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贮藏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327.90 KB
- 文档页数:13
农业经济基础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农业是一个()部门。
A. 生产B. 生活C. 消费D. 分配2. 农业不具备()功能。
A. 经济B. 社会C. 文化D. 宗教3. 按照土地用途进行分类,错误的是()。
A.农用地B.非农用地C.未利用土地D.滩涂地4. 中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和耕地分布分别是()。
A.少;均衡B.多;均衡C.少;不均衡D.少;均衡5. 不属于我国农业劳动力需求决定因素的有()。
A.农业自然资源状况B.社会认可和经济状况C.农村人口规模D.政府政策6. 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征分别是()。
A.大;多B.小;多C.大;少D.大;多7. 农业资金特征不包括()。
A.功能性B.农业资金的外部性C.农业资金的政策性D.农业资金的高收益性8. 工资性收入不包括()。
A.建筑业收入B.商业收入C.种植业收入D.餐饮收入9. ()是农业经营形式及其制度的总称,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经营范围下,以财产权益关系为前提的产权制度、积累和分配制度、管理与服务制度以及对外能够与市场经营相适应、对内能够整合资源和收益的组织载体。
A.经营体制B.农业经营体制C.双层经营体制D.家庭承包经营10. 土地的所有权与()分离,是产生家庭经营这一基础层次的前提。
A.承包权B.流转权C.收益权D.经营权11. 农业技术特性支持农业家庭经营存在的原因有()。
A.农业技术应用有规模限制B.农业技术关联性大C.农业技术研发成本高D.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由单人进行12. 哪个时期开始出现自耕农阶层。
()A.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奴隶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3. 美国家庭农场的特点是()。
A.土地公有化B.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C.农民职业素质低D.经营专业化14. 下边哪位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A.查理·季特B.夏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克劳德·昂利·圣西门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哪一年正式实施的?()A.2005B.2006C.2007D.200816.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三要素不包括下列哪一个?()A.土地B.科学技术C.资金D.劳动17.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基本格局。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题(课程代码392182)一、名词解释1、冻结食品2、重结晶3、冻烧4、商业杀菌5、食品干燥6、食品辐照7、食品工业8、酸化食品9、结露10、食品包装11、绿色农产品12、平衡水分13、酶褐变14、食品添加剂15、无菌包装二、单项选择1. 放射性同位素在辐射过程中,放射出的射线可能是( )射线A. α射线B. β射线C. γ射线D. 都有可能2. 下列不属于植物类天然毒素的是()A. 雪卡毒素B. 龙葵素C. 棉酚D. 氰苷3. 冷藏下列几种食品时,温度太低会出现冷害的是()A. 虾B. 香蕉C. 鸡蛋D. 牛肉4. 在电离辐射保藏中,要使食品达到完全杀菌的目的,辐射剂量一般要高于()kradA. 200B. 500C. 1000D. 20005. 下列不属于食品热处理负面作用的是()A. 消耗的能量较大B. 食品的品质和特性产生不良的变化C. 食品的热敏性成分有一定损失D. 破坏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6. 下列不属于干燥过程中食品的化学变化的是()A. 热塑性的出现B. 物料内多孔性的形成C. 表面硬化D. 食品的干耗现象7. 下列不属于鱼贝类天然毒素的是()A. 雪卡毒素B. 河豚毒素C. 氰苷D. 组胺8.蛋壳的结构不包括()A.气室 B。
角质层 C.蛋壳 D.蛋壳膜9.鲜蛋在贮藏过程中不会发生的变化有()A.CO2逸散B.pH上升C.重量减轻D.气室增大10.1mol浓度的理想溶液其a w值为()A. 1B. 0.9823C. 0.9982D. 0.986511.以下哪种说法正确()A. 玻璃纸是人造物质,包含增塑剂,如甘油或乙二醇。
B. PE是由乙烯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呈纯白色,不溶于水,但是易溶于一般溶剂。
