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端午的鸭蛋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3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原文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端午的鸭蛋》阅读附答案端午的鸭蛋鸭蛋是端午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每年到了端午节,人们都会蒸鸭蛋、煮鸭蛋或制作成粽子。
那么,为什么鸭蛋在端午节如此重要呢?这篇文章将为你揭开端午的鸭蛋之谜。
起源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屈原的故事。
据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为了救国不顾一切,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举行划龙舟和吃粽子的活动。
而鸭蛋在端午节中的地位,则源于另一个传说。
相传,在屈原投江之后,当地的百姓们用粽子、鸭蛋和五色丝线投入江中,以防止鱼龙鳖蛇吃掉屈原的尸体。
后来,这种习俗逐渐发展成为了现在吃鸭蛋和制作粽子的传统。
鸭蛋的意义鸭蛋在端午节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象征着“安邦宁国”的寓意。
古人认为,鸭蛋的形状像一个圆球,代表着团圆和和谐。
而鸭蛋的蛋壳是灰色的,与岁月的沉淀相似,寓意着平安和稳定。
因此,人们在端午节食用鸭蛋,希望家庭幸福美满,国家安定繁荣。
另一方面,鸭蛋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鸭蛋常常被用来祭祀神灵,表示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祈福。
此外,鸭蛋也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人们相信食用鸭蛋可以驱邪避凶,带来好运和好健康。
鸭蛋的制作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采购新鲜的鸭蛋,并用不同的方式加工制作。
最常见的就是蒸鸭蛋,将鸭蛋放入蒸锅中,用大火蒸熟后取出,鸭蛋的内部会呈现出黄白分明的层次感。
蒸鸭蛋食用时,可以加入适量的盐和花椒粉,增加口味。
另外,还有一种制作鸭蛋的方式是煮鸭蛋。
将鸭蛋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水,煮沸后改用小火慢慢煮熟,这样煮出来的鸭蛋口感更加绵密。
此外,鸭蛋还可以和糯米一起制作成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用竹叶包裹,内有糯米、鸭蛋、肉类等馅料,既美味又营养。
制作粽子时,先将糯米用水浸泡,然后加入调料和馅料,用竹叶包裹成锥形,大火蒸煮即可。
答案揭晓鸭蛋在端午节中的重要性,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习俗的象征,但其实鸭蛋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传说。
端午的鸭蛋课文《端午的鸭蛋》是由著名作家汪曾祺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回忆了家乡端午节的习俗,尤其是对咸鸭蛋的回味,表达了对故乡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和怀念。
文章一开始,作者便开门见山地指出,家乡的端午与外地有许多相同的风俗,但也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例如“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
这种对比的手法,既突出了家乡端午的独特性,也强调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而这种思念,不仅仅是对那个地方的情感,更是对那里的人、事、物的深深怀念。
然后,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咸鸭蛋在端午节的重要性。
咸鸭蛋是端午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食物,而高邮的咸鸭蛋更是闻名遐迩。
作者通过对咸鸭蛋的色泽、口感、吃法等方面的描述,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闻到、甚至尝到那美味而独特的咸鸭蛋。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咸鸭蛋制作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这些描述不仅让读者对咸鸭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读者对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接着,作者巧妙地引用了袁枚的《随园食单》中的记载,说明了端午节吃咸鸭蛋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文化背景。
这一部分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让读者对咸鸭蛋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历史渊源和传统文化背景,使得咸鸭蛋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情感的寄托。
最后,作者在文章结尾再次强调了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他通过回忆小时候吃咸鸭蛋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留恋。
同时,他也通过赞美高邮的咸鸭蛋,表达了对故乡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这种热爱和怀念之情溢于言表,让读者不禁被作者的深情所打动。
整篇文章的语言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展现了汪曾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通过对端午习俗和咸鸭蛋的描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故乡风情的画卷,让读者感受到了浓厚的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每一句话都扩充后,《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更加突显了汪曾祺作为一位优秀作家的独特视角和人文情怀,以及他对故乡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17.端午的鸭蛋【课型】自读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4、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体悟小品文中的经典。
