx
- 大小:630.04 KB
- 文档页数:20
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即该经起自食指桡侧端(商阳),沿食指桡侧上行,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中(阳溪),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交,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入属大肠。
其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回过来夹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迎香)。
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
二、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气血的变化为高温之气向低温之液的转化。
1商阳井穴,属金。
[别名]绝阳,而明。
[穴义]大肠经经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名解]1)商阳。
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
阳,阳气也。
商阳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
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运行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内部分,体表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内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内部。
商阳穴它即是大肠经体内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运行的出口。
由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特征,人体内部的温压场高于外部的温压场,因此大肠经体内经脉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物就会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喷射。
商阳之名正是对本穴气血物质这一运动特征的概括描述,故名商阳。
2)绝阳。
绝,断绝也。
阳,阳气也。
绝阳名意亦可释为阴绝而阳,或曰纯阳。
如商阳之解,本穴的气血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所化,出体表经脉后化为纯阳之气,穴内无阴性之水,是绝阴化阳的过程,故名绝阳。
中医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一、手阳明大肠经的概述手阳明大肠经是人体手臂上的一条经络,起点在食指末端,向上沿着手臂内侧前行至肘部,再向下到达肩部,最后在鼻孔上方结束。
手阳明大肠经与脚阳明大肠经构成了人体的阳明之脉,其中手阳明大肠经是阴阳之气交汇的地方,被视为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经脉。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手阳明大肠经是与人体大肠相连通的,两者互为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畅通,可以促进人体经络系统的正常运作,维护人体健康。
二、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作用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运输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主要负责运输手臂和肩部的气血,使它们得以协调运作。
这不仅可以促进手臂和肩部的活动,还可以维护它们的健康。
2.防御功能手阳明大肠经可以增强人体的防御力,预防感冒、咳嗽、口腔溃疡等疾病。
同时,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流通也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毒素,维护人体的健康。
3.神经调节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与人体神经系统有密切联系,可以调节神经,缓解压力和情绪的不良影响,进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此外,手阳明大肠经还可以调节人体的荷尔蒙水平,维护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
三、手阳明大肠经的保健方法为了保持手阳明大肠经的畅通,维护人体健康,有以下几个方法:1.饮食调理手阳明大肠经是与人体大肠相连通的,因此,饮食调理就成为手阳明大肠经保健的重要方法。
建议平时多食用含有膳食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芹菜、白菜等,以增加肠胃蠕动,防止便秘。
此外,饮食要注意不要过度油腻,不要吃过撑或暴饮暴食。
2.运动锻炼手臂的运动可以刺激手阳明大肠经和人体其他经脉的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建议平时多做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延伸手臂、运动手指、手腕等活动,进行一些手部放松动作,如揉、捏、推等。
3.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利用手法、针灸等方法促进手阳明大肠经和其他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
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使气血得到畅通,达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十二经络图之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
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
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
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
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
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
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
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
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
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
脖子部有扶突、天鼎。
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
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
首穴商阳,末穴迎香。
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1) 商阳shāng yáng[定位]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手阳明大肠经的开经时间是卯时(5点—7点)这个时间大肠经经气最足,是刮痧的最好时间。
大肠经总共20个穴【本经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循行】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调理程序:1、按摩迎香、禾髎、扶突、天鼎。
2、用刮痧板从巨骨穴经肩髃、臂臑、手五里、肘髎、刮至曲池穴。
3、用刮痧板从曲池穴刮至阳溪穴。
4、按摩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穴。
大肠经分左右两侧按照以上步骤调理完一侧后重点刺激穴位曲池穴(Qū chí)合穴位置: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
