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元记忆监测特点的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元记忆现象是指人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也称为“后设记忆”,是元认知的一种形式。
元记忆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认识、评价和监控的过程,包括确定学习或识记的目标和计划,确定学习的时间分配,选择加工策略,启动、继续或终止识记或提取过程等。
此外,元记忆还涉及到个体对记忆内容在量和质方面的变化。
保持内容在量的方面的变化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保持内容的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减少,有一部分内容会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产生遗忘现象;另一种是记忆恢复(reminiscence)现象,即学习某种材料后,延迟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要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即延缓回忆比即时回忆效果要好的现象。
在质的变化方面,元记忆涉及到个体脑中新旧信息的相互整合,过去的知识经验、心理定势、需要、动机等,都会对新信息作出某种推测和判断,甚至是重构,这样就带来了记忆内容中质的变化。
总之,元记忆是个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认知和控制过程,其影响个体对记忆内容的保持和恢复。
了解和掌握元记忆的机制和应用,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
记忆规律研究综述摘要: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它的研究对学习者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现有的记忆规律、记忆的生理机制、记忆的科学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记忆的界定记忆的分类记忆的生理机制记忆的科学方法记忆和学习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良好的记忆力是成才的先决条件。
我们都深有体会:学习的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
那么究竟什么是记忆?它又有什么规律呢?一、记忆的界定从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1885年采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记忆过程以来,学习和记忆一直是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不同的学派对学习和记忆的现象和规律也有着不同的论述和研究。
以艾宾浩斯为代表的学派所涉及的研究多是可以容纳大量材料,并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因此,他们对记忆的限定只局限于长时记忆。
二次大战后,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只容纳有限几个项目并保持短暂时间的记忆的研究。
由此,人们对记忆开始新的认识,即人的记忆不仅包括长时记忆,也包括短时记忆。
目前,国内不同权威版本的《普通心理学》对记忆的定义如下:A.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叶奕乾等, 《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204)。
B.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C.记忆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
D.记忆是对因经验所学得并保留之行为,在需要时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历程[4]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
国外关于记忆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信息的能力 (Matlin, 1998);(2)获取信息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使之保持或修复的心理过程 (Ashcraft, 1994)。
(3)“我们叫做记忆的东西,乃是在人们的头脑中重现无意识内容的能力,并且它还是我们可以清晰地辨别我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内容联系的第一种功能。
关于记忆的综述摘要:记忆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可以分为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也可以分为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或者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等等。
对记忆进行综述,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记忆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前瞻记忆、回溯记忆。
一、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可用组块作为单位来测量所谓组块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为相当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
如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数字、一个成语等。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 G. A. Miller, 1956) 发表一篇论文神奇的数7 加减2: 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
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 +-2 个组块, 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就是短时记忆的组块理论。
米勒的组块理论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
西蒙(H. A. Simon, 1974) 的研究表明, 说英语的人阅读一些无关联的词之后能正确回5- 7 个词, 而与词的音节数目无关; 人们对短语和句子作为组块的记广度略小于词的记忆广度。
我国学者喻柏林等( 1985) 考查汉语语词的短时记忆广度, 他们以单音词、双音合成词四字成语作为材料, 所得结果基本符合短时记忆的组块假说( 即短时记忆能储存一个固定数目的组块)。
张武田等( 1986) 的汉字词和英文字的短语短时记忆容量的比较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果。
影响短时记忆广度的因素很多。
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等都会影响短时记忆的容量。
喻伯(1985) 、张武田等( 1986) 的研究表明, 双音合成词和四字成语的短时记忆容量不如单音词多, 而四字成语又不如双音词多; 随着组块复杂性的增加短时记忆容量倾向于逐渐降低; 高频词的短时记忆容量比低频词多。
