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论述艺术活动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艺术活动中的继承与发展是艺术创作和演绎过程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继承是指通过学习、研究和传承前人艺术作品的经验和技巧,将其发展成新的艺术形式。
发展则是指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实践,不断推动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继承在艺术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艺术继承使得前人的创作成果在时间上得以延续和传承,保留了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继承传统艺术形式的技法、表达方式和创作思想,对于理解和欣赏传统艺术作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艺术继承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通过研究和模仿前人的作品,艺术家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
艺术继承使得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避免重复造轮子,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然而,单纯的继承不足以满足艺术发展的需求。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突破,需要艺术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
艺术家们通过对前人作品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可以发现其中的不足和局限,从而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变革,不断推动艺术的发展。
继承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继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的可能。
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家们的创新和实践,艺术才能真正发展并与时俱进。
只有在坚持继承的同时,积极地进行发展,艺术才能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保持同步,继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总之,艺术活动中的继承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艺术继承使得前人的创作成果得以保留和传承,为艺术家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而艺术发展则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实践,才能真正推动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继承与发展相结合,艺术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任何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过去的认识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这种辩证关系可以帮助理解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
在当今,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影响到我们的思想和学习,还能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第一,从思想上讲,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是对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它涉及到思想发展的关键点,特别是传统文化的传承。
只有在牢固树立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的思想基础上,社会发展才能稳步推进。
通过建立起新的发展理念,结合过去的经验,我们才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来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社会进步。
第二,从学习上说,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它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并帮助学习者培养理解问题和多样性的思维方式。
例如,学习社会历史可以通过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来加深理解,学习自然科学也可以结合过去的知识和当前的科技发展来理解自然规律。
最后,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时候,整个社会发展的困境可能来自于继承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正确的理论来正确的处理这种矛盾,也就是正确的理解和处理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例如,可以利用辩证法的精神和方法,把过去的传统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当出现新的社会环境时,以及可以通过理解历史进程,站在世界视角来看待当下的社会问题,从而更好的把握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积极应对社会问题。
总之,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是一种应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学习上,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帮助人们正确处理社会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总之,三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继承与发展引言继承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继承是指将过去的经验、知识和文化传给后代,使其能够继续发展。
发展则是指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进和拓展,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继承与发展在不同领域中的意义和作用。
继承与发展的经济意义继承与发展在经济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继承经济即通过继承和利用已有的产业和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结合正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表现。
例如,传统产业可以向新兴产业转型,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和创新,使得产业更加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同时,新兴产业可以继承传统产业的优势,加快发展进程。
继承与发展的结合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增长。
继承与发展的文化意义继承与发展在文化领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化的继承是通过将历史文物、传统知识和艺术形式传递给后代来实现的。
继承文化能够使人们对自己的根源有更加深刻的认同感,从而凝聚社会共识。
而文化的发展则体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拓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同时,文化的发展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加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继承与发展的结合能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继承与发展的科技意义在科技领域,继承与发展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的继承体现在对过去的科技成果进行学习和应用。
过去的科技成果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经验。
而科技的发展则意味着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的出现。
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继承并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还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应对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继承与发展的结合能够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应用。
