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彩色蜡烛实验报告ppt
- 格式:ppt
- 大小:654.00 KB
- 文档页数:7
自制彩焰蜡烛【定义】彩焰蜡烛指点燃后的火焰能够呈现红、黄、绿、蓝、紫、白等各种颜色的蜡烛。
【原理】利用各种金属盐(如氯化铜、氯化锂、氯化锑等)在焰色反应中发出不同的颜色,将金属盐分别粘附在烛芯上或溶入蜡烛中。
在点燃这些蜡烛时,就能产生各种色彩鲜艳的火焰。
【知识拓展】○1生色原理:当原子被火焰、电弧、电火花或其他方法产生的能量所激发时,能够发射出一系列具有一定波长的光谱线。
当原子核外的电子从火焰、电弧、电火花吸收一定的能量,被激发到一定的能级,这样的电子就处于激发态。
激发态的电子回到基态的时候,就会放出具有一定能量、一定波长的光谱线。
由火焰激发后而发射出的光谱就是焰色光谱,由电弧激发后而发射出的光谱就是电弧光谱,由电火花激发后而发射出的光谱就是电火花光谱。
这3种光谱的的强度虽有不同,但从任一种元素的原子发射出的光谱都有某些共同的谱线。
从焰色反应的实验里所看到的各元素的特殊焰色,就是光谱谱线的颜色。
金属元素的原子在接受火焰提供的能量时,其外层电子将会被激发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
但不稳定,又要跃迁到能量较低的基态。
就会产生不同的波长的电磁波,如果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就可观察各种颜色而出现焰色反应。
【制作与实践】查阅资料后,我们发现彩焰蜡烛最简单的制作方法是:将能发色的金属盐与蜡熔融成一体,再倒入配有烛芯的模具中,待冷却后就能使用。
但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都发现这种彩焰蜡烛虽然制作简单,但是发色效果不很理想——它火焰小,而且四周略带有黄色。
其后,经组长黄文达询问化学老师后得知,这种黄色火焰是石蜡与烛芯燃烧时的本色。
【改进】为了消除这黄色火焰的干扰,可以用氨基甲酸乙酯或乙二酸酯等替代石蜡作主燃剂,灯芯上添些氧化促进剂。
这样处理后能使彩焰蜡烛发色鲜艳,火焰大而无杂色干扰。
但是氨基甲酸乙酯等物质的粘结性极差,没有蜡烛那样的硬度与强度,且极易变形,为此可添加些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醇,提高蜡烛的成形性与保形性。
幼儿园手工制作案例-彩色蜡烛
彩色蜡烛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手工制作品,适合幼儿园儿童制作。
以下是一份幼儿园手工制作案例——彩色蜡烛,其中包括做法、所需材料以及注意事项。
材料:
- 彩色蜡烛制作用蜡烛坯,多种不同颜色的坯子可供选择。
- 蜡烛制作的工具,如蜡烛烙铁、蜡烛丝和蜡烛制作模具等。
- 热力工具,如烤箱、吹风机或蜡烛烙铁加热器等。
步骤:
1. 首先,将蜡烛坯分成多个小块,并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坯子染色。
将每个坯子放入热力工具中,等待蜡烛融化并达到所需颜色。
2. 用手将每个坯子塑造成蜡烛的形状。
使用蜡烛烙铁和蜡烛丝来完成细节部分,如加入蜡烛芯。
3. 将每个零件逐个放置在蜡烛模具中。
模具可按照需求选择,例如,圆柱形模具可以制作普通的蜡烛形状,而心形模具可能使蜡烛呈现出特殊形状。
4. 将蜡烛送入烤箱或其他热力工具中,并等待几分钟或直到蜡烛融化为止。
取出蜡烛后,等待其冷却并变硬。
注意事项:
- 劳动操作时请小心,必须在成年人的指导下进行。
- 热力工具非常热,请不要直接用手触摸。
- 不要让蜡烛燃烧太长时间。
要及时熄灭蜡烛,以免引起火灾或烫伤。
本案例将幼儿园的手工制作蜡烛活动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讲解,并且提供了做法、材料和注意事项等详细说明。
这种做法既经济又实用,同时鼓励幼儿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创新制作报告一、题目:自制蜡烛艺术品二、所需原料:蜡烛,塑料薄膜,菜刀和小刀,一张光滑的硬纸板,透明胶带,剪子,烧水锅等三、制作方法:1.买多只很大的蜡烛用做原料。
2.拿一把菜刀把蜡从蜡烛上削下来,削成小块的就可以了,不用很碎。
3.将每一个需要的颜色都用同样的方法削好。
顺便剪下适当长度的蜡烛芯。
4.用硬纸板等材料做出模具。
5.用锅将水烧开,把盛着蜡的容器放进沸水中,等待蜡完全融化成液体。
6.将主蜡色的蜡水倒进模子中,直到满意的高度为止。
把其他颜色的蜡倒在干净的金属片上,等待冷却定型。
7.把模子从主蜡上移走。
四、注意事项:1.铺一层塑料薄膜在桌子上,以便清洁。
2.削蜡烛的时候小心误伤到手。
3.融蜡时最好用金属的容器,因为导热比较快。
4.用来固定的透明胶带一定要粘在模具形状的外侧,不然会影响到蜡烛的整体形状。
5.千万不可以心急,没有加热或者力度过大都会造成固体蜡的断裂。
五、制作心得起初做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很难,但后来真正动手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并不简单,首先便是模具的做法。