功效:疏经通络、活血祛风、清热消肿主治:半身不遂、发烧、神经疾病、上肢活动不利、肿痛、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症、颈淋巴结结核、腹痛、吐泻、便秘、神经衰弱、高血压、无脉症、伤寒感冒、发热、月经不调偏历穴(Pian li)络穴位置:前臂背面桡侧,腕横纹上了3寸处。
屈肘时,当阳溪与曲池连线的前1/4折点。
功效:疏通经络、祛风止痛、聪耳明目主治:手腕、手肘、手臂、肩部疼痛,目赤,鼻出血,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牙齿疼痛,咳嗽,喉痛,耳聋,耳鸣,肠鸣,浮肿,尿频、尿急、尿痛阳溪穴(Yang xi)经穴位置:腕背桡侧,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拇指上翘时,当鼻烟窝中。
手阳明大肠经十二经脉之一。
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是大肠经。
人体主要经脉有14条,以各种脏腑为名的有12条,再加上督脉和任脉。
大肠经是其中的一条。
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
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英文名称: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定义:本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经络(三级学科)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url]手太阴肺经[/url]之列缺穴。
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引。
2历史记载《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语译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于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之循行: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桡侧端的商阳穴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经二间穴、三间穴,向上通过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穴,进入伸拇长肌腱和伸拇短肌腱中间的阳谿穴。
由阳谿穴而上,沿着前臂桡侧缘的偏历穴、温熘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到达肘关节外侧的曲池穴,然后再沿着上臂外侧前缘的肘穴、五里穴、臂臑穴,往上进入肩关节前上缘的肩腢穴。
由肩腢穴行经肩峰前缘,往后走到巨骨穴,再到达第七颈椎下的大椎穴(属督脉穴)。
从大椎穴向前下行到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肺,向下穿过膈肌,归属于大肠。
另有一上行的支脉,从锁骨上窝往上行经颈部的天鼎穴、扶突穴,再往上贯穿面颊,进入下颚齿中。
从下颚齿再回出来,沿着口部两旁,往上相交于人中穴(属督脉穴),在人中穴左右交叉后,左边的经脉到右边,右边的经脉到左边,上行挟着鼻孔,经禾胶穴、迎香穴,最后交于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所经的部位,有二十个穴位(左右共四十个穴位):循大指次指之端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谿穴,偏历穴、温熘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穴、五里穴、臂臑穴、肩腢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禾胶穴,迎香穴在鼻边。
《内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者,肺之腑。
大肠经多气多血。
手阳明大肠经本经有了异常就会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面颊部肿胀。
本经穴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乾、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
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是属于气盛有馀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之处会有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慄而不易回暖。
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从手走头的过程中,循颈、上颊、入下齿、交人中、上挟鼻孔,经气瀰散于头面、五官各部,手阳明经筋也上行面颊,结于颧部。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这就是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
标是指头身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
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结是指躯干部的有关部。
《经》言:“所出为井,所熘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五脏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所主之病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洩。
”其中原穴为气留止之处。
阳经经长,多一原穴,则俞穴专司原气之俞注,原穴专司原气之留止;阴经无原穴,则以俞为原,乃一穴兼领俞穴与原穴之两种功能也。
手阳明大肠经五俞穴:井、荥、俞、原、经、合六穴(阳经比阴经多一原穴),在五行上分属金(商阳穴)井主治心下满,水(二间穴)荥主治身热,木(三间穴) 俞主治体重节痛,火(阳谿穴)经主喘咳寒热,土(曲池穴)合主治逆气而洩。
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为合谷穴。
《难经》第六十六难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
”原穴既为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故较其他井荥俞经合等穴之功能,尤显重要。
以上的穴位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
读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压、推拿、拍击……这些穴位,用于自我保健,对于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实施,可刺激、强化自身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絡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
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经中穴道起自手食指內侧末端指甲旁之商阳穴(井穴),经二、三间穴(输穴)至拇指、食指根虎口处之合谷穴(原穴),腕中凹窝为阳谿穴(经穴),沿腕后三寸为偏历穴(疗穴),再经温溜、下廉、上廉穴,至曲池穴前二寸手三里穴(疗穴),曲肘时肘边凸起高处是曲池穴(合穴)。
再经肘髎穴、手五里,至手臂肘上七寸三角肌下为臂臑穴(疗穴),至肩峰前方举手凹窝处为肩髃穴(疗穴),再经肩锁关节凹陷处巨骨穴上行,于锁骨上窝中点上一寸许之天鼎穴,上经喉结正中旁三寸是扶突穴,上行至人中旁五分为口禾髎穴,止于鼻翼旁五分之迎香穴(疗穴)。
其中,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
首穴商阳,末穴迎香。
本经腧穴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胃肠等腹部疾病、热病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例如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各种鼻病,泄泻,便秘,痢疾,腹痛,上肢屈侧外缘疼痛等。
LI-1商阳穴(手阳明大肠经——井穴)商阳(井穴)【定位】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 寸处。
【主治】牙痛,颊肿,咽喉肿痛,手指麻木,热病汗不出,昏厥。
【刺灸法】浅刺0.1 寸或点刺出血。
