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7
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第一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课文解析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1.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价值观。
1.4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背景。
Step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Step 3: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Step 4: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第二章: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2.1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3 教学难点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自主论证。
2.4 教学步骤Step 2:分析课文中的论据,引导学生理解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Step 3: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
Step 4:学生自主论证,选取一个观点进行论述。
Step 5:课堂交流,分享各自的论证过程和结果。
第三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解释3.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3.2 教学重点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3.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词语进行实际语境的造句。
3.4 教学步骤Step 1:筛选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列出清单。
Step 2:学生自主查阅词典,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Step 3:小组讨论,分享关键词语的用法和实际例句。
第四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4.1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修辞能力。
4.2 教学重点识别和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3 教学难点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自主写作。
4.4 教学步骤Step 1: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发现修辞手法。
Step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Step 3:讲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第9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教学目标】1. 认真诵读,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2. 掌握文中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引用论证的说理方法。
3. 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二、【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引用论证的说理方法。
2. 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常喜欢说,人是“万物之灵长”,到底人的灵性何在?我们也注意到,同样为人,为什么有的人高雅纯正?为什么有的人卑下龌龊?作家周国平对此做出了特有的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板书“高贵”二字)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叫高贵呢?过渡:答案各不相同,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叫真正的高贵?我们今天来看看周国平的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答案。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师板书全课题)<一>基础知识字词:芦苇(lú)平庸(yōng) 赫赫(hè) 携(xié)嘈杂(cáo) 沐浴(mùyù) 缅怀(miǎn) 萎缩(wěi)平庸:寻常而不突出;平凡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
贤哲:贤明的人。
缅怀:追想(以往的事迹)。
<二>初读感知、明确论点、把握结构1、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指名回答。
明确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学法指导: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应关注文章的题目、开头和结尾)2、自读思考:作者是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同桌交流,讨论明确:以举例论证(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一个少女的事例)为主,结合运用引用论证(王尔德的名言)3、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第一部分(第1节):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有灵魂。
苏教版《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到人的高贵之处在于灵魂,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3. 通过讨论、写作等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阅读《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全文,理解文章主旨,感悟文章所传达的思想。
2.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学习作者运用事例、引证等手法进行论证的技巧。
3. 第三课时: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 第四课时: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丰富文章的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感悟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学习作者运用事例、引证等手法进行论证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人生价值。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事例,理解并感悟文章的主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写作训练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阅读《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全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学生准备:预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3. 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便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章。
4. 教学素材:收集与人生价值相关的名言警句、故事等,用于课堂讨论和写作训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关于人生价值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画出关键词句。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2)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3.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2. 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
3.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情感教育: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五、教学进程:1. 导学: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说课稿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道德修养中的第四篇课文,学习这篇文章,要在理解内容、揣摩语言基础上,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或理,受到有益的启示,并学习议论文用事实和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
