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24 唐诗二首
考点链接
1.了解两首诗的作者的情况及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内部 学习 所蕴含的情感 目标 3. 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以及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 思想感情
考点链接
【考点1】善抓特征和细节,运用语言精炼生动 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先写秋风怒号,接着写怒号的狂风一 层又一层地揭走屋上的茅草,最后写茅草在空中飞舞飘落的情 形,生动细致地描写出狂风吹走屋上茅的情景. 【考点2】环境描写的作用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 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名 句 赏 析
名师导学
2.诵读赏析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地记录了草堂生 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 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 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 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 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迭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 弦.
茅屋 为秋 风所 破歌
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于是杜甫弃官带领全家辗 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 茅屋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 为秋 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风所 最后抵达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 破歌 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 (760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
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