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
- 格式:ppt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20
火烧圆明园的故事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占领北京后,焚毁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华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痛点之一。
当时,英军和法军联合攻打北京,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方向,是清朝皇家的园林和游乐场,占地3500亩,包含大量园林和建筑,其中不乏许多价值不菲的文物和艺术珍品。
圆明园的景色秀美,建筑华丽,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
当时,圆明园被清军用作存放财物的地方。
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后,他们破坏了园内的建筑,焚毁了宫殿、园林、文物和书籍等珍贵物品,甚至摧毁了我国和民族的珍贵文物。
据说,圆明园被烧毁的时间长达3天,整个园区内几乎没有一个建筑物幸免于难。
这一事件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悲痛,也是中华文化的一次重大损失。
许多人感叹,如果圆明园还在,那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园林之一。
它的毁灭,让人们深感损失的珍贵和可贵。
“火烧圆明园”故事的背后是深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沉淀,反映
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境遇。
这也提醒我们,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一份重要的遗产,需要我们保护好,让后代继承下去。
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10字火烧圆明园是指发生在1860年10月6日至1860年10月18日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在北京的圆明园。
这一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时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背景资料: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发生在1856年至1860年的一场中英法三国之间的战争。
通过这场战争,英国和法国试图通过迫使中国开放更多贸易港口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来加强其在中国的势力。
2.前一年的战争:在1859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并攻占了天津。
中国的清朝政府被迫接受英法联军提出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向英法支付巨额赔款。
3.圆明园:圆明园是清朝时期中国皇室的一个大型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圆明园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达到350多公顷。
圆明园包含了许多建筑物、花园和湖泊。
事件经过:1.进入北京:1859年底,英法联军再次进入北京并开始对城市进行轰炸,以迫使中国政府接受他们的要求。
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同意支付大笔赔款。
2.香山之战:1860年9月,英法联军再次攻占了中国的前门和天安门,并进入了圆明园的所在地香山。
中国政府下令全面撤离圆明园。
3.唐奉联军的抵抗:圆明园原本由唐奉联军(由中国的湖北和河南军队组成)驻守,他们展开了对英法联军的抵抗。
然而,由于英法联军的火力优势,唐奉联军很快便失去了防御能力。
4.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发动了对圆明园的火烧。
他们放火烧毁了园内的建筑物、花园和文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英法联军将圆明园称为“圆明殿”,这是对中国皇室的侮辱。
影响:1.对中国国家形象和文化的严重打击: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对中国国家形象和文化遭受的严重打击。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由于火烧事件,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永远消失了。
2.对清朝政府的羞辱:火烧圆明园事件使清朝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屈辱。
无法保护自己的皇家园林和文化遗产,清朝政府在国内外都失去了公信力。
火烧圆明园简介《火烧圆明园》该片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慈禧是如何从一位不被人注意的少女成长为咸丰帝宠妃的故事。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火烧圆明园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火烧圆明园电影基本信息《火烧圆明园》是由新昆仑影业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历史片,由李翰祥执导,刘晓庆、梁家辉、陈烨、张铁林等主演。
该片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慈禧是如何从一位不被人注意的少女成长为咸丰帝宠妃的故事。
1983年9月21日,该片在香港首映;同年,该片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特别奖。
火烧圆明园电影剧情简介1852年,出身宦门,颇具姿色的玉兰被选入宫,册封为贵人。
但因玉兰所属的叶赫那拉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有宿怨,而未能得到咸丰帝的注目。
玉兰苦思进身之计,终以一曲缠绵哀怨的小调吸引咸丰,进而博取宠幸。
以后,聪明伶俐的玉兰,经常伴随在皇帝身旁。
一年后,玉兰因生子载淳,被咸丰封为懿贵妃,在宫内的地位已与皇后相仿。
此时,清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起。
英、法等八国联军进攻广州、天津,后直达北京,朝廷上下一片混乱。
咸丰采纳懿贵妃主张,命僧格林沁亲王率兵御敌。
八里桥一战,清兵败北,参战将士全部阵亡。
咸丰即率嫔妃及大臣肃顺等逃往热河行宫,留弟弟恭亲王;;奕訢在京与洋人谈判。
热河行宫里,咸丰不理朝政,犹自整日寻欢作乐,奏章由懿贵妃代为批阅。
骄横不可一世的英法联军欺其昏庸,仗着洋枪洋炮,攻入北京城。
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抢劫一空,并付之一炬。
火烧圆明园电影幕后制作创作背景《火烧圆明园》是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电影工作者共同创作的电影作品。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遭受了一段屈辱的历史: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他们闯进圆明园,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最后为了销毁罪证,侵略军放火把圆明园烧成灰烬。
1980年,李翰祥导演有了把这段历史搬上大银幕的想法。
火烧圆明园的故事圆明园,又称圆明园,是中国古代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北郊。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然而,圆明园也有一个悲惨的故事,那就是它曾经遭受火烧的惨剧。
火烧圆明园的故事发生在1860年,当时英法联军入侵中国。
他们攻占北京后,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和破坏。
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们放火烧毁了整个园林,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圆明园的火烧惨案,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伤痛。
这不仅是一座园林的毁灭,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遭受沉重打击。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然而,这一切在火烧之后化为乌有,让人无法想象这样的文化瑰宝竟然遭受如此不幸的命运。
火烧圆明园的故事,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屈辱历史。
那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