一开始是像让房子像瓦房一样顶部有一片一片的立体感,思考半天之后决定用硬纸板做出如下模型:但在之后灌蜡的时候发现,胶带一遇到蜡就失去了粘性。
导致模型不是闭合的,蜡就会慢慢漏出来。
之后就总结出来:要想做出来,需要一个闭合的模具。
所以便很快重新设计了模具,如图:这个模具上面是一体的,而里面用了木板,从而保证了蜡不会漏出来。
之后我们在拉的灌注上发现:如果全做成实心的会很浪费也很重,所以作为艺术品我决定使用中空的设计。
如图:中间通过四个模板围成了中空的地方,然后把蜡从边缘灌下,中空的设计就算好了。
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本来想找个东西做一个台子能把中空的东西拿出来但是后来种种原因,最后选择了封死下面,这样里面的木板也拿不出来了。
自然门和窗也没有做出来。
九、制作彩色蜡烛一、学习目标1、知道使用蜡烛的历史,蜡烛制作的原理2、学会制作彩色蜡烛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学习准备1、制作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搅棒、白蜡烛、色素、香精、烛芯、开水。
2、课件。
三、学习过程1、教师:蜡烛是人类古代最早的发明之一,主要用来照明、装饰或是祭祀的用途,根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在公元三千年前埃及和希腊就有蜡烛的相关纪录,古代的蜡烛皆以动物脂肪制造。
在1800年后,以石油所提炼的石蜡才开始出现。
2、提问:你认为一根蜡烛由几部分组成。
3、学生回答。
4、教师介绍蜡烛的历史:蜡烛在世界上已经有五千年帮助人类征服黑暗的历史。
古埃及人和克利特岛人发明蜡烛的时候,是把芦苇插在融化的牛脂里,人们称它为“灯芯草蜡烛”。
科学家也发现在古罗马帝国时就开始了蜡烛的进化史。
中世纪时,欧洲已广泛使用牛脂制蜡烛。
看考古杂志时偶然发现,似乎在五千多年前由埃及人发明了蜡烛,中国人又是什么时候用蜡烛的?起码在古诗十九首的年代里还是用油灯,这才忽然发觉中国上古似乎没有蜡烛这个东西.汉代古书中一般将蜡和烛分开论述,但很少蜡烛两字连用. 大家看到中国汉代的青铜灯,在圆形的灯盘正中,常有一枚长钉形的火拄,而根据它的有无,考古学上将汉灯分为油灯与烛灯两大类。
在汉代,灯分为油灯与烛灯两大类,油灯的灯柱也叫”烛”。
”烛”即灯柱要浸在脂里;脂是动物油脂,当时还用植物油点灯。
《齐民要术种.麻子篇》曰:“苴麻(即大麻的雌株)子黑,又实而重,捣治作烛,不作麻。
”以上所说的“作烛”、“为烛”,都是指点灯,和蜡烛关系不大。
至于点灯的燃料,我看到考古杂志提到”汉墓偶有黄蜡饼发现”,由此可见汉灯一般的情况在盏内注油脂,但燃灯还可用蜡,蜡灯内的蜡是融化后作为油膏使用的.人们终于发现了实例,《西汉南越王墓发掘报告》中提到;至东汉晚期,在广州汉墓中最先出现蜡台。
证明当时细长柱状的蜡烛已进入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了。
终于,东汉晚期中国已有蜡烛,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状和近现代的还有差别。
小实验:自制蜡烛介绍本文档将介绍如何自制蜡烛,这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小实验。
蜡烛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蜡烛,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蜡烛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所需材料- 蜡砖或蜡块- 长而细的棉线- 夹子或铅笔- 锡纸或其他- 烛花色素(可选)制作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在开始制作蜡烛之前,确保所需材料齐全。
在选择蜡砖或蜡块时,可以考虑使用纯蜡或蜡和其他材料的混合物。
同时,根据个人喜好可以使用烛花色素来为蜡烛增加颜色。
步骤二:熔融蜡砖将蜡砖或蜡块放入一个中,然后将放置在加热设备中,如饭炉或水浴中。
慢慢加热并搅拌蜡砖,直到融化。
步骤三:准备蜡烛芯将棉线剪成适当的长度,留出一小段超过高度的线条。
将一端系在夹子或铅笔上,然后将另一端浸入融化的蜡砖中,确保线条完全被蜡覆盖。
步骤四:制作蜡烛将涂满蜡的棉线从中间向两侧用手轻轻拉直,直到线条均匀并且没有明显的液滴。
然后将棉线快速垂直放置于中,让蜡凝固。
注意不要让蜡烛芯偏斜。
步骤五:等待蜡烛凝固用夹子或铅笔将蜡烛芯固定在的边缘上,让蜡烛芯保持垂直状态。
等待蜡烛完全凝固并变硬。
步骤六:修剪蜡烛芯将完成的蜡烛从中取出,将多余的蜡烛芯剪掉即可,使其长度适中。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自制蜡烛,你将获得一支个人定制的蜡烛。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造力,尝试不同的蜡砖、色素和,制作出独一无二的蜡烛。