C. PP是无色、无味、无毒、可燃的带白色蜡状颗粒材料,外观似PE,但比PE更透明。
D. 无拉伸PET薄膜加热至100℃时,变成易脆的无色透明体,通常的PET膜材都是双向拉伸聚酯。
冷藏保鲜技术
●冷藏技术:通过降低食品周围的温度来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阻止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延缓食品的新鲜度失效。
●冷冻技术:将食品冷冻在零下18摄氏度以下,使食品中的水分子结晶,阻止微生物活动和酶的作用,从而达到长期保鲜的目的。
●冷链技术:涵盖了食品从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保证食品在特定低温环境下的新鲜度。
●真空冷藏技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冷藏,可以有效阻止氧气和其他有害气体与食品接触,延长保鲜期。
●有效阻止微生物活动,延长食品保鲜期。
●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降低食品的损失率,提高经济效益。
●扩大运输范围:冷藏技术使得食品、农产品可以在长时间、长距离的运输过程中保持新鲜,从而扩大了运输和销售的范围。
●提高运输效率:冷藏运输可以大量、集中地运输农产品,避免了因为急需消耗而频繁的短途运输,提高了运输效率。
●降低运输损失:适当的冷藏运输可以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降低了运输成本。
●提高农产品价值:冷藏技术可以使农产品在收获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持新鲜,延长了销售期,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扩大销售市场:冷藏技术使得农产品可以远距离运输到其他地区,扩大了销售市场,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
●改变农业生产模式:冷藏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产品可以在非生产季节供应市场,改变了农业的季节性生产模式,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 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
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 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
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 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
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军军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1、 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 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 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 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农业资源分类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1、整体效应原理;2、生态位原理;3、食物链原理 原理;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1、 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 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 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 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 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 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 基质化、能源化);3、 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 水土保持技术);4、 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5、生物的相生相克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 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 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 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二、农业资源的特点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数量有限;禾U用水平有限;资源结构不匹配)和潜力的无限性(技术的潜力是无限的;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可以循环利用的)。
