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货币供给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4
货币供求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货币需求是指()。
A. 人们愿意持有货币的愿望B. 人们实际持有的货币量C. 人们愿意借出的货币量D. 人们愿意投资的货币量答案:A2. 货币供给是指()。
A. 银行体系创造的货币量B. 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C. 政府发行的货币量D. 人们实际持有的货币量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货币需求的动机包括()。
A. 交易动机B. 预防动机C. 投机动机D. 投资动机答案:ABC2. 货币供给的来源包括()。
A. 基础货币B. 商业银行存款C. 政府债券D. 现金答案:ABD三、判断题1. 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比。
()答案:正确2. 货币供给的增加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
答案: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日常交易的便利而持有货币;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支出而持有货币;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投资而持有货币。
2. 货币供给的增加对经济有何影响?答案: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货币供给增加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增加,可能导致物价上涨。
但货币供给增加也可能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它可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
五、论述题1. 论述货币供求失衡对经济的影响。
答案:货币供求失衡可能导致经济过热或衰退。
当货币供给超过需求时,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投资和消费过度,造成经济过热。
相反,当货币需求超过供给时,可能会导致通货紧缩,物价下降,投资和消费减少,造成经济衰退。
因此,保持货币供求的平衡对经济的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一、单选题1、其他条件不变,在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下降时,会导致()A.货币乘数下降B.超额存款准备金上升C.货币乘数上升D.法定存款准备金上升正确答案:C2、中央银行向某商业银行出售国债10万元,则银行系统准备金将会()A.减少10万多元B.增加10万元C.减少10万元D.增加10万多元正确答案:C3、如果非银行大众以现金方式从中央银行手中购买政府债券,则()A.基础货币增加,准备金无变化B. 基础货币和银行准备金都增加C.基础货币减少,准备金无变化D.基础货币和银行准备金都减少正确答案:C4、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是()A.广义货币B.基础货币C.不兑现信用货币D.货币需求量正确答案:B5、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A.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B.定期存款比率C.现金漏损率D.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正确答案:D6、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比率,将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A.不变B.下降C.上升D.不确定正确答案:B7、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A.对商业银行的贷款B.央行的外汇储备C.政府债券D.存款准备金正确答案:D8、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中央银行的是()A.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B.定期存款比率C.现金漏损率D.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正确答案:A9、()认为货币供给完全由中央银行的行为决定A.货币供给内生论者B.货币供给外生论者C.货币中性论者D.货币非中性论者正确答案:B10、通货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的行为A.非银行金融机构B.中央银行C.商业银行D.社会公众正确答案:D11、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越低,则货币供应量()A.不确定B.不变C.越少D.越多正确答案:D12、一般情况下通货比率与收入的变动成()关系A.方向不确定B.同比例变化C.负相关D.正相关正确答案:C13、一般情况下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会随着财富总额的增长而()A.下降B.上升C.方向不确定D.两者无关正确答案:B14、股票债券等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上升可能导致通货比率()A.上升B.下降C.方向不确定D.两者无关正确答案:A15、商业银行通过同业拆借、央行借款等渠道难以筹资资金会导致超额准备金率()A.下降B.方向不确定C.两者无关D.上升正确答案:D二、多选题1、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前提条件有()A.部分准备金制度B.最后贷款人制度C.转账结算制度D.存款保险制度正确答案:A、C2、下面关于存款乘数的说法正确的有()A.与原始存款成正比B.与现金漏损率成正比C.与法定存款准备率成反比D.与超额存款准备率成反比正确答案:C、D3、银行准备金从其来源上可以分为()A.法定存款准备金B.非借入准备金C.借入准备金D.超额存款准备金正确答案:B、C4、下列经济因素中,使商业银行持有较高超额准备金的是()A.同业拆借不便B.央行贷款条件苛刻C.经济处于上升周期D.市场利率上升正确答案:A、B5、基础货币包括()A.财政存款B.同业存款C.法定存款准备金D.公众的手持现金正确答案:C、D6、下列哪些情况可引起基础货币减少()A.央行减少外汇储备B.央行卖出国债C.央行购买国债D.央行收回再贷款正确答案:A、B、D7、影响现金比率的因素有()A.支票的使用情况B.收入水平C.信用卡的使用情况D.利率水平正确答案:A、B、C、D8、我国基础货币包含下列()部分A.金融机构存人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B.流通中的现金C.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D.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正确答案:A、B、D9、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A.超额存款准备率成反比B.与原始存款成正比C.与现金漏损率成正比D.与法定存款准备率成反比正确答案:A、B、D10、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三大法宝是()A.公开市场业务B.再贴现率C.存款利率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正确答案:A、B、D三、判断题1、货币的计量口径是依据货币的流动性来划分的正确答案:√2、基础货币当然是货币正确答案:×3、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居民、企业和政府的行为共同决定的正确答案:√4、财政部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会扩大基础货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正确答案:√5、国家通过征税或发行新的债券来筹集资金,并不会直接影响基础货币。