实验注意事项- 在加热蜡砖时,一定要小心火源和高温。
- 在倒入时,注意蜡烛芯的位置和垂直度。
- 在蜡烛凝固过程中,要避免移动或撞击,以免蜡烛变形。
结论通过该小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蜡烛的制作原理和步骤。
自制蜡烛不仅能够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带来乐趣和满足感。
希望你能享受这个小实验并制作出美丽的蜡烛!。
一、实验目的1. 探究蜡烛燃烧时火焰颜色的形成原理。
2. 通过实验,了解彩色火焰蜡烛的制作方法。
3. 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蜡烛燃烧时,烛芯周围的石蜡受热蒸发,形成蜡蒸气。
当蜡蒸气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后,在火焰的高温下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蜡烛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1. 火焰温度:火焰温度越高,颜色越偏蓝。
2. 空气流通:空气流通良好,火焰颜色越亮;空气流通不良,火焰颜色较暗。
3. 燃料比例:燃料比例适宜,火焰颜色均匀;燃料比例不适宜,火焰颜色会出现偏黄或偏蓝。
三、实验用品1. 白色蜡烛一支2. 火柴一盒3. 红色、蓝色、绿色食用色素各少许4. 小刀一把5. 烧杯一个6. 搅拌棒一根四、实验步骤1. 将白色蜡烛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2. 在蜡烛燃烧的同时,将红色、蓝色、绿色食用色素分别滴入烧杯中,搅拌均匀。
3.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将石蜡滴入含有食用色素的烧杯中,搅拌均匀。
4. 将调好颜色的石蜡涂抹在蜡烛上,使蜡烛表面均匀分布颜色。
5. 点燃调好颜色的蜡烛,观察火焰颜色变化。
6. 重复步骤3-5,分别制作红色、蓝色、绿色火焰蜡烛,观察火焰颜色变化。
五、实验现象1. 白色蜡烛燃烧时,火焰颜色为黄色。
2. 调整石蜡与食用色素的比例,制作彩色火焰蜡烛时,火焰颜色会发生变化:a. 红色火焰蜡烛:火焰颜色为橙色。
b. 蓝色火焰蜡烛:火焰颜色为淡蓝色。
c. 绿色火焰蜡烛:火焰颜色为绿色。
六、实验结论1. 火焰颜色受火焰温度、空气流通、燃料比例等因素影响。
2. 通过调整石蜡与食用色素的比例,可以制作出不同颜色的火焰蜡烛。
3. 彩色火焰蜡烛制作简单,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
七、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蜡烛燃烧时火焰颜色的形成原理。
2. 学会了彩色火焰蜡烛的制作方法,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3. 体验了化学实验的乐趣,激发了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
蜡烛的制备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制备蜡烛的过程,了解蜡烛的制作原理和方法,并能够掌握基本的蜡烛制作技巧。
2. 实验原理蜡烛是一种利用燃烧蜡状物质产生光和热的装置。
常见的蜡烛制作材料主要有蜡和蜡烛芯。
蜡烛芯通常由纯棉丝或玻璃丝制成,可以打结或者使用蜡炭粘合。
3. 实验材料和设备3.1 实验材料- 蜡烛芯- 蜡烛块- 彩色蜡笔3.2 实验设备- 烧杯- 火柴或打火机- 塑料容器- 剪刀- 温度计4. 实验步骤4.1 准备工作1. 将蜡烛芯切割成所需长度,并在其中一端打结。
4.2 制备蜡烛1. 将蜡烛块放入烧杯中,加热至融化。
2. 在塑料容器内放置蜡烛芯,将融化的蜡液倒入容器中,使蜡烛芯嵌入其中。
3. 等待蜡液冷却凝固,即可得到蜡烛。
4. 可根据个人需求,使用彩色蜡笔在蜡烛上进行装饰。
5.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制备蜡烛时要小心热液和火源,避免发生意外。
2. 未固化的蜡液可能会有高温,应避免直接接触。
6.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制备了一支蜡烛。
蜡烛外观整齐,表面光滑。
点燃蜡烛芯后,蜡烛燃烧起来,产生明亮的光和热。
7.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蜡烛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制备蜡烛的过程相对简单,但需要注意操作过程中的安全事项。
蜡烛的制作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通过个人创意和想象力,还可以使蜡烛具有多样化的形状和色彩。
