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之中医原理--脉诊原理
- 格式:pdf
- 大小:131.15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脉珍的原理定义:中医的脉诊就是通过脉搏波波形确定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诊断方法。
脉搏波: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
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在手术时暴露动脉,可以直接看到动脉随每次心搏而发生的搏动。
用手指也可摸到身体浅表部位的动脉搏动。
1.动脉脉搏的波形用脉搏描记仪可以记录浅表动脉搏的波形。
这种记录图形称为脉搏图。
动脉脉搏的波形可因描记方法和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别,但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上升支:在心室快速射血期,动脉血压迅速上升,管壁被扩张,形成脉搏波形中的上升支。
上升支的斜率和幅度受射血速度、心输出量以及射血所遇的阻力的影响,射血遇到的阻力大,心输出量小,射血速度慢,则脉搏波形中上升支的斜率小,幅度也低;反之,射血所遇的阻力小,心输出量大,射血速度快,则上升支较陡,幅度也较大。
大动脉的可扩张性减小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增大,脉搏波上升支的斜率和幅度也加大。
主动脉瓣狭窄时,射血阻力高,脉搏波上升支的斜率和幅度都较小。
(2)下降支:心室射血的后期,射血速度减慢,进入主动脉的血量少于由主动脉流向外周的血量,故被扩张的大动脉开始回缩,动脉血压逐渐降低,形成脉搏波形中下降支的前段。
随后,心室舒张,动脉血压继续下降,形成下降支的其余部分。
在主动脉记录脉搏图时,其下降支上有一个切迹,称为降中峡。
降中峡发生在主动脉瓣关闭的瞬间。
因为心室舒张时室内压下降,主动脉内的血液向心室方向返流。
这一返流使主动脉瓣很快关闭。
返流的血液使主动脉根部的容积增大,并且受到闭合的主动脉瓣阻挡,发生一个返折波,因此在降中峡的后面形成一个短暂的向上的小波,称为降中波。
动脉脉搏波形中下降支的形状可大致反映外周阻力的高低。
外周阻力高时,脉搏波降支的下降速率较慢,切迹的位置较高。
如果外周阻力较低,则下降支的下降速率较快,切迹位置较低,切迹以后下降支的坡度小,较为平坦。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摸、观察和推断,从而得出有关身体状况的信息。
中医把脉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脉搏的节律和强度:中医把脉时要注意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强度。
脉搏的节律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如是否有心律不齐等;脉搏的强度可以反映气血的充盈程度,如虚弱或过强等。
2. 脉搏的频率:中医认为,脉搏的频率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
比如,脉搏偏快表示阳气上升,脉搏偏慢表示阳气下降。
3. 脉搏的形态:中医把脉时还要观察脉搏的形态,如脉搏的宽窄、深浅等。
脉搏的形态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如肝脉偏弦表示肝气郁结,脾脉偏滑表示脾气虚弱等。
4. 脉搏的变化:中医把脉时要注意观察脉搏的变化情况,比如脉搏的变快或变慢、变强或变弱等。
这些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总之,中医把脉原理是通过触摸、观察和推断脉搏的节律、强度、频率、形态和变化,来判断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这一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诊脉的原理一原理:脉诊以《黄帝内经》为理论依据,结合临床以及经络系统而产生。
以解剖学和经络系统为指导。
脉象从体内向手腕的走行是三条斜行线。
从掌侧桡骨肌内移行处由内向斜上走行到腕部。
正常情况下是三条线又称三条龙同时跃出水平面,三条线指代的内容各不相同,红线代表阳经,黄线代表阴经,中间白线代表三焦之气、冲脉、胃气。
病理情况是五条线。
由于季节的因素,春夏阳气较旺,脉普遍偏上行;秋冬阳气较弱,脉普遍偏下行。
如夏寸浮,冬寸潜。
正常时寸关尺,浮中沉脉象相同。
在不考虑季节的情况下,阳气寸部浮取最强,寸脉侯阳。
阴气尺部沉取最强,尺脉侯阴。
三条线的形成以阴阳离合论和经脉系统为理论基础。
人体十二经脉分为三阴经与三阳经,三条阳经三条阴经分别和成一条阳经一条阴经。
异常时,阴阳分离,一阳有病分三阳,一阴有病分三阴。
三阴三阳各不同各有其名。
如:太阳脉象:浮大而洪;阳明脉象:浮大而长;少阳脉象:弦乍长乍短;太阴脉象:濡、滑;少阴脉象:沉、实、硬;厥阴脉象:弦有力。
病脉寸关尺,浮中沉均取,有三个系统。
桡肌自腕移行分界点1—1.5寸查三焦之气最准。
能把握全身的疾病。
危重病时,寸关尺查不出疾病气象,应加太溪与浮阳脉。
左寸靠手腕部桡侧主膈中之气,若有凹陷表明膈中之气不足。
右寸靠腕部桡侧主膻中之气,若有凹陷表明膻中之气不足。
1、左手:寸、关、尺:左寸红线浮取侯太阳经,颈椎病、头晕等多在此反映;左寸白线主心脏;左寸黄线主血脉,血管阳气是否充足;有涩象考虑心脏病,滑象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左关红线主胆经,左关白线侯中焦之气,抑郁时脉弦有力;左关黄线侯足厥阴肝经和肝脏,有滑象时考虑高血脂、脂肪肝肝系统问题多见,有时黄线接近白线信息相似考虑高血压,不干扰白线信息则有郁症。
左尺沉取红线主膀胱经,经气、府气,有时主腰部劳损;尺黄线侯肾阴,若左尺部凹陷说明肾精不足、肾阴虚。
2、右手:寸、关、尺:右寸红线主手阳明大肠经,鼻、咽、喉部疾病多见,有涩象时为痹证;寸白线主宗气;右寸黄线主肺,正常时略带涩象,若脉沉实有力多见忧愁的人群,见滑象主肺炎,如果三线不着脉说明上气不足、心肺不利,鼻部疾病多见。
中医脉诊原理(即科学机制)我们知道,西医检查身体和疾病,需要经过很多复杂的设备和程序,或者经过各种各样的化验。
而中医检查身体和疾病,就是“望闻问切”,其中“切”即俗称的“号脉、搭脉、诊脉”,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般的人对中医通过号脉就能诊断疾病感到很神奇,其实,即使中医本行业的人,也不是人人都会号脉,即使会号脉的中医,也不是人人都明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机制。