圆明园的火烧事件,成为了中国人民永远无法忘怀的痛苦记忆,也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然而,尽管圆明园曾经遭受火烧的惨剧,但中国人民并没有被这一切击垮。
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保护和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努力让世人铭记圆明园的光辉历史。
如今,圆明园已经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火烧圆明园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痛苦记忆。
然而,正是这样的痛苦记忆,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行,努力保护和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尊重中国的文化遗产。
愿圆明园的光辉历史永远铭记于心,愿中国传统文化永远绽放光芒。
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
火烧圆明园是发生在1860年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其背景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
然而,这些并未满足他们的野心,他们继续扩大在华利益,不断对清朝发起侵略。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
由于清政府的反抗,京西皇家三山五园遭受了严重破坏。
其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
这场大火并非仅局限于圆明园,而是波及到了京西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以及海淀镇,造成了一片废墟。
此事件被视为历史上最为恶劣的文化毁灭行动之一,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不仅是对中国人民文化的极度摧残,也是对全人类文化遗产的破坏。
【优质文档】火烧圆明园简介-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火烧圆明园简介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
中
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
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
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
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
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10字19世纪60年代,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占领北京。
1860年,联军攻陷北京城,并焚毁了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文化古迹:圆明园。
圆明园是清朝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占地3500亩,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
圆明园建于清康熙年间,经过几代皇帝的扩建和修缮,成为一座综合了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艺术的宏大建筑群。
园内的建筑、雕塑和园景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艺术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圆明园被誉为“花果山”,园内有山水、河流、湖泊、古树、花草、雕塑等多种景观,形成了一幅宛如仙境的美丽画卷。
园内的建筑群包括宫殿、楼阁、亭台、廊榭等,风格各异,独具匠心。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乾隆皇帝的居所乐成殿和万春园。
乐成殿是圆明园中最宏伟的建筑,为黄琉璃瓦顶,金碧辉煌。
殿内的宝座、屏风、瓷砖等装饰金碧辉煌,展示了乾隆皇帝的富丽堂皇。
而万春园是一座仿造西方宫殿建筑风格的三层楼阁,内部装饰华丽,是圆明园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
圆明园的艺术珍品更是丰富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石刻、瓷器和古书画。
园内的石刻包括汉白玉石虎、宝瓶等,形态各异,雕工精湛。
瓷器方面,圆明园收藏了大量的明代宫廷瓷器,包括景德镇青花瓷、佛山窑的釉里红等,真可谓“瓷海”。
然而,这一切在1860年10月18日发生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
当时,英法联军攻陷圆明园,焚烧了整个园区。
据史料记载,火势凶猛,烧了三天三夜,火势扩散到北京城内的其他宫殿和建筑物。
不仅圆明园毁于一旦,北京的许多古老建筑也被波及,损失惨重。
这场大火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悲痛,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
火烧圆明园的背后,是英法联军对中国的入侵和破坏,是对中国文化的残忍侵害。
这件事件成为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的警示,也激发了中国人民保卫国家、维护文化的强烈愿望。
今天,圆明园早已变成一片废墟,只剩下几个石碑和建筑的断壁残垣,作为历史的见证。
火烧圆明园简介资料火烧圆明园,中国近代历史事件,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火烧圆明园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火烧圆明园简介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法军队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
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并杀害21名使节,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之后,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对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火烧圆明园的暴行进行强烈地谴责,正如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火烧圆明园背景万园之园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
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
那么,火烧圆明园原因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在所谓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后,英法悍然发动战争。
1858年5月,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大沽口,并扬言进攻北京。
咸丰帝被迫议和,与侵略者签订了《天津条约》。
但侵略者认为条约中的商务条款不能令人满意,决心借机重新挑起战争,攫取更多特权。
1859年6月下旬,英法联军挑起大沽口之战,但遭受重创。
1860年初,英法两国重组侵华联军,在英使额尔金、法使葛罗率领下扩大战争。
9月,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仓皇逃亡热河。
咸丰帝的出逃与拒降,使得英法两国无法立即实现其战争目的,持久作战的可能使其感到恐慌。
早在1860年4月,英国外交大臣罗素就致函提醒额尔金说,如果咸丰帝出逃而拒不投降,会使得盟国陷入窘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六,256页。
后引此书简称《丛刊》)。
这就表明,英法联军最担心的是陷入持久作战,因为这样会使得他们面临一系列困难和窘迫:一是侵略军的补给难以为继。
二是北京气候条件不容许英法联军持久作战。
英法两国政府多次发出指示,要求联军必须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战争并退出北京。
三是英国国内反对对华战争的活动持续不断,统治集团内部的反战声音也很强烈,因此,如果不能迅速结束战争而陷入持久的对华作战,必将给巴麦尊内阁造成极大困难。
四是联军内部日渐加深的英法矛盾也促使他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
考虑到必须尽快结束战争,额尔金决定,必须仿佛是一声霹雳似地给(清政府)一个迅速而且厉害的打击,而毁坏圆明园,似乎在完成所要求的条件看来,算作很好的举动,因为此举之足以使中国及皇帝生极大之震动(《圆明园》第一集,177页)。
英国人戈登亲历了焚毁圆明园,在日记中也谈到,为惩创顽固之清廷,额尔金最后乃决定焚毁圆明园(舒牧《圆明园资料集》,291页)。
由此可以看出,英军焚毁圆明园可以达到两个目的:迫使咸丰帝立即投降和长久震慑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