农业技术员培训教学大纲一、培训目标通过本次培训,使学员系统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具备独立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的能力,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农业技术员。
二、课程内容(一)基础理论模块1.模农业基础知识:包括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作物栽培生理学等。
2.动物养殖科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家畜家禽饲养管理、动物疫病防控、繁殖育种技术等。
3.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农田生态系统保护、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二)现代农业技术实践模块1.模现代农业装备操作与维护:农机具使用及保养、精准农业技术应用实训。
2.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农药安全合理使用。
3.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技术:初级农产品加工工艺、现代仓储保鲜方法。
4.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如GPS、GIS在农田测绘、种植规划中的应用。
(三)政策法规与经营管理模块1.国家农业政策解读与实施策略;2.农村合作社运作模式与管理制度;3.农业项目策划与申报流程;4.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规范及其监管体系。
(四)职业技能与推广服务模块1.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方法与技巧;2.农业技术咨询与指导服务技能训练;3.农业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策略;4.农业信息化服务与大数据分析应用。
(五)资格认证考试辅导结合国家农业技术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复习与实操训练。
三、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模拟实训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员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定期组织研讨交流会,分享实践经验,强化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培养。
四、考核评价进行平时成绩、作业报告、实践操作、结业考试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员推荐参加农业技术员资格认证考试,并提供相关备考支持。
五、培训周期本培训计划为期10天左右,具体时间安排可根据学员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农业系列职称考试复习题一、选择题1、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大棚栽培愈加普及,塑料大棚通常采用的建造方位(A )。
A:南北向B:东西向C:任意方向2、目前三系杂交大豆未能直接应用大面积生产的关键原因是(C ).A.没有三系杂交大豆B。
三系杂交大豆产量不高 C.制种产量太低问题未解决3、常规粳稻育秧栽插的适宜密度一般要求每亩(A)。
A.2-2。
2万穴B.1。
5—1.8万穴C。
2。
5—2。
7万穴4、玉米的作物类型是(B)。
A.C3 B. C4 C。
C55、山东小麦适宜的播期是(B )。
A。
9月下旬B。
10月上、中旬C。
11月上旬7、我国现在种植的棉花栽培种99%以上为(A)。
A.陆地棉B。
海岛棉C。
中棉8、大豆种子贮藏营养的主要器官是(C )。
A。
胚芽B。
胚根C。
子叶9、人工收获小麦的最适期是( C )。
A.乳熟期B。
面团期C。
蜡熟期末期10、一般情况下,玉米茎高度不再增加的时期是(C )。
A.大喇叭口期B。
雌穗开花期C。
雄穗开花期11、谷子是我国较为高产广适、营养丰富的主要杂粮作物,目前我国的杂交谷子单位面积亩产量大约为( B )。
A. 100公斤B。
650公斤 C. 1200公斤16、下列做法中不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是(C)。