张武田等( 1987,1990) 的研究发现汉字词的笔画复杂性对短时记忆保持量有显著响, 笔画复杂性不同的词的识别时间与其记忆保持量有显著负相关。
不同性质的材料短时记忆容量也不同。
以汉字、图形、数字、位臵等四种性质特征的材料的实验表明, 数字类短记忆容量最大, 其次是图形类, 再次是汉字类, 位臵类的时记忆容量最小。
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大学生的记忆发展具有特殊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在学习上的特殊优势,也是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的重要原因。
一、记忆力和记忆容量都有较大的提升大学生的记忆力和记忆容量都有较大的提升,这是由于大学生处在一个更高的学习水平上,接受知识和技能的速度要快得多,所以记忆容量会变得更大,而记忆力也会有所提升。
二、记忆能力对学习成绩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的记忆能力对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大学生有良好的记忆能力,那么他们就可以把知识和技能学习得更快,也就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三、注意力集中能力也有所提高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力也有所提高,这是因为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集中注意力,并且他们在课堂上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来思考和理解所学知识。
四、主动思考能力也有所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也有所提高,这是因为在大学里,学生要参与一些小组讨论或者是参加课外活动,这样他们就有了一个可以用来思考和发散思维的空间,这样他们就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五、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是因为在大学里,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些课外作业,这样他们就有了一个可以用来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空间,这样他们就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归纳总结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大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在大学里,学生要参与一些小组讨论或者是参加课外活动,这样他们就有了一个可以用来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的空间,这样他们就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
七、应用性思考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大学生的应用性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是因为在大学里,学生要完成一些实际应用项目,这样他们就有了一个可以用来应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空间,这样他们就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应用性思考能力。
以上就是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元认知监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控的能力。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元认知监控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研究发现,元认知监控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等认知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对于元认知监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仍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
有必要对元认知监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机制和规律。
本研究旨在探讨元认知监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希望通过对元认知监控的深入分析,为进一步揭示认知活动的机制和规律提供参考。
本研究也将探讨元认知监控在教育、工作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为促进个体认知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意义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控的能力。
研究元认知监控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个体认知过程中的内在机制,从而提高认知能力和效率。
通过研究元认知监控,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教育和训练方法,帮助个体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了解元认知监控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认知障碍疾病,为老年人认知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元认知监控还可以拓展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我们对认知过程的理解。
研究元认知监控的意义在于促进个体认知水平的发展,推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进步,为教育和医学领域提供理论支持。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元认知监控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揭示元认知监控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体学习、记忆、决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系统地总结元认知监控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其发展趋势与未来可能的应用领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启发。
通过对元认知监控的实验研究方法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元认知监控的内在机制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进一步拓展元认知监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元认知监控的本质和特点,为提高认知监控水平、优化学习方法和提升认知能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2. 正文2.1 元认知监控的概念和理论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监控和调节过程。
