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中的成语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出处:《论语。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出自《论语》的成语:
1.温故知新 2.三省吾身
3. 三十而立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善而从
6.博学笃志
7.一息尚存 8.任重道远
9.巧言令色 10.众星拱月
11.一言以蔽之 12.言而有信
13.见义勇为 14.是可忍孰不可忍
15.既往不咎 16.尽善尽美
17.朽木不可雕 18.愚不可及
19.举一反三 20.不耻下问
21.后生可畏 22.当仁不让
23.三思而行 24.欲罢不能
2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6.登堂入室
27.过犹不及 28.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9.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30.察言观色
31.名正言顺 32.欲速则不达
33.杀身成仁 3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6.道不同不相为谋
37.分崩离析38.祸起萧墙39.血气方刚40.色厉内荏 41.道听途说 42.患得患失43.心安理得 44.文过饰非 45.待价而沽。
《论语》中的30个经典成语(见贤思齐、三思⽽⾏等等)学⽽不厌、名正⾔顺、见贤思齐、成⼈之美……这些成语都是来⾃《论语》。
孔⼦与其弟⼦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量的经典⾔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
你知道这些成语出⾃哪句话吗?1.教育⽅⾯孔⼦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讲学之风,建⽴了我国乃⾄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
孔⼦的教育思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关于教育⽅⾯的成语也⼀直在我们的语⾔中津津乐道。
如:【有教⽆类】[出处]⼦⽈:“有教⽆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都给以教育。
【诲⼈不倦】[出处]⼦⽈:“诲⼈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释义>教别⼈时耐⼼、不厌倦。
【学⽽不厌】[出处]⼦⽈:“默⽽识之,学⽽不厌,诲⼈不倦,何有于我哉?”(《述⽽》)<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
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出处]⼦⽈:“敏⽽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或职位⽐⾃⼰低的⼈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出处]⼦⽈:“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知⼗】[出处]“回也闻⼀以知⼗,赐也闻⼀以知⼆。
”(《公冶长》)<释义>听到⼀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来形容聪明⽽善于推理。
【举⼀反三】[出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释义>原指教⼈认识四⽅形的东西,举出⼀个⾓就能类推另外三个⾓。
后⽐喻从⼀件事类推⽽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2.为政⽅⾯孔⼦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
他认为⽤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
如:【名正⾔顺】[出处]“名不正则⾔不顺。
”(《⼦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60句《论语》精华,60个《论语》成语,慢慢品悟,一定用的上!《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水奔腾活跃,聪明智慧的人喜欢水,山沉静厚重,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有了过失主动承担责任,对别人多谅解和宽容,这样就不会产生怨恨。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判断君子小人其实很简单,君子普遍厚待人们,但是小人却心存私念,有所偏袒。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糊,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5、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仁爱的。
6、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德重于才,年轻人要先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和睦,信守承诺,亲近仁爱,做到这些之后,再学习知识。
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要老是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你要先去了解别人。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好的就要向他学习,见到不好的就要反省自己,这就是一个人的修养。
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远走高飞,即使要远游,也一定要告知方向。
10、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说话迟钝,不会花言巧语,但是做事勤勉牢靠。
11、君子不器。
君子不是工具,他们不应当只是为了谋生而掌握一门技能而已,他们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喜欢促成别人的好事,不会唯恐天下不乱,对别人的错误推波助澜。
小人刚好相反,喜欢“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论语中的成语100个1. 不言而喻2. 以身作则3. 不敢越雷池半步4. 掩耳盗铃5. 轻举妄动6. 明哲保身7. 必由之路8. 因人而异9. 养生之道10. 得过且过11. 放之四海而皆准12. 知难而进13. 一日千里14. 知错就改15. 有始有终16. 学而时习之17. 富贵不能淫18. 忘恩负义19. 随波逐流20. 心灵手巧21.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2. 情深意重23. 面不改色24. 口是心非25. 先发制人26. 盲人摸象27. 循循善诱28. 名利双收29. 百折不挠30. 同舟共济31. 获得更多32. 行于无声33. 善有善报34. 识时务者为俊杰35. 纸上谈兵36. 拾人牙慧37. 循序渐进38. 金玉良言39. 人心难测40. 纷繁复杂41. 怒发冲冠42. 美中不足43. 落花流水44. 入木三分45. 安土重迁46. 敬老尊贤47. 神秘莫测48. 高瞻远瞩49. 巧夺天工50. 饮水思源51. 碎石穿云52. 将心比心53. 古今中外54. 漫不经心55. 步步为营56. 立锥之地57. 软硬兼施58. 勇往直前59. 人定胜天60. 知音难觅61. 打草惊蛇62. 人云亦云63. 守口如瓶64. 得意忘形65. 憎人富贵66. 道不同不相为谋67. 藤萝绕树68. 心有余而力不足69. 相濡以沫70. 自欺欺人71. 随遇而安72. 以小见大73. 借花献佛74. 日新月异75. 束手无策76. 明日复明日77. 反复无常78. 亡羊补牢79. 兢兢业业80. 识途老马81. 绿叶成荫82. 手不释卷83. 一刀两断84. 乱七八糟85. 耐人寻味86. 合二为一87. 不落俗套88. 好逸恶劳89. 量力而行90. 知足常乐91. 安居乐业92. 辞旧迎新93. 改过自新94. 盛况空前95. 浅尝辄止96. 奋发向上97. 千姿百态98. 不问青红皂白99. 心慌意乱100. 披荆斩棘。