《货币银行学》课程习题第八章货币供给一、名词解释1、货币供给2、准货币3、通货比4、贴现政策5、存款货币二、填空题1.各国中央银行都以____________作为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标准。
2.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___________货币供给。
3.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来间接调控____________。
4.再贴现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_________也随之提高。
5.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_________降低。
6.再贴现政策主要通过____________机制间接地发挥作用。
7.通货存款比例取决于____________的持币行为。
8.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两个环节构成:______和_______。
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准货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实际货币供给是指剔除____________影响因素的货币存量。
三、选择题(以下选项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1.下列影响基础货币变化的因素中,错误的是()A.国外净资产 B.对政府债权净额C.流通中的通货 D.对商业银行债权2.在基础货币公式H=C+R中:C是指()A.公众标有的通货 B.准备金C.存款 D.债券3.下列不属于国外净资产的是()A.外汇 B.黄金 C.央行的国际金融机构存款 D.外债4.乔顿的货币乘数模型中,定期存款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关系正确的是()A.定期存款比例低,货币乘数小B.定期存款比较低,货币乘数大C.定期存款比较高,货币乘数高D.定期存款比较不变,货币乘数不变5.中央银行调节经济开放,操作货币政策,其首要任务是()A.预测货币供给量 B.预测货币需求量C.预测经济发展状况 D.判断经济周期6.货币流通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是()A.不同的 B.相同的 C.并不总是一致的 D.以上都不对7.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来源于:()A.知识上的不确定性 B.认识上的不确定性C.时滞上的不确定性 D.以上都对8.中央银行对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方式有()A.供给型调整 B.需求型调整C.混合型调整 D.以上都正确9.我们认为,社会总供需是()与货币市场的统一平衡A.商品市场 B.资本市场C.生产要素市场 D.劳动力市场10.下列哪些因素可能使货币乘数发生变化()。
第八章货币需求8.1复习笔记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货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里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量,是货币供应政策的基础。
从传统的货币理论看,其提出货币流通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因此,符合商品流通客观需要的货币量就是货币必要量,即客观的货币需要量。
用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表述,即为M=P·Q/V在上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水平,Q为流通中的商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M为货币的需要量。
这个货币流通量,事实上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具有内在价值,一定价格水平的商品流量只能容纳一定的货币流通量,这就是货币的必要量,当实际的货币流通量大于或小于必要的货币流通量时,就会发生金属货币的退出流通与进人流通,以维持两者之间的均衡。
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货币必要量也会发生变化。
根据传统的货币理论,货币必要量就是为了满足市场交易需要,维持价格稳定的货币需要量;而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出发,货币需求不仅基于交易的需要,而且还有投机与财富选择的需要,货币必要量不仅要考虑交易性需求,而且要考虑社会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即资源充分就业的货币需要量,这一政策目标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主义倾向;而货币主义的必要量则建立在最终产品价格水平稳定的基础之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只需考虑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与人口的增长率。
二、古典的货币数量学说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关于货币数量与货币价值及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货币理论。
它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数量决定货币价值及商品价格,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成正比。
货币数量论分为古典货币数量论和现代货币数量论。
古典货币数量论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1.现金交易理论现金交易说的基本观点认为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主要是一种交易、支付工具,因而货币均衡的要求就是全社会货币交易、付总额应等于全部出售商品的总价格。
同时,由于货币具有流通速度,因而货币的交易、支付总量又应等于流通中货币数量与每一单位货币用于购买的平均次数的乘积;而用于交易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则等于这些商品的总量乘上其平均价格。
第八章货币供求均衡一、填空题1. 货币的定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货币(M1 )包括_______ 和商业银行的________ 。
广义货币又可分为三个层次:M2 是指M1 加上商业银行的_____ 和_____ ,M3 是指M2 加上_______ ,M4 是指M3 加上________ 。
2.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接受狭义的货币定义M1,而把其他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称为_______ 。