过程与方法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1.解读文本,品味经典。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方法】赏析品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指导思想】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乡情——论作家——评经典——写真心【教学设想】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
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
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
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尤其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还要客观正确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要让学生长有所进,短有所补。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对于作者汪曾祺,也许知道他,但对他的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对于传统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够透彻深入,;对于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现出一种漠然;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觉得寡然无味……总之,当代的中学生十分有必要进行民俗教育。
《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哎呀,说起这端午的鸭蛋,那可真是个让人回味无穷的事儿。
你想象一下,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门上挂着艾草,厨房里飘出阵阵粽香,还有那藏在篮子底下,等着给你惊喜的鸭蛋,嘿,那叫一个温馨,一个地道!一、端午习俗多,鸭蛋情意长咱们先说说这端午的习俗。
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这些个传统项目,大伙儿耳熟能详。
但今儿个,咱们得把聚光灯打在鸭蛋上,看看它如何在端午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1.1 鸭蛋里的家乡味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前夕,奶奶就会开始忙活着腌鸭蛋。
她老人家说,这鸭蛋得挑新鲜的,个大壳硬,腌出来才油汪汪的,好吃!那时候,我总觉得这鸭蛋不过是餐桌上的小菜一碟,现在回想起来,那里面藏着的,可都是家乡的味道,亲情的温度啊。
1.2 童趣与鸭蛋的不解之缘小孩子嘛,总是对啥都好奇。
我们那会儿,就喜欢拿着鸭蛋玩“碰蛋”的游戏。
谁的鸭蛋先破了皮,谁就输了,得乖乖地把自己的鸭蛋贡献出来。
那时候的欢笑,现在想起来还能暖到心窝子里去。
二、鸭蛋的华丽变身可别小看这小小的鸭蛋,经过腌制,它可是能华丽变身的。
2.1 咸香四溢的秘制鸭蛋奶奶腌的鸭蛋,那叫一个绝!蛋白嫩滑,蛋黄油亮,咸淡适中,吃上一口,满嘴生香,简直能让人把舌头都吞下去。
那时候的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剥开蛋壳,生怕错过那一口美味。
2.2 餐桌上的点睛之笔端午节的餐桌上,鸭蛋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无论是搭配白粥,还是作为粽子的佐餐,它都能完美融入,给这顿节日大餐增添一抹亮色。
2.3 鸭蛋的多样吃法除了直接吃,鸭蛋还有好多种吃法呢。
比如切成丁,和豆腐、青蒜一起炒,那味道,鲜美得让人直舔嘴唇。
还有啊,用鸭蛋黄做的月饼、汤圆,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三、鸭蛋背后的文化意蕴其实啊,这端午的鸭蛋,不仅仅是一种食物那么简单,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1 寄托思乡之情对于很多在外漂泊的人来说,端午的鸭蛋就是一份思乡的寄托。
每当吃到那熟悉的味道,就能勾起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思念。
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在家乡,端午节的许多风俗和其他地方一样。
其中包括系百索子,用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掉色,洗脸时会在手腕上留下红绿相间的印记。
还有做香角子,用丝丝缠成小粽子,里面装着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此外还有贴五毒,用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还有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据说可以避邪。
喝雄黄酒也是一种风俗,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许多地方都有这个风俗。
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是放黄烟子,黄烟子是一种炮仗,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将其点燃后,会冒出一股黄烟,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会用它在板壁上写虎字。
此外,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其中包括炒红苋菜、油爆虾和咸鸭蛋。
这三样在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都吃得起。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以出产高邮大麻鸭而闻名。
由于鸭子数量众多,因此鸭蛋也十分丰富。
高邮人擅长腌制鸭蛋,尤其是咸鸭蛋,因此高邮的咸鸭蛋名声在外。
每当我在苏南或浙江等地提到我的家乡时,人们总会敬畏地说:“哦,你们那里出产咸鸭蛋啊!”在上海的腌腊店里,也可以买到咸鸭蛋,但是他们会特别注明:“高邮咸蛋”。
此外,高邮还以出产双黄鸭蛋而著称。
虽然其他地方也有双黄鸭蛋,但高邮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地方,可以批量销售。
虽然双黄鸭蛋的味道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切开后两个圆圆的蛋黄让人惊叹。
但是当我听到异乡人称赞高邮的鸭蛋时,我并不感到高兴,好像我们那个贫穷的地方只能出鸭蛋一样。
但是高邮的咸鸭蛋确实非常美味,我曾经走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鸭蛋,但和我家乡的咸鸭蛋完全不能相比。
XXX在《随园食单小菜单》中提到了“腌蛋”,他的《食单》中很多菜的做法都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他在《腌蛋》这一条中提到,高邮的咸蛋质地细腻,油脂丰富,是高文端公最喜欢的食品之一。
在宴会上,先夹取一些以敬客,然后放在盘子中。
最好是带着鸭蛋壳切开,同时食用蛋黄和蛋白;不要只吃蛋黄,否则味道不全,油脂也会散失。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
