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之发展简史
- 格式:ppt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38
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与中国先秦时期大致同时,古希腊文明成为整个西方现代科学包括心理学的源头。
从古希腊开始,历经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会统治的黑暗时代,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与近代,西方历代哲人都曾论及人格心理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关人格心理的闪光的思想与理论观点,从而奠定了西方现代人格心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
西方思想家关于人格心理的观点集中蕴涵在他们的人性论的思想中,为此,我们着重分析西方思想史上主要的人性论思想,阐述其中所包含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太哥拉提出了一条哲学史上非常有名的命题,这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c"①这一命题开创了西方最早的人本主义运动,它反对“神意说”,对提高人的地位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G普罗太哥拉还通过神话指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智慧和创造性。
神以土和水创造生物,令普罗米修斯和艾比米修斯给动物分配属性。
最后好的属性(钢爪、利牙、快跑、飞行、皮毛等)都分完了,忘了给人分配,普罗米修斯 只好偷了神的机械技术和火送给人。
于是人有了维持生活的智慧和技术。
人用智慧创造 文明和社会的一切。
因此,作为人的本质是智慧。
在普罗太哥拉之后,苏格拉底、柏拉 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理论上深人地探讨了人性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性论观点。
与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不同,苏格拉底不关心自然的知识,而重视人类本身及 社会道德的研究。
他教人要“认识自己”,也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
这个 -“我"是指“我的灵魂”,也就是心灵或理智。
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 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 义语c知识是可教的,但并不是来自客观的自然界,而是人的心灵先天就有的。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在行为、情感、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性。
本文将简要介绍人格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人格心理学的定义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人格心理学家关注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差异性,以及这些心理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情感和人际关系。
人格心理学旨在揭示个体心理的独特性,以期为人类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二、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阶段: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关注个体的心理特征。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气质论”,将人的性格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此后,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2.近代阶段:19世纪末,心理学家开始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格。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创立了“特质论”,认为人格是由一系列特质组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戈达德提出了“心理测验”方法,用以测量人格特质。
3.现代阶段:20世纪中叶,人格心理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等。
研究者们还关注人格的发展、稳定性、遗传和环境等因素。
三、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特质论:特质论认为人格是由一系列特质组成的。
心理学家通过因素分析等方法,总结出了五大人格特质: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2.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潜意识、本能和冲突等因素的影响。
他提出了人格结构的三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3.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个体实现自我潜能的过程。
他们强调个体的自主性、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4.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等人认为,人格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
观察学习、模仿和强化等因素对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等人认为,人格发展受到个体所处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引言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涉及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心理特征。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对人格发展提出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论。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探讨其理论基础、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对其影响。
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建立在以下几个理论基础之上:1. 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由性心理的发展所驱动的。
从出生到成年,个体会经历一系列的性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任务和冲突。
2. 力比多理论:力比多(Libido)是弗洛伊德用来描述个体心理能量的概念。
他认为,力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集中在不同的身体部位,从而推动个体的心理发展。
3.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冲突和压力,为了应对这些冲突和压力,个体会形成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合理化等。
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1. 婴儿期(0-1岁)婴儿期的心理任务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等。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依靠吮吸、哭泣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此阶段的冲突主要来自于口腔期冲突,即婴儿对吸吮、咀嚼等口腔活动的需求与父母对婴儿的照顾之间的冲突。
2. 幼儿期(1-3岁)幼儿期的心理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学会独立。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探索周围世界,学会走路、说话等基本生活技能。
此阶段的冲突主要来自于肛门期冲突,即儿童对排泄的控制与父母对儿童排泄习惯的期望之间的冲突。
3. 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的心理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上幼儿园,接触更多的同伴和社交环境。
此阶段的冲突主要来自于性器期冲突,即儿童对性器官的探索与父母对儿童性行为的禁忌之间的冲突。
4. 学龄期(6-12岁)学龄期的心理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学会承担责任。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上学,面临学业和社交方面的压力。
人格发展八阶段论自然权利论者弗洛伊德·埃尔莫德是心理学史上著名的"社会-习性发展"理论思想家之一,他提出的孩子形成完整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也被称为埃尔莫德情境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这八个阶段分别是新生婴儿期、摆动期、具体实践期、正式实践期、过度期,反思期、行为表达期和身体发展期。
新生婴儿期,这是孩子的最初状态,新生儿的行为活动受到来自生理的冲动的驱动,不能意识到周围的环境,而未来的行为趋向是能够从环境中选择并完成,也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出生后3—6个月。
摆动期是孩子人格发展的第二阶段,从社会上把这一阶段称为"婴儿发展阶段",这是孩子纠正以及适应环境的重要阶段,孩子开始掌握从而完成任务的技能,有神经活动的发展,也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6—12个月。
紧接着是具体实践期,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可以模仿学习的技能,孩子的经历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趋势,他们开始学习完成任务的步骤,表面上看,他们会制定自己的规则,允许自己进行探究性活动,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1—3岁左右。
紧接着是正式实践期,这一阶段开始发展的社会操作技能,例如说话、说笑、思考、完成日常任务,孩子会开始模仿家庭成员的行为,运用理性分析客观事物,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4—7岁左右。
过度期是孩子实现社会角色转变的阶段,孩子学习适应社会、服从社会,也可以说是他们成功结束社会化训练的阶段,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7—12岁左右。
反思期,孩子学习思考、分析社会,建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12—19岁左右。
行为表达期,孩子的观点形成了,孩子社会化的程度达到最高,行为表现更加一致,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20—30岁左右。
最后是身体发展期,孩子学会控制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身心健康更加成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
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 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 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学年论文题目名称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院(系)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班级应心11301学生姓名夏镇指导教师张艳红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摘要]人格是许多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而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的视角探究人性本质的一门学科。
本文旨在简要叙述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发展。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1.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人格理论要从上世纪初由 Freud、Jung、Adler 等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开始。
其中,又以弗洛伊德的理论最为成熟、最有影响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 3 个部分。