制作蜡烛不仅可以用于照明和取暖,也可以作为装饰品增添居家氛围。
蜡烛制作是一个有趣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项目。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蜡烛的组成和燃烧原理。
2. 学习蜡烛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蜡烛是一种易燃固体,其主要成分是石蜡。
石蜡在燃烧过程中,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热量和光能。
实验中,通过将石蜡、染料和香精等物质混合,制作成具有不同颜色和香味的蜡烛。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量筒3. 搅拌棒4. 玻璃棒5. 铁架台6. 酒精灯7. 蜡烛模具8. 石蜡9. 染料10. 香精11. 纱布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石蜡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染料和香精,搅拌均匀。
(2)将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确保染料和香精均匀分布在石蜡中。
2. 蜡烛制作(1)将蜡烛模具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将石蜡搅拌均匀后,慢慢倒入模具中。
(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石蜡充满模具的每个角落。
(3)将模具放在铁架台上,等待石蜡凝固。
3. 蜡烛脱模(1)石蜡凝固后,用玻璃棒轻轻敲打模具,使蜡烛与模具分离。
(2)将蜡烛取出,用纱布擦拭表面,去除杂质。
4. 蜡烛燃烧实验(1)将蜡烛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蜡烛的一端。
(2)观察蜡烛燃烧过程,记录火焰颜色、高度和燃烧时间。
(3)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现象,总结燃烧原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蜡烛燃烧时,火焰颜色为黄色,火焰高度约为10cm,燃烧时间为30分钟。
2. 在蜡烛燃烧过程中,观察到火焰分为三层:内焰、外焰和焰心。
内焰温度较低,外焰温度较高,焰心温度最高。
3. 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逐渐减少,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释放出热量和光能。
六、实验结论1. 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热量和光能。
2. 通过调整染料和香精的用量,可以制作出具有不同颜色和香味的蜡烛。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火灾和烫伤。
七、实验反思本次实验使我了解了蜡烛的组成和燃烧原理,掌握了蜡烛制作的基本步骤。
自己做蜡烛实验报告书蜡烛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蜡烛的燃烧情况,了解蜡烛的构成和燃烧原理。
实验器材:1. 蜡烛2. 火柴3. 白瓷盘4. 温度计5. 实验台实验步骤:1. 将蜡烛插入白瓷盘,确保蜡烛固定稳当。
2. 用火柴点燃蜡烛顶部的蜡头,观察火焰的形状和颜色,并记录下来。
3. 用温度计测量蜡烛周围的环境温度,并记录下来。
4. 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如火焰的高低、蜡烛的燃烧速度等,并记录下来。
5. 实验结束后,观察蜡烛燃烧后留下的烟灰和残渣,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点燃蜡烛后,蜡头快速融化,产生一条明亮的火焰,火焰的颜色呈黄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焰逐渐变小,但仍然持续燃烧。
蜡烛燃烧时周围的温度略有升高,但并不明显。
最后,蜡烛燃烧结束后,留下了少量的烟灰和残渣。
实验分析:蜡烛是由蜡头、蜡烛芯和蜡烛身组成的,蜡头和蜡烛身都是由蜡状物质构成。
在点燃蜡烛时,火焰是由燃烧的蜡头提供的,蜡头在高温下融化,形成可燃气体,然后在氧气的作用下燃烧,释放出光和热。
燃烧时,蜡烛芯不断吸取蜡烛身内的融化蜡液,起到引燃作用。
此外,蜡烛燃烧时会产生少量的烟灰和残渣。
这是由于蜡烛身内的杂质或添加剂燃烧后形成的。
蜡烛燃烧的速度取决于蜡头的大小和质量,以及环境的氧气供应情况。
一般来说,蜡烛头较大且燃烧速度较快。