一、课前导入
1.观察图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吃粽子。
2.问学生们: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学生可以围绕传统风俗、节气、食品文化等方面进行回答,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二、课文探究
1. 初读课文
1.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
2.让学生自读,找出生词、熟悉课文。
2. 文本解读
1.教师逐段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和主旨。
3.可以进行一些补充知识,如端午节由来、赛龙舟等。
3. 课文练习
1.完成课本上的课文练习,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 创意活动
1.学生小组阅读消夏的《粽子怎么煮》,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点,探究端午节的民俗文化。
2.学生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端午节各种物品,如五彩丝线、香囊等,了解端午节风俗习惯,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常规学习
1.教师布置相关的语文作业,如默写、课外阅读、作文等。
2.常规作业完成后,教师可以进行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拓展
1.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自己过端午节的情景。
2.学生可以参考其他来源的素材,如传统非遗文化、历史知识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个人立场。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端午节的节俗风情。
17端午的鸭蛋
【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2.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教学重点) 3.学习本文独特的语言艺术与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4.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要吃粽子,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那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呢?(为了纪念屈原。
)你们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呢?(赛龙舟)(不错,相传楚人舍不得屈原投河,于时有许多人划船去拯救,但是到了洞庭湖这里却不见了屈原的踪迹。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赛龙舟这个风俗就流传了下来。
)还有吗?其实,端午节的风俗很多,比如挂香囊,挂香角子,挂艾叶,贴钟馗像等。
看来,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承载了非常厚重的民族文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随汪曾祺,走进《端午的鸭蛋》,去看看小小的鸭蛋里都蕴含了什么?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
他讲究语言艺术,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平淡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人生意趣。
2.字音字形
蟾蜍
..(chán chú)蜈蚣.(gōng)门楣.(méi)
苋.菜(xiàn) 熏.五毒(xūn) 车胤.(yìn)
络.子(lào) 腌.蛋(yān) 囊萤
..(náng yíng)
3.词语解释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肃然起敬:形容由于受感动而产生的恭敬和钦佩。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4.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大意,自主完成下面的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高邮咸鸭蛋有哪两种吃法?
明确:(1)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
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2)带壳切开吃;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三、合作探究
(一)思想感情
1.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明确:
1.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2.对家乡的咸鸭蛋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
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二)语言品析
1.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请反复朗读下面的句子,赏析语言特色。
(1)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2)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3)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明确:(1)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平淡而有味。
(2)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具有淡淡的幽默,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3)“空头”是方言词,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作者“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2.朗读并翻译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腌蛋》一文,并谈谈引用袁枚的短文有何用意?
明确:翻译:腌蛋以高邮的为最好,颜色细腻并且油多,高文端公最喜欢吃这种(腌蛋)。
席间,先夹取腌蛋用来敬客,放在盘中。
应该带壳切开,黄白一起用;不能留下黄去掉白,使味不全,油也走散了。
用意:为了说明家乡高邮咸鸭蛋历史悠久、名气很大,突出高邮鸭蛋的优点,又流露着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赞美之情。
(三)写法探究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