[attachimg]45532[/attachimg][定位]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主治]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配伍] 配少商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阳明经所出为“井”。
商阳井穴,属金。
[別名] 绝阳,而明。
[穴义] 大肠经经气由体內外出体表。
[名解]1)商阳。
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
阳,阳气也。
商阳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
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执行构成內外无端的回圈,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內部分,体表部分执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內部分执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內部。
商阳穴它即是大肠经体內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执行的出口。
由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特征,人体內部的温压场高于外部的温压场,因此大肠经体內经脉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物就会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喷射。
商阳之名正是对本穴气血物质这一运动特征的概括描述,故名商阳。
2)绝阳。
绝,断绝也。
阳,阳气也。
绝阳名意亦可释为阴绝而阳,或曰纯阳。
如商阳之解,本穴的气血物质由大肠经体內经脉的阴水所化,出体表经脉后化为纯阳之气,穴內无阴性之水,是绝阴化阳的程序,故名绝阳。
3)而明。
而,语气助词,作转折用。
明,与暗相对,指可见。
而明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可见之物。
在中医学中,物质可划分为二大类,一类为阴,一类为阳,阴又为有形之水,阳又为无形之气。
有形之水可见,无形之气不可见。
穴名冠以而明,它正是对穴內的名而明。
4)大肠经井穴。
井,地之孔也。
因本穴的气化之气从地部孔隙而出,故为井穴。
5)本穴属金。
属金,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內容。
本穴物质为內部外出的高温高压气态物,水湿浓度大,出体表经脉后其变化为散热冷凝,表现出西方之气的秋凉特性,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点] 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性凉。
[执行规律] 阳气由大肠经的体內经脉外出体表经脉并循经传于二间穴。
[功能作用] 气化大肠经体內水液,向大肠经体表经脉输送高温水湿气体。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血必淡、色必暗),热则搖孔出气,无见其血。
[藏象] 本穴的微观形态有如高温锅炉的放气阀,气血物质则如放气阀外喷的高温水蒸汽,內部经脉中的经水则如锅炉管路中的高温之液。
’LI-2 二间穴二间(大肠经荥穴)【定位】微握拳,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牙痛,口喎,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指关节肿痛。
【刺灸法】直刺0.2-0.3 寸。
二间穴主治二间穴在五行属水,五行“金(母)生水(子)”。
肺属金,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为本经(大肠经)之子穴,其功能偏清热(实則泻其子)。
大肠经经脉循行从手走头的过程中,循头、上颊、入下齿、交人中、上挟鼻孔,经气弥散于头面、五官各部。
由于手阳明经筋也上行面颊、结于颧部,故用二间穴来治疗胃火、牙痛,有显著的效果。
〈通玄指要赋〉:“目昏不见,二间宜取。
”二间[定位] 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主治] 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溜为“荥”。
荥穴,属水。
[別名] 间谷,闻谷,周谷。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天部不太高的层次冷凝化水。
[名解]1)二间。
二,概数,在此表示较小之意。
间,间隔、空隙也,指本穴物质所处为为空隙之处。
二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不太高的天部层次。
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所处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二间之名即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范围的叙述,故名二间。
2)间谷、闻谷、周谷。
间,间隔、空隙也。
闻,听也,指距离短近。
周,范围也。
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之处。
间谷、闻谷、周谷名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较小的间隙处。
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高温水气,此高温之气因是由商阳穴的喷嘴喷出,行至二间穴后扩散的范围不大,如处于狭小的栏位,故名间谷、闻谷、周谷。
3)大肠经荥穴。
荥,极小的水流也。
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因散热而有部分水气冷凝而降,在地部形成細小的经水,故为荥穴。
4)本穴属水。
属水,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內容。
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在本穴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天部之气,同时地部亦有极少经水,天部之气及地部经水性皆温热。
[执行规律] 天部之气向三三穴上行,地部经水向商阳穴下行。
[功能作用] 大肠经经气在此分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或点刺出血,热则泻出气。
’三间(俞穴)【定位】微握拳,第二掌指关节后,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凹陷处。
【主治】牙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指关节肿痛。
【刺灸法】直刺0.3-0.5 寸。
[定位]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解剖] 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其示部),指掌侧有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 咽喉肿痛,牙痛,腹胀,眼痛,肠泻,洞泄。
[配伍]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注为“输”三间俞穴,属木。
[別名] 少谷,小谷。
[穴义] 大肠气血在稍高的天部层次形成风气。
[名解]1)三间。
三,概数,与二相比稍大。
间,间隔、间隙。
三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比二间穴稍高的空间层次。
本穴物质为二间穴传来的天部清气,其性温热,上行至三间穴后所处的天部位置较二间穴为高,故名三间。
2)少谷、小谷。
少与老相对、小与大相对,皆言小之意。
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
少谷、小谷名意皆指本穴物质所处的空间范围较小。
3)大肠经俞穴。
俞,输也。
大肠经气血由于有二间穴的散热冷降,在本穴处基本上无气血物质的升降变化,本穴只是起到了大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作用,故为俞穴。
4)本穴属木。
属木,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內容。
本穴中的气血物质由于基本上无升降变化,而在二间穴不断提供气血物质的情況下,穴內的气血物质只是循大肠经向上部的合谷穴橫印移传,表现出风木的橫印运动特征,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橫行的風气,性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