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鼻窦手术技巧并发症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作者:周会怡来源:《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28期周会怡保山市龙陵县中医医院眼耳鼻喉科,云南保山 678300[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
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6月—2013年6月间来我院进行内窥镜治疗鼻窦手术治疗的224例患者资料,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 224例进行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患者有1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5.80%,主要并发症有眶纸板损伤、眶周皮下淤血、上颌窦口狭窄和术腔粘连。
结论因鼻窦解剖结构异常、术后处理不当、手术造成创伤等而造成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发症,有效的手术围术期处理,高超的手术操作及正确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避免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发症;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 R7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a)-0176-02[作者简介] 周会怡(1971-),女,云南龙陵县人,大专,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眼耳鼻喉临床工作。
鼻窦炎[1]是指鼻窦有一个甚至多个同时发生炎症,它是鼻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一般药物治疗鼻窦炎的效果不佳,而传统的手术治疗因视线、光源等影响使操作视野局限等导致术后并发症高频发生,术后易复发等问题。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方法在国内医疗界逐渐得到推广,它具有手术受限范围小、视野清晰、操作简便等优点[2],同时鼻内窥镜能够通过鼻道和狭窄的鼻腔内部的结果,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详细的观察研究,帮助深入了解病变部位情况。
但由于医生手术操作技术及力求完美的手术要求影响,使手术也常涉及到危险区域,导致内窥镜鼻窦手术也常出现并发症,并且其发生率不比常规手术低。
如何有效预防鼻窦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及有效治疗并发症是当今鼻科医生的重大挑战。
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08年6月—2013年6月间来我院进行内窥镜治疗鼻窦手术治疗的224例患者资料,对其病例回顾性分析总结。
鼻内镜鼻窦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近二十年来,鼻内镜手术治疗方法在国内获得了快速普及和发展,手术适应证和手术范围不断扩大,虽然手术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手术技巧也不断提高和娴熟,但手术部位常常涉及重要组织或危险区域,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机会。
本文主要对鼻内镜鼻窦手术出现的几种并发症做相应的阐述。
标签:鼻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防治鼻内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鼻腔、鼻窦手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有微创、精细、手术质量高的优点[1],但随着手术适应证的扩大、手术范围的延伸及各级医院的普及开展,其并发症也有上升的危险。
现将鼻内镜手术常见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防治措施综述如下:1 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类型及处理1.1 眼眶部并发症1.1.1 筛骨纸样板损伤筛骨纸样板损伤是鼻内镜手术常见的并发症[2],发生率为0.3%[3]。
筛窦和中鼻道区域是鼻内镜手术的重要区域,也是最易发生变异的区域[4],其中钩突是功能性鼻内镜手术需切除的第一板[5],如异常增生偏曲或发育不良或缺如,切除钩突时纸样板损伤的发生率更高,由于筛房发育范围小,气化差,筛窦切除时,易损伤纸样板;在眶内下壁与上颌窦口的之间距离有变异的情况下,扩大窦口的操作也易损伤纸样板[2,6]。
眶纸样板损伤的临床表现为:一般轻者出现眼睑水肿、眶周淤血或皮下气肿,重者则导致眼眶血肿,或有内直肌损伤,斜视或永久性复视。
李润汉等[7]报道2例出现复视,1例经皮质类固醇治疗3个月后行眼内肌纠正手术无效;1例治疗1周恢复。