3.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之争,实际上是人们对________ 与________ 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
这种不同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________ 也有不同的认识。
4._______ 与________ 的倍数,就是通常所谓的存款乘数。
5.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____、____、____三个因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表示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表示为:流通中所需货币量=___________6. 所谓“货币需求”,必须同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__________ ,二是______。
7.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______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
8. 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 ,二是________ 。
9. 根据传统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数量的变动必然引起________ 作同方向等比例的变动。
10. 现金交易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_________ ,他提出的交易方程式为______ 。
11. 现金余额说由剑桥学派的创始人_______ 首先提出。
著名的剑桥方程式为________ 。
12. 凯恩斯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分为三种,即______ 、_______ 、________ 。
13. 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当收入水平上升时,______ 动机和______ 动机的货币需求会增加。
14. 鲍莫尔的存货模型时对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发展,他认为______ 动机的货币需求同样是利率的减函数。
第八、九章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案例1: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基本原理: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B)×货币乘数(K)。
其中,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之和;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间的倍数关系,指单位基础货币所生成的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主要受流通中现金对存款的比率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流通中现金对存款的比率受公众行为影响,存款准备金率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之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央行确定,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由金融机构行为决定。
2003年12月末,我国基础货币余额为5.23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2.1万亿元,货币乘数为4.23。
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有公开市场证券买卖、对金融机构贷款、外汇占款、有价证券及投资等渠道。
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是对金融机构贷款,近年来主要是外汇占款。
一般而言,在货币乘数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应保持同向运动。
但在具体实践中,两者的运动有时并不完全一致。
一是货币政策操作最终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有一段时间(时滞),如当中央银行观察到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时,采取发行央行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收回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增长速度放慢,但由于政策发挥作用还需要一段时间,货币供应量可能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较高增长速度。
二是货币乘数出现变化。
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变动时,货币乘数会随之变化,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会派生出不同的货币供应量。
200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快速增长的情况,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在补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同时,为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将超额准备金率维持不变甚至提高,银行总存款准备金随之上升,基础货币总量有所增加。
但由于货币乘数随准备金率的上升而缩小,基础货币扩张能力减弱,货币供应量由此逐步得到控制。
第八章货币供给一、概念题1.货币创造(厦门大学1998研)答:又称“信用创造”。
指在整个银行系统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扩大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商业银行收存一笔现金,其中一部分按法定准备金率保留作为准备金,其余部分(超额准备金)可用来进行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以增加银行收益。
一般相应增加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在该行户头中的活期存款方式支付,因而创造出一笔派生存款。
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可以开出支票使用这存款。
收款人可将支票存入与他往来的另一家银行。
这第二家银行由于存款增加,又可将其中超额准备金部分贷放出去,创造出另一笔派生存款。
如此类推,银行系统将可创造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创造货币的先决条件是有人借款。
由一笔原始存款创造出的派生存款的数量取决于法定准备金比率的大小和现金漏损情况,即借款人在借款中持有现金而不保持活期存款的比例。