我是业余中医,对号脉有一定的研究,对现代科学也有基本的了解。
这里我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号脉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和说明。
我们知道,在西医的观念里,脉搏就是心脏的搏动节律,当然这种搏动也有几个主要的参数。
中医的“脉象”,与西医的“脉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医所谓的“脉象”,包含了五脏六腑(甚至整个身体)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所有信息!那么,为什么仅仅手腕处的脉搏,就能体现出或者说探测到五脏六腑的所有信息呢?这里有一个现代科学的原理或者说依据,就是“全息原理”,即:身体任何一个部位的脉搏,都能体现或者说包含着全身的搏动信息,只不过手腕处的这个位置探测起来更方便而已。
古人最初的诊脉,其实是在全身上、中、下脉搏明显的几处都要诊测的,比如在两侧额头、腮帮探测“天之气(也叫头角之气)”,在腹股沟、足背探测“地之气”,在手腕桡骨处探测“人之气”,后来才简化为单独探测手腕部脉搏,古人叫“独取寸口”,其实根据全息原理,“独取寸口”就足够获得全身的信息了。
打个比方说:一个由大大小小众多河流组成的水系,你在任何一条河流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感觉到水的流动。
而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与地理上的河流水系有相似之处,在任何一处都能探测到全身的血液波动,这一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但是又有点不同:自然界的河流水系只是平稳流动,而人体血液的流动是阵动或者说波动的,就是俗称的“脉冲、脉动”。
那么,为什么在中医眼里,从这种波动能看出五脏六腑的信息呢?或者说,为什么这种血流的波动携带者五脏六腑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用物理学中的波的原理(包括水波声波无线电波等等)来做比喻说明。
中医诊脉判断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脉是根据中医的脉诊理论,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身体的状况和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经脉络络通全身,脉象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状况。
根据脉搏的频率、强弱、润燥、浮沉、有无等特征,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可能存在的疾病类型、病情轻重和病因。
中医诊脉的原理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辨别脉象:中医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观察其频率、节律、强弱、润燥、浮沉、有无等特征来辨别脉象的变化。
2. 辩证施治:根据脉象的变化,中医医生可以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脉象特征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情轻重和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处方。
3. 知识积累:中医医生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不断研究脉搏的变化规律和与疾病的关联,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中医诊脉的原理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脉诊的原理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
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以及病变的部位。
脉诊的原理主要包括脉象的判断和脉理的分析两个方面。
首先,脉象的判断是脉诊的基础。
脉象是指脉搏的节律、频率、强弱、滑涩、
沉浮等特征。
通过观察这些脉象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的特点。
比如,脉搏的频率和强弱可以反映患者的阳气和阴气的盛衰,脉搏的滑涩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脉搏的沉浮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状况。
因此,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和比较,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脉理的分析是脉诊的核心。
脉理是指根据脉象的特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舌诊等综合信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和判断。
例如,当脉搏偏弦、滑涩、频数时,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当脉搏偏弱、涩滑、频数时,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
通过脉理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病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和病情的轻重,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总之,脉诊的原理是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判断脉象特征,进行脉理分析,从而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脉诊虽然是一门古老的诊断方法,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进行初步判断和护理,有助于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加以调理,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号脉的原理
