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11-2-1(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 格式:doc
- 大小:614.77 KB
- 文档页数:6
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结果做出分析,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2.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感受数据分析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言必有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体会统计图直观、简洁的形式美。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
我们四班五班六班想再次合作一个大型节目。
现在需要统一服装,每人买一件T恤。
学校让我们班负责汇总衣服尺码的统计工作,大家能完成任务吗?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1.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师:怎样才能知道同学们的尺码情况呢?ppt1对,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课前我们已经整理了我们班衣服尺码情况ppt2,完成了一副条形统计图。
观察这幅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再来考考你们:这条线叫做?横轴,表示尺码。
这条线叫做?纵轴,表示人数。
从这里能看出,一格代表几人?(1个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
(板书:条形统计图)2.自主探究,绘制条形统计图。
同时我们也请另外两个班进行了统计。
接下来我们需要做什么呢?ppt3对,我们需要把这三个班尺码情况进行汇总。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独立填写汇总单,同桌合作,看看哪对同桌完成的又对又快。
PPT4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填写的?统计结果除了可以用统计表,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条形统计图)老师这里有一个未完成的统计图,ppt5大家能帮我完成吗?在自己的学习单上试试看。
(2)全班交流,优化方法。
师:大家遇到什么困难了?生:这么多格子怎么还不够呢?谁来说说看?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呢?好多同学都有想法了,小组讨论一下,看看哪个组的办法好。
商议好了就赶紧完成吧!(教师巡视,寻找有代表性的统计图)汇报:(实物投影)这是哪个小组的?请你来介绍一下你们的统计图。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一、教学内容: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P96——P99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实行简单的预测。
2.使学生初步体验收集动态统计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1格表示多个单位。
难点:动态数据的收集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早餐呢?来看看P96例2中四(1)班同学喜欢的一种早餐统计表。
今天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1.学生在书上画出统计图,教师巡视。
2.思考:(1)书中有两幅条形统计图,每幅图的1个格代表几个人?(2)最喜欢哪种早餐的人最多?两种图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能够反映出同一结果。
(3)你认为哪幅图表示数据比较合适呢?为什么?(4)如果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呢?一个格是2人,那么半个格则是1人。
3.教学例3(1)出示例3 想一想1格表示1个单位或2个单位合适吗?为什么不合适?每个格表示1个单位或2个单位太麻烦,数据太大,怎么办?(2)出示条形统计图。
在书上完成。
并回答问题。
(3)学生展示画图结果,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当数据较大时,每格代表的数据也应该相对应增大。
如(3)能够表示10个单位。
(三)巩固发散1.P97 做一做独立完成后订正2.P99 做一做独立完成后订正教师指导:因为周末销售量增加,所以好的建议是,周末实行促销活动,增加销售量。
(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章节测试题1.【答题】杨树再种()棵就和柳树同样多.A.2B.4C.6【答案】C【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利用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解答】由图可知,杨树种了14棵,柳树种了20棵,求杨树再种多少棵就和柳树同样多,用减法,列式计算为:20-14=6(棵).故选C.2.【答题】在条形统计图中,如果用2厘米高的直条表示30个同学,那么用()厘米高的直条表示90个同学.A.2B.3C.6【答案】C【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解答】用2厘米高的直条表示30个同学,则用1厘米高的直条可以表示15个同学,那么表示90个同学所用厘米可列式为90÷15=6(厘米).故选C.3.【答题】统计图和统计表比原始数据记录更能清楚地反映出各数据的多少.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认识统计图表.【解答】从统计图和统计表中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故本题正确.4.【答题】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统计图.【解答】统计图是将数据图像化,具体化,能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数据,进行计算,分类.故本题正确.5.【答题】条形统计图中,一般用纵轴表示数据,起点是1.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条形统计图.【解答】条形统计图中一般用纵轴表示数据,起点是0.故本题错误.6.