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为慢性鼻窦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将8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实施负压置换治疗,b组53例实施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a、b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96.23%,b组治疗效果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实施负压置换治疗。
用l%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收缩鼻粘膜,擤尽鼻涕,取仰卧位并垫肩,使下颌颏部与外耳道口连线与水平面(即床平面)垂直,将以0.5%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为主并配入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的混合液约2 ml注入治疗侧鼻腔,用连接吸引器(负压不超过24 kpa)的橄榄头塞入治疗侧前鼻孔,同时指压另一侧鼻翼以封闭该侧前鼻孔,令患者连续发断续的“开、开、开”音,同步开动吸引器,持续1~2 s即停,如此重复6~8次。
每日治疗一次,一周一个疗程。
可以治疗2~3个疗程。
b组实施鼻内镜messerklinger术式治疗。
对有息肉患者术前3~5 d服用糖皮质激素,待息肉缩小后再行手术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局麻鼻内窥镜下先将钩突摘除,使筛泡充分打开,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在鼻内镜引导下将各组筛窦、额窦、蝶窦开口开放[4]。
术中采用1∶ 40 的生理盐水与肾上腺素棉片擦拭鼻腔黏膜,使其收缩止血[5]。
术毕填塞鼻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并服用糖皮质激素3~5 d。
1.3 疗效评定标准[6] ①显效:流脓涕、鼻塞、嗅觉衰退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鼻内镜显示鼻窦开放练好,鼻腔黏膜上皮化,脓液及炎症消失。
②有效:上述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鼻内镜显示脓液减少,鼻腔黏膜肉芽组织形成。
③无效:上述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鼻窦口狭窄,脓液分泌增多,鼻内镜显示鼻息肉形成。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作者:翟普尚卢新周鹏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为慢性鼻窦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将8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实施负压置换治疗,B组53例实施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A、B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96.23%,B组治疗效果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内镜;鼻窦手术作者单位:472200 河南省卢氏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慢性鼻窦炎是指细菌感染导致鼻腔黏膜发生非特异性炎性改变[1]。
慢性鼻窦以流脓涕、鼻塞、嗅觉衰退、头痛等为典型表现,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
负压置换治疗是慢性鼻窦炎常用治疗方法,但是治疗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本院对5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镜鼻窦手术,疗效显著,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3例均为从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均符合《中华耳鼻咽喉》相关诊断标准及分型[3]。
按随机数字表将83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2~50岁,平均(24.5±6.5)岁;Ⅰ型12例,Ⅱ型25例,Ⅲ型3例。
B组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10~47岁,平均(23.8±6.9)岁;Ⅰ型17例,Ⅱ型33例,Ⅲ型3例。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实施负压置换治疗。
用l%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收缩鼻粘膜,擤尽鼻涕,取仰卧位并垫肩,使下颌颏部与外耳道口连线与水平面(即床平面)垂直,将以0.5%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为主并配入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的混合液约2 ml注入治疗侧鼻腔,用连接吸引器(负压不超过24 kPa)的橄榄头塞入治疗侧前鼻孔,同时指压另一侧鼻翼以封闭该侧前鼻孔,令患者连续发断续的“开、开、开”音,同步开动吸引器,持续1~2 s即停,如此重复6~8次。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1月接诊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120例,60例采用传统筛窦开放方式治疗的为A组,60例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方式治疗的为B组。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80.00%。
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明显好于传统手术治疗方式,能够有效保留鼻腔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具有手术创口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特点,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显著。
标签:慢性鼻-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的非特异性感染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功能减退、呼吸不畅等症状,是因急性鼻炎、鼻窦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所致[1]。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实施筛窦开放手术切除病灶,存在对鼻腔生理结构破坏较大,并发症较多,易反复发作等不足。
鼻内窥镜手术具有清除病灶彻底、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2]。
本次研究旨在观察分析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1月接诊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120例,其中60例采用传统筛窦开放方式治疗的为A组,60例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方式治疗的为B组。
A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42.5±5.6)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病程(3.5±1.2)年。
A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17~56岁,平均年龄(42.6±5.7)岁;病程4个月~9年,平均病程(3.7±1.5)年。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采用传统筛窦开放方式治疗。
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结合局部麻醉,于尖牙嵴至第二尖牙部位作一长约2 cm横向切口,剥离骨壁上骨膜及周边软组织,充分暴露并凿开上颌窦前壁,开放窦腔观察病变性质,切除病灶建立骨孔并堵塞窦腔,缝合手术切口。
B组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方式治疗。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及病灶切除情况,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在鼻内窥镜引导下逐步行钩突切除、筛泡开放、摘除息肉手术,开放并扩大蝶窦、额窦、筛窦,切除中鼻甲肥大部份,采用藻酸钙纱条填充鼻腔,至鼻腔黏膜完全上皮化后取出。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每天用氯化钠和激素溶液清洗鼻腔,为期1个月。
1.3 观察指标[3]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治愈:臨床症状完全消失,窦口通畅,鼻腔黏膜完全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嗅觉完全恢复正常。
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窦口通畅,鼻腔黏膜完全上皮化,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嗅觉基本恢复正常。
无效:临床症状仍未改善,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均录入到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例数为5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例数为4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
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A组。
3 讨论
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最有效方法是手术治疗,传统术式由于受到局限,视野狭窄、操作困难、创伤较大、术中出血较多,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随着内窥镜技术的拓展应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弥补了传统术式的不足,具有手术视野开阔清晰、操作方便、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误操作率低、病灶切除彻底等特点,在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鼻腔生理结构和功能。
本次研究采用对比的方式,比较传统手术与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效果,两组经过治疗后,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A 组患者的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
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A组。
研究结果与秦发均[5]等报道具有相似性。
结果充分说明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仍有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生理功能未能恢复正常,这是因为操作者技术水平及经验不足,对病灶的清除不够彻底,经过二次手术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掌握病灶所处的位置、大小及性质,最大限度地清除病灶组织,同时对鼻甲成形、鼻中隔校正等手术尽可能合并完成,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保留鼻腔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具有手术创口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势,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国才.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3):501-502.
[2] 史冬梅,付高尚,崔艳红,等.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6,22(1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