35个从《论语》中走出的成语和俗语,每一个都是精华!35个从《论语》中走出的成语和俗语,每一个都是精华!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
”(《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7、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出自《论语》的成语40个出自论语的成语让我们深感振奋。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
《论语·一流》:“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出任那种职务,就不考量那方面的事情,语出来《论语·泰伯》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备注:“当仁,以仁为之出任也;虽师亦无所逊。
言当奋发而必为也。
”后来人型“当仁不让”则表示碰到必须搞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回去搞,不必须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
《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自学,努力工作,忘掉了喝茶。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女,同“汝”,你;爰,何。
)后和泛用来形容十分刻苦。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去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搞大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去鸡焉用牛刀!’”也并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精明。
原指Navarrenx小聪明。
论语中的成语导读:本文是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2、(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
(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3、(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
(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8、(有教无类)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9、(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10、(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1、(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13、(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汇编
《为政以德》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
患。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
知识。
《仁者爱人》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
心比心。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之风》
志士仁人: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
力的人。
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
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坏事都做绝了。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已,停止。
《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周:团结、亲密。比:互相勾结。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
精品 文档
2
言不及义:义:义理,指事情的道理。谓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喜欢卖弄小聪明。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以德报怨:用恩惠去报答怨恨。
以德报德:德:恩惠。拿恩惠酬答恩惠。
以直报怨:直:正直、公平。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
以人废言:因发言人的地位低下等原因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
观过知仁:谓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瞭解他的爲人。
《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有教无类:类,种类。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
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诗礼之训:谓子承父教。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一
隅三反
切磋琢磨:比喻道德学问上的互相研讨、砥砺。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推知很多。形容人聪慧,善于类推。
述而不作:述:陈述。作:创作。泛指只阐述前人成说,自己并不创新。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人的敬仰。
斐然成章:形容文采可观。亦形容才干或声名显耀。
侃侃訚訚: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暴虎冯河: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用行舍藏:谓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
升堂入室:称赞在学问或技艺上的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能不用。
循循善诱:谓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
赐墙及肩:喻才学浅露。
门墙桃李:《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
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后遂以“门墙桃李”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
生。
《沂水春风》
一日之长:谓年龄比别人稍大。
沂水弦歌: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扞曾点呴曰:‘莫春者,春
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沂水舞雩: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浴乎沂,风 乎舞雩。”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过犹不及:事情做的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无适无莫:谓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
和而不同:和睦的相处但不随便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