实验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蜡烛的构成和燃烧原理。
蜡烛在点燃后会产生明亮的火焰,并持续燃烧一段时间。
蜡烛的燃烧速度受材料质量和环境氧气供应的影响。
火焰颜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蜡头燃烧状态的变化。
蜡烛燃烧结束后会产生少量的烟灰和残渣。
实验中我们也发现,蜡烛的燃烧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的影响,属于比较安全的照明工具。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蜡烛时要注意火源的安全,并避免长时间吸入烟雾。
实验中可能的误差主要集中在温度的测量和记录过程中,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仪器误差,温度的测量值可能略有误差。
实验改进: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可以在实验中添加控制变量的步骤,如使用相同大小和材质的蜡烛、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等。
初中自制多彩蜡烛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初中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制作原理和过程;2. 学习使用酒精灯、剪刀、尺子等工具;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 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蜡烛的制作原理和过程;2. 安全使用工具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制作技巧;2. 安全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酒精灯、剪刀、尺子、蜡笔等工具;2. 彩色蜡烛材料;3. 安全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如何制成的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和经验。
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蜡烛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强调注意事项。
2. 展示彩色蜡烛样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分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自制蜡烛的创意和设计。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动手制作(15分钟)1. 学生按照分组讨论的设计,开始制作蜡烛。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醒注意事项。
五、展示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制蜡烛,分享制作心得。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强调安全使用工具和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本次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制作、展示等环节,掌握了蜡烛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安全教育,提醒注意事项,确保了活动的安全进行。
同时,教师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
然而,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对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导致操作不够流畅。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对学生进行工具使用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
此外,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师可以考虑在分组讨论环节加强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自制多彩蜡烛充满了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