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科卧床患者护理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45.86 KB
- 文档页数:3
老年病人的骨科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方法::总结分析我科对76例骨科老年患者护理经验。
结果:76例老年患者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结论:护士通过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生活护理,指导功能锻炼,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老年人;护理【中图分类号】r 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199- 01由于老年人体弱,多数病人需要长时间卧床。
这给护理老年人带来了很多的难度。
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病人,多数丧失生活处理能力,如果得不到合适的护理,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我院自2009年2月到2010年3月收治76例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6例,其中女30例,男46例,年龄61~80岁,骨折患者66例,骨肿瘤患者5例,骨关节病5例。
2 临床护理2.1 心理护理:掌握骨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
当老年患人带着病痛就医时,面对的是医护人员和其他住院的病人,要等待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加之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已完全丧失,于是表现出烦躁、焦虑、恐惧、激动、多语、失眠等,这些心理状态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为解除老年病人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重要的是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
我们要根据老年病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与老年病人进行亲切的交谈,护患之间相互沟通,使之信任我们并对自己的伤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护士对待老年病人一是要尊重他们,二是要理解他们,三是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要经常与老年病人进行思想沟通。
处处体贴照顾。
2.2 观察病情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动脉粥样硬化、慢性气管炎、老年性痴呆等。
一旦受到外伤,不但机体防御机能受到破坏,引起病理变化,而且容易引起其它组织器官连锁性病变,如诱发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
骨科卧床患者的护理方法探讨发表时间:2011-06-23T09:56:56.88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崔春美[导读] 骨科患者经常由于病情严重,需要长期卧床养病。
长期卧床中,会有排便障碍、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的产生。
【摘要】骨科患者经常由于病情严重,需要长期卧床养病。
长期卧床中,会有排便障碍、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的产生。
因此,研究骨科卧床患者在卧床期间的临床护理方法,对于骨科卧床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骨科;卧床患者;护理方法【中图分类号】R6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52-01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人体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正常人体在日常生活及工作活动中或多或少都保持着一定的运动量,长期持续的制动及卧床是非生理性的,必然会对全身各系统器官造成不良的生理效应,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衰退及病态反应。
康复医学特别是骨科康复的重要任务正是补充必要的运动刺激,防治长期制动和卧床的不良生理效应,也是提倡康复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住院患者长期制动及卧床除对前述的运动系统、器官的局部影响外,还会对全身其他各系统、器官造成不良影响。
1骨科卧床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1.1心血管系统的改变。
1.1.1心功能减退:长期卧床可使静态心率增高,心脏每搏量,每分钟输出量减少,左心室功能减退。
有报道称,完全卧床休息时,心率每2d增加l/min,而且心脏对容量负荷的反应也变差。
1.1.2血容量改变:持续卧床时循环血容量减少。
长期卧床休息,可在30d内引起血容量进行性减少,其程度以第6天为最显著。
有报道,卧床4d血浆容积减少12%,也有报道,卧床7~l0d后循环血量减少700~800ml[1]。
1.1.3直立性低血压:正常人由卧位坐起或站起,通过活跃的交感神经反射使血浆内肾上腺素水平迅速增高,下肢血管及肠系膜血管收缩,使体内血液立即重新分布,从而维持血压以保证较高位置的脏器如脑、心脏等的血液灌流。
前瞻性护理在骨科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在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方法:将近年来长期卧床的128例老年骨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前瞻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护理结果。
结果:两组在并发症率、总有效率、SSD 和患者满意度指标方面进行比较,差距显著(P<0.05)。
结论:对长期卧床的老年骨科患者实施前瞻性护理,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率,促进疾病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标签:骨科;老年患者;前瞻性护理;并发症;研究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老年人更易发生骨折,导致长期卧床的患者随之增加。
骨科老年患者伤后丧失行动功能,生活无法自理,心理在短期内易发生不良变化,加之长期卧床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很多老年患者并非死于疾病本身,而是长期卧床之后的各种并发症。
前瞻性护理能及时遇见和预防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规避风险,使患者得到更细致和安全的服务,保证了护理质量[1]。
我们对近年来收治的128例长期卧床的老年骨科患者分组,研究前瞻性护理对并发症和疾病恢复的影响。