2.部分准备制答:指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不保留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而只保留其中一定百分比以应付客户提现,其余部分则通过贷款等资产业务运用出去的准备制度。
部分准备制度是相对于十足准备制而言的,在十足准备制度下,银行必须保持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这就排斥了商业银行利用所吸收的存款去发放存款的可能性。
只有在部分准备制度下,商业银行才有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因此,部分准备制是商业银行创造或削弱存款货币的首要条件。
3.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南京理工大学2002研;中南财大2006研、2008研)答:(1)所谓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所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以两种具体的形式存在: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应付日常业务需要的库存现金;二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这两者都属于商业银行持有的中央银行的负债,也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总负债中的一部分。
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这部分中央银行负债,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所拥有的一笔资产。
第八章货币创造与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概述P306一、货币供给(money supply)的口径(一)划分标准:流动性(二)货币层次的划分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支票存款)(狭义货币)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广义货币)M3=M2+其它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商业票据等)(广义货币)二、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MS=B×m第二节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p267一、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原始存款是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等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就是指在原始存款基础上产生的由发放贷款、贴现、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的存款。
二、派生存款创造的前提:部分现金提取、部分准备金制度转账结算三、现代金融制度下派生存款创造的简单模型(一)假设条件:1、商业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只保留法定准备金,其余均用于贷款或投资2、没有现金漏损或无现金提取3、整个银行体系由一个中央银行和至少两家商业银行所构成(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过程甲银行贷款给A企业90元,A企业存款增加90元,A企业购买B 企业的商品,用开支票的方式支付。
B企业拿支票委托其开户行乙银行代收支票款90元。
乙银行拿这张支票去票据结算所进行清算。
则乙银行的准备金增加90元。
(三)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公式的推导-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r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公式依次类推,得到存款货币多倍扩张的公式:△D=△R•1/rd=1/r=△D/△R(d称为存款乘数或存款倍数)支票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的比率(即存款乘数)等于法定准备金比率的倒数。
其中,△D表示支票存款的增加额,△R表示原始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增加额),r表示中央银行所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四)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公式的推导-有超额准备金时四、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因素如果商业银行有超额准备金(用e表示超额准备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则存款倍数d=1/(r+e)如果有客户提取现金即有现金漏损(用c表示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则存款倍数d=1/(r+c)如果有支票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的转化(用t表示定期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为r t),则存款倍数d=1/(r+t•r t) 如果商业银行有超额准备金、客户提取现金、有支票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的转化,则存款倍数d=1/(r+e+c+t•r t)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客户的贷款需求第三节基础货币与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一、基础货币的定义:又称高能货币,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加上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总额。
一、单选题 1、其他条件不变,超额准备比率下降会导致( )。 A.货币乘数上升 B.超额存款准备金上升 C.法定存款准备金上升 D.货币乘数下降 正确答案:A 2、如果非银行大众以现金方式从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则( )。 A.基础货币和银行准备金都增加 B.基础货币和银行准备金都减少 C.基础货币减少,准备金无变化 D.基础货币增多,准备金无变化 正确答案:C 3、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是( )。
A.基础货币 B.货币供给量 C.货币需求量 D.不兑现信用货币 正确答案:A 4、通货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 )的行为。 A.社会公众 B.非银行金融机构 C.中央银行 D.商业银行 正确答案:A 5、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 )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社会公众 D.非银行金融机构 正确答案:B 6、在下列因素中,使商业银行持有较高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是( )。 A.市场利率上升 B.经济处于衰退期 C.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稳定 D.央行贷款条件宽松 正确答案:B 7、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则货币乘数( )。 A.不确定 B.越大 C.越小 D.不相关 正确答案:C 8、下列银行中,对货币扩张影响最小的是( )。 A.中国招商银行 B.中国工商银行 C.中国人民银行 D.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正确答案:D 9、如果原始存款为20万,派生存款为80万,则存款创造乘数为( )。