A:种植绿肥作物B:秸秆还田C:增施化肥17、下列作物中种植以后可以增加土壤氮素的是(A).A:大豆B:油菜C:玉米18、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是(C)。
A:岩石B:母质C:土壤19、下列肥料中不属于化学肥料的是(A)。
A:猪粪B:尿素C:过磷酸钙20、下列肥料中最适宜叶面追肥的是(B)。
A:牛粪B:磷酸二氢钾C:过磷酸钙21、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施肥原则要求(A).A: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B:以化学肥料为主,有机肥为辅C:不施用肥料26、骠马是比较常用的防除(A)杂草的药剂。
A:禾本科B:十字花科C:阔叶27、下列农药中已被禁用的是(C).A:井岗霉素B:吡虫啉C:甲胺磷28、下列药剂可以防治纹枯病的是(A).A:井岗霉素B:毒死蜱C:锐劲特29、防虫网属于那一种防治措施(C).A:生物防治B:化学防治C:物理防治32、返青拔节期麦田使用除草剂应选择在寒流(C)。
3,稻谷的分类按生长方式分:水稻和旱稻;按生长期长短分:早稻(90-120d)中稻(120-150d)和晚稻(150-170d);按籽粒形态分:籼稻、粳稻和糯稻4稻谷籽粒包括颖(外壳)和颖果(糙米)56(1)水分水分过高或过低会增加碎米率。
(2)蛋白质含量不高,氨基酸组成平衡,生理价值最高。
蛋白质含量越高,籽粒强度越大,加工时碎米越少。
(3)脂肪约2%,集中胚和皮层,故白米中脂肪含量很少。
米糠脂肪多,很好油料,含油率在18-20%。
(4)碳水化合物(淀粉)淀粉含70%,大部分在胚乳。
(5)矿物质:集中在稻壳、果皮、胚。
(6)维生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A和E,加工后含量降低。
(7)粗纤维:含量约为10%,主要在稻壳中,皮层,胚乳中0.34%,加工被去除。
7 稻谷的物理性质是指稻谷与加工工艺,设备、操作有密切关系的物理特性。
包括:稻谷的颜色、气味、表面状态,稻谷的粒形与大小,谷壳率和出糙率,千粒重、密度与容重,腹白度和爆腰率,散落性和自动分级等。
8 稻谷的色泽和气味新鲜稻谷呈鲜黄色、金黄色,表面富有光泽,无不良气味。
未成熟淡绿色,米质较差,加工易产碎米,出米率低。
9 稻谷粒形指稻谷的长度、宽度、厚度。
根据长宽比分三类:>3为细长粒,> 2而<3为长粒形,< 2为短粒形。
籼稻属前两类,粳稻属于后类。
10 稻谷的千粒重是1000粒稻谷的重量,以克为单位。
千粒重越大,单位重量中稻谷的粒数越少,清理和砻碾时所需的时间就越短。
11稻谷的容重是指单位容积中稻谷的重量,以kg/m3为单位。
凡是粒大而饱满坚实的籽粒,容重就大,出糙米率就高。
12 密度是指稻谷籽粒单位体积的质量,以g/L或g/cm3为单位。
13 千粒重、容重与密度、谷粒的粒形、大小和饱和度呈正相关。
可作评定稻谷工艺品质指标。
14 谷壳率指稻壳占净稻谷质量的百分比。
15出糙(米)率指一定数量稻谷全部脱壳后获得全部稻米质量(不完善粒折半计算)占稻谷质量的百分比。
园艺产品分析复习整理集14园艺1、园艺产品品质由哪些构成?1)根据固有的特性划分①感官品质:外观品质、内在品质②营养品质③缺陷度(缺陷品质)2)根据能满足需求或要求(功能)的特性划分①观赏品质②风味品质③营养品质④保健和疗效品质⑤贮运品质⑥加工品质⑦卫生和安全品质2、园艺产品的色泽(哪几类色素,分别都什么颜色)1)叶绿素:绿色2)类胡萝卜素:黄橙红色①胡萝卜素类:黄橙红及中间过渡色②叶黄素类:浅黄黄橙色3)花青素:红、紫红、蓝、紫蓝色4)类黄同类色素:浅黄、橙黄、无色【百度】3、影响园艺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答:影响园艺产品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①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②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和农膜等污染③采后贮藏加工中的二次污染④果蔬产品自身含有的嫌忌成分,包括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4、蔬菜中硝酸盐的残留规律答:大多数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主要是硝态氮,进入植物体内的硝态氮在参与合成体内含氮有机化合物之前,需经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还原成铵,进而转化为氨基酸,合成蛋白质,这个过程称为硝酸盐的还原。
氮肥施入农田后,除部分被植物利用合成蛋白质外,大部分以铵态形式残留在土壤中,在氧化条件和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产生硝化作用,转变为硝酸根离子(NO3-)形式,部分成为植物吸收。
1)氮肥施用过多,作物吸收氮素的速度大于作物体内硝态氮还原的速度,所以硝态氮就在作物体内积累。
2)植物体内的NO3-参与含氮化合物的合成需要经还原和氨化作用两个过程。
3)植物体内NO3-的积累,实际上是其吸收量的多寡、转移速度的快慢以及还原能力的强弱等整个体系过程的综合表现。