元认知监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认知控制过程中的执行控制机制,而对元认知监控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少。
随着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和认知控制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元认知监控在认知控制中的重要性。
对元认知监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认知监控过程的理解,促进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字数:215】1.2 研究意义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与调控能力,是元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元认知监控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人类认知过程、提升学习效率、促进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元认知监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在认知任务中的思维过程,揭示其对认知任务的主动感知和调控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优化教学方式。
元认知监控的研究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弱点,从而有助于个体调整学习策略,有效地提升学习成绩。
通过对元认知监控的研究可以促进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推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深化。
对元认知监控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促进认知过程的优化。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常是为了探讨元认知监控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对个体学习、记忆和决策等认知活动的影响。
通过研究元认知监控的功能和效果,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是如何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改进教学、训练和干预方法,提高个体的学习和表现效果。
研究元认知监控还有助于揭示个体在认知任务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为发展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研究元认知监控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推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为个体的认知过程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2. 正文2.1 元认知监控的定义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
它是元认知(metacognition)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是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知识的认知和控制。
长时记忆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有以下特点:
记忆容量无限
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记忆容量似乎没有限度,它可以储存一个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为他的所有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人们从来不觉得过去记得太多,现在一点也记不进去。
长时记忆的容量究竟有多大,有人认为是5万至10万个组块,也有人认为是1015比特,总之,它有巨大的容量。
长时记忆将现在的信息保持下来供将来使用,或将过去储存的信息提取出来用于现在。
它把人的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
它的信息主要来自对短时记忆的内容的复述,也有一些是在感知中印象深刻的内容一次性印入的,特别是那些激动人心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内容可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被储存起来。
信息保持的时间很长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数年乃至终生,是一种长久性的存储。
关于元认知的综述的研究获奖科研报告论文摘要:元认知是最近几十年来认知领域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对元认知的诸多观点和研究进行了整理,对中西方对元认知所做的一些实验也做了一些介绍,并对元认知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对今后元认知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元认知动机;学习动机00G642.0 000B 001002-76610002-010-02元认知这一概念,最早由弗拉维尔(Flavell)在1976年提出,他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
即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或与之相关的活动的认识。
关于元认知的结构,心理学家们有不同的意见。
Browm(1987),Barker(1994)认为:元认知是指意识到的关于认知的知识和认知的监控,即元认知结构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两部分,这一结论被称为元认知的二分法。
元认知知识是主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即认知主体对影响认知活动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的结果等方面的认识。
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元认知知识通过元认知监控起作用。
Cavanaugh&Perlmutter(1982)认为元认知结构应当包括三部分,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知识是指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活动的各种因素的认识,其主要包括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即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关于个体间差异的认识、关于主体认识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有关认知材料、认知任务方面的知识和有关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
