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之脉诊
- 格式:ppt
- 大小:604.04 KB
- 文档页数:68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脉诊之概论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心主血脉,包含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了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 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因而形成脉膊故能心动应指,脉动应指,心脏有规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会聚于肺, 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了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 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 是生成血液的物质根底之一.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改变,故通过诊察脉象的改变, 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 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疾病的性质可分冷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冷证,数脉多主热证.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改变,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缺乏的虚证.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 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那么多属邪盛正衰危候.外感热病, 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假设脉急疾,烦躁(那么病也. 如战汗,汗出脉静,热退身凉,为了病退向愈,假设脉急疾,烦躁)为了病进危候.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冷杂病论>.三部,即人迎〈〈颈侧动脉),寸口, 跌阳(足背动脉).以上两种诊脉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白晋以来, 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但当时这一主张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寸口又称脉口、气口, 其位置在腕后挠动脉搏动处,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寸口为了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为了气血会聚之处,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可反映于寸口.另外,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了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梯骨茎突)为了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了关,关前(腕端)为了寸,关后(肘端)为了尺.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寸关尺分候脏腑,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目前多以以下为了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诊脉有方法和考前须知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由于清晨患者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拟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它时间不能诊脉.总的来说, 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患者休息片刻, 使气血安静,医生也要平心静气,然后开始诊脉.诊室也要保持安静. 在特别的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患者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体位:要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平放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 直腕仰掌,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市枕,这样可使气血运行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正脉象.指法:医者和患者侧向坐,用左手按诊患者的右手,用右手按诊患者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位置, 接着用食指按在关前的寸脉位置,无名指按在关后尺.脉位置.位置放准之后,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接触脉体.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总以适度为了宜.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了总按;为了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要重点体会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那么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那么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这样比照的诊脉方法,颇为了实用.单按分候寸口三部,以察病在何经何脏,总按以审五脏六腑的病变.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 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持脉之要有三,就是举、按、寻.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 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称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举、按、寻之间的脉象改变.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平息:一呼一吸称一息,诊脉时,医者的呼吸要白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患者脉搏的至数,如正常脉象及病理性脉象之迟、数、缓、疾等脉,均以息计,今天有秒表对诊脉有一定的帮助. 但平息的意义还不止如此.平是平调的意思,要求医者在诊脉时,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因此,平息除了以“息〞计脉之外,还要做到虚心而静,全神贯注.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有二:一为了了解五十动中无促、结、代脉, 预防漏诊.二为了说明诊脉不能草率从事,必须以辨清脉象为了目的.如果第一个五十动仍辨不清晰,可延至第二个或第三个五十动.总之, 每次诊泳时间,以2-3分钟为了宜.。
