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3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5—HT转运体mRNA表达研究目的: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与正常人群比较,外周血粒细胞5-HT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SERT)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各组SERT mRNA 表达水平的性别差异。
方法:选取2013年5月-11月于本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44例为患者组,另选取与患者组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群42例为对照组,收集人口学资料,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采用RT-PCR方法测定受试者的SERTmRNA表达水平。
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外周血粒细胞SERT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不同性别的SERT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外周血粒细胞SERT mRNA表达水平增高可能是潜在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生物学标记物之一。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重性精神病。
因为其病程易慢性化,有致残性,且终身患病率较高,约为1%,它的发病机制一直是精神科的研究热点[1]。
在众多的病因学假说中,神经递质失调学说占据重要地位。
5-HT 是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它与许多神经精神疾病的行为表现和躯体功能可能相关,主要受到5HT转运体(SERT)的调节[2-4]。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ERT可能存在异常,但结论不一[5-13]。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为基因多态性研究,很少涉及转录水平,在有限的涉及SERT mRNA研究中,大部分数据来自于尸脑或动物,仅小部分数据来源于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
但是,由于这些研究所选的受试者多是正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药物治疗对基因表达可能产生影响,故本文探讨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粒细胞SERT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的差异性,进一步探求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精神分裂症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紊乱。
虽然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的异常特征,以及这些异常如何影响他们的认知和行为。
一、神经解剖学异常通过神经成像技术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存在明显的异常。
其中最常见的异常是脑体积的减小和脑室的扩大。
脑体积的减小主要发生在额叶、颞叶和顶叶等大脑皮层区域。
这些区域与认知、情感和感知等功能密切相关,异常的减小可能导致患者在这些方面出现问题。
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海马体和杏仁核等大脑结构也存在异常。
海马体是与记忆和情绪调节相关的结构,而杏仁核则参与情绪的加工和表达。
研究表明,海马体和杏仁核的体积减小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和情绪问题有关。
二、神经化学异常除了结构异常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神经化学也存在异常。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其中多巴胺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关键神经递质。
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巴胺功能异常,即多巴胺水平的增加。
这种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对外界刺激的过度敏感,进而引发妄想、幻觉等症状。
此外,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而GABA则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谷氨酸水平较高,而GABA水平较低。
这种失衡可能导致患者的大脑活动紊乱,进而引发症状的出现。
三、认知和行为异常精神分裂症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对患者的认知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认知方面,患者常常表现出思维的紊乱和注意力的困难。
他们可能会出现思维跳跃、语言混乱、逻辑推理困难等症状。
此外,记忆和学习能力也常受到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和学习困难等问题。
在行为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社交退缩、自我疏离等特征。
他们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常常异常。
精神分裂症与自闭症的相关性探析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和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是两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它们在临床表现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这引发了研究者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究。
本文将从遗传、神经生物学、认知和行为等多个方面探析精神分裂症与自闭症的相关性。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两者在基因水平上存在一定的重叠。
例如,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患者的家族成员中,都存在更高的患病风险。
一项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兄弟姐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出10倍。
这表明两种疾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共同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与神经发育和大脑功能有关。
二、神经生物学机制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在神经生物学机制上也存在一些共同点。
研究发现,两种疾病都与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异常水平有关。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巴胺水平增加,而自闭症患者的多巴胺水平降低。
此外,两者在脑结构和功能上也存在一些重叠。
例如,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患者都表现出大脑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的异常活动。