4)从生理角度看,NO3-的吸收和还原反应不平衡是造成NO3-积累的根本原因。
5、天然有毒物质(类别)1)有毒蛋白及氨基酸:①凝集素及酶抑制剂:A、凝集素:大豆凝集素、菜豆属凝集素(加热处理、热水抽提等措施可以去毒)B、蛋白质性质的酶抑制剂:胰蛋白酶抑制剂(马铃薯块茎)、淀粉酶抑制剂(芋头、未成熟香蕉)②毒肽:鹅膏菌毒素、鬼笔菌毒素(毒伞素、α-鹅膏覃碱)③有毒氨基酸及衍生物:A、β-氰基丙氨酸(蚕豆)B、刀豆氨酸(生食刀豆,焙炒煮沸即可)2)毒苷:①生氰苷类:生氰糖苷,可水解成氢氰酸(豆类、核果和仁果的种仁)②硫苷类:致甲状腺肿素、硫氰酸酯(甘蓝萝卜芥菜等不可食部分)③皂苷类:大豆皂苷(蚕豆病)④龙葵碱糖苷:龙葵碱(马铃薯芽眼、表皮和绿色部分)(煮也没用)3)毒有机酸:草酸(几乎存在于所有植物中)4)血管及神经有毒活性物质①血管活性胺类:苯乙胺类衍生物、5-羟色胺(香蕉)、酪胺、组胺②神经有毒活性物质:毒蝇覃(有毒蘑菇)③生物活性胺:多巴胺、酪胺(香蕉、油梨)6、食品添加剂(类别)1)防腐剂:①苯甲酸及其钠盐②山梨酸及其钾盐③对羟基苯甲酸酯2)食用色素:①苋菜红和柠檬黄、(胭脂红安全)②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3)香精香料:合成香料、天然香料4)调味剂:①甜味剂:甜蜜素、阿斯巴甜、木糖醇、糖精钠②酸味剂:柠檬酸、醋酸5)其他添加剂:①常用漂白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硫黄②工业用漂白剂:甲醛次硫酸氢钠7、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答:转基因食品指用转基因生物制造、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以及食品添加物等。
作物生产新理论与新技术复习题及答案作物生产新理论与新技术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长2、间作3、植物生长调节剂4、发育5、复种指数6、有性繁殖7、收获指数8、套作9、轻型栽培二、简答题1、简述叶面施肥的特点。
2.水稻生产上如何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3.简述玉米育苗移栽的作用。
4.简述秸秆还田的意义。
三、论述题1、作物生产的特点及其遵循的原则。
2.论述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3、试述昆虫的基本特征。
4、试述认识与处理作物与环境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综合应用题1.某小麦高产田块的计划目标产量为7500kg/hm2,曾进行一施肥(施尿素391kg/hm2)与不施肥(空白)的对比试验,施肥与不施肥区的产量分别为6000和3000kg/hm2,经分析小麦的含氮量为3% (即每100k *** 量吸收3kg纯氮),试计算该田块7500kg/hm2目标产量下的尿素(含氮46%)施用量。
2、某生产单位计划种植1000 hm2玉米,确定的产量目标为7560kg/hm2,根据当地的气候生态特点和生产条件以及往年的生产经验,制定出如下栽培技术方案:成苗数和有效穗数5株(穗)/m2,穗行数14行,行粒数36粒,千粒重300g。
购买的种子的千粒重为280g,田间成苗率为70%,试计算种子用量(单位土地面积用量和该单位总用量)。
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长:是指作物体积或重量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2、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几行作物为一带)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植物生长调节剂:指那些人工合成或人工提取的,能引起植物生长发育发生变化的化合物,即从植物外部施用的植物生长物质。
4、发育:是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等的质变过程,它的表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5、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总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太原生态工程学校教案课程名称:农产品贮藏加工授课时间:20XX年-20XX年第一、二学期授课班级:农产品加工121班授课教师:***单元(章)教学设计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1、课前准备(5分钟)请同学按照要求准备好:课本、笔记本、笔。
做好课前准备。
师生互相问好。
2、情境创设(10分钟)打开课件,同时向学生提出引导性问题:大家熟悉的粮油产品有哪些?家里储存粮食吗?储存粮食有方法吗?储存的方法跟什么有关?提起学生的兴趣来,大家虽然知道一部分,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通风好,温度低的地方存储粮食,贮藏粮食的时候,跟粮食的什么有关系?在学生讨论的同时,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找到原因。