中医号脉的原理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和诊断,判断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及病变的性质、程度,以及病因病机,从而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号脉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观察脉搏的形态、强弱、速度、节律等情况,来获取有关患者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的信息。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脏和组织的功能状况会在脉搏中反映出来,通过观察和感知脉搏信息,中医医师可以了解到患者整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根据中医理论,脉搏的形态、强弱、速度、节律等特征与人体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脉搏弦紧有力可能与肝气犯胃、胃实热等病理情况有关;脉象滑数可能与热病、气虚、血瘀等病理情况有关。
此外,还可以通过脉搏的变化来了解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例如,脉弦且沉可能与寒邪入里、气血亏虚等病理情况有关。
综合观察脉搏的多个特征,中医医师可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以及病变的性质及程度,从而进行辨证论治,制定相应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中医号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中医医师对患者的综合判断和个体化治疗。
1.中医把脉原理?
答:中医诊脉原理是接触病人的动脉查脉象了解病情变化。
中医诊脉原理是接触病人的动脉查脉象了解病情变化。
切脉时让病人取座位或者仰卧位,手臂应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切脉时常运用三种不同的指力以体察脉象。
脉诊通常采用浮取、中寻、重按的方法,对两侧寸口处的上、中、下六处进行诊脉,六处对应肝、心、脾、肺、肾不同的脏腑,而且在诊脉的时候,感受患者的脉位、脉率、脉长短、脉势、脉宽、流利度、紧张度等来进行判断疾病。
中医理论中,认为心主血脉、肺朝百脉。
心主血脉,不难理解,因为现代医学当中,心脏也是循环系统重要的一个核心器官,脉搏跳动、血液输送都离不开心脏。
除此以外,中医还认为肺朝百脉,人体所有的大大小小的静脉血,动脉的血液循环,最后都会聚集到肺脏,而寸口这个部位,正好就是中医诊脉位置。
脉诊是诊断疾病的四诊里的一种方式一种方式,应结合病人的其他方面的症状进行综合整治,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中医脉诊通过脉搏判断身体状况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感知人体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搏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表现,通过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状态。
本文将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一些常见的脉象和其对应的身体状况。
一、脉搏的基本原理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频率、强弱等指标来判断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健康程度。
通过观察脉搏的细腻程度、快慢节奏、有力弱等特征,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充盈、脏腑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二、常见的脉象及其对应身体状况1. 弦脉:脉搏有力,像琴弦被拉动一样,常见于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等情况。
2. 洪脉:脉搏有力而大,像潮水般涌动,常见于阳气亢盛或热毒内蕴等情况。
3. 细脉:脉搏弱小,如丝线般细弱,常见于气血不足、阳气衰弱等情况。
4. 涩脉:脉搏有力但不畅,有阻滞感,常见于血瘀、血热等情况。
5. 弱脉:脉搏弱小,可以用较大的力量才能触摸到,常见于气血虚弱、阳气不足等情况。
三、中医脉诊的应用中医脉诊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判断出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并进而辅助治疗。
中医师在脉诊时会综合考虑脉搏的形态、频率、强弱以及与其他体征的关联,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诊断。
脉诊不仅可以用于疾病的辨证和治疗,还可以在人体内部出现问题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理。
因为脉搏的变化往往是生病之前出现的早期信号,通过在健康状态下观察和分析脉象,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结语中医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对人体脉搏的观察和感知,可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以及脏腑功能情况。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脉诊仅仅是中医诊断的一个方面,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仍需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来确诊。