中医诊断学:脉诊题库一及答案解析1、单选结脉与促脉的主要区别在于()。
A.脉位的浮沉B.脉力的强弱C.脉形的长短D.脉率的快慢E.脉律的齐否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结脉指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促脉指数而时(江南博哥)一止,止无定数。
故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脉率的快慢。
2、单选患者,女,35岁。
夜晚吹风扇乘凉,晨起自觉发热恶风,鼻塞,喷嚏,自汗出,舌苔薄白。
其脉象应是()A.浮紧B.浮缓C.浮数D.濡缓E.浮滑正确答案:B3、单选沉弦脉主病常为()。
A.寒凝血瘀B.肝胆湿热C.痰食内结D.肝郁脾虚E.寒滞肝脉正确答案:E4、配伍题举之无力,按之空虚的脉象是()浮大中空,如按葱管的脉象是()A.浮脉B.微脉C.革脉D.虚脉E.散脉正确答案:D,B5、单选濡脉的脉象是()。
A.浮数无根B.浮而细软C.沉细而软D.浮大无力E.脉细如线正确答案:B6、单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为()。
A.弱脉B.虚脉C.涩脉D.微脉E.濡脉正确答案:B7、单选气滞血瘀的痛证可以见到的脉象是()。
A.革脉B.弦脉C.滑脉D.实脉E.涩脉正确答案:E8、单选按脉时需推筋着骨始得的脉为()。
A.沉脉B.牢脉C.弱脉D.伏脉E.革脉正确答案:D9、单选下列各项,不主实热证的脉象是()。
A.紧脉B.滑脉C.洪脉D.数脉E.促脉正确答案:A10、单选脉症相应为顺,下列各项,为逆的是()。
A.表证见浮脉B.里证见沉脉C.久病见浮脉D.新病见浮脉E.有余见实脉正确答案:C11、单选脉诊的举法是指()。
A.轻按寸口B.重按寸口C.用力不轻不重按寸口D.三指同按寸口E.一指按其寸口一部正确答案:A12、配伍题虾游脉的临床意义是()鱼翔脉的临床意义是()A.三阴寒极,阳亡于外B.孤阳无依,躁动不安C.胃气将绝D.脾胃衰败,精气已绝于内E.心阴心血枯竭,孤阳独亢正确答案:B,A13、单选下列各项,不需重按始得的脉象是()。
A.沉脉B.牢脉C.弱脉D.革脉E.伏脉正确答案:D14、单选与弱脉具有共同脉象特征的是()。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诊断学脉诊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脉诊。
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动脉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脉搏的变化反映了人体内脏功能的状态。
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医的“金科玉律”。
脉诊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判断患者的阴阳、虚实、寒热等病理变化,以及各个脏腑的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脏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血脉的变化反映出来。
通过细致的触诊,医生可以感知患者的脉搏强弱、速度快慢、节律是否有序等信息,从而获取患者的病情。
脉诊的步骤主要包括选择脉搏部位、触诊脉象、辨识脉象特点、判断脉象病理意义和归类脉象类型。
常用的脉搏部位有手腕部的尺、关、脾、心四脉,在不同的疾病中,不同的脉象有不同的意义。
触诊脉象时,医生需要注意脉搏的强度、快慢、充盈度、节律等,同时还需注意观察血管的变化如粗细、有无结节、是否有跳动等。
辨识脉象特点是对脉搏的触感进行分析和总结。
比如,脉象是否弦或沉或滑或浮等,脉搏是否有力或虚等,这些特点反映了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调、虚实状态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特点,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病情所在。
例如,虚脉多见于气虚或血虚等虚势病,实脉多见于实热或实寒等实势病。
脉象的病理意义主要是针对不同脉象特点表示的相应疾病进行鉴别。
例如,散脉多见于气郁胸痛、惊恐等病;滑脉多见于湿痰等病;沉脉多见于阳气衰竭等病。
通过对不同脉象的分析,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脉象的分类是将不同脉象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和总结。
中医诊断学将脉象分为细、滑、浮、沉、弦、缓、数、短、代等九个类型,每个类型又可细分为多种亚型。
通过对患者脉搏进行分类,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提供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诊断学中的脉诊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可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体内脏腑功能的状态。
脉诊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学习才能熟练掌握,准确判断脉象特点,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中医治疗服务。
2022年度第四季度急诊科中医三基考试(中医诊断学之脉诊)【A型题】1.《难经》中左尺脉所候脏腑是()A.肾 B. 命门 C. 三焦D.大肠2.诊脉的最佳时间是()A.平旦 B. 日中 C. 日夕 D. 夜半3.医生在诊脉时运用手指的哪个部位()A.指尖B.指目C.指腹D.指侧4.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多少次脉跳的时间()A.30 B.40 C.50 D.605.《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记载妇人“妊子”脉是候()A.手少阴脉B.足少阴脉C.手太阴脉D.足太阴脉6.下列属于洪脉主病的是()A.热盛B.表证C.湿困D.气血亏虚7.细脉与微脉,弱脉,濡脉在脉象的共同特点是()A.脉位均表浅B.脉位均在皮下深层 C. 脉率均小于五至D.脉形都是形细小且脉势软弱无力8.下列不属于牢脉的主病是()A.阴寒内积B.寒痰瘀血C.疝气D.瘕积9.下列不属于“脏气之独”的脉象是()A.结脉B.弦脉C.缓脉D.紧脉10.下列脉象可见于平人的是()A.革脉B.缓脉C.动脉D.紧脉【B型题】A.举之有力,按之不足B.浮细无力而软C.轻取不应,重按始得D.举按无力,应指松软11.以上各项属于濡脉的脉象特点的是()B12.以上属于描述虚脉的脉象特点的是()DA.疼痛,惊恐B.里证C.气血两虚D.热证,亦主里虚13.以上属于数脉所主病的是()D14.以上属于动脉所主病的是()AA.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B.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C.迟而中止,止有定数D.一息五至以上15.以上脉象中描述代脉的是()C16.以上脉象中描述促脉的是()BA 气血两虚B 阳气衰阴气微C 湿阻D 血瘀17.虚脉见于()A18.微脉见于()B【X型题】19.一息五至以上的脉象有()A.急脉B.数脉C.动脉D.涩脉20.动脉的主病有()A. 疼痛B. 惊恐C. 气血亏虚D. 阳气暴脱21.代脉的主病有()A.脏气衰微B.疼痛C.惊恐D.跌扑损伤22.滑脉可见于下列哪些情况()A.痰湿B.食积C.实热D.青壮年23.细脉的主病有()A.阳热亢盛B.湿证C.实寒证D.气血俱虚24.下列属有歇止的脉象是()A. 动脉B. 牢脉C. 结脉D. 代脉25.脉诊的临床意义是()A.判断邪正盛衰B.区别病邪性质C.推断疾病进退D.确定疾病名称26.沉细脉的主病是()A. 阴虚B. 血虚C. 肝郁脾虚D. 气滞27.主食积内停的脉有()A. 滑脉B. 促脉C. 结脉D. 紧脉28.与湿邪有关的脉象是()A. 濡脉B. 细脉C. 缓脉D. 滑脉。
