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12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香远益清B.木兰乃易男装/ 移风易俗C.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愿驰千里足D.数建奇功/ 棹数小舟(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3)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话?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3.文言文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末考试默写及文言文复习大全附答案一.默写(一)填空.式默写1.京中有口技者。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屏障中,。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遥闻,便有妇人,。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一时齐发,。
,以为妙绝。
未几,,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火爆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
,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忽然抚尺一下,撤屏视之,。
2. ,入日;渴,欲得饮,;河、渭不足,。
未至,道渴而死。
,。
3.昔者,,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4. ,。
春潮带雨晚来急,。
5. ,崔九堂前几度闻。
,。
6.苍苍竹林寺,. ,青山独归远7.黄梅时节家家雨,。
,。
8. ,至今已觉不新鲜。
,。
(二)理解性默写:1. 韦应物《滁洲西涧》一诗中,表达诗人恬淡胸襟的两句是,。
2. 韦应物《滁洲西涧》一诗中,蕴含诗人因多病无所作为的忧伤情怀的两句是,。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4.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5.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6.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同时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两句是,。
7.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两句是,。
8. 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季节清新幽静的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
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七下语文期末复习比较文言文阅读13篇(江苏专用)(五大题材:《爱莲说》《活板》《孙权劝学》《陋室铭》课外阅读)题材一:《爱莲说》一、(2022·无锡市惠山区·七年级下册期末)文言文阅读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芙蕖① (清)李渔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芙蕖自荷钱② 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④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⑤ ;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称。
①荷钱:生的荷叶,状如铜钱,故称“荷钱”。
①迨(dài):及,到。
①徂(cú)往,到。
①异馥:特别的香味。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可爱者甚蕃.(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5)过而不问之秋.(6)亭亭..独立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自.荷钱出水之日自.非亭午夜分(《三峡》)B.乃.复蒂下生蓬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C.荷叶之.清香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3.翻译下列句子。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好版)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咏雪〔《世说新语》〕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假设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那么是无信;对子骂父,那么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分开了,陈太丘分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答复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分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分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誉;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论语十二章〔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束氏狸狌①宋濂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
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
狸狌无所食,饥而嗥。
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
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
、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②,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
沿鼠行不敢下。
士怒,推入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
狸狌奋掷而出。
噫!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狌哉!(《宋文献公集》)【注】①狸狌:野猫。
②甕(wèng):瓮,一种盛东两的陶器,腹部较大。
(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束氏日市肉啖之愿为市鞍马B.竟不知世之有鼠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C.沿鼠行不敢下求之下流,固颠D.鼠度其无技关山度若飞(2)参考词典解释,说说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古代汉语词典》:①与与:威仪适度的样子。
②熙熙:和乐的样子。
③如也: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4)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下联:狎狌________【答案】(1)A(2)“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3)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4)每日啖肉见鼠而出【解析】【分析】⑴B:竟不知世之有鼠:竟然;竟不可得:最终,最后;C :沿鼠行不敢下:跳下,下去;求之下流:下方,下游;D:鼠度其无技:估计;关山度若飞:越过;A项相同意思是买,故选A。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文言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文言文有《木兰诗》、《卖油翁》、《陋室铭》、《爱莲说》等。
1.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2. 《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讲述了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艺以及给人们的启示。
3.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4. 《爱莲说》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的作品,以莲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高洁的情操。
这些文言文都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篇目,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复习《孙权劝学》《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与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得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她得才略就是如何长进得。
写事情得结果,也不就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就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得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得劝说之言,来表现她得善劝,而略去吕蒙得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得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得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得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得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就是追述往事得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若孤??孰?耳。
卿言多务,?事部编版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资料①孤:古时王侯得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得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得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就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孰:谁。
?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就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与谋略。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古文文复习资料
古文是中国语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古文的基础知识对提高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为七年级下册语文古文复提供资料和指导。
1. 古文基础知识复
- 运用策略:切忌死记硬背,要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古文中的词汇和句子用法。
- 复重点:重点掌握并能正确理解古文中的关键词汇、词义、词性、句型和修辞手法。
2. 古文文言文阅读
- 阅读原文:仔细阅读教材中的古文文言文,理解其大意、词汇和句子结构。
- 分析句子:分析句子成分,了解其结构,例如主谓宾结构、主谓补结构等。
- 理解词义:运用上下文推测词义,同时结合古文词汇解释进行理解。
- 解读修辞:辨识古文中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夸张、拟人等,理解其意义和效果。
3. 古文经典作品赏析
- 阅读经典:选取部分古文经典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赏析,如《论语》、《诗经》等。
- 分析内涵:理解经典作品的主题、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 诗词欣赏:品味经典诗词,包括鉴赏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诗意。
- 写作练:通过仿写或创作与古文相关的作品,提升对古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 实践练和巩固
- 古文题:选择一些经典古文进行题练,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应用。
- 教材演练:完成教材中相关古文练题,巩固对古文知识的掌握。
- 写作训练:运用古文知识进行写作训练,培养自己的古文写作能力。
- 资源分享:与同学分享古文研究资源和心得体会,相互促进研究进步。
以上为古文复的一些建议,希望对七年级下册语文古文研究有所帮助。
祝研究进步!
>注意:本文档为参考资料,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 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 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2、(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5、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五、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ABCDF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E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受于人者不至”。
(引号内填原文)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①从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②从道理上讲: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答: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8.“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9.“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答: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10.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答: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六、解题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木兰诗》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本文《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一书。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⑵万里赴.戎机(赴:奔赴)⑶出郭.相扶将(郭:外城)⑷策.勋十二转(策:记功)⑸著.我旧时裳(著:穿)⑹关山度.若飞(度:度过)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意思是贴上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通“伙”,意思是同伍的士兵4.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答: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
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5.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答: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
6.“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7.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8.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写出了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9.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
10.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1.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2.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动作描写。
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3.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14.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答: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15.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
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是可敬、可爱。
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
16.按要求默写:(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
《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4.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但当涉猎目的:见往事耳5.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睿智、关心下属;吕蒙是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