故筛窦手术时为预防纸样板损伤必须做到:(1)切除钩突时切忌刀尖过深和过于向外。
(2)妥善止血,可视下手术,避免盲目操作。
(3)手术中注意辨清纸样板及垂直骨板,清理病变时,筛窦咬钳应与纸样板平行,不要与纸样板垂直。
(4)切忌油纱条填塞过紧。
1.1.2 眶内血肿或眼球后出血眼眶血肿曾经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一个轻微并发症,然而,经过观察眼眶血肿处理不当会导致失明[2]。
手术损伤筛前动脉和(或)筛后动脉,或损伤眼眶脂肪中的小血管,均可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眶内淤血[2,8-9]。
鼻内镜手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及建议?慢性鼻-鼻窦炎(CRS)合并鼻息肉是临床上常见且经常发生的疾病。
由于其长期且高复发率,它给大多数人的生活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
病人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消极情绪,这就使病人和主治医生感到头痛。
因此,它一直是鼻科的医务人员所关注的。
目前,内窥镜手术已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他正处于持续发展的阶段。
他将传统的根治性手术改为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具有轻伤,痛苦小,手术精细,观察准确的优点。
开辟了鼻外科的新领域,为外科带来了新局面,这是外科治疗鼻窦炎等疾病的一次飞跃。
在鼻内窥镜下,使用鼻内窥镜的专用设备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手术仅需打开鼻旁窦口,直接清除病变组织即可,手术效果非常好。
手术后,患者将得到定期的随访,清洁手术腔,并去除新的肉芽或囊泡。
鼻内镜手术只是整个治疗过程的开始和关键阶段。
术后随访和综合治疗是鼻内窥镜治疗鼻窦炎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优化康复干预,首先要指导病人的心理,讲解手术的基本知识,手术后的注意事项,手术的并发症以及配合要点,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识进行手术,然后与医生更好地配合,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增强他们战胜病痛的信心。
根据患者知识水平的不同,应采取多种方法。
根据模型向患者介绍疾病,术后根据患者情况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指导患者抑制打喷嚏,减少强迫咳嗽,防止止血海绵的扩张和松弛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指导患者出院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严重的不良行为,例如鼻子移动和桥抬起,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并定期看医生进行康复。
鼻窦炎手术后并发症较多,所以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相当重要。
那么到底有哪些并发症呢,先简单的给各位读者介绍一下:(1)鼻内镜手术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术中,如果手术过程中没有并发症,那么手术后就不会有严重的并发症了。
我们知道鼻窦与大脑和眼睛相邻,如果在手术过程中颅底受损或眼眶肌膜受损,则会损害大脑和眼眶组织,甚至可能引起颅内感染。
手术记录:鼻窦内窥镜手术术前及术后诊断:患者李某,男,35岁,因长期反复发作鼻塞、流黏脓性鼻涕、头晕、头痛等症状,经CT检查和鼻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鼻窦炎。
患者术前主要症状为长期鼻塞,伴有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手术方式: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进行治疗。
手术主要通过内窥镜精确观察鼻腔内部结构,并使用微型电动切割钻进行病灶清理,同时重建鼻腔通气通道,达到治疗目的。
麻醉方式:本手术采用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相结合的方式。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无痛苦感,手术进行顺利。
手术经过:手术开始前,医生在全麻下用鼻窦内窥镜检查鼻腔,确认病变部位。
随后,使用微型电动切割钻进行病灶清理,包括鼻甲肥大、水肿、炎症等。
在清理病灶过程中,医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尽可能减少手术对鼻腔黏膜的损伤。
同时,在鼻窦内窥镜的帮助下,医生能够精确地观察鼻腔内部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组织。
病灶清理完毕后,医生开始重建鼻腔通气通道。
在患者鼻腔合适位置建立通气通道,以改善鼻腔通气状况。
最后,医生对手术部位进行止血和包扎。