中医脉诊基本内容中医脉诊是中医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摸诊、辨析来判断人体的脉搏变化,以达到辨病、定病、自我调节、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将脉搏视为人体内脏经络的反映,通过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寒热、浮沉等方面的变化,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脏腑功能等情况。
下面将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内容。
一、观察脉象中医脉诊的第一步是观察脉象。
观察脉象可以通过患者手腕上的动脉来实施,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次数等变化。
脉象有弦脉、涩脉、滑脉、弱脉、濡脉、虚脉、实脉、长脉、洪脉、结脉等不同的类型。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二、摸诊脉象中医脉诊的第二步是摸诊脉象。
通过手指放在患者手腕上的动脉上,用力轻柔地按压,感受脉搏的力度、沉浮、速度等变化。
摸诊脉象有重多、浮滑、静捣、沉结等不同的类型。
摸诊脉象是中医脉诊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摸诊脉象可以深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脏腑功能等状况。
三、辨析脉象中医脉诊的第三步是辨析脉象。
通过观察和摸诊脉象,可以将脉象归纳成不同的类型,进一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辨析脉象可以根据脉象的形态、节律、力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也可以结合其他临床表现来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如果脉象偏沉、沉长且有力,可能与肾虚有关;如果脉象偏浮、浮滑且有力,可能与气虚有关。
通过辨析脉象,可以帮助中医医师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分析脉象中医脉诊的第四步是分析脉象。
通过观察、摸诊和辨析脉象,可以对脉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增加对人体健康状况的了解。
分析脉象可以结合人体其他症状、舌诊、面诊等来进行,通过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进一步确定人体的病症和病因。
例如,如果脉象偏快、滑敏,结合面色苍白和乏力的症状,可能与贫血有关;如果脉象偏缓、无力,结合面色萎黄和大便干燥的症状,可能与脾虚有关。
分析脉象是中医脉诊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帮助中医医师准确判断人体的病症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
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
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
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一、脉诊原理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
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
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
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
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3.寸口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右关候脾胃,左右尺候肾。
中医诊断学|脉诊概述【含义】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沿革】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首用脉法诊断疾病;脉法具体记载于《黄帝内经》;脉法实践者是东汉张仲景;脉学专著创始者是西晋王叔和(《脉经》);许叔微首绘脉象图及施发的《察病指南》为学习脉法提供了直观教学;推广普及脉法的是明·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创新发展于近现代。
【地位】脉诊是中医学流传至今的一种独特的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中医诊病,不可缺少的步骤和内容。
其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诊检测方便,信息丰富,通过诊脉可了解人体表里诸多的生理病理变化,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诊脉主要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诊脉是一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病方法。
因此,它要求医生必须对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等问题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脉诊原理【含义】(1)脉:即脉道,是血液汇聚之处,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道运行的作用。
(2)脉动(脉搏):心气推动心脏搏动,使营血在脉道中运行时产生脉动,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3)脉象: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是血脉脉动所呈现的部位(深浅)、速率(至数,即快慢)、形态(长短大小)、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等组成的综合形象。
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原理】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简而言之,脉象是以心脉为主,在各个脏腑和气血的综合作用下形成,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信息窗口,具有见微知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