【答题】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每个直条的宽窄要一致,间隔要相等.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条形统计图.【解答】画条形统计图时,每个直条的宽窄要一致,间隔要相等.故本题正确.7.【答题】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A.用数字表示数量的多少,简单明了B.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形象直观【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条形统计图.【解答】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形象直观.选B.8.【答题】条形统计图用()表示数量的多少.A.直条的长短B.直条的宽度C.直条的多少【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条形统计图.【解答】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选A.9.【答题】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够直观地表示出().A.数据的增减变化B.数据的多少C.数据间的关系【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条形统计图.【解答】条形统计图是一种统计数据的方法,它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据的多少.从条形统计图中能直观地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比较.选B.10.【答题】甲、乙、丙三人集邮票的数量如图所示.那么,乙给甲()张时,三人的邮票数量同样多.A.1B.2C.3【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解答】已知甲、乙、丙三人集邮票的数量如图所示,求乙给甲多少张时,三人的邮票数量同样多,列式计算为:(5-3)÷2=2÷2=1(张).选A.11.【答题】由图可知,学习()的条形最长,人数最多.A.跆拳道B.葫芦丝C.乒乓球【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条形统计图.【解答】条形统计图的横坐标代表的是学习的项目,纵坐标代表的是学习该项目的人数.由图可知,学习乒乓球的条形图最长,人数最多.选C.12.【答题】下面是四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情况统计图.由图可知,参加()的人数最多,()的人数最少.A.趣味数学,科技小组B.美术小组,趣味数学C.科技小组,足球小组D.足球小组,趣味数学【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条形统计图.【解答】由图可知,参加趣味数学的有6人,参加美术小组的有8人,参加科技小组的有9人,参加足球小组的有12人.12>9>8>6,所以参加足球小组的人数最多,趣味数学的人数最少.选D.13.【答题】下图是根据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对蔬菜的喜好制成的统计图,那么喜欢吃胡萝卜的有______人,喜欢吃黄瓜的有______人,喜欢吃茄子的有______人,喜欢吃豆角的有______人.【答案】10,12,7,14【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解答】由图可知,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喜欢吃胡萝卜的有10人,喜欢吃黄瓜的有12人,喜欢吃茄子的有7人,喜欢吃豆角的有14人.故本题的答案是10,12,7,14.14.【答题】下面是小明每天在数学课上发言次数的统计图.由图可知,本周小明在数学课上一共发言______次.【答案】15【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条形统计图.【解答】由图可知,小明周一发言2次,周二发言5次,周三发言3次,周四发言1次,周五发言4次,则本周小明在数学课上一共发言:2+5+3+1+4=15(次).故本题的答案是15.15.【答题】下面是去年某地10月的天气情况统计图. 由图可知,晴天天数比阴天和雨天天数的总和还要多______天,晴天天数比雨天的______倍多2天.【答案】3,3【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条形统计图.【解答】由统计图可知:去年该地10月的晴天有17天,阴天有9天,雨天有5天.阴天和雨天共有:9+5=14(天),因此晴天天数比阴天和雨天天数的总和还要多:17-14=3(天).去年该地10月的晴天有17天,雨天有5天.17-2=15,15÷5=3,所以晴天天数比雨天的3倍多2天.故本题的答案是3,3.16.【答题】下面是裕华商场五天卖出成人皮鞋的数量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答案】6,7,9,7,11【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条形统计图完成统计表.【解答】由条形统计图可知,星期一卖出成人皮鞋6双,星期二卖出成人皮鞋7双,星期三卖出成人皮鞋9双,星期四卖出成人皮鞋7双,星期五卖出成人皮鞋11双.故本题的答案是6,7,9,7,11.17.【答题】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最喜欢汽水的人数最少,有______人;最喜欢酸奶的人数最多,有______人. 最喜欢可乐和雪碧的人数同样多,均有______人.【答案】5,15,12【分析】最短的条形图表示的人数最少,最长的条形图表示的人数最多. 一样长的条形图表示的人数同样多.【解答】由图可知,表示最喜欢汽水的人数的条形图最短,即最喜欢汽水的人数最少,有5人;表示最喜欢酸奶的人数的条形图最长,即最喜欢酸奶的人数最多,有15人.表示最喜欢可乐和雪碧的人数的条形图一样长,即最喜欢可乐和雪碧的人数同样多,均有12人.故本题的答案是5,15,12.18.【答题】由下面的统计图可知,______岁的小朋友最多,______岁的小朋友最少. 3岁的小朋友比4岁的小朋友少______人.【答案】4,5,3【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解答】由统计图可知,3岁的有6人,4岁的有9人,5岁的有5人.因为5<6<9,所以4岁的小朋友最多,5岁的小朋友最少. 3岁的小朋友比4岁的小朋友少:9-6=3(人).故本题的答案是4,5,3.19.【答题】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一共调查了______名同学.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比科技小组的人数少______人.