术后注意事项:1.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2.术后48小时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鼻腔出血情况;3.术后鼻腔填塞物取出前,患者需用口腔呼吸,避免因鼻腔堵塞导致呼吸困难;4.鼻腔填塞物取出后,需进行鼻腔冲洗,以清除残留的血液和分泌物;5.定期复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恢复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
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者李某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
术后一周,患者鼻塞、头痛等症状消失,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术后一个月复查时,患者恢复良好,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总结:鼻窦内窥镜手术是一种高精度、微创的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
通过本病例的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我们发现鼻窦内窥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同时,正确的术后护理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重视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应用和推广,为更多慢性鼻窦炎患者带来福音。
鼻内镜手术及扩展应用鼻内镜手术,又称为经鼻内窥镜手术,是一种通过鼻腔进行的微创手术技术,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鼻窦疾病、喉疾病等多种疾病。
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鼻内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鼻内镜手术可以用于治疗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鼻咽癌、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喉癌等疾病。
其操作步骤主要包括鼻腔准备、镜头插入、病变诊断和治疗等过程。
鼻内镜手术可以通过鼻孔插入镜头并携带电视摄像头,使医生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变部位,并通过特殊的手术器械进行治疗。
鼻内镜手术的扩展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鼻内镜辅助下的颅腔手术:鼻内镜手术可以通过鼻孔将镜头插入到颅腔内,进行类似颅内手术的病变切除,如垂体瘤切除、脑膜瘤切除等。
相比传统开颅手术,鼻内镜辅助下的颅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可以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2. 鼻内镜手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鼻内镜手术可以用于眼科领域的诊断和治疗,如鼻泪管狭窄的修复、泪囊结石的取出等。
由于鼻腔与眼睛之间有着密切的解剖关系,鼻内镜手术可以通过鼻孔进入泪囊和泪管,进行治疗。
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鼻内镜手术可以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的风险。
3. 鼻内镜手术在胸腔手术的应用:鼻内镜手术可以辅助胸腔手术的操作,特别适用于胸腔镜手术中的疾病诊断、术中出血的控制等。
通过鼻内镜手术,医生可以通过鼻孔将镜头插入到胸腔内,进行相关操作。
鼻内镜手术可以减少创伤、加速恢复,并减少手术并发症。
总之,鼻内镜手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手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鼻窦疾病、喉疾病等领域。
同时,鼻内镜手术还可以扩展应用于一些其他领域,如颅腔手术、眼科手术、胸腔手术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鼻内镜手术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目的探讨鼻内镜技术治疗鼻窦炎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方法对330 例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中15例并发症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结果均为一般并发症,发生率约为 4.5 %(15/330)。