这些神经生物学的相似性可能反映了两种疾病在病理机制上的一些共同点。
三、认知和行为特征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在认知和行为特征上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研究发现,两者都与社交认知和社交互动困难有关。
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社交退缩、情感冷漠和语言障碍等特征,而自闭症患者则表现出社交互动的困难、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障碍。
此外,两种疾病都与认知灵活性和注意力缺陷有关。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表现出认知灵活性的受损和注意力缺陷,而自闭症患者则表现出刻板重复行为和注意力困难。
这些认知和行为特征的相似性可能反映了两种疾病在神经认知功能上的一些共同异常。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在遗传、神经生物学、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仍然存在争议,有些研究结果相互矛盾。
此外,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是两种独立的疾病,它们在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与记忆障碍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障碍。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记忆障碍,并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
一、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是其主要的症状之一。
这些功能包括注意力、工作记忆、语言、执行功能等。
研究发现,患者在注意力上常常表现出分散、困难集中和维持注意的能力下降。
他们也会在工作记忆方面出现困难,无法有效地处理和存储信息。
此外,患者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也可能出现问题,他们的语言可能变得混乱、不连贯。
执行功能方面,患者往往无法有效地进行决策、计划和执行任务。
二、记忆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障碍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记忆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部分。
工作记忆是指短期记忆,用于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工作记忆方面存在缺陷,他们往往无法有效地处理和存储信息。
长期记忆是指长期存储的记忆,包括事实记忆和经验记忆。
患者在长期记忆方面也可能出现问题,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回忆过去的经历和事件。
三、认知功能与记忆障碍的机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障碍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有关。
例如,脑影像研究发现,患者的脑部结构和功能存在异常,包括前额叶、颞叶和顶叶等脑区。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在认知功能和记忆方面出现问题。
此外,神经递质的异常也与认知功能和记忆障碍有关。
研究发现,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中存在异常。
这些异常可能干扰了神经元之间的正常通讯,导致认知功能和记忆的障碍。
四、治疗方法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记忆障碍,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训练。
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他们的认知功能和记忆。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副作用,如运动障碍和代谢紊乱等。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
多巴胺D2受体基因
杨权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年(卷),期】1992(019)004
【摘要】本文综述了多巴胺D_2受体基因的定位,以及多巴胺D_2受体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嗜酒和多动秽语综合征关联研究的现状。
【总页数】3页(P193-195)
【作者】杨权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02
【相关文献】
1.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与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J], 石晶;王志仁;谭云龙;谭淑平;张进国;李佳;安会梅;杨甫德;周东丰
2.中国汉族人群多巴胺转运体、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言语流畅性障碍的相关性 [J], 潘春卉;宋鲁平;杜杰;兰洁;吴春眉;吴立娟;林岚;王嵬
3.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治疗效应的关联分析 [J], 潘丽红;王继军;姚琳;顾春红;严育忠
4.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图雷特综合征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J], 何凡;黄环环;梁月竹;程宇航;郑毅
5.多巴胺D2受体基因敲除对小鼠认知及情绪样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 [J], 潘永花;王军瑞;王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秘多巴胺:你不知道的神奇分子引言: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一座繁忙的城市,神经元之间不断传递着信息,而多巴胺就像是这座城市中的奖励机制。
每当我们完成了一项任务,或者体验到愉悦的事情时,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作为奖励,促使我们去重复那些带来愉悦的行为。
从品尝美食到获得成就,多巴胺都在幕后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那么,这个神奇的“快乐分子”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它又与我们的哪些行为和情感息息相关呢?本文将带你深入探索多巴胺的神秘世界,揭开它背后的科学原理。
第一章:多巴胺的生理基础——大脑中的“快乐信使”1.神经递质:大脑的化学信使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器官,由数以亿计的神经元组成。
这些神经元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通过突触连接起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依赖于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
多巴胺就是其中一种重要而特殊的神经递质。
2.多巴胺的合成与释放多巴胺的合成过程相对复杂,涉及多个酶的参与。
它主要在脑内的特定区域合成,如中脑的腹侧被盖区。
合成好的多巴胺被储存在突触小泡中,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这些小泡就会释放多巴胺,传递信号给下一个神经元。
3.多巴胺受体:多巴胺发挥作用的“门户”多巴胺的效应取决于它与特定受体的结合。