结论继承与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繁荣的基石,它们在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要继承和传承前人的成果和智慧,同时积极创新和发展,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只有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繁荣。
以上就是继承与发展的作文,我们从经济、文化和科技三个方面探讨了继承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000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贵遗产。
要继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从传承、弘扬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
首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重学习和研究。
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研究,深入了解其中的内涵和精髓。
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观文化遗址和博物馆、听取专家学者的讲座等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行为中。
其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从教育和宣传方面着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源和灵魂,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弘扬它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育方面,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宣传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通过文化艺术节、文化展览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适应时代发展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
传统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相结合。
通过创新和发展,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增加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经济等进行结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要继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重学习和研究、加强教育和宣传,并适应时代的发展。
只有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瑰宝,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
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既可以保护和传承民族的文化基因,又可以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风貌。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保护和传承民族的文化基因,让后代子孙了解和感受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历史的积淀。
然而,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保留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华部分,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
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比如,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昆曲等,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舞台表演技巧和现代剧情,创新出了新的艺术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更具现代感。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可以使不同国家的文化之间产生交流和互鉴,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到世界舞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促进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共同的节日,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包括政府、学者、艺术家、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
继承与发展作者:刘志艳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3期摘要:十九世纪,以法国为中心,欧洲美术史又一次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艺术流派和艺术大师,他们风格迥异,艺术主张也各不相同,美术形态与风格的转变是与当时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达维特与安格尔是这次时代变革中坚守古典主义最突出的代表者,他们坚守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确的轮廓,追求庄严静穆的美感。
与此同时,二者虽然都是古典主义的坚守者,但无论是艺术主张还是题材内容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发展古典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不同的风格特征。
本文主要从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时代背景、艺术主张、生活观念等几个方面重点讨论达维特与安格尔艺术的异同点及形成原因。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社会环境的因素对他们具有很大影响,正是不同的社会生活际遇影响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不同的古典主义道路。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达维特安格尔生活际遇艺术主张每一个时代的转变都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人的思想意识形态的转变而转变的,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以来,资产阶级便迅速地在欧洲各国生根发芽,法国当然也不甘落后于别国之后。
于是在封建王朝的庇护下,资本主义在法国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实力的日益扩大,它与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最终也由从属走向对立,掌握经济大权的资产阶级开始想登上政治的舞台,而广大的市民阶层恰恰又都非常痛恨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于是他们便并肩走到一起,共同要求推翻波旁王朝而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充满博爱的民主共和国。
这一强烈的要求首先体现在思想意识形态里,他们开始全面反对贵族文化,因此贵族之风“罗可可艺术”则不再符合他们的阶级利益需要,他们所需要的是那种能够宣扬他们本阶级的生活理想和鼓励斗争意志的艺术。
于是,新古典主义应时而生。
新古典主义的艺术特征是:选择历史题材,歌颂英雄主义,重视古代遗产,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确的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追求庄严静穆的美感。
一由于新古典主義艺术是因革命而生,革命的因素对它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大,因此造成了这一艺术流派在其早期风格与晚期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恰恰表现在达维特与安格尔的艺术之中,所以我们将重点考察他们两者之间的艺术,并究其他们艺术的异同点及形成原因。
雅克·路易·达维特(1748—1825),出身于中产者的家庭,在绘画上最初接受罗可可画家布歇的影响,青年时期去过意大利,在意大利期间他领悟到波伦纳学派的技巧,并受温克多曼尔说和庞培古迹发掘的影响很大。
达维特不但对艺术非常痴迷,而且是一个非常狂热的革命者,所以在他的艺术观念里充满革命的精神。
达维特的画面通常有两种题材:一种是大型的历史题材画,这种画一般是带有说教性质的画,代表作是《荷拉斯三兄弟的誓言》;另一种是人物肖像画,带有写生的性质,代表作是《雷卡米埃夫人像》。