结论鼻窦与周围重要器官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手术并发症不可避免,并发症与手术经验不足、不熟悉解剖结构、盲目操作、鼻腔结构变异等有关。
详细的术前检查、术中精巧的操作和术后的定期随访是预防和避免并发症发生的保证。
标签:鼻内镜手术并发症预防处理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简称鼻内镜手术,是在鼻腔鼻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指导下的内镜手术方法,是通过鼻内镜下的鼻窦开放治疗慢性和复发鼻窦炎的一种新的术式,其方法由Messerldinger于1978年首先介绍,其目的是仅去除不可逆病变组织,重建和恢复鼻窦通气引流及黏膜纤毛清除功能。
此手术可在直视下达到窦腔的深部,清除病变较彻底,但鼻窦周围有前颅底、硬脑膜、眼眶、视神经、颈内动脉海绵窦等重要解剖结构,故术中易损伤这些结构。
自90年代初FESS在国内开展以来,功能性鼻镜手术在我国发展较快,手术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虽然鼻窦内窥镜手术的日益普及,但手术并发症呈上升趋势,严重的并发症如视神经损伤,脑脊液鼻漏,颈内动脉出血致死,屡见不鲜。
造成并发症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是术者的判断,对手术病变范围的估计,以及对麻醉、对患者有确定的了解。
本文通过对330个病例中15例并发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措施并作出相应处理,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并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30例鼻窦内窥镜手术中出现并发症15 例,均为一般性并发症,其中内直肌损伤1 例、鼻中隔穿孔1 例、眶纸板损伤5 例、鼻腔粘连8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5 %(15/ 330) 。
1.2疾病种类:330例鼻窦内窥镜手术包括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囊肿; 眼眶疾病、眶壁骨折、眶减压术等。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关键词】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观察护理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但随着手术适应证和手术范围的扩大,以及鼻腔、鼻窦病变导致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鼻内镜手术的并发症风险并未因技术的进步而降低[1]。
加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现就鼻内镜鼻窦手术1200例的护理心得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院2000年至2006年行鼻内镜鼻窦手术1200例(1864侧),其中男690例,女510例,年龄14~84岁(平均39岁);平均住院7.6d。
均有不同程度鼻塞、流涕,部分患者有涕中带血、头痛、嗅觉减退、听力下降等症状。
有鼻腔鼻窦手术史96例;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1071例,囊肿43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2例,真菌病67例,肿瘤4例,血管瘤1例,脑脊液鼻漏2例。
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按1997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2]分型,Ⅲ型99例,Ⅱ型3期246例,Ⅱ型2期493例,Ⅱ型1期165例,Ⅰ型3期38例,Ⅰ型2期22例,Ⅰ型1期8例。
67例在全麻下手术,其余均在局麻下手术。
术后鼻腔凡士林纱条或膨胀海绵填塞24~72h,取出填塞物第2天后进行鼻腔冲洗。
随访6个月以上。
术后出现并发症53例(4.42%),其中:出血6例,眶周淤斑4例,眶内血肿1例,眼球运动障碍1例,脑脊液鼻漏2例,鼻腔粘连39例,均及早发现,无一例出现严重不良后果。
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2.1 鼻内并发症 (1)鼻腔出血:多为术中操作不当,术后患者用力擤鼻、打喷嚏等所致。
护理采取全身麻醉未清醒时即取去枕平卧,头侧向一侧,观察有无频繁的吞咽动作,同时观察血压、脉搏、面色情况,在全麻清醒后或局麻术后取半卧位,可减轻伤口周围组织的充血、水肿;嘱患者吐出口内血液勿咽下,指导勿用力擤鼻、打喷嚏,避免剧烈活动,必要时用舌尖顶住上腭,食指按住鼻翼轻轻按摩,同时做深呼吸或指压人中穴控制打喷嚏;鼻腔出血多时,鼻背部或额部冷敷,同时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
内窥镜鼻窦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处理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概念的引入是鼻科疾病治疗的一次质的飞跃
和革新,是一种创伤小、痛苦小的新手术方法。