多巴胺受体分为多种亚型,分布在不同的脑区。
这些受体就像是一把把锁,只有特定的“钥匙”(即多巴胺分子)才能打开。
不同的受体亚型,对多巴胺的反应也不同,这也就决定了多巴胺在不同脑区发挥的不同作用。
4.多巴胺的神经通路多巴胺在脑内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沿着特定的神经通路进行传递。
这些通路与我们的多种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例如:•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与奖赏、动机、学习和记忆等功能密切相关。
•中脑皮层多巴胺通路:与认知功能、运动控制等密切相关。
5.多巴胺与其他神经递质多巴胺并不是大脑中唯一的神经递质,它与其他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共同调节我们的情绪、行为和认知。
这些神经递质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复杂的神经系统。
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病因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生物学机制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和临床医生们研究病因的主要方向之一。
1. 精神分裂症基因病因学研究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因素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已知的遗传风险因素包括:少数病例的单基因遗传,如短臂染色体22上的22q11.2缺失综合征和迪乌菲尔迪综合征;多基因遗传,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以及环境和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
具体来说,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神经元发育障碍或功能异常等,从而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进而引起精神分裂症。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短臂染色体15上的5-HT2A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会导致其编码的受体数量、亲和力和功能的变化,进而影响5-HT(5-羟色胺)信号的传递。
此外,来自大量研究的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与神经突触形成相关的基因(如Disc1、NRG1和NTNG1)的突变也与其发病有关。
总的来说,虽然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风险很高,但作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其发生与遗传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 神经递质、神经调控和免疫系统的研究神经递质的不平衡、神经调控失常和免疫系统的异常,都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相关因素。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出现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其中包括谷氨酸、多巴胺和5-HT等。
其中,多巴胺的异常被认为是症状的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神经递质在调节背景噪音、交流和决策制定等方面也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目前最具潜力的精神分裂症机制之一,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失衡所致。
这种失衡可能导致免疫炎症反应的过度激活,而免疫炎症反应则与氧化应激、代谢物质异常有关。
3. 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在脑结构方面,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的海马体和颞叶肌发育不良。
神经影像学研究对精神分裂症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嗜好和执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用这些研究手段展示了各种神经元活动的可视化结果,例如,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活动形式有明显的变化。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研究进展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其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情感混乱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虽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是研究者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研究进展。
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族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亲属患病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双生子研究也发现,一卵双生子中如果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另一个双生子患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变异,如DISC1、COMT和NRG1等。
然而,由于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遗传疾病,目前的研究还不能准确确定具体的致病基因。
2. 神经化学因素神经递质异常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多巴胺假说是最为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
根据该假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多巴胺的活动过度增加,导致神经传递功能紊乱。
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其他神经递质系统,如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和5-羟色胺等,也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相关。
3. 神经发育异常神经发育异常是精神分裂症病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明显的异常。
例如,脑部成像技术显示患者的脑容量减少、脑区连接异常以及脑功能活动模式的改变。
这些异常可能与胎儿期或婴幼儿期的脑发育受损有关。
研究者们还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些基因在神经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孕期和早期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经历,如妈妈的感染、母亲的压力、出生并发症等,与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增加相关。
此外,城市环境、移民经历、社会经济地位等也可能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