无论是肖像画还是历史画,都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达维特的新古典主义的画风——态度严谨,造型准确,以古喻今,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确的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并且力求构图的完整。
达维特由于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受到拿破仑的赏识,因此成为拿破仑的首席画家,并被封为男爵。
但拿破仑帝国只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帝国倒台后,他怕革命者进行报复,就流亡到布鲁塞尔,后客死他乡。
让·奥古期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古典主义最后和最坚强的一个捍卫者,达维特的学生。
他一生都是一个唯美主义者,非常崇拜拉斐尔,崇拜古人(特别是古希腊人),认为只有古人的艺术才是最美的、无可挑剔的。
所以他的艺术主张也就是不断地学习古人,从古人那里学到观察事物的方法,从而创作出与古人一样完美的作品。
他的绘画题材主要以女人体为主,另外还画一些历史题材画和肖像画,由于一些社会的因素和他心态上的原因,使得他的历史题材画并不突出。
而他的肖像画却很高贵、典雅,使人看后有一种恬静、舒服之感。
二在达维特与安格尔的艺术主张和创作题材中,我们也许很难发现他们的共性,但当我们把目光聚集在他们的画面上时,就会发现他们在继承古典主义的神圣美与现实感上是多么一致。
达维特曾经跟布歇学习罗可可艺术风格的绘画,但最终却放弃了它,而投身于古典主义的艺术创作之中。
对此我们必然会说这是因为达维特满腔的革命热情遇到了知音,古典主义的那种艺术形式满足了达维特的英雄主义。
但我们同时也不可否认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古典主义艺术大师们精湛的艺术深深地感动了达维特,使达维特深深地恋上了古典主义艺术的那种庄严肃穆、理性的风格,从而把古典主义艺术推向了历史发展的最高点。
而作为达维特的学生,安格尔也是如此,虽然他并没有继承达维特的传统(关于绘画题材与表现内容的传统),但他把自己完全融入了古典主义绘画的传统之中,他甚至迷恋古典主义大师拉斐尔和古希腊雕刻到了痴狂的地步,他的绘画完全遵循着古典主义绘画的准则,力求构图完整,充满理性,追求那种“清高绝伦和庄严肃穆的美”。
虽然达维特与安格尔在对于古典主义风格的倾同上有所不同,一个是追求古典主义的神圣美,一个是追求古典主义的理想美,但他们在遵循古典主义的绘画原则上却是一致的。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会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因为无论是达维特那种震撼人心的美,还是安格尔的那种逸静的美,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美在其中,是古典主义的美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并达成了对美认识的共识。
此外,在达维特与安格尔的绘画中还存在着一种共性,那就是他们对古典主义现实性的追求,当然,这其中又存在着不同。
达维特是在他的历史画中更多地表现出社会的现实性,如《马拉之死》、《巴拉之死》等,而安格尔则更多地在他的肖像画中利用人物表现社会的现实性,如《利维尔夫人像》、《巴尔巴利像》等。
虽然利用的内容形式不同,但他们所要表现的意义、所遵循的古典主义原则和所要追求的现实结果却是相同的。
我们在力图寻找达维特与安格尔在艺术的异同点时总会发现他们在一致中又有许多不同的东西,而在不同中却又包含许多相同的因素。
关于达维特与安格尔在艺术上的共性,我们也许还会找到许多,但由于每一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故不再多作分析。
三在考察完达维特与安格尔在艺术上的共性之后,我们更加坚定地认为他们在艺术上的共性是建立在他们继承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之上的。
而他们的相异之处则应是建立在他们对于古典主义的发展所不同的角度之上的,当然这与他们所选择的角度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人生观等也是密不可分的。
达维特与安格尔虽同属古典主义一派,二人之间又是师生继承关系,但他们在其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我们究其根源,发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共有三个:一是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二是他们所选择的发展古典主义的角度不同;三是他们的人生观不同,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却是紧密相连的,有一定的连带关系,周旋于达维特与安格尔的艺术之中,从而造成他们艺术间根本的差异。
达维特的大半生几乎都是生活在革命之中,所以革命在他的脑中形成的定式对他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他之所以放弃罗可可艺术而选择发展古典主义,其实也是为了适应革命的需求。
在他的艺术观念里充满着对革命的精神,强调要把艺术当作阶级斗争的武器来理解和实践强调艺术的政治意义,认为艺术一旦离开了革命的目的便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和蔑视。
而安格尔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艺术不为任何一种目的而存在,它只要能给人以美感,只要让人赏心悦目,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他的这种艺术观念固然与他的审美追求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生活的时代造就了他的艺术观。
安格尔所生活的年代已与达维特生活的年代相去很远了,大革命的结果只是换来了另一个王朝的糜烂的生活,革命激情后的人们开始转向一种新的思考世界的方式,从而带来相关一切的变化。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思想艺术上的变化。
安格尔就属于这个世界再生后的人,所以在他的艺术主张里我们丝毫看不到他有关政治方面的任何提出,而只是仅仅提到美,也正是因为他有着这样的艺术主张,才走向唯美主义的道路,而达维特则走向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它是有着一定的必然性的。
达维特与安格尔艺术之间的差异里除了艺术主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发展古典主义的方向上所采取的角度不同。
达维特所发展的是古典主义风格中的革命英雄现实主义,所以他的题材大多是那种震撼人心的历史题材画,而安格尔发展的则是古典主义艺术中的唯美主义,题材大多是给人平和之美的女人体、古代神话和爱情故事,等等,造成这种差异的也无外乎是那三种原因。
其中社会的因素占很大的一部分。
当法国大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激化时,当法国人民想推翻封建专制的统治时,具有民主和人民性的古典主义艺术,便成了资产阶级用来鼓舞和号召人民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达维特之所以选择古代人物和事件作为创作的题材,也应该说是由于他积极参加了当时的政治活动的结果,在这些作品中,达维特已开始否定理想化的表现方法和避开他自己原有的绘画准则,使他的视线转回到现实之中,从而走上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
因而,达维特的艺术受到普遍的赞扬和称颂,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当法国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达成妥协,使政府获准暂稳定的时候,他们所需求的就不是把反封建的革命进行到底,而是保证眼前的利益;不是社会的彻底变革,而是追求享受和贵族化的生活。
这时候鼓吹革命的达维特的艺术便不能不失去其现实基础而成为过时的东西,取而代之的则是追求造型美,以古代神话和爱情故事充塞画面的安格尔的艺术了。
他的艺术能够使人充满理性,给人以美好恬静、超脱、净化自己的感觉。
由于安格尔生活在一个革命后平和的世界里,又加上他对革命毫无热情,因此他不可能去发展古典主义艺术中的革命现实主义绘画,那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也不符合他自己的心志,他需要的是对于“古典美”的追求,那才是他真正的世界。
所以他创造了一群至善至美的女人体,在这群女人体里,我们看到了安格尔对于他人生的追求和渴望,“宁静”成了他人生中最关键的主观因素,他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渴望的也是内心的宁静。
而达维特则不同,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一种激进的情绪,又加上他所生活的时代所赋予他的使命感,所以他走上了古典主义的革命现实主义。
这是时代与心志给他的艺术造成的差异,所以我们在评论达维特与安格尔的艺术时,不应从某一角度进行主观的评判,而应该加以客观的分析,在他们的艺术中不存在哪一个是好的,哪一个是坏的,而是各有千秋。
再加上他们同属古典主义,但發展的角度却不同,所以我们更不能去枉言评判好与坏。
在对达维特与安格尔的艺术进行一番考察之后,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社会环境的因素对他们具有很大影响,正是不同的社会生活际遇影响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不同的古典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