该手术避免了传统术式视觉效果差,病变清除不彻底易复发的特点,特别是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是近年来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最有效的方法。
1手术中易损伤的位置(1)前筛筛顶内侧,此处为前颅窝骨板最薄弱处,如损伤易出现脑脊液鼻漏。
(2)筛泡上前筛动脉处,此处前筛动脉管菲薄,如有黏膜增生息肉样变需要清理时易发生前筛动脉出血,继而造成眶内血肿。
(3)筛泡外侧眶纸板处,如损伤眶纸板造成内直肌损伤术后有复视可能。
(4)后筛外侧,视神经及眼动静脉的损伤常常造成不可逆的失明。
(5)蝶窦外侧的视神经的颈内动脉管损伤引起颅内出血,患者死亡不可避免。
2术中技巧及注意事项(1)手术中要时时刻刻寻找可资判断的解剖标志,如:①上颌窦口,上颌窦口通常是眼眶内壁和下壁相交之位置,找到了上颌窦口,向上的延长线就是眼眶的内侧壁(纸样板)。
②基板,基板是前后筛的分界线,通过基板到达后筛意味着进入高危区域,时刻保持高度注意,开筛钳不要轻易向外侧开放,如确实要开放,也要先用钝器再用锐器,最后再用吸切器,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2)开放筛窦时一定要勤按眼球,如观察到眶内脂肪膨出,则应停止开放。
(3)国内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病理较长,炎症重,既使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术中采取降压,仍不能避免手术起始阶段的出血,在开放前筛、切除钩突时会
有较多出血,严重影响手术安全,在这个阶段应两侧交替进行,在明视情况下迅速清除病变。
相对面言,只要开放了前筛,开放了上颌窦,出血就会大大减少,这个阶段大约有15~30min左右,而且息肉呈软性时出血会较多,而息肉较硬时,则出血较少,年轻的患者出血较多,年老的患者出血较少,黏膜充血的患者出血多,黏膜较白的患者出血少。
3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由于鼻窦解剖部位的毗邻关系复杂,如病变严重或范围广泛,术中易损伤周围组织而发生出血、眼眶并发症。
(1)出血。
鼻腔鼻窦手术后鼻腔少量渗血是正常的,术后应注意:①观察鼻腔出血量,术后鼻前庭放置棉球,防止血性分泌物流出,如渗血流出应及时擦去,嘱患者及时吐出口腔分泌物,密切观察咽腔有无活动性出血,以因免填塞不紧致血液由后鼻孔流下造成隐性失血;②患者术后如口吐胃内容物呈黑色为术中咽下血液所致,可不做处理,如持续黑便提示有活动性出血;③术后48h内嘱患者勿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血压增高和出血;
④术后1~2天鼻黏膜会有反应性肿胀,鼻塞可能比手术前还要严重,告诉患者术腔上皮化至少需要1个月左右,在此期间鼻腔有结痂和少许分泌物是正常的;⑤术后24h内局部可冷敷以减少出血及疼痛,24h后可以热敷。
同时观察有无眼球运动及视力障碍。
(2)眼眶并发症。
鼻内镜手术最常见的是:①眶周淤血。
主要是术中眶纸样板的损伤引起,轻者表现为眶周皮肤如涂脂样稍发红发暗,重者淤斑如“熊猫眼”。
较重的患者术后即可出现,较轻的术后第1
天出现。
此并发症一般无须特殊处理,术后给予冷敷,12h后热敷,几天后消失。
②术后注意观察眼睑有无肿胀,眼球有无突出胀痛。
眼睑肿胀表示眼内压增高,静脉回流受阻或眶周有感染。
眼球突出常提示眶内有血肿,以上均为急重症,应立即通知医生撤出填塞物,及时处理出血。
③复视多为术中眼肌受累或眼肌感染所致,应密切观察。
④视力减退为鼻内镜最危险的并发症,可能是眼底动脉反射性痉挛或损伤所致,应立即通知医生请眼科协助处理。
⑤术后患者主诉眼睑充血,流泪为术后填塞鼻腔的正常反应,可应用红霉素眼膏或氯霉素眼药水点眼,抗组胺药(如非那根口服)必要时给适当镇静剂。
⑥部分全麻患者术中可能出现眼睑闭合不全,术后并发暴露性角膜炎、眼部疼痛,应及时眼科协助治疗。
4讨论
随着鼻窦内窥镜手术的日益普及,手术并发症呈上升趋势,严重的并发症如视神经损伤,脑脊液鼻漏,颈内动脉出血致死,屡见不鲜。
造成并发症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是术者的判断,对手术病变范围的估计,以及对麻醉、对患者有确定的了解。
手术的经验对术中预防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这种经验来源于对既往手术教训的总结,对成败的深度思考,是熟能生巧的表现,具体到手术细节表现为:(1)对患者病情大体判断,包括对病情、心理地准确把握;(2)对术中的困难有充分地准备,如出血、麻醉、解剖变异;(3)有较强阅片能力;(4)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要培养一名合格鼻内镜手术医师,应从易入难,是从鼻内镜检查
开始,大体了解鼻内镜下解剖后可先行简单手术,如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鼻息肉切除术,待有所领悟后可观摩较复杂的鼻窦手术,如此积累后可做简单步骤,待完全成熟后行复杂手术主刀。
综上所述,鼻窦内窥镜手术对初学者是陌生而且危险的,要首先明确解剖结构,认清周围相邻结构后,从小手术做起,不可贪快求全,在能力范围内清除病变,随着经验的增多,手术能力的加强,再尝试困难的手术,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手术对于医患双方才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