《课标》中在阅读部分提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在教学建议第三条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中提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根据《课标》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概括事实论据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理解文章是如何举例论证的。
教学难点与学生探讨出灵魂的真正含义。
二、说学情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三、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次活动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和展示。
具体做法如下: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利用多媒体)②合作法——拓展资料,交流心得。
③演示法——个别展示,丰富体验。
其中,演示法是本课最主要的方法。
在课前大量资料积累准备的前提下,让学生以丰富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来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人的灵魂在于高贵一、导语1、安徒生有一篇童话非常出名,而且让人常读常新,以至于丹麦的首都——哪儿?(插入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使其注意力集中)——哥本哈根都有这篇童话主人公的雕像。
它就是《海的女儿》。
那个坚强的小美人鱼宁愿放弃几百年的寿命,宁愿承受每走一步都钻心痛的折磨,也要得到人类的一个灵魂。
据她奶奶说,人类的寿命虽短暂,但人类的灵魂却能引领人类进入不灭的天堂。
人类的灵魂到底可贵、珍贵、高贵在哪里呢?相信学了我国当代学者周国平的文章后同学们会有所了解。
2、不过,请同学们先不忙去了解周国平的想法,我先来了解同学们的想法。
人的灵魂有高贵、平庸乃至卑鄙之分,那你认为人的灵魂高贵在哪里?答:有爱心、富有牺牲精神、能坚持自己的理想、诚实守信等等3、题目中的“高贵”能否换成“高尚”?“高尚”往往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形容灵魂通常用“高贵”。
二、拎清观点并理清思路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这个论点的?(1)、题目点出来的。
所以议论文,有时题目就点出了论点。
第一小节中的有关语句。
(2)、引用名言,并在分析名言过后得出本文的论点。
这是什么论证方法?引证。
(3)、背诵这句名言并讲解。
人是脆弱的,任何一场疾病或一场意外都可夺去人的生命,就像风中摇曳的柔弱的芦苇,但人又是不可战胜的,是无比坚强的,因为他会思想。
2、周国平认为人高贵的灵魂体现在哪里?(1)①找出有关语句,总结得出“爱自由的思想”。
②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这一点?例证,举了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的例子。
③ 这些优秀人物把思想的权利看作生命的价值,他们为了思想的自由,不屈从于权势,更无惧于死亡。
你能举出其他的人物或名言吗?如为了言论思想的自由而被权势处死的苏格拉底;为了真理甘受火刑的布鲁诺;法国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等。
(2)①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
②用什么论证方法?同样是例证,举了王尔德的例子。
③介绍王尔德其人和犹太人教育子女要爱书爱知识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运用论据进行论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人的内在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3)激发学生追求高尚灵魂,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
2. 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学习。
3. 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并初步理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答疑问。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进行练习。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重点句子。
2. 运用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
3. 思考并回答:你认为人的高贵在于什么?谈谈你的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24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说课稿2024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说课稿1(约1930字)经过认真准备和反复打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的联片教研研讨课教学终于尘埃落定,回想这节课的教学,有收获,也有不足,现结合磨课、上课及评课情况反思如下:1、将自己的平时经验运用到本次教学设计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我设计了教学环节的包含“导入新课”“整体把握”“重点研读”“深入探究”“拓展延伸”五个环节的教学流程,追求由浅入深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
层层深入、思路清晰的教学环节设计使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部分设计的思路得益于几年前所参加的“师慧杯”说课比赛。
当时在设计品析语言时,为了能与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相符合,我设计了教师示范、引导品析、自主品析的步骤,降低了难度,且起到了步步引导的作用。
本次的“概括事例”环节依照的正是自己以前的思路,重点研读部分针对普通学校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逐层深入的引导。
针对学生的困难我设计了给例子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例子的优劣从而总结出概括论据的方法,再引领学生进行概括,最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
这样的步骤,发挥了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教给了学生概括论据的方法,获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2、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我找到了教学的平衡点。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著名哲学家周国平的哲理性__,教材将之编在议论文单元,__主要运用例证法对观点进行了论证,是引导学生进行概括事例概括与分析的好例子,此外__论点中所出现的“灵魂”一词比较抽象,难于理解,需要结合__内容对其进行具体解读,从而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在说课时,我的设计更多地倾向于问题教学,中心备课组的刘文治老师提出应该进行“文本”的教学,顺着刘老师的思路,我对“灵魂生活”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地挖掘。
十二中的姜定宇等老师在肯定我的重点研读的环节的同时,又提出了拓展部分体现情感教育的建议,让学生联系自身理解灵魂生活的内涵,并使自己的灵魂高尚起来。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一. 说教材1.教材分析:《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道德修养”为话题,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感受高贵,净化灵魂,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道德上的提升;同时,也从感性到理性,从现实到想象,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本课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角度看,这是一篇极有德化作用的文章,在教学中可据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本文又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很好的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不仅选取了三个历史名人的例子来证明论点,而且又举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例子,这些例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力的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2.学情分析:作为职高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学生的自主阅读品悟能力、语言组织力还欠缺,思考不够深入;另外,由于生理原因,他们普遍羞于表达。