3.由问题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第一个探究项目(30分钟)项目一:主要粮油产品的分类和形态特征1)1.稻谷给学生看稻谷的图片,简单介绍稻谷的分类。
给学生看稻谷的子粒结构图,看稻谷的各部分结构,讨论我们吃的大米,是稻谷的哪一部分?归纳总结学生的讨论。
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兴趣浓厚,问题很能吸引大家的注意。
由问题引出讨论。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说出有大米、小麦、玉米等。
纷纷表示家里也有储存粮食,也有一些同学提出将粮食放在通风好、温度低的房间。
学生找到答案:选择什么样的贮藏条件,与贮藏粮食的品质特征和化学成分有关。
同学们在找出答案的同时,深刻的记住了稻谷的形态结构。
学生讨论激烈,教师有意的引导讨论常见粮油产品,往今天所要讲到的稻谷、小麦、玉米、油料子粒上引导。
主要环节的效果2.小麦简单讲述小麦的分类,与学生一起探讨当地的小麦属于哪类。
展示小麦子粒结构图,讨论我们吃的面粉,是小麦的哪一部分?为什么面粉有等级之分?如何划分?归纳总结学生的讨论。
3.玉米介绍玉米常见的分类。
播放玉米的子粒形态结构图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吃过的玉米,记忆玉米颗粒的组成部分。
4.油料子粒请同学说出他所知道的可以榨油的植物。
教师总结。
教师介绍油料子粒的结构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实际,说出自己认为本地的小麦是属于哪一类。
第三章 果 蔬 采 后 生 理 主要有呼吸生理、蒸发生理、成熟衰老生理、低温伤害生理和休眠生理。 呼吸生理 1、代谢是维持生命各种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 同化作用:植物从环境中吸收简单的无机物,经过各种变化,形成各种复杂的有机物,综合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同时把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于有机物中。 异化作用:植物将体内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同时把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去,供生命活动用。 2、碳素营养是植物的生命基础。 按照碳素营养的方式,植物可分为:异养植物和自养植物 植物的碳素同化作用: 自养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变成有机物的过程。 包括:细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三种类型。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1、光合作用是把无机物变为有机物的重要途径。——“绿色工厂”。 2、光合作用是一个巨大的能量转换过程。 3×1021J/year。 3、光合作用能维持大气中O2和CO2的相对平衡。 3、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CO2及甲烷。 • 呼吸作用是高等植物的重要生理功能。 • 呼吸作用的停止,就意味生物体的死亡。 • 呼吸作用将植物体内的物质不断分解,提供了植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合成重要有机物质的原料,还可增强植物的抗病力。 •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内代谢的中心。 • 呼吸作用是一个分解代谢过程。呼吸底物主要是糖、有机酸、脂肪等,最终代谢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 呼吸作用与采后成熟衰老进程、贮藏寿命、货架寿命、采后品质变化都有密切的关系。 4、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果蔬的生活细胞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经过许多的生物氧化还原过程,将体内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为简单物质,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新陈代谢的异化作用方面) 5、呼吸作用的两种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是在有氧气的参与下,将本身复杂的有机物(糖、淀粉、有机酸等)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C6H12O6+6O2→6CO2+6H2O+2870.2kJ 有氧呼吸是主要的呼吸方式。 