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学基础第二章第4.5节
- 格式:ppt
- 大小:507.50 KB
- 文档页数:29
第一章测试1.逐渐增加细胞外液的K+浓度,静息电位将A:先减小后增大B:逐渐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不变E:逐渐增大答案:B2.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共同表现形式是出现A:分泌B:收缩C:局部电位D:动作电位E:收缩和分泌答案:D3.神经细胞在发生一次动作电位的全过程中,Na+的电化学驱动力A:持续减小B:没有变化C:持续增大D:由大变小然后恢复E:由小变大然后恢复答案:D4.关于细胞凋亡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B:细胞凋亡受多种因素影响C:细胞凋亡时细胞结构全面融解D:DNA片段化答案:C5.要产生不同类型细胞需通过()。
A:细胞分裂B:有丝分裂C:细胞分化D:减数分裂答案:C6.细胞坏死时,DNA会弥漫性降解。
()A:错B:对答案:B7.终端分化细胞是永久性失去了分裂能力的细胞,如:神经细胞。
()A:对B:错答案:A8.信号分子都是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来传递信息的。
()A:错B:对答案:A9.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
A:对B:错答案:A10.简单扩散不消耗能量,但要在通道蛋白、载体蛋白的协助下完成。
()A:对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成年人体液中比例最多的部分是A:淋巴液B:组织液C:血浆D:细胞内液答案:D2.保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缓冲系最主要是( )A:Na2 CO3/NaHCO3,B:Na2HPO4/NaH2PO4C:蛋白质钠盐/蛋白质D:NaHCO3/H2CO3答案:D3.有关血液的正常参考值,正确的是( )A:血红蛋白( 男性) 120~150g/LB:血小板数(10×109~30×109/L)C:红细胞(男性) (4.5×109~5.5×109/L)D:白细胞总数(2×109~20×109/L)答案:A4.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导致( )A:溶血B:出血时间延长C:血沉加快D:血液凝固答案:C5.红细胞的主要功能()A: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B:参与免疫C:营养血管D:凝血作用答案:A6.下列哪个不属于红细胞的生理特性()A:兴奋性B:可塑变形性C:悬浮稳定性D:渗透脆性答案:A7.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A:过敏反应B:参与体液免疫C:吞噬作用D:参与细胞免疫答案:D8.能吞噬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将病原体消化分解的一类白细胞是中性粒细胞A:错B:对答案:B9.恶性贫血与胃液中缺乏内因子有关A:错B:对答案:B10.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因子III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心肌细胞兴奋后期,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A:零B:大于正常C:等于正常D:小于正常答案:A2.正常人心脏的收缩功能靠()A:工作细胞B:P细胞C:窦房结D:浦肯野细胞答案:A3.弹性动脉是指()A:中动脉B:小动脉C:大动脉D:微动脉答案:C4.关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B:可引起呼吸减慢、心率减慢、血压降低C:对血液H+浓度的改变敏感D:在窒息缺氧时可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答案:B5.生理情况下,影响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 )A: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变化B:外周阻力的变化C:心率的变化D:每搏输出量的变化答案:D6.支配心脏传出神经的是( )A: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B:三叉神经和减压神经C:副神经和迷走神经D: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答案:D7.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A:浦肯野纤维B:左右束支C:房室束D:房室节答案:ABCD8.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0期除极缓慢。
第一章:总论第1节:绪言1.研究机体对药物的科学:(D)A.药物学B.药效学C.药物化学D.药动学E.配伍禁忌2.可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称为:(A)A.药物B.制剂C.剂型D.生物制品E.生药3.药理学是研究:(D)A.药物效应动力学B.药物代谢动力学C.药物的学科D.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与原理E.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第2节:药物效应动力学1.受体激动剂是指:(C)A.只具有内在活性B.只具有亲和力C.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D.既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E.以上都不是2.下列对选择性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B)A.选择性是相对的B.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C.是药物分类的依据D.是临床选药的基础E.大多数药物均有各自的选择性3.增强机体器官机能的药物作用称为: ( B)A.苏醒作用B.兴奋作用C.预防作用D.治疗作用E.防治作用4.药物副作用是在下述哪种剂量时产生的不良反应:(A)A.治疗量 B.无效量 C.极量 D.LD50 E.中毒量5.甲、乙两个药,甲药内在活性小于乙药,但与受体亲和力大于乙,则:(C)A.甲药效能>乙药B.乙药效价>甲药C.甲药效价>乙药D.甲药效价<乙药 E.乙药效能<甲药6.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患者使用磺胺甲噁唑后发生溶血反应,此反应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B)A.病理因素B.遗传C.年龄D.过敏体质E.毒性反应7.某患者因伤寒高热,医生给予阿司匹林退热,此药物作用为:(A)A.对症治疗B.对因治疗C.局部作用D.预防作用E.毒性作用(8~10题共用选项)A.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B.选择作用C.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D.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E.毒性作用与过敏反应8.按对人体的利弊而分(D)9.按对机体器官功能的影响而分(A)10.皆对人有利(C)第3节:药物代谢动力学1.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和:(C)A.不吸收B.大量吸收C.少量吸收D.全部吸收E.全部灭活2.酸化尿液可使弱碱性药物经肾排泄时:(D)A.解离增加,再吸收增加,排除减少B.解离减少,再吸收增加,排除减少C.解离减少,再吸收减少,排除增加D.解离增加,再吸收减少,排除增加E.解离增加,再吸收减少,排除减少3.药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C)A.药物作用发生的快慢 B,药物的药理活性 C.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 D.药物的分布 E.药物的毒性4.一般常说药物的半衰期是指:(B)A.药物被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B.药物在血浆中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C.药物被破坏一半所需的时间D.药物排出一半所需的时间E.药物毒性减弱一半所需的时间5.患者,男性,18岁,因患流脑入院。
中医学基础(全)《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
《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教材特点: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
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
00元。
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二、中医学的概念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生药学》教学大纲Pharmacognosy课程编码:27A21304 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计划学时:64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32适用专业:药学推荐教材:李萍,《生药学》(第三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年参考书目:1. 李建秀,周凤琴,张照荣编,《山东药用植物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2. 徐世义,吴立明编,《生药学》,科学出版社,2015年3. 李建民,张志义编,《天然药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4. 王育红,刘玉章编,《生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生药学是门研究生药的科学。