【答案】35,1【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条形统计图.【解答】由图可知,参加足球小组的有12人,参加趣味数学小组的有6人,参加美术小组的有8人,参加科技小组的有9人.所以一共调查了同学:12+6+8+9=35(名).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比科技小组的人数少:9-8=1(人).故本题的答案是35,1.20.【答题】下面是我们学校三年级植树情况统计图.由图可知,三年级______班的同学植树最多,达到______棵;______班的同学植树最少,只有______棵. 三年级总共植树______棵.(填数字)【答案】1,9,2,4,28【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解答】根据统计图可知,植树最多的是1班,植树9棵,最少的是2班,植树4棵.各班的植树棵数分别为9、4、7、8棵.求一共植树的棵数,用加法计算:9+4+7+8=28(棵).故本题的答案是1,9,2,4,28.。
课题回顾整理课型:复习教学目标通过系统回顾整理全册内容及完成综合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熟练相关技能。
教学重点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参与对知识整理于复习的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备课时间5.22 上课时间6.7第一节一、对话引入整理活动二、出示复习内容数与计算三、综合练习1-6第二课时备课时间5.23 上课时间6.10第一节一、对话引入整理活动二、出示复习内容数与计算三、综合练习7-10第三课时备课时间5.25 上课时间6.11第二节一、对话引入整理活动二、出示复习内容数与计算三、综合练习11-13第四课时备课时间5.28 上课时间6.12第一节一、对话引入整理活动二、出示复习内容数与计算三、综合练习14-15四、拓展练习练习册P44第五课时备课时间5.29 上课时间6.14第一节一、对话引入整理活动二、出示复习内容空间与图形三、综合练习16-20第六课时备课时间5.30 上课时间6.17第一节一、对话引入整理活动二、出示复习内容统计图三、综合练习21-22四、拓展练习练习册P45第七课时备课时间6.1 上课时间6.18第二节一、对话引入整理活动二、综合练习我学会了吗?三、拓展练习练习册P46教学后记通过系统回顾整理全册内容及完成综合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熟练相关技能。
课题期末复习课型复习教学目标通过更进一步复习全册内容及完成相关练习、测试,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熟练相关技能。
教学重点对后进生的个别辅导教学难点对重点知识的巩固练习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备课时间6.4 上课时间6.19第一节一、复习一二单元内容二、课本重点题目练习三、课堂小测第二课时备课时间6.5 上课时间6.21第一节一二单元测试第三课时备课时间6.6 上课时间6.24第一节一二单元试卷讲评第四课时备课时间6.8 上课时间6.25第二节一、复习三四单元内容二、课本重点题目练习三、课堂小测第五课时备课时间6.11 上课时间6.26第一节三四单元测试备课时间6.12 上课时间6.28第一节三四单元试卷讲评第七课时备课时间6.13 上课时间7.1第一节一、复习五六单元内容二、课本重点题目练习三、课堂小测第八课时备课时间6.15 上课时间7.2第二节五六单元测试第九课时备课时间6.18 上课时间7.3第一节五六单元试卷讲评第十课时备课时间6.19 上课时间7.5第一节一、复习七八单元内容二、课本重点题目练习三、课堂小测备课时间6.20 上课时间7.8第一节七八单元测试第十二课时备课时间6.22 上课时间7.9第二节七八单元试卷讲评第十三课时备课时间6.25 上课时间7.10第一节。
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113~114页。
[教学目标]1.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2.体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描绘数据。
[教学难点]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做成正确地判断和决策,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教具:课前了解自己穿的校服的尺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学校要做新校服了。
为了让我们尽快穿上合适的校服,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全班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汇报给学校。
全班同学的的校服尺码情况怎么样呢?这个问题就交给大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它,有没有信心?【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做校服”现实情境,把问题抛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一)分小组调查和收集数据1.调查和收集本组同学的校服尺码师:全班同学的校服的尺码情况怎么样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呢?预设1:测量出每位同学的身高。
预设2:统计每个同学应该穿的校服的号码。
师:怎样快速准确地调查和收集上来每个同学的校服尺码呢?预设1:老师问,我们同学一个个举手汇报。
预设2: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然后汇总给老师。
师:课前每位同学都对自己穿校服的尺码有所了解,现在就请同学们看探究提示。
探究提示:(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做好分工,调查和收集本组同学的校服尺码。
(2)小组长负责整理记录本组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并填写记录表。
2.学生活动,教师适时指点。
3.各小组展示记录单。
单元备课
达标检测题
幸福小学五年级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统计图
教师出示幸福小学五年级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后,让学生先观察,根据表和图列出数据的情况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归纳出以下问题:
1.哪个课外小组的人数最多?是多少人?