然而,具体的环境因素和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
总结起来,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研究涉及遗传、神经化学、神经发育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正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情感、言语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尽管该疾病已被多年研究,但其具体病因和治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量研究成果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其中,包括神经生理学和基因学领域的研究,以及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领域的研究等。
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与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有关,尤其是多巴胺和谷氨酸的功能失调。
该领域的研究识别出了多种神经调节系统的重要作用,包括外源性化合物的神经调节系统和内源性神经递质的调节系统。
这些发现为开发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基础。
基于基因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和遗传关联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潜在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和通路。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已经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种主要方法。
其目的是通过实施认知重新建构技术,减少幻觉和妄想的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此外,家庭治疗和支持治疗等方法,也被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
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已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药物。
虽然这些药物可以减缓患者的症状,但也会出现一系列副作用,如运动障碍和代谢紊乱等。
因此,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提高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总之,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实现对精神分裂症的更好管理。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研究及治疗策略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思维混乱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虽然精神分裂症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其确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本文将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研究进展以及治疗策略进行讨论。
病因研究方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遗传学、神经化学、神经影像学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已经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做出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首先,遗传因素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族研究和双生子研究表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亲属以及同卵双生子的发病风险较高,这表明基因可能在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规模的基因关联研究也发现了一些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些基因涉及到神经发育、突触传递、神经免疫和神经递质等多个生物学通路。
其次,神经化学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精神分裂症与多种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和功能紊乱有关。
多巴胺假说是精神分裂症最经典的神经化学理论之一,认为多巴胺功能异常可导致患者产生幻觉和妄想等症状。
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其他神经递质如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乙酰胆碱等也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神经影像学研究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结构磁共振成像(sMRI)等技术,发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这些改变主要涉及到大脑皮质和边缘系统,包括颞叶、前额叶和背外侧前额叶等区域。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理解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治疗策略方面,精神分裂症的综合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
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目前,抗精神病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来减少幻觉和妄想等阳性症状,但其使用副作用较大;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则同时对阳性症状和负性症状具有疗效,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精神分裂症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对于这种复杂的疾病,寻找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病情监测以及治疗效果评估。
生物标志物是指可以客观测量和评估的生物学特征或指标,它们能够反映正常生理过程、病理过程或对治疗干预的反应。
在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中,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神经影像学、遗传学、神经化学和免疫学等。
神经影像学方面,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发展为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结构磁共振成像(sMRI),研究人员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灰质体积减少,尤其是在额叶、颞叶和海马等区域。
这些结构的改变可能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症状有关。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则可以揭示大脑在执行特定任务时的活动模式。