现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骨科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共收治的卧床超过1个月的骨科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心肺肝肾功能严重衰竭,糖尿病,精神性疾病,以及肺炎、褥疮、血栓、便秘、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男性57例,女71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1.7±4.5)岁;病程1.5~22个月,平均病程(3.2±1.4)月。
按入院日期单双数,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将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骨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前瞻性护理措施。
1)呼吸道的护理:患者长期卧床,因咳痰功能差,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有效排出,易发生坠积性肺炎。
骨科老年患者护理骨科老年病人受伤后由于活动受限,卧床时间长,加之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抵抗力低下等因素,易出现并发症、延长老年人下床时间,有时甚至有生命危险。
因此,要减少骨科老年病人并发症发生,早期预防及加强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本人在护理工作中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1临床资料本人通过对2016年6月到2016年12月我科205例年龄在70岁以上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发现股骨骨折123例占总数的60%,膝关节置换62例占总数的30%,其他骨折20例占总数的10%。
其中有一例因合并脑梗塞转入神经内科,其余均无并发症发生。
2护理2.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有病大多表现情绪低沉,悲观失望,也有的表现为烦躁、焦虑。
首先我们应当与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与患者多交谈,生活上多关照,加强基础护理,治疗时的多做解释,改变患者心理状态,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认识,使之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2.2病情观察:老年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有其他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因此,护士要多加巡视,观察病情要细致,与患者多交谈,一旦发生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3预防并发症的护理2.3.1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进入老年期,循环系统发生明显衰退性变化,心血管系统不能适应应激状态,加之受伤后疼痛刺激,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要多巡视病房,严密观察血压、脉搏、患者神志、表情变化等,倾听患者主诉,及时了解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3.2预防消化系统疾病:患病后由于长时间卧床,胃肠蠕动慢,排空慢,易引起腹胀,便秘,应鼓励患者多按摩腹部,增强肠蠕动,从而预防并减轻腹胀、便秘。
另外督促患者多饮水,饮食平衡,多吃时令新鲜蔬菜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2.3.3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病房应经常开窗通气,保持空气新鲜。
协助患者翻身叩背,鼓励将痰液自行咳出,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另外指导患者深呼吸,吹气球,扩胸运动,以增加肺活量。
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的效果。
方法:对本院骨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老年卧床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服务,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
结果:经过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减少,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减少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骨科;老年患者;卧床患者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4.041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增加。
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同时由于身体各项机能均有所退化,新陈代谢速度缓慢,因此老年人在骨折后恢复时间较长,加上长期卧床和其他各种慢性疾病的影响,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大[1]。
如何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是护理人员应思考的一个问题。
2010年卫生部发出了开展“优质服务示范工程”的号召,通过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本院骨科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骨折患者124例,所有患者全部住院卧床治疗3 d以上。
其中男82例,女42例,年龄60~86岁,平均69岁。
124例患者中股骨骨折41例,胸腰椎手术36例,颈椎手术12例,髌骨骨折7例,骨盆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18例,踝关节骨折5例。
有3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24例合并心脏病,13例合并糖尿病。
住院时间14~35 d,平均18 d。
58例在本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之前住院治疗,为对照组,66例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之后住院治疗,为试验组。
对照组男39例,女19例,年龄60~84岁,平均72岁;试验组男43例,女23例,年龄60~86岁,平均70岁。
高龄患者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延续护理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1-01T08:07:25.563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8期作者:王洁张向楠史长[导读] 腰胸椎压缩骨折属于常见骨科病症,高发于中老年群体。
骨折区域位于胸腰椎中,临床症状主要有无法自主站立、行走、变换体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伴有局部疼痛及腰背部肌肉痉挛等。
患王洁张向楠史长新北京北亚骨科医院北京 102401 摘要:腰胸椎压缩骨折属于常见骨科病症,高发于中老年群体。