2.哪个课外小组的人数最少?是多少人?
3.体育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人数的多少倍?
你还有哪些发现?(至少两条)
达标检测题
课 题 我学会了吗 课 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3页 备课教师 徐汝国 教学时间
共 1 课时 第 1课时
单 位
黄前镇黄前小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补充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对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复习植树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条形统计图的数据。
教学难点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意义,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知识铺垫 根据超市销售矿泉水的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问题。
1.这个统计图的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
2.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的信息
是: 。
3.你能为超市的王经理提出可行的进货建议。
是: 。
数量/箱
3
A B C 1
5
2213
544
达标检测题。
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蒋楠一、教学内容: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P94——P95二、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体会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做简单的分析,能根据要求准确的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难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根据数据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统计图。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课件出示四种花的数量统计图2.完成下面各题。
(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2012年8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图: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图例中表示天气的各种图形。
2、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这个月的各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三)探索发现(1)整理数据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启发学生思考并整理数据:我们要统计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统计出这些数据呢?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可以分别用数数、画“√”、画“○”、写“正”字等方法。
同桌互相交流,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的?为什么选用这个方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用写“正”字法来进行统计,比较方便。
(2)表示数据。
师:我们通过画“正”字法来进行统计,已经知道了每组天气各有多少天了,那如何才能清楚的表示出来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小组内完成。
汇报(课件)展示。
a.用统计表来统计表示:b.用图示来表示:c.使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3)分析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后面的两种方法哪种表示得更清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汇报时明确:这三种方法都能表示出2012年8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但是条形统计图能更好地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学生交流:有人说多画一些格子,有人说用1格表示2个人。
师:假如统计的数据越来越大,多画格子太麻烦也浪费纸张还不美观,还是用1格表示2人的办法好。
(3)展示第96页右图,在横轴上写上三种早餐的名称,在纵轴上写上数据。
问:1格表示几人?(2人)那2格呢?3格呢?……然后用彩笔涂格子完成统计图,再完成下面的题目。
(可用半格表示1人)
2.引导学生将左图和右图比照,哪幅图更美观?它们有什么不同?(右图更美观,左图中1格表示1人,右图中1格表示2人。
)
3.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三、巩固提升
完成教材第101页第4题。
(说明:为了节省版面或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能够让纵轴表示统计事物的名称,横轴表示统计的数据,这样的统计图就是横向条形统计图。
当统计的种类不多,每组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比较方便。
)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01页第3题。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63页。
作业或活动设计必做题:
根据信息填空。
(1)每格代表( )人。
(2)最喜欢( )的人数最多。
(3)最喜欢狗的比最喜欢猫的多( )人。
选做题:
调查一下你班男女同学的蛀牙情况,在下面绘制统计图。
动物 人数
猴子 兔子 狗 猫 板书设计 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绘制方法:
①用横轴(或纵轴)表示事物的名称,确定直条的宽
度和间隔,纵轴(或横轴)表示统计的数据,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1格表示2个单位)。
②按照数据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7-1《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绘制和解读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优势,提高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能够绘制和解读普通的条形统计图。
但是,对于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其优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掌握绘制和解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统计图的兴趣,感受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掌握绘制和解读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实例。
2.学习材料: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工具,如直尺、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实际问题:某学校四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学生人数比较。
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118~11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结果做出分析,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2.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感受数据分析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言必有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体会统计图直观、简洁的形式美。
[教学重点]绘制和阅读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会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来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学校要给我们换新校服了,高兴吗?上节课,我们一起统计了咱班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现在学校要我们班负责汇总四年级全年级所有同学的新校服,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1:四年级全年级的校服尺码情况怎么样呢?