元认知体验是指任何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行为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对于元认知的结构分类,至今仍存在争论。
有些人认为元认知三分法中的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关系并不是十分紧密,它更多的涉及到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而情绪属于不同领域的研究内容。
大学生元记忆监测特点的综述作者:张李斌毛青松刘鑫菲杨娅卓岩瑞婷宋玉英罗红格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8期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元记忆监测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元记忆监测是指个体对自身记忆能力的评价和估计,其中任务变量、个体变量、知觉线索变量和策略变量均会对元记忆的监测判断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元记忆监测影响因素拒绝敏感性1.元记忆监测的概念元记忆是指人们对记忆的认知和记忆过程的监测与控制,分别对应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测和元记忆控制三个因素[1],其中元记忆监测是元记忆的重要组成因素,同时是与元记忆能力紧密联系的重要因素。
元记忆监测是指个体对自身记忆能力的评价和估计,或者说是个体对自身记忆能力的评判,个体对于外部客体记忆资料的记忆能力的主观体验。
元记忆的检测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时候我们会感觉自己的记忆力下降,总是忘记一些事情,从前能记住的东西记不住了;也有的时候会感觉自己的记忆能力空前得强,记什么都又快又准确,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对元记忆的一种监测。
简而言之,元记忆监测表现为个体记忆活动结束之后,自己对忆材料难度、回忆的正确与否,知晓程度、自信程度的判断。
元记忆监测的分类如下:一类是回溯监测,比如提炼记忆的活动完成后,对自己的回忆或再认准确性的鉴定称为自信心判断(judgment of confidence,JOC);另一类是预见监测,比如:在记忆任务开始前鉴别当前任务难度(ease of learning,EOL),记忆任务进行中对自己最终回忆结果的预估,称为学习判断(judgments of learning,JOL),对当前无法回忆但又能唤醒一部分影像的资料在之后再认任务中的成绩的预估称为知道感判断(feeling of knowing,FOK)[2]。
2.元记忆监测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任务变量、个体变量、知觉线索变量和策略变量均会对元记忆的监测判断有一定的影响[3]-[4]。
Busey等(2000)发现亮度影响个体的学习判断和自信心判断。
研究者给被试展示出一系列亮度水平不同的人脸图片,被试每学完一张人脸图片后进行学习判断,所有图片学完之后进行再认测试,并做自信心判断。
结果发现,被试的学习判断和自信心判断都受亮度的影响,表现为被试给予高亮度图片更高的学习判定和自信心判定。
有研究表示字体大小和个人的学习判断之间也有关系。
在研究中,被试学习不同字体大小(18 pt/48 pt)的项目,每学完一项目即进行学习判断,最后完成自由回忆测试。
结果发现,相对于小字体的学习项目,被试给予大字体的学习项目更高的学习判断,但回忆成绩不受字体大小影响。
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字体大小对学习判断的影响是稳定的:即使明确告诉被试实际回忆结果与字体的大小无关,字体大小仍然能作用于学习判断。
这种字体大小效应在后续的研究中被反复验证[5]-[7]。
此外,Susser等[8]发现字体大小效应是相对的。
实验中,一组被试学习字体大小不同的词汇(被试同时具有流畅和不流畅的体验),另外两组被试分别学习大字体或小字体词汇(被试只有流畅或者不流畅体验)。
结果发现,只有当被试同时有流畅和不流畅体验时,字体大小才会作用于学习判断。
而Ball等(2014)研究则发现,字体大小效应因学习材料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他们以文本(由心理学术语及其定义组成)为学习材料。
被试自定步调学习不同字体大小(24 pt/48 pt)的文本材料,每学完一术语定义后做学习判断。
结果发现,被试对小字体文本的学习判断高于大字体文本,这一结果和以往研究发现的字体大小效应相反。
Ball等人认为,这可能是文本材料不同于单词所致。
Miele和Molden(2010)发现文本清晰度也影响学习判断。
他们让被试浏览清晰度不同(清晰:Times New Roman 字体/模糊:Juice ITC 字体)的文本,并进行学习判断。
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清晰文本的学习判断更高。
此后,Yue等(2013)通过操纵分辨率(模糊文本较清晰文本向外扩散10%的像素点)验证了这一结果。
尹观海等(2014)针对聋童的元记忆研究发现,聋童的元记忆监测与控制的发展水平均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
低年级不能准确地判断和估计自己的学习程度及在记忆测验中可能取得的成绩,也不能有效地分配学习时间;中年级处在元记忆监测与控制发展的加速期,其监测判断的准确性显著提高,并有意识地进行记忆控制;高年级记忆监控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
聋童元记忆监测的不同方面发展轨迹不一致:自信心判断(JOC)和知晓感判断(FOK)发展早,发展水平较高,学习程度判断(JOL)发展缓慢,发展水平低。
针对学习困难的孩子的元记忆监控研究发现,学习困难的孩子在三种元记忆监测判断值上均显著低于学优儿童;学习困难的孩子具有元记忆控制能力,但其控制水平相对低于学优儿童;学习困难的孩子的元记忆监测判断和学习时间分配之间存在交互影响;学习困难的孩子的元记忆监测和控制水平存在较为复杂的发展特点。
据此得出结论,学习困难的孩子的元记忆监测与控制能力都比学优儿童弱,同时揭示了一定的发展趋势。
2.1情绪对元记忆监测的影响关于情绪影响元记忆监测的研究范式有两种:分别为材料变换式和情绪诱发式[9]。
材料变换式是目前研究情绪对元记忆监测作用的主要范式,简而言之就是将原来的(中性材料)实验材料替换成情绪性材料,而原来的实验范式和实验过程不做更动。
根据所使用实验形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情绪词(对)、情绪图片和情绪面孔三种。
Zimmerman等首先使用情绪词,Resh首先使用情绪图片及Kelly和Metcalf首先使用情绪面孔进行了元记忆的监控研究。
情绪激发是在传统的元记忆研究范式(R-J-R)的来源根基上,加入一个情绪激发的过程。
通过对被试情绪的激发,他们在一定情绪状态下完成元记忆监测的任务。
根据情绪诱发的方法不同可以区别为行为激发、认知激发和感官激发三种。
Koriat和Nussinson最早使用行为激发研讨元记忆,张振新和徐宪斌则使用认知激发研讨元记忆,Resh使用感官刺激引发的办法,情绪图片与中性词进行匹配,通过对视觉刺激诱发情绪的办法以研讨元记忆。
情绪词能影响情绪,情绪能引发心理活动,作为心理活动的诱因,情绪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记忆。
积极情绪词可以引发正性情绪,增强被试的自信心,从而推动记忆更高效的提取。
而消极情绪词导致了负性情绪,使被试变得不那么自信,降低了被试的唤醒水平。
研究发现,人们之所以深刻地记忆某些人际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体验而不是其他的体验,是因为这些体验附带着使个体感受强烈的情绪。
社交情绪是指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与他人接触所唤起的回忆的、想象的、预期的或真实的情绪。