因此可以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阅读、思考,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要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给予他们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3.说教学目标:《课标》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引用论证的说理方法;(3)情感德育目标: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教育学生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4.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将本课重点和难点设计为:教学重点:(1)深刻理解和感悟“灵魂”的内涵,学习文中有力的说理方法;(2)教育学生不自卑,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人品,锲而不舍地追求和努力,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2.明确文章中心论点,理解本文的说理方法。
3.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提倡人们在生活中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2.理解本文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对文章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
让学生讲述“为真理而战”的名人的故事引入。
2.简介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2.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把本文划分为三部分。
3.“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
”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论点,能否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为什么?4.有人说,第五段少女读书的例子鲜为人知,做事实论据不合适,你认为呢?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明确:(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是通过名言的申说提出自己的观点。
)2.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把本文划分为三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有灵魂。
第二部分(第2—5段):列举事例证明——贤哲及平庸人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6段):表达期望——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3.“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
”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论点,能否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为什么?明确:不可以。
因为作者选取的三个事例,有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
非常典型,有代表性。
换成布鲁诺的就跟第欧根尼的例子重复。
且第三段的事例既用来做事实论据,又引用他的名言作道理论据。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道德修养中的第四篇课文,学习这篇文章,要在理解内容、揣摩语言基础上,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或理,受到有益的启示,并学习议论文用事实和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
《课标》中在阅读部分提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在教学建议第三条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
导向中提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根据《课标》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概括事实论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理解文章是如何举例论证的。
教学难点:与学生探讨出灵魂的真正含义。
二、说学情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次活动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和展示。
具体做法如下:
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利用多媒体)
②合作法——拓展资料,交流心得。
③演示法——个别展示,丰富体验。
其中,演示法是本课最主要的方法。
在课前大量资料积累准备的前提下,让学生以丰富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来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初一语文在现代文阅读中主要以记叙文为主,教给学生记叙文的分析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初二北京版语文课本把议论文引入重点教学内容,在记叙文教学
基础上,学习议论文文体,让学生理解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训练学生概括事实论据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有正确导向,引导学生要保持纯正的追求。
(二)学力培养: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
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三)指导方法:
课前积累和准备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每一次读书活动,我有序的指导学生:
①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②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③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④悬念法——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⑤感悟法——撷取要点,阐发感受。
同时也注意指导训练学生:
①学写读后感。
②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由本课中心论点引入,提出本课要探讨的主
要问题:作者是如何举例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
2.解决重点的过程
①引导学生研究2---6段的内容,(点拨)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快速阅读,独立解决下列问题:作者为了证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一观点,选用了哪些事实论据?(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用纸条写出)
②展示学生答案。
③然后屏幕展示:
A、阿基米德在剑向他劈来
时依然专心研究“圆”。
B、第欧根尼不顾显赫人物亚历山大的询问继续他在阳光下的沉思。
C、王尔德在外国旅行中只带内在的精神财富。
D、一个少女在嘈杂的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的读书。
E、青年学生自备学费赶到北京欣赏世界名画。
④教师点拨: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他们的
高贵都在于灵魂。
⑤教师总结:先哲和普通人都有自己的追求。
作者也正是选择了这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论据来证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一中心论点”的。
3.突破难点过程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文选取了5个人物的事例证明论点,想来,大家对“灵魂”一词已有了解,那么,大家开动脑筋再继续沉思:灵魂的真正含义是什
么?要根据5个人物的事例作答。
用下列模式回答:阿基米德追求-----------------(科学)第欧根尼追求-----------------(思想)王尔德追求-----------------(才华)少女追求-----------------(知识)青年画家追求------------------(艺术)
4.拓展提高:
课文中说:“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
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你在平时的生活里发现过这样“动人的光彩”吗?说出来,同学们互相交流。
5.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论述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
作者在文章中举了5个例子,
深入浅出,说理严密,证明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个道理。
6.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练习册中文段,训练学生概括事件。
六、板书设计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
解决重点:怎样举例论证
突破难点:理解“灵魂”含义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
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