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空气的成分
- 格式:ppt
- 大小:572.00 KB
- 文档页数:25
2.1空气的成分D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五分之一体积。
讨论与交流:1.在什么情况下烧杯里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时水进入集气瓶。
)2.红磷为什么要过量?(将集气瓶内的氧气耗尽。
)3.实验结束为什么等冷却后才打开止水夹?(没有冷却瓶内温度高气体膨胀,进入水的体积会少,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4.点燃红磷后应立即深入集气瓶还是缓慢深入?为什么?(立即伸入,防止瓶内气体因受热膨胀逸出,造成实验结果偏大。
)5.白烟是什么?白烟为什么会消失?(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溶于水。
)6.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气体?(氧气)7.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大约五分之一的气体而不是全部呢?(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氧气,剩下不支持燃烧的气体约占五分之四。
)8.集气瓶内剩余五分之四的气体是什么?它有哪些性质?(氮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归纳: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其中氧气约占1/5体积,氮气约占4/5体积。
【实验成功的关键】:1、装置不能漏气。
2、红磷要过量。
3、导管应预先注满水。
4、点燃红磷应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并塞紧塞子。
5、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读数。
【可燃物的选择原则】:1、能在空气中燃烧。
2、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Mg)。
3、生成物不能使气体(S 、C)。
【实验拓展】:1、实验装置——见课件2、若用S、C作可燃物事先要在集气瓶内装氢氧化钠溶液,并记下刻度。
3、集气瓶内剩余五分之四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还说明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误差】1、偏小的原因:①红磷量不足。
(瓶内氧气未耗尽)②装置漏气。
(塞子未塞进,燃烧时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溢出,冷却后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导管没有预先注满水。
④没有冷却就打开了止水夹。
(瓶内气体受热膨胀。
)2、偏大的原因:①点燃的红磷没有立即伸入集气瓶,会赶走部分空气。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2.1 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空气的成分一、空气的成分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
2.空气中各成分气体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水蒸气及其他占0.03%。
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百分比指的是体积分数,而非质量分数。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装置中压强减小。
文字表达式: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符号表达式:P +O 2――→点燃P 2O 52.实验装置:常见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3.装置内压强变化:刚开始时由于红磷燃烧放热,压强增大,一段时间后由于氧气消耗,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水倒吸后压强增大至与大气压相平。
4.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可看到烧杯中的水沿着玻璃管流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5.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6.注意事项:(1)红磷过量(充分消耗装置中的氧气)(2)装置气密性要好(3)实验前弹簧夹要夹紧(4)引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速度要快(5)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7.错误操作引起的实验误差:错误操作测定结果红磷量不足偏小装置气密性差偏小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偏大引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偏大未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偏小8.实验药品选择标准:只消耗氧气且燃烧后不会产生其他气体的物质。
不能用镁条、木炭代替红磷:镁条燃烧会消耗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集气瓶中水面高度不会有明显变化,使测量结果偏小。
第2课时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混合物和纯净物一、氮气和稀有气体1.氮气的性质及用途(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氮气为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液氮的沸点为-196.6 ℃——用作冷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