研究表明,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体对于附带情绪的体验记忆得更好,特别对于积极情绪的记忆。
而对情绪词记忆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结果,Tse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情绪词的瞬时顺序的记忆中,被试对积极情绪词的记忆要好于对消极情绪词的记忆。
已有记忆方面的研究表明,自我参照效应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记忆材料与自我相关时,对于材料的记忆要好于对材料进行其他方式的编码记忆的现象。
在Rogers等人的研究中,当被试用某个形容词描述自我的时候,回忆的成绩要比使用其他的编码方式记忆材料的回忆更好。
根据自我参照效应的图式理论,自我参照以某个事件或情境为基础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促进信息的回忆。
2.2拒绝敏感对元记忆监测的影响拒绝敏感是指个体忧虑地推测他人的拒绝的一种人格倾向,即个体经常推测自己会被拒绝,容易感觉到拒绝,对拒绝过分敏感,并为之恐慌,在模糊情景中过早地预计自身会遭到拒绝,并产生过激的行为。
当觉察到预估的屏绝时,个人就会产生敌意或攻击行为--这是具有高拒绝敏感的个体不容易脱离的一个恶性循环[10]。
有的人他们对拒绝十分敏感,这种敏感使得他们产生了心理偏差,在不知情或是模糊的情景中认为自己会遭到拒绝[11]。
Downey等人的研究表明,重要他人对于其需要重复性拒绝是个体的高拒绝敏感性的来源[12]。
拒绝敏感性对元记忆监测也有影响,拒绝敏感性过高会导致社会生活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因此如何尽可能多地获得支持和肯定,免受拒绝和排斥也就成为其行为的基本动力。
个体先前经验可能造成其以后的思维定式,如果先前遭受过过多的拒绝或是其他社会交往中的挫折都可能导致其对社会交往中的拒绝存在焦虑的预期。
关于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大多用自陈式问卷的方式,如赵艳林等修订的《Downey拒绝敏感性量表中文修订版》。
研究显示,不同拒绝敏感性的个体在认知的加工机制上可能存在差异,这项研究成果给了人们对拒绝敏感性研究的新方向[13]。
有关高拒绝敏感个体认知加工特性的实验主要探讨了高拒绝敏感个体的注意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具备高拒绝敏感的个人在对社交拒绝材料的加工可能存在偏差[14],但拒绝敏感性在认知的其他方面的作用仍有待发现。
拒绝敏感与社交情绪之间相互影响。
社交情绪会诱发拒绝敏感的产生,而相对的拒绝敏感会带来一系列社交情绪,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相交关系并非绝对的平行关系。
高拒绝敏感性的个人在面临屏绝或思路不清的情境时的情绪唤醒度更高,对信息记忆的情境依赖性更强,所以高美等[15]发现高拒绝敏感性的个体更倾向于记忆描述自我积极情绪的词语。
国外以往的研究表明,高拒绝敏感性的个体更倾向于注意具有威胁的社交线索,对消极的社交线索的记忆更好。
高美等发现高拒绝敏感性的个体更倾向于记忆描述他人消极情绪的词语。
拒绝敏感性过高会导致社会生活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因此如何尽可能多地获得支持和肯定,免受拒绝和排斥也就成为其行为的基本动力。
个体先前经验可能造成其以后的思维定式,如果先前遭受过过多的拒绝或是其他社会交往中的挫折都可能导致其对社会交往中的拒绝存在焦虑的预期。
参考文献:[1]张振新,明文.元记忆监测研究的横向比较[J].心理学报,2012,35(5):1102-1106.[2]周楚,刘晓明,张明.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与控制特点[J].心理学报,2004,36(1):65-70.[3]陈芳艳,李锋盈,李伟健.知觉线索对元记忆监控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4):494-500.[4]金玉华.认知方式和内外部线索对元记忆监控和回忆成绩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5]Kornell, N., Rhodes, M. G., Castel, A. D., & Tauber, S. K.. The Ease-of-processing heuristic and the stability bias: Dissociating memory, memory beliefs, and memory judgements[J].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1,22(6): 787-794.[6]Miele, D. B., Finn,B., & Molden, D. C.. Does easily learned mean easily remembered: It depends on your beliefs about intelligence[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22(3):320-324.[7]Mueller, M. L., Dunlosky, J., Tauber, S. K., & Rhodes, M. G. The font-size effect on judgments of learning: Does it exemplify fluency effects or reflect peoples beliefs about memory?[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14,70(1):1-12.[8]Susser, J. A., Mulligan, N. W., & Besken, M. The effects of list composition and perceptual fluency on judgements of learning (JOLs)[J]. Memory & Cognition, 2013,41(7):1000-1011.[9]王勋,姜珊,高艳芳,张振新. 情绪影响元记忆监测的研究范式及其机制[J]. 心理研究, 2015,8(1):8-14.[10]Boyce P, Hickie I, Parker G, et al.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the one-year outcome ofa depressive episode[J].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2, 26(2):156.[11]张莹瑞,李涛. 拒绝敏感的认知与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11):1939-1948.[12]Downey D., Dumais S., Dan L.,et al.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rchers’ queries and information goals[J]. 2008:449-458.[13]杨玲. 大学生学业自我调节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 教育技术研究, 2012(3):247-247.[14]赵艳林. 社交拒绝对个体心理反应的影响:拒绝敏感性的调节作用[D].宁波:宁波大学, 2012.[15]高美,耿晓伟. 不同拒绝敏感性大学生对社交情绪词记忆的偏好[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1):137-141.基金项目:华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201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