骨折区域位于胸腰椎中,临床症状主要有无法自主站立、行走、变换体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伴有局部疼痛及腰背部肌肉痉挛等。
患者需要长期卧床静养,因其肢体制动使得临床并发症诸多,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已减轻患者临床不适感,加快其康复进程。
基于此,本文将着重研究高龄患者腰胸椎压缩性骨折护理研究进展,并作如下综述。
关键词:腰胸椎压缩骨折;高龄患者;延续护理 1引言当前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数量急剧增加,老年人群身体机能下降,极易出现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现象,由于患者机体失衡、中心不稳,容易发生跌倒、跌落现象。
临床中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现象频发,该病主要是指由于前屈伤力导致胸腰椎体前半部被压缩,出现楔形变化。
在脊柱骨折当中较为常见[1]。
另外骨质疏松也属于压缩性骨折的一种,由于椎体所受伤害较轻,属于轻型损伤反复累积所致的骨折。
一般情况下,术后患者需要卧床静养1~3月,而对于老年群体而言,卧床时间相对更长,甚至出现瘫痪,需终身卧床,严重影响老年患者后续生活质量。
因此,基于当前关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护理研究进展,具体阐述关于临床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的相关对策,以为骨科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2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延续性护理对策分析 2.1术前护理入院后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发展状况,给予其术前宣教,可通过口头宣教、分发手册的形式告知患者术前准备事项、手术流程以及术后注意禁忌[2-3]。
优质护理服务在骨科老年卧床患者中的实施与观察【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44-01【摘要】目的:观察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士综合素质各方面的改变。
方法以2010年7月--12月入住骨科的94例老年卧床患者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将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护士沟通能力和礼貌礼仪得分进行比较,另每月对护士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将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护士的理论和操作成绩进行比较。
结果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
1.2 调查方法1.2.1 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基本内容源自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手册,结合骨科专科特点进行设计,邀请本院护理专家及骨科专科护师参与测评、修改。
调查者由护士长或骨科责任组长担任,调查时机选择患者出院前l-2天。
问卷内容包括l0个条目,均为选择题,包括服务态度、健康宣教、专业水平、基础护理、沟通解释5个方面,问卷还设计两个开放性问题:对病房及护理工作的建议,最满意的护士。
问卷最后由调查者测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并发症登记。
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
1.2.2 护士考核:由护士长和责任组长负责对护士进行每月理论和操作考核,理论试卷围绕骨科及老年患者的护理知识进行出题,每份试卷均由骨科护士长及专科护师审阅、修改,保证每月的考题无雷同,难易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操作考核则采取随机抽签的形式,对骨科病房常用的l6项护理操作进行抽签,每人一项,在病房对患者进行现场操作,评分以“省标”为标准,操作的难易程度、患者病情、配合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l0.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x2检验。
2 结果2.1 骨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老年卧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项目病例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实施前4387.1539.5 实施后5197.7319.6 注:p<0.01项目护理理论成绩护理操作成绩沟通能力礼貌礼仪实施前75.1489.7478.680.9实施后80.4793.6492.8 96.l2 注:p<0.ol3 讨论3.1 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p<0.01)骨科的老年卧床患者基础护理任务重,难度大。
老年骨科患者压疮的护理研究进展我院骨科每年收治的患者中60%是老年患者。
骨折患者由于活动受限,卧床时间较长,局部受压严重,极易形成压疮。
压疮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通过护理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是护理人员今后研究的关键。
现将老年骨科患者压疮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压疮发生的因素1.1 压力垂直压力是引起压疮的主要原因,并与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剪切力是引起压疮的第二位因素,比垂直方向的压力更具危害,它与体位关系密切,如仰卧时,床头抬高或斜坐时骶部所受剪切力加大。
1.2 摩擦力床铺皱褶不平,有渣屑或搬动时拖、拽、扯、拉患者均产生较大的摩擦力。
摩擦力还可使局部温度升高,促成了代谢障碍的出现及压疮的最终形成。
1.3 麻醉因素由于麻醉药物的影响,患者反应迟钝或暂时丧失了对身体某些部位不适的反应;由于麻醉药物的阻滞作用,使受阻滞部位以下的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
这些因素都极易造成压疮。
1.4 手术时间的因素手术时间越长,局部受压组织处于低灌注或缺血状态的时间越长,受压部位表皮温度降低程度越大,损伤发生率越高。
1.5 自身因素老年人由于生理原因,皮下脂肪和皮脂腺减少,汗腺萎缩,表皮细胞再生缓慢,皮肤的营养供给不足和功能减退,血液循环不良等,是压疮的内因之一。
1.6 营养及其它因素长期营养不良造成皮肤组织的修复能力及对外界不良因素的耐受力均降低,一些晚期肿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极易发生压疮。
另外,吸烟、风湿性疾病、糖尿病、骨折等都可增加压疮发生的危险。
1.7 理化因素包括潮湿与温度。
潮湿:过度潮湿引起皮肤软化及抵抗力降低,潮湿会浸润皮肤组织,削弱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造成局部皮肤水肿,使上皮组织更容易受到剪切力和摩擦力的损伤。
温度:有研究表明,体温每升高1℃组织代谢的氧需要量增加10%,如果软组织已处于压迫引起缺血的危险时限,当受压组织的温度升高时,更容易发生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