例如,在注意力和工作记忆任务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激活模式往往异常,这可能反映了神经回路的功能失调。
遗传学研究在精神分裂症的生物标志物探索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经鉴定出了多个与精神分裂症易感性相关的基因位点。
这些基因主要涉及神经发育、突触传递和免疫调节等生物学过程。
然而,单个基因的变异对疾病的影响通常较小,而是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增加了发病风险。
此外,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如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也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神经化学方面,多巴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的失衡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多巴胺假说一直是精神分裂症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功能亢进与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相关,而中脑皮质通路的多巴胺功能不足与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社交退缩)和认知障碍有关。
近年来,谷氨酸和GABA 系统的异常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传递受损,GABA 能中间神经元功能障碍,这些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导致神经网络的兴奋抑制失衡,从而引发精神症状。
多巴胺与社交认知疾病的遗传因素基因多态性与易感性社交认知疾病是一类以社交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
多巴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社交认知功能的发展和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多巴胺与社交认知疾病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遗传因素中的基因多态性对其易感性的影响。
一、多巴胺在社交认知功能中的作用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多种生理和心理过程。
在社交认知方面,多巴胺通过调节脑区间的信息传递,影响人际交往、社会行为和认知功能的发展。
研究发现,多巴胺能够调节情绪、动机、奖赏和注意力等方面的功能,对个体的社交认知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二、社交认知疾病的遗传基础社交认知疾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研究表明基因在其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于家系和孪生研究,社交认知疾病的遗传贡献率约为70%-90%。
这意味着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社交认知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多巴胺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社交认知疾病易感性的关系多巴胺受体基因是多巴胺递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社交认知疾病的易感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以自闭症为例,研究发现多巴胺受体2(DRD2)和多巴胺转运体(DAT)基因的多态性与自闭症风险相关。
这些基因多态性的存在可能导致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从而影响社交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多巴胺代谢途径基因多态性与社交认知疾病易感性的关系多巴胺代谢途径中的基因多态性也与社交认知疾病的易感性有关。
以多巴胺β-羟化酶(DBH)基因为例,已有研究发现其基因多态性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风险相关。
多巴胺β-羟化酶参与多巴胺的合成和代谢过程,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社交认知功能的发展障碍。
五、其他多巴胺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社交认知疾病易感性的关系除了多巴胺受体基因和多巴胺代谢途径基因外,还有其他多巴胺相关基因的多态性被发现与社交认知疾病的易感性相关。
例如,多巴胺β-羟化酶辅因子(DBH-COF)基因和多巴胺氧化酶(MAO)基因等。
多巴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摘要] 精神分裂症是在精神病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常见的一组症状群。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主要作用。多巴胺转运体生化研究结果和临床实验的证据支持多巴胺转运体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多巴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及其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关键词] 多巴胺转运体基因;精神分裂症;神经递质;基因多态性 [中图分类号] r74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a)-0023-03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阐明,但相关研究甚多,其发病具有遗传倾向,环境因素可以成为诱发因素。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一个由多个基因之间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共同作用所致的复杂的遗传性疾病。大量生理学和病理学证据支持了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dopamine,da)系统功能失调假说[1]。从多巴胺系统有关的代谢酶、转运蛋白和受体基因上寻找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功能多态性并进行关联分析(候选基因法)是目前较好的策略之一[2]。多巴胺转运体(dat)再摄取释放到突触间隙的da,这个吸收过程对多巴胺系统功能的正常维持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到多巴胺受体激活的程度、时间和范围,中止了多巴胺递质在神经突触细胞之间的传递,调节了多巴胺在突触间隙间的浓度。因此,dat是调节和维持多巴胺神经递质最重要的因子[3],它的功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相关性,而编码dat的多巴胺转运体基因(slc6a3)的突变可能导致dat摄取da能力的改变而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相关。 1 dat结构、生理功能、分布 dat是一种跨膜蛋白,其功能是再摄取位于神经突触间隙的多巴胺神经递质,将其泵入神经细胞胞质的囊泡中储存以便以后的释放。多巴胺除在前额皮层通过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摄取外,通过dat的再摄取是它从突触间隙中清除的主要机制[4-5]。dat通过摄取多巴胺进入胞质囊泡内来维持多巴胺循环并减少对多巴胺的合成需求,进而保持多巴胺在神经细胞中的稳态[6],另外,dat也能转运去甲肾上腺素[7]。 