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17.92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导致感染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针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法能够显着减少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几率。结论在进行外中心静脉置管时,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勤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以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在临床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和实施。

【关键词】: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护理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穿刺技术[1]。不管男女老少,均可应用此技术,并且该技术不受疾病种类的限制,可用于病人输液、肿瘤化疗等多个方面[2]。现在该技术凭借着安全性高、稳定性强等优势在临床实践得到普遍应用。但PICC做为一种临床穿刺技术,在穿刺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导管相关感染

(cathctcr-rclatcdinfcction,CRI)是一种因长期置管而引发的并发症,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相关资料显示,PICC置管感染率最高,大约是其他并发症的40%。

[3],接下来,本人将对引发导管感染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逐一阐释,而后就如何降低导管感染率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1导管感染的途径

一般来讲,皮肤穿刺点最容易遭受病原菌入侵[4],在PICC导管置于人体48H之后,疏松的纤维蛋白原会围聚于血管周缘,并产生蛋白纤维鞘,而该物质在细菌繁殖中扮演着培养基的角色,故病原微生物可于导管附近处进行繁殖,轻者往往会出现局部感染的现象,如引发静脉炎。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败血症甚至威胁生命。对于免疫力低下和有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而言,导管内血栓形成,导致导管堵塞,这些都是造成导管感染的诱发因素,容易造成血行感染。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途径

PICC导管感染[5]通常是因皮肤受到细菌侵害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病原微生物穿透皮肤进入皮下组织并于导管附近处汇聚、繁殖,以此引发感染,其常见病原菌主要包括枸盐酸杆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等。同时患者平时接触的床头柜、输液架、板凳、桌椅等公共环境中的物体表面也存在各种病原菌,因此外源性感染源是导致感染的最主要的原因。

药物因素PICC置管的患者是需要长期大量输液的病情比较危重的病人,大多都是靠药物维持治疗,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如高渗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以及各种油剂类药物在输液时并不能完全输入患者体内,导管内会有残留。而这些残留在导管内的药物就是病原菌的培养基,一旦输入其他有污染的药物时,病原菌就会在导管内生长繁殖,同时由于PICC是长期留置,在患者体内的留置时间较长,加之这些病人在接受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抵抗力下降,病原菌就难以通过患者的自身免疫完全清除,又很难被抗菌药物杀死,因此就会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

在药物的配置过程中多次反复加药,消毒不彻底;输液过程中,环境中存在的

各种粉尘颗粒及各种微生物可能进入药液,随药液进入血液中引起血流感染。因医患数量悬殊过大,多名患者往往汇聚在一个病房之中,一壶工作者输液工作量大,无法彻底杀室内病原微生物,故微粒污染亦是输液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6]

内源性感染源患者长期输液抵抗力下降,营养不良且住院时间漫长等原因,发生导管感染的机率明显升高。有资料显示,静脉置管的感染率与免疫功能成反比,即免疫功能越低,感染率越高,穿刺部位红肿的出现与穿刺血管的粗细有关,血管越细,上述情况的发生率就越高。因此在穿刺的时候要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临床操作中,一般会采取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等穿刺法,不过相对来讲,贵要静脉更契合粗、直、短的特征,还不存在静脉瓣,故大部分情况下采用贵要静脉的穿刺方式[7]。有些患者自身血管弹性不好,血管又比较细,因此在穿管的过程中动作要轻柔,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坏血管,引起血源性感染。

2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树立无菌观念是每个医务人

员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是保障患者健康,提高护理安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减少院内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作为一种新兴技术,PICC凭借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逐渐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8],在PICC置管期间的任何时刻,均存在着引发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在置管30天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最高,而在30天之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则逐渐变小[9]。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刺激性药物的使用以及PICC术后所产生的机械性刺激因素等容易造成血管内膜受损,局部组织处于缺氧状态,进而致使管腔粘连闭塞,继而出现因血管损伤而产生的无菌性炎症[10],虽然PICC技术具有诸多独特优势,不过它所引发的并发症以及其他异常令医护工作者较为苦恼[11]。因此在置管的过程中置管操作环境要符合预防控制感染的管理要求,定期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在进行消毒处理时,要严格控制消毒剂的使用量,在待晾干之后实施穿刺,以防消毒剂顺着穿刺隧道进入血管对其产生化学性刺激而引发静脉炎[12]。穿刺人员应该取得执业资格,保证穿刺的成功率。

医务人员注意手卫生

资料显示,医护工作者的手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渠道,比如当医护工作者为患者测量体温、测量血压时,尽管看起来非常“清洁、干净”,但是依旧无法避免其手被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所污染[13]。护理人员在进行PICC插管、静脉输液、更换敷料等操作前后必须彻底清洗双手,即严格按“七部洗手法”洗手,每次洗手时间不得少于15秒,操作时戴手套并不意味着可以减少洗手的次数。医护人员应做到勤修剪指甲,避免划伤病人和交叉感染,禁涂指甲油,防止指甲残留过多细菌。

做好导管维护

选择管径合适,质地柔软的导管,,目前我国常用的PICC导管有三向瓣膜型PICC 导管和高压型PICC导管,临床上以巴德、贝朗两种导管常见。该类导管采用硅胶材料制作而成,质地柔软、抗弯曲、抗打折、细菌不易附着,有效的降低了感染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及时更换伤口敷料?穿刺后24h内换药1次,然后每隔一天换药一次。有资料表明,相对于无菌纱布,透明敷料引起CRBSI的几率更高,不过透明敷贴无需多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