总之,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脉搏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师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中医诊脉原理
中医诊脉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它是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中医诊脉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因病机等方面的情况。
中医诊脉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脉象反映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是通过经络系统来联系和调节的,而脉搏就是经络系统的反映。
因此,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肝脉弦细、脾脉弦滑、肾脉沉细等,都可以反映出相应脏腑的功能状态。
二、脉象反映气血状况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脉搏就是气血运行的反映。
因此,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是否正常。
例如,气虚脉细、血虚脉细弱、气滞脉弦等,都可以反映出相应气血的状况。
三、脉象反映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人体自身的失调所致,而脉搏就是疾病的反映。
因此,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病因病机。
例如,风寒感冒脉浮、湿热病脉滑、气血不足脉细等,都可以反映出相应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诊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它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脉象,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脉诊理论
在现代自然科学中,有一种设备叫雷达,它发射出波,然后根据反射回来的波判断前面是静止的障碍物还是移动的飞行物。
同样在人体中,心脏的周期运动,导致特殊的体液,也就是血液在血管中波动,波动的血液与脏腑等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波形的改变,这些改变的波形就能传播出脏腑的部分信息。
棱镜分光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实验,一束自然光通过三棱镜将分解为有序的七色光。
这种现象在自然光透过不平的玻璃时,也会观察到,而在非常平的玻璃上是无法观察到的。
这里我回避更深层次的理论解释,更深层次的解释见作者编写的<<波之道>>或者<<敢问路在何方—脉诊篇>>,一个简单的解释是斜面具有分解复杂信号的作用。
而手腕的挠动脉就是斜面。
类同棱镜分光实验中的有序光谱,因此就有了脏腑的分属关系。
另外脏腑的分属与人体解剖学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心肺循环和体循环,会表现出右手寸部为肺,左手寸部为心。
这就是脉诊理论通俗的解释。
对于脉诊神奇效果,曾经有人试图达到以脉诊替代现代医学的多种诊断手段,设想从寸口三部九候分侯脏腑的学说,诊断出X线检查确诊的肺炎,胃镜检查确诊的胃炎,或尿诊确诊的肾炎,在我看来这些都有可能实现。
在上述类比实验中,我们看到棱镜将自然光分解为有序的七色光,光波的速度和频率与人类的脉搏相比都相差好几个数量级别,对于一个非智能的棱镜来说,都能分解光这种数量级别的信号,那么一个好的脉象仪怎么可能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呢?在《不同年龄段人体脉搏的测量与分析》文章中论述到,不同年龄段人体脉搏波形图及对应的频谱图,反映了随着年龄的增长 ,脉搏波形形态的变化趋势和频谱图中能量分布情况的变化,从这里我们可以预测到一个好的脉象仪还可以估算人的年龄。
脉诊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诊断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毫无疑问,用自然科学解释中医脉诊,有助于理解中医气血概念深层次的含义。
自20世纪50年代初始,我国有许多医学界乃至其他学科的学者,对脉学的理论、脉诊客观化、临床诊断和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对脉象形成的机制及生理病理意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为脉诊客观化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脉象仪的研发又是脉诊客观化研究工作的先导,它是临床脉诊客观化的基础。
我国先后开发并生产了十几种脉象仪,主要应用于科研和教学,促进了脉象客观化研究,至今未能在临床广泛应用。
近代科学中的鉴别与诊断是建筑在定量的基础上的。
而传统中医脉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定性分析,把脉象仪记录的信息转变为中医脉诊的定性信息,这中间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边界,无法进行准确的信息处理。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医
现代化的难点之一。
近几十年的脉诊现代研究,在脉象客观化、规范化方面做了许多卓越的工作,但研究探讨脉诊现代机理的文章较少,脉诊现代机理关键是要对中医气血和血液循环系统做深入理解。
由于一切疾病均可影响气血,因此理论上脉诊可以诊断出各种疾病。
在理解这些后,另一个关键环节是脉搏检测,在脉搏检测这个环节中,重要环节是信号处理模型和算法。
如何用数学、物理方法,阐释脉诊的现代实质,详细的论述见《敢问路在何方——脉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