dat约含有620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70 kda,具有12个跨膜功能区,跨膜区主要由20~24个疏水氨基酸组成,有5个细胞内氨基酸和6个细胞外氨基酸链将这些功能区连接起来构成完整的dat[8]。dat是na+/cl-依赖性转运蛋白,使na+由高至低浓度跨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将多巴胺转运进入胞质囊泡的同时同向转运两个na+和一个cl-进入细胞胞质内。dat介导的多巴胺再摄取的驱动力是由na+-k+-atp酶产生的跨细胞膜的离子浓度梯度[9]。使用电生理和放射性标记多巴胺的研究已经证实,dat是一种与其他单胺转运体类似的跨膜蛋白,可以运输一个神经递质与一个或两个na+穿过细胞膜,对cl-的运输是为了防止正电荷的积累。这些研究还显示,运输速率和方向是完全依赖na+的浓度梯度[10]。由于细胞膜电位和na+浓度梯度紧密耦合,膜电位极性活动引起的变化可以极大地影响运输速率。此外,转运体可能有助于神经元去极化时释放多巴胺[10]。 dat分布区域已发现位于多巴胺能神经通路的大脑区域,包括:黒质纹状体、中脑边缘和中脑皮质通路[11]。组成这些通路的核心区有截然不同的表达类型。通过放射性抗体标记研究中脑皮质通路的黑质致密区和腹侧被盖区发现,dat在神经元树突和胞体中的含量非常丰富,这种分布类型可能在dat调节神经元突触的多巴胺水平中具有意义。spect显像研究dat在健康人体的分布显示:dat在基底节和丘脑分布最多,其次为额中回,而在小脑、黑质及红核中几乎未见显像[12]。 2 dat基因结构 编码dat的基因是溶质载体家族6的3号基因(官方缩写:slc6a3,omim编号为126455),该基因常被称为dat1以表明其功能,定位于5p15.3,全长59 639 bp,有15个外显子,14个内含子,15个外显子经过剪切后组成mrna序列。mrna产物长度为3 952 bp,编码区长度为1 863 bp,编码620个氨基酸。在ncbi databases中,该基因共有1 493个snp位点,5’端调控区有40个snp位点,3’端调控区有12个snp位点,编码区有67个snp位点,其中错义突变26个,同义突变41个。 3 dat基因、dat与精神疾病的关联 dat基因变异被证实与adha[13-14],精神分裂症[15],双向情感障碍[16],创伤后应激障碍[17],可卡因滥用[18]相关。dat基因在3’端有一个vntr(rs28363170)[19],该vntr的差异已显示会影响dat的基础水平表达。nurrl是一种调控多巴胺相关基因的核受体,它能结合dat基因的启动子区从而降低dat的表达水平[20]。该基因的启动子区可能也是转录因子sp-1的靶位点。转录因子对这些细胞表达dat的功能调控主要依靠蛋白激酶完成,mapk[21]和pkc[22]能调节dat转运多巴胺的速度或者引起dat内部构象的变化。 dat从突触再摄取多巴胺的速度对细胞内多巴胺的数量有重要的影响。这是严重认知障碍、运动异常及无dat小鼠多动症的最好证明[23]。这些症状和多动症(adhd)的征象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功能基因中vntr的差异已被确定为是双相型情感障碍[24]和多动症[25]的危险因素。数据还表明其与酒精中毒出现的较强戒断症状也有关联性,虽然这是一个争议点[26-27]。有趣的是,一个表达正常dat水平的等位基因却与非吸烟行为和戒烟行为的解除具有关联性[28]。此外,男性青少年携带10个等位基因vntr重复的,特别是在高风险家庭(不被母亲管束和缺乏母爱),在反社会行为上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29]。dat活性的增强与几种不同的机能失调有关联,包括临床的抑郁症[30]。dat表达水平的降低与衰老具有关联,并可能会随着个体年龄增长而减少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释放,以此作为一种补偿机制[31]。在对mn9d细胞的多巴胺代谢研究中发现dat高表达明显促进da的循环和利用[32]。 dean b等[33]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的dat密度明显低于健康人。laakso a等[34]和yoder kk等[35]通过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伴迟发型运动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林嗣萃等[36]采用amp-flp技术对dat基因研究发现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dat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无遗传关联。何文等[37]对dat基因cdna3’段未翻译区的一段40 bp重复的vntrs的研究发现该等位基因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的发生无遗传关联。钱秋谨等[38]发现dat基因第15外显子的g352a等位基因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存在关联,但按照性别分组后的研究结果表明g352a基因和adhd女孩可能存在关联。周云飞等[39]发现dat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无明显关联。bamne mn等[40]对dat基因上游调控区的研究中发现与野生型相比,rs2550956位点c/t突变会使受体的表达量减少4倍。talkowski me等[41]在对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中多巴胺能基因变异的研究中发现slc6a3(dat)rs403636(p = 0.000 4,or = 2.36)与精神分裂症症显著相关,rs27072(p = 0.001)和rs12516948(p = 0.07)与精神分裂症也存在相关。而对于rs37072,pinsonneault jk等[42]人在2011年对多巴胺转运体基因与双向情感障碍关联性的对照研究中发现,rs27072的次要等位基因与双向情感障碍显著相关,但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 4 研究展望与临床意义 目前,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假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暂无定论,但多巴胺转运体基因与精神疾病关联研究日渐成熟,证据相对充分。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和医学统计学的发展,dat基因的研究可能为精神病的鉴定和筛查提供客观的参考指标。精神分裂症属于多基因疾病遗传疾病,各种已知的待定基因可能相互或协同作用,这些都将为精神病的病因学研究,基因诊断及治疗,药物开发以及法医司法精神病的鉴定开辟了新的方向。对已发现的可能的致病基因进行功能定位,探索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寻找更有力的证据,完善遗传学研究方法和调查设计等将成为科研工作者在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假说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即将面临的挑战。通过各国学者的持续努力,我们必将取得医学科学史上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tost h,alam t,meyer-lindenberg a. dopamine and psychosis:theory,pathomechanisms and intermediate phenotypes[j]. neurosci biobehav rev,2010,34(5):689-700. [2] 夏玉平,刘少文. 多巴胺系统基因功能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51-352. [3] 王学铭. 精神与精神病的生物化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0. [4] carboni e,tanda gl,frau r,et al. blockade of the noradrenaline carrier increases extracellular dopamine concentrations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evidence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