这种人格理论的架构划分极大地影响了日后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架构的发展。
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在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一般认为,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Pers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和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Murray)的《人格研究》(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1]现在看来,这两部著作的内容是各自阐释一种人格理论,而非提出人格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这也和当时不完善的学科知识储备有关。
无论如何,这些先驱者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自二战之后到 1960 年代,先后出现了3种对人格心理学知识整合的初步探索。
第一种是由 Sears 所提出的人格心理学学科架构构想;第二种是由 Jensen 和 Nuttin 等人所倡导的,主张人格心理学应以个人差异为核心线索,以分析个体特质、群体性格和人格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来建构和整合人格心理学;第三种是由 Hall 和 Lindzey 提出的,以理论流派来组织人格心理学。
这三种方式虽然受当时人格心理学研究状况的影响,并不完善,却对日后的探索产生重大影响。
人格的发展历程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人格发展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过程,涉及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一系列变化和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并共同塑造着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人格发展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引起了许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兴趣。
本文旨在概述和解释人格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影响人格发展的多种因素。
首先,我们将定义并回顾人格发展的背景知识,以建立对这一主题的基本理解。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基因和环境如何相互作用,对个体人格产生影响。
然后,我们将聚焦于儿童期的人格发展阶段,并介绍其特点和重要性。
此外,还将介绍不同的人格类型理论,包括心理动力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以及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并分析它们在研究上的应用价值。
最后,在对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进行探讨后,我们将总结讨论关于人格发展历程重要性与影响因素的结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人格发展历程概述,并加深对于人格的理解。
了解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将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提供基础。
同时,本文也为未来在该领域开展研究提供了可能的方向和应用价值。
2. 人格的发展历程2.1 定义与背景人格是指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组织和行为模式,是影响个体思考、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内部结构。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遗传基因、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自身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
2.2 基因与环境的影响人格发展受到遗传基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体在出生时所具备的潜在性格特征,如倾向于外向还是内向、情感稳定还是不稳定等。
而环境则通过提供机会、塑造经验和提供学习条件来进一步塑造个体的人格。
2.3 儿童期的人格发展儿童期是人格发展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自我意识,并通过与家庭成员、同伴以及社交环境的互动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儿童期的早期经历对于后续人格特质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如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和亲子关系质量对自尊心和社交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影响。
人格心理学之发展简史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人格心理学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个体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带领读者回顾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并就其中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理论进行介绍。
一、启蒙时期的理性主义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为人格心理学的起步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基础。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强调理性、自我意识和个体权利的重要性。
不少哲学家和思想家开始致力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发展的基本规律。
例如,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自我意识和人类理性的重要性,而英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加尔顿则通过对个体著名人士的生平和特点进行研究,尝试建立人格分类的初步框架。
二、心理测试的兴起20世纪初,心理学的发展迅速,心理测试作为一种客观评估和测量个体心理特征的工具逐渐被广泛采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盖尔顿的个性问卷,这是人格心理学领域最早的大规模量表研究之一。
该问卷通过对大量人群进行测试和数据分析,试图发现不同个体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差异,为后续的人格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格理论之一莫过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提出了以潜意识和冲动为核心的人格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冲突和内在欲望对人格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后来的心理学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纷纷试图通过研究潜意识和无意识的作用,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和情感。
四、行为主义的兴起20世纪中叶,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B·沃森和B·F·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成为人格心理学中的重要流派。
行为主义强调外界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和影响,通过实验和观察,试图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的兴起开创了实验心理学的新纪元,不仅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了基础。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分别为:
- 婴儿前期:大约1岁到1.5岁的样子。
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 婴儿后期:大约是在1.5岁到3岁的样子。
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良好的人格是“意志品质”。
- 幼儿期:大约在3岁到6岁的样子。
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良好的人格是“目标品质”。
- 童年期:大约是7岁到12岁的样子,也就是小学阶段。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良好的人格特质是“能力品质”。
- 青少年期:大约在12岁到20岁的样子。
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良好的人格特质是“诚实品质”。
- 成年早期:大约在20岁到40岁的样子。
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在不同的阶段,个体的发展任务和良好的人格特征有所不同。
了解这些阶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和发展。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个体在行为、思维、情感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模式和特征,以及这些模式和特征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它对于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对人性和人格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组成,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个体的习惯和品德对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这些早期的哲学思考为后来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宗教对人格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强调原罪和救赎,认为人的行为和性格受到神的意志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然而,这一时期对于人格的研究更多地是基于宗教信仰和神学理论,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实证研究。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的兴起,对人格的研究逐渐走向科学化。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个过程中,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本能的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协调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冲突;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代表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对个体的约束。
他的理论强调了潜意识和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为后来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学派兴起。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环境中学习和适应的结果,强调通过观察和控制外部行为来研究人格。
约翰·华生和BF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华生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塑造;斯金纳则进一步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强化在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行为主义的观点对于理解人格的外在表现和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它忽视了个体的内在心理过程和主观体验。
与行为主义相对立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内在潜能的发挥,认为人具有积极向上的本质和自我成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