无氧呼吸是在缺氧条件下,呼吸底物不能彻底氧化,产生酒精、乙醛、乳酸等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C6H12O6 → 2C2H5OH+2CO2+100.4kJ 无氧呼吸使呼吸底物氧化不彻底,产生的中间物质积累过多会毒害细胞。 无氧呼吸是果蔬在逆境中所形成的一种适应能力。 无氧呼吸会消耗更多的贮藏养分,加速衰老过程。 无氧呼吸是不利或有害的。 6、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为重要有机物质提供合成原料。 为代谢活动提供还原力。 增强植物抗病免疫能力。 7、呼吸强度 在一定的温度下,单位样品重在单位时间内放出二氧化碳或吸入氧气的量,通常以每千克样品在1h内所释放二氧化碳或吸入氧气的毫克数或毫升数表示(呼吸速率respiratory rate ) 呼吸强度的测定通常用静置法和气相色谱法。 呼吸强度的大小,可以作为贮藏中果蔬衰老速度的标志。呼吸强度越大,消耗有机物质速度越快,贮藏保鲜寿命就越短;反之,呼吸强度越小,果蔬贮藏保鲜寿命就越长。 8、呼吸商 是指一定质量的果蔬在一定时间内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同所吸收的氧气的摩尔数比率,用RQ来表示。即:RQ=CO2/O2 呼吸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估计呼吸作用的性质和底物的种类。 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RQ=1; C6H12O6+6O2 6CO2+H2O+673kcal(6/6) 以含氧高的有机酸为底物的有氧呼吸,RQ>1; C4H6O5+3O2 4CO2+3H2O (4/3) 以含碳多的脂肪酸为底物的有氧呼吸,RQ<1。 C18H26O2+26O2 18CO2+18H2O (18/26) 9、呼吸热 是指果蔬在呼吸过程中产生的、除了维持生命活动以外散发到环境中的那部分热量。 在贮藏中,常常采用测定呼吸强度的方法间接计算它们的呼吸热。 贮藏中通常要尽快排除呼吸热。 在计算呼吸热时,为了方便常常把呼吸作用释放的全部热能作为呼吸热。根据呼吸强度的大小进行计算。 9、田间热 是指果蔬入库时的品温与下降到贮藏时的品温所放出的热量。即果蔬由外界环境带进库内的热量。 田间热虽不是果蔬呼吸释放的热量,但在贮藏初期会增加贮藏温度,影响贮藏效果。 田间热 = W ·△t ·C 式中W:果蔬产品重量 △t:果蔬产品需降低的度数,即入库前的温度减去应该降低到的温度 C :果蔬产品的比热 果蔬的比热=0.2+0.8×果蔬含水量% 10、呼吸的温度系数(Q10) 定义:指在一定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温度每上升10℃,果实呼吸强度增加的倍数。 它能反映呼吸速率随温度而变化的程度,如Q10=2-2.5时,表示呼吸速率增加了1-1.5倍。 该值越高,说明产品呼吸受温度影响越大。果蔬的Q10值与温度和果蔬种类有关,在低温下较大,说明在低温下温度的波动对呼吸强度的影响更大。 Q10=(t+10)℃时的呼吸速率/t℃时的呼吸速率。 大部分植物器官,0~25℃温度范围内Q10为2~2.5,但温度进一步增加至30~35℃,呼吸速率虽仍增加,但Q10开始下降。 11、呼吸变化特征(类型) 根据采后呼吸强度的变化曲线呼吸作用可分为:跃变型呼吸、非跃变型呼吸 12、跃变型呼吸 定义:指果实在幼嫩时呼吸强度较高,随着果实体积的增大,呼吸强度逐渐减弱,当果实进入后熟期,呼吸强度又显著上升,到充分后熟后达到最大,以后又随着进入衰老期而逐渐下降,这种呼吸变化称为跃变型呼吸。具有这种呼吸的果实称为跃变型果实。 包括:苹果、梨、桃、杏、李、番茄、西瓜、甜瓜、香蕉、芒果、石榴、番木瓜、鳄梨等。 有呼吸跃变现象果实体内的代谢会发生很大变化,当达到呼吸高峰时,果实品质最佳,高峰过后品质迅速下降。 13、非跃变型呼吸 定义:指果实在幼嫩时呼吸强度较高,随着成熟和衰老的进行,呼吸强度逐渐降低,并维持一定的水平。这种呼吸变化称为非跃变型呼吸。具有这种呼吸的果实称为非跃变型果实。 主要包括:柑桔类、葡萄、樱桃、黄瓜、菠萝等。 14、呼吸高峰:呼吸跃变型产品采后成熟衰老过程中,进入完熟期或衰老期时,其呼吸强度骤然升高,然后下降,呈明显峰形变化,这个峰即为呼吸高峰。呼吸高峰过后组织很快衰老。 15、呼吸跃变:随着成熟进程,呼吸速率逐步下降;当进入完熟(衰老)前,呼吸速率有一个骤然上升并很快回落的过程。 呼吸跃变标志果实生长发育的结束和成熟衰老的开始。对果实贮藏期的长短有重要的影响。 16、跃变型与非跃变型果蔬的特性比较 17、跃变型果实与非跃变型果实的区别 内源乙烯含量不同 对外源乙烯的刺激反应不同 对外源乙烯浓度的反应不同 18、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1)种类和品种在相同的贮藏保鲜环境中,果蔬的种类品种不同,其呼吸强度有较大差异。 (2)成熟度和发育年龄幼龄期生长最旺盛,代谢最活跃,呼吸强度最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新陈代谢降低,表皮组织和蜡质、角质保护层加厚,呼吸强度逐渐下降。 (3)贮藏环境温度温度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而影响呼吸速率。 (4)贮藏环境湿度贮藏环境的相对湿度也会刺激呼吸强度,当相对湿度过低时,造成果蔬失水过多,引起萎蔫,使水解作用加快,酶的活性加强,呼吸强度加大,因此,在贮藏果蔬时,应保持环境适宜的相对湿度。 (5)贮藏环境气体成分降低贮藏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可抑制呼吸并推迟一些果蔬跃变高峰的出现。提高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呼吸也会受到抑制。CO2过高,引发无氧呼吸。 (6)机械伤害和病虫伤害果蔬一旦受到机械损伤及病虫危害时,会使呼吸作用加强。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因素之间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在果蔬贮藏中不能片面强调哪个条件,而要综合考虑各种条件的影响,才能达到理想的贮藏效果。
果树和蔬菜的产品器官脱离了所着生的植株以后,它仍是活着的有机体,继续着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其中既有物质原有的分解,也有新物质的合成,而以分解代谢为主。对于果品、蔬菜的鲜度和品质关系极大。 采后的果品、蔬菜通过在细胞内进行的缓慢的生物氧化反应─呼吸作用,把生长过程中积累的营养成分逐渐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能量,以维持采后正常的生理活动。呼吸强度愈高,体内物质消耗量愈大。 呼吸的方向及呼吸强度,受温度、湿度、气体成分以及果蔬的品种特性、成熟度、损伤程度和采前因素的影响。 (1)种类和品种 在相同的贮藏保鲜环境中,果蔬的种类品种不同,其呼吸强度有较大差异。 对果品来说,浆果类呼吸强度最大(葡萄除外),核果类次之,仁果类呼吸强度最小; 对蔬菜来说,叶菜类呼吸强度最大,果菜类次之,根菜类一些根茎、块茎、鳞茎最小。 (2)成熟度和发育年龄 幼龄期生长最旺盛,代谢最活跃,呼吸强度最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新陈代谢降低,表皮组织和蜡质、角质保护层加厚,呼吸强度逐渐下降。 (3)贮藏环境温度 温度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而影响呼吸速率。 在最低点与最适点之间,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超过最适点,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在植物正常生活范围内(5~35℃),温度愈低,果蔬的呼吸强度愈缓慢,物质消耗也愈少。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加强,呼吸作用加强。 不能简单地认为贮藏温度越低效果越好。每种果蔬都有适宜的贮藏温度。 在贮藏过程中要求温度是稳定的,不能上下波动太大。不仅要保持适宜的低温,而且还要维持恒温。 在低温域具有较高的Q10可能原因: 在低温域Q10具有较大值,表明在低温域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
生长的适宜温度较低,较高温度反而抑制呼吸速率的增高。 (4)贮藏环境湿度 贮藏环境的相对湿度也会刺激呼吸强度,当相对湿度过低时,造成果蔬失水过多,引起萎蔫,使水解作用加快,酶的活性加强,呼吸强度加大,因此,在贮藏果蔬时,应保持环境适宜的相对湿度。 (5)贮藏环境气体成分 气体成分也是影响呼吸作用的重要环境因素。对果蔬呼吸作用影响较大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乙烯等,合理调节这些气体的比例,可较好的保持果蔬新鲜状态,延长贮藏期。 降低贮藏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可抑制呼吸并推迟一些果蔬跃变高峰的出现。 提高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呼吸也会受到抑制。CO2过高,引
发无氧呼吸。 (6)机械伤害和病虫伤害 果蔬一旦受到机械损伤及病虫危害时,会使呼吸作用加强。 果蔬受伤后,果蔬组织与外界空气接触增加,气体交换加强,提高组织内氧气含量,从而使呼吸加强。 当果蔬组织受伤或受到病虫害侵入时,会产生保卫反应,通过加大呼吸,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及促使伤口的愈合。 伤呼吸(wound respiration) :植物组织受伤后呼吸作用增强,这部分增强的呼吸称为伤呼吸。 组织损伤时,呼吸作用明显增强。 可能的原因是: 破坏氧化酶与呼吸底物的分隔 细胞脱分化为分生组织或愈伤组织 淀粉转变为糖,呼吸底物增多 DNA、RNA、蛋白质合成加快,需更多的能量和新的物质。 机械伤害引起的有益作用 果蔬中的抗氧化成分对维持人类健康和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具有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氧化损伤和清除自由基。据报道,梨果实中的酚类物质的抗氧化能力要比维生素C大得多。 新鲜果蔬是酚类物质的优良来源,从摄入这些食物资源而获得的酚类物质可以增加机体抵御氧化损伤和癌症、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