A.4 B.2 C.5 D.3 正确答案:C 10、如果存款创造乘数为4,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率为10%,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10%,则现金漏出率为()。
A.7% B.5% C.8% D.10%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 1、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前提条件有( )。 A.存款保险制度 B.部分准备金制度 C.转账结算制度 D.最后贷款人制度 正确答案:B、C 2、直接影响存款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主要是( )。 A.再贴现率 B.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C.现金漏损率 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正确答案:B、C、D 3、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公开买入政府债券时,其结果是( )。 A.银行准备金增加 B.银行准备金减少 C.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减少 D.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增加 正确答案:A、D 4、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 )。 A.与超额存款准备率呈反比 B.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呈反比 C.与原始存款呈正比 D.与现金漏损率呈正比 正确答案:A、B、C 5、银行准备金从其来源上可以分为( )。 A.法定存款准备金 B.超额存款准备金 C.借入准备金 D.非借入准备金 正确答案:C、D 6、现代货币理论非常重视对货币乘数的研究,它们认为( )。 A.定期存款比率与货币乘数呈正向变化关系 B.基础货币一定时,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呈正比 C.通货比率与货币乘数呈反比 D.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呈反向变化关系 正确答案:B、C、D 7、央行不能控制的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 )。 A.通货比率 B.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超额准备金率 D.定期存款比率 正确答案:A、C、D 8、高能货币包括( )。 A.法定存款准备金 B.超额存款准备金 C.通货 D.定期存款 正确答案:A、B、C 9、下列关于货币供给的说法,正确的有( )。 A.这一过程的参与者有两个: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直接创造基础货币 C.商业银行通过其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来扩大货币供应量 D.社会公众的行为与货币供给无关 正确答案:B、C 10、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主要取决于( )。 A.定期存款利率 B.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C.非银行部门持有定期存款的机会成本 D.商业银行的规模 正确答案:A、B、C 三、判断题 1、中央银行外汇净资产的增加,将导致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相应减少。( )
第八章货币供给
三、名词解释
3、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独立于货币需求,由中央银行意志、货币政策决定或由经济过程之外的因素决定,从而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6、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由货币创造者创造货币开始到货币持有者持有货币为止时的货币量,是货币流通的静态概念即货币存量。
四、简答题
1、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哪些?
答:(1)中央银行通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影响货币乘数;(2)商业银行受市场利率、再贴现率、预期存款流失等方面的影响,来调节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货币乘数;(3)公众通过影响现金漏损率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来影响货币乘数。
2、简述中央银行是如何决定和影响货币供给的。
答:(1)控制基础货币的供给。
表面上看,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具有完全的控制能力,然而这种控制是相对的,因为中央银行控制流通中现金部分的能力并不强,最终受制于社会各经济主体的现金需求,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则更体现了中央银行控制的相对性,即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决策。
(2)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r d和r t:它们对货币乘数都有影响,并且与货币乘数呈反向变化关系。
通常,中央银行对其具有完全的控制能力。
但因存款准备率变动对经济的震荡影响较大,故中央银行对这一工具的运用比较谨慎。
而且,商业银行往往会通过调整超额准备率来抵消或增强其约束力。
3、简述货币进行层次划分的意义及划分依据。
答:大多数国家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都以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
科学划分货币层次具有重要的意义:(1)有助于中央银行掌握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及再生产各个环节的变化情况,摸清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的脉搏,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
(2)有助于中央银行分别了解不同货币领域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控制。
(3)有助于中央银行掌握货币政策在不同货币层次中的传递机制,弄清货币政策通过不同货币层次影响经济的方式和程度,制定适宜的货币政策。
(4)有助于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层次之间的数量变化,分析市场动向和经济变化趋势,正确估计前期货币政策的效果,以适时调整货币政策。
4、如果中国人民银行向中国工商银行出售100万元的国债,这对基础货币有何影响?