预设2:四年级全年级穿哪个尺码的人最多呢?
……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一)针对问题,收集整理数据
1.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师: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校服尺码情况呢?
引导学生交流,达成共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收集各班数据。
课件依次展示四年级各班校服尺码情况统计表。
(见图1)
师:观察这些记录表,怎样才能一眼看出穿哪个尺码的人数最多、哪个尺码的人数最少呢?
使学生明确:要对数据进行整理,才会更清晰。
引导学生交流:怎样对数据进行整理? 预设:借助统计表。
师:我们学习过的统计表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
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板书:整理数据)
四年级校服尺码情况统计表
师:从统计表中,现在你能看出穿哪个尺码的人数最多了吗?整理的结果除了用统计表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预设:统计图。
2.自主探究,绘制条形统计图。
(1)独立思考,尝试做图。
引导学生在练习纸上(见图2)尝试用统计图来整理数据,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优化方法。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碰到困难了,说一说:你遇到什么困难了?谁有
图1
图2
办法解决?
预设1:往上加格。
预设2:“拐弯涂”。
预设3:用一格代表多个单位。
……
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明确一格代表多个单位是可行的办法,其他方法都有局限性,在深入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用一格代表6人最合适。
(3)再次实践,优化完善。
学生独立用一格代表6人的方法完成统计图。
交流对比不同学生制作的统计图,使学生明确:在条形图上面标上数字,填写表头日期才是完整的统计图。
3.回顾梳理,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绘制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
(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分析决策,解决问题
1.读图。
师:观察这幅条形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1:各种校服尺码的人数。
预设2:尺码是150厘米的人数最多。
……
通过交流引领学生再次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优势。
2.分析。
师:假如你是校服公司的经理,在安排工人制作校服时,做哪种尺码的工人应该安排得多一些?
引导学生明确这就是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感受分析数据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决策。
(三)反思回顾,完善认识
师:回想一下,这节课为了解决校服尺码的问题,我们先收集、记录了各班每个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然后我们用统计表和统计图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整理,最后还进行了分析。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就是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旧知与新问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创设出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经历困惑、创造、发现的过程。
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全班学生在思维碰撞交流中,认识得到了升华,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体会统计图直观、简洁的形式美。
三、自主练习,拓展提高
(一)基本练习
观察统计图,完成统计表,并
回答问题。
(见图3)
1.1格代表多少公顷? 2.2011年的造林面积是2010年的多少倍?
3.你知道植树造林的好处吗? (二)解决问题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思考:用1格代表多少合适?
2007—2011年平安车行汽量销量统计表
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分别出示一格代表50万辆和一格代表100万辆的统计图(见图4),引导学生对比选择,使学生发现:一格代表50万辆更合适。
(三)概括提升
图4
图3
1.师:同样是一个格,为什么表示的单位数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明确:数量不同,每格表示的单位数不同。
要根据数量的多少确定每格表
示多少个单位。
2.补充课题。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统计图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补充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四)应用拓展
出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统计表。
(见图5)
1.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中国人均水资源是多少立方米?与世界其它国家比较,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谈感想,渗透保护水资源、节约水等教育。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条形统计图中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认识,明确了用一格代表几个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引领学生概括、思考,提升了学生的认识,适时对学生渗透环保、爱惜
水资源等思想教育,使学生体验到社会的进步发展。
四、总结交流,完善认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多方面进行总结。
学生可能谈到:
知识:学会了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方法:归纳、推理。
情感:感受到统计图直观、简洁的形式美;分析统计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决策;跟同学合作得很开心。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及时对本节课进行梳理、总结,帮助学生养成梳理总结、反思提升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青岛市黄岛区实验小学安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