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生药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熟悉生药的采收、加工与贮存的一般方法及原则;熟悉药用植物基本知识;掌握生药的原植物、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常见生药的品种鉴定及品质评价的基本技能;熟悉常用生药的功效用途与主要药理作用;了解生药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生药鉴定、中药新药研制及资源保护的基本工作能力和了解临床应用的初步知识,为从事天然药物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1. 掌握生药学的定义、研究内容。
掌握生药鉴定的基本方法(来源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显微鉴定)、生药鉴定的依据(中国药典、部颁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
2. 掌握或熟悉100多味常用生药的来源、产地、采制、性状、鉴定、化学成分等(其中重点药物55余味,一般药物80余种);熟悉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熟悉生药的采收、加工和贮藏;了解其他生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定等。
3. 熟悉生药的采收、加工、炮制、贮藏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熟悉影响生药品质优良度的主要因素。
4. 了解生药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生药分类与拉丁语、生药标准化及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中药新药的研制与资源保护等。
药物学基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药物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内容。
2.掌握药物的命名和分类方法。
3.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熟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5.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6.培养学生对药物学领域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药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药物的命名和分类方法3.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4.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应5.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3.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的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实例解析。
2.提问和讨论。
3.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药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讲解药物的命名和分类方法(15分钟)讲解药物的通用名和商品名的命名规则,并用实例加以说明。
接着,讲解药物的分类方法,包括按化学结构、作用靶点、疗效等方面分类。
3.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0分钟)介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重点讲解药物的吸收机制、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以及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4.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应(25分钟)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靶点的结合、信号传导途径等。
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药物的效应,包括治疗效应和副作用。
5.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20分钟)讲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物过敏、药物中毒等。
接着,讲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之间的加强作用和拮抗作用等。
6.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常见药物,并讨论该药物的命名、分类、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作用机制、效应、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并进行汇报。
7.总结与展望(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展望药物学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前景。
六、教学评价1.参与讨论和小组合作的表现。
药物学基础重点知识药物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药物的研究、开发、生产、使用和管理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药物学基础知识的几个方面,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药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药物按照其作用机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1. 抗生素类药物: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物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1.2. 合成抗菌药物:合成抗菌药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获得的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药物。
1.3.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是指能够抑制病毒复制或感染能力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
1.4. 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是指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内分泌紊乱等疾病。
1.5. 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扩散和转移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肿瘤疾病。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
药物代谢和动力学对于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直接影响了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药物对机体的影响药物对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药效学和药动学两个方面。
药效学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效果和机制,而药动学则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动力学过程。
不同药物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充分考虑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药物治疗学原则药物治疗学原则是指在选择和使用药物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主要包括:4.1. 明确目标:首先要明确药物治疗的目标,即希望通过药物治疗解决什么问题。
4.2. 选用合适的药物:根据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4.3. 确定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性别、年龄等因素来确定最合适的药物剂量。
4.4. 正确的给药方式:选择最合适的给药途径和方式,如口服、注射等。
4.5. 合理的用药时间:确定药物的疗程和停药时间,以及何时进行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