答:(1)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2)中国人民银行向中国工商银行出售100万元国债,则工商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存款相应减少100万元,也就是工商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减少了100万元。
这将直接减少基础货币的数量,即基础货币减少100万元。
五、计算题
1、已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7%,提现率为10%,超额准备金率为8%,试计算存款扩张倍数。
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到2%,存款扩张倍数有何变化?解:
(1)存款扩张倍数=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准备金率
=1/(7%+10%+8%)=4
(2)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到2%,存款扩张倍数为: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准备金率=1/(2%+10%+8%)=5
2、假定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为10%,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为3%,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为2%,流通中现金比率为30%,活期存款中有60%转化为定期存款;商业银行体系准备金为15000亿元,公众持有现金为10000亿元。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
(1)货币乘数;
(2)货币供给量。
解:
(1)m=(1+30%)/(10%+60%*3%+2%+30%)=2.968
(2)B=15000+10000=25000
M=25000*2.968=74200 (元)
3、假设商业银行体系准备金为12000亿元,公众持有现金为8000亿元。
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为9%,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为5%,现金漏损率为8%,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例为0.2,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为4%。
试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狭义货币供给量M1分别是多少?
(2)如果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均提高1%,则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M1分别有何变化?
解:
(1)根据基础货币定义,可知:B=R+C=12000 + 8000 = 20000 (亿元)
货币乘数表达式: m
1=M 1/ B=(C+D)/ (R+C) =( c +1) / [ r
d
+r
t
×t+e +c] =(1+0.04) / (0.1 +0.03×0.2 +0.02 +0.04) =520/83≈
6.265
∵m
1=M 1/ B ,∴M 1=B m
1
=20000×6.265≈125300 (亿元)
答: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狭义货币供给量M1分别是20000亿元、6.265倍、125300亿元。
(2)当r
d =0.11,r
t
=0.04时, m
1
=M 1/ B=( c +1) / [ r
d
+r
t
×t+e +c]=
(1+0.04) / (0.11 +0.04×0.2 +0.02 +0.04)=520/89≈5.8427 M 1=B m
1 =20000×5.8427≈116854 (亿元)
法定准备金率上调的结果是,货币供给量减少了8446亿元
4、假定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0%,并且在整个银行体系没有任何超额准备金的情况下,有一家银行的客户提走了1000元的支票存款,试用T形账户写出前三家银行的存款收缩情况,并计算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收缩总额。
解:
(1)前三家银行的存款收缩T形帐户:
资产商业银行A 负债
存款准备金—1000 支票存款—1000
资产商业银行A 负债
存款准备金—100 支票存款—1000
贷款—900
资产商业银行B 负债
存款准备金—90 支票存款—900
贷款—810
资产商业银行C 负债
存款准备金—81 支票存款—810
贷款—729
(2)存款收缩总额=-1000/10%=-10000 (元)
六、论述题
1、试论述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是如何影响货币供给的。
2、试论述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是如何分别决定和影响货币供给的。
3、试论述货币供给机制中政府财政赤字弥补的三种方式是如何决定和影响货币供给的。
4、论述货币供给产生的过程,并分析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因素有哪些?
1、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是如何影响货币供给的
答:由乔顿货币供给模型可知,决定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基本因素可以概括为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
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主要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或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的。
(1)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①调节超额准备金比率。
一是商业银行出于成本—收益动机,视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来决定增减超额准备金数量,从而影响超额准备率,进而影响货币乘数。
二是商业银行出于风险规避动机,为防止存款流出造成可能的损失而保有准备金,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从而增加基础货币。
因此,调节超额准备金比率会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
②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决定借款规模的主要是市场利率和再贴现率。
显然,市场利率越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积极性越大,而再贴现率越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动力就越小。
反之亦然。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准备金存款,使基础货币增加,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增强。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业银行增加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给量,减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给量。
(2)社会公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①通货比率(k),即流通中现金与活期存款的比率。
通货比率与货币乘数有关,而直接取决于公众的意愿,间接地受到财富效应、预期报酬率变动的效应、银行恐慌效应、非法经济活动、季节性因素等多种经济条件的影响。
通货比率的提高,会使货币乘数变小,当基础货币不变时,会降低货币供给能力。
反之,该比率降低则会放大货币乘数,从而使等量基础货币能够支持更多倍数的货币供给。
②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例(t)。
这直接取决于公众的资产选择,间接
受收入或财富、利率水平和结构、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例与货币乘数呈正相关关系,进而也正向地影响货币供给量。
上述分析表明,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并非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它是由经济体系内的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