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二讲防御机制共98页
- 格式:ppt
- 大小:6.81 MB
- 文档页数:98
图解《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压力时,自我发展出的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缓和冲突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允许,超我接受,本我满足。
有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身心健康,有的则对身心健康有害。
理想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升华,是遇到挫折后,将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通过艺术创作。
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有包括补偿、抵消和幽默。
补偿是遇到挫折后,通过别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内心体验到行为给予补偿过来。
抵消是当欲望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事物来缓解矛盾。
幽默也就是自嘲,幽默很容易缩短与周围人的距离,而且能够帮助自己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
心理防卫机制会保护我们,也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生活中我们该建立起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创造出自己美好的生活。
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逃避性防卫机制1、压抑2、否定3、退化4、潜抑(二)自骗性防卫机制1、反向2、合理化(文饰作用)3、仪式与抵消4、隔离5、理想化6、分裂(dissociation)(三)攻击性防卫机制1、转移2、投射(四)代替性防卫机制1、幻想2、补偿(五)建设性防卫机制1、认同2、升华以下为图解一、你排长队准备取钱,好容易终于轮到你,你刚要动作,一个年轻姑娘矫健地一闪,捷足先登了。
你站在原地,无动于衷--这是“压抑”;二、姑娘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小女孩像离弦的箭一样抢先钻进蹲位,你在外面心平气和地继续等待,心里还是什么感觉也没有--这是“隔离”三、小女孩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位老太太夺门而入,你想:“年轻人让老人,应该、应该。
”--这是“合理化”;四、老人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孕妇高喊着“对不起让让我”一头扎了进去,你咬咬牙对自己暗暗地说:“要是换了别人,早上去把她们臭骂一顿了--可是,我可不是这样没有涵养的人。
”这是“否认”;五、孕妇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外国女人打着手势正要往里挤,你突然冲上去,怒不可遏地劈手两耳光,并纵身骑到她身上一边暴打一边咆哮着“你还得寸进尺了?!老娘对你们这种卑劣行径早已经忍无可忍了!”--这是“移情”;六、警察接到群众举报说你殴打外宾,于是前来干预:他们救走了外国女人,并把你带上了警车,你想:“他们只是碍于中外邦交的‘面子’而走走过场、骗骗老外而已。
心理学中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特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冲突或焦虑时,为了自我保护而采取的一系列无意识的心理策略。
这些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有时甚至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本文将深入探讨防御机制的定义、类型、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影响。
一、防御机制的定义与背景防御机制最初由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并在其后的发展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扩充。
简单来说,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面对心理压力时,为了保护自我免受伤害而采取的一系列心理操作。
这些操作通常是无意识的,旨在减轻或避免焦虑、冲突等负面情感。
二、防御机制的类型防御机制多种多样,涵盖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积极到消极的各种心理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御机制类型:1. 否认:这是最简单也最常见的防御机制之一。
当个体面临无法接受的事实或情感时,他们可能会采取否认的态度,拒绝承认这些事实或情感的存在。
例如,一个重病患者可能会否认自己的病情,以避免面对疾病带来的恐惧和绝望。
2. 投射: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某些不受欢迎的想法、感受或行为归咎于他人。
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可以逃避自我反省和责任。
例如,一个经常欺骗他人的人可能会认为其他人也同样不诚实,以此来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
3. 转移:转移是指个体将针对某一对象的情感或行为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或易于接受的对象上。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受到挫折后,可能会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家人或朋友身上。
4. 退行:退行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放弃已经习得的成熟应对方式,而退回到早期发展阶段的行为模式。
例如,一个成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可能会像孩子一样哭泣或寻求他人的过度保护。
5. 合理化:合理化是指个体为自己的行为或情感找出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以减轻内心的焦虑和冲突。
例如,一个人在未能达到预定目标时,可能会认为这个目标本身就不切实际或不重要,以此来安慰自己。
弗洛伊德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的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内容:自我同时受制于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自我被包围在中央,受到三种危险的恐吓。
如果它难以忍受其压力,它就会产生焦虑,焦虑又使自己非常难受。
为了避免焦虑,自我发展出了一种机能,使自己能够调解三位主人之间的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己的威胁。
简而言之,使现实的外部世界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
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然而,自我在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它所消耗了大量能量。
防御机制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一种儿童式的反应,这可能会阻碍现实行为的发展。
对于个体来说,不会采用所有的防御机制,而只会有选择地采用其中的某些机制,这些机制就可能在其自我中固定下来。
弗洛伊德最初提出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时,专指癔病中病态的特殊防御机制,以后陆续又发现了新的防御机制。
其他心理分析家也都各有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综合弗洛伊德和其他心理分析家的看法,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下述几种:1)压抑。
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也是意识所不能接受、超我所不允许的)冲动和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机制叫作压抑。
被压抑的冲动与欲望并未消失,仍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
压抑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
例如,一个害怕考试的人,在考试前可能会生病,使自己不能正常参加考试,即使参加了,如果成绩不好,也有客观理由。
但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自己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
2)投射。
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把自己的错误、失误归咎于他人,或把自己的态度、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或愿望,而这些动机与愿望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
如“我喜欢我的同学,但他们却恨我”。
3)否认。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
如有人在亲人亡故时候,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拒绝承认,仍坚持说亲人还活着。
防御机制文本文档自我防御机制及其在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徐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张学良防御机制的概念由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1896)引入现代心理学,其主要观点是各种无意识的心理策略被用来防卫、曲解或掩盖不可接受的本能和想法,阻止它们进入意识。
这个重要的观点已经被系统化地贯穿于弗洛伊德的各种理论中。
弗洛伊德逐渐将压抑这一防御机制确定为精神分析的基石。
然而,防御机制这一概念的完整形成和对其心理学根源和功能的探索是由他的一些追随者完成的。
特别是佛洛依德的女儿安娜.佛洛依德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对她父亲的防御机制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延伸。
20世纪后半期由其他精神分析家提出了其他的一些防御机制。
当代精神病学家或临床心理学家,试图对防御机制进行分类,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
作为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师,必须了解关于防御机制的相关知识,这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防御机制的概念与作用1.1 定义防御至少有三种方法(Conte&Plutchik,1995;Paulhus 等,1997)。
在弗洛伊最早期的著作中,防御被定义为是一种阻止创伤事件记忆(如性侵犯)进入意识从而达到避免再次经历痛苦的方法。
在弗洛伊德后期的结构模型中,防御被定义为一种心理策略,用于应对由不可接受的本能(由本我产生的性或攻击本能)和超我之间冲突引起的焦虑。
因此,如果一个人体验到一种不可接受的性或攻击本能,那么这个人就会经受对这些本能的行为后果的焦虑,因为这些行为违背了超我的原则。
违背了这些原则会导致内心(如内疚)和外在的忧虑,如生气和性或攻击行为带来的报复。
防御机制正是用来调节和降低焦虑以及内心冲突引起的其他负性情绪体验。
客体关系理论、自我心理学和人际精神分析理论对防御的看法有一些不同。
在这些理中,防御被看成是一种应对由两种不相容的需要引起的焦虑的方法。
个体一方面希望表达不被照顾者、重要家庭成员或社会关系网所接受的自我的某些方面,但另一个方面又希望维持这些重要人物的支持,或保持由于遵从这些重要人物的禁令而形成的个体的内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