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皮瓣游离方法防治乳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
- 格式:pdf
- 大小:185.09 KB
- 文档页数:2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中图分类号】r73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25-01 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此症易致皮瓣坏死,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痛苦,推迟术后其辅助治疗的时间。
本例将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5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没见明确蓝染淋巴结)术后皮下积液情况做一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和方法:电刀游离皮瓣组:女24例男1例,年龄35~76岁,平均53.2岁。
本组病例:切口均离肿瘤边缘大于3cm,全部用电刀进行乳腺皮瓣的,超声刀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腋下、腋中组);间断缝合皮肤,腋窝及胸壁各放置引流管1根,术中负压吸引器吸引使皮肤与胸肌及腋窝紧贴,外接负压吸引球;伤口外面放纱布棉垫加压包扎。
刀片游离皮瓣组:女29例,年龄22~75岁,平均51.4岁。
本组病例:切口均离肿瘤边缘大于3cm,全部在皮下浅筋膜打肾水(500ml生理盐水配1ml肾上腺素),用圆头刀锐性进行皮瓣游离,超声刀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腋下、腋中组);间断缝合皮肤,腋窝及胸壁各放置引流管1根,术中负压吸引器吸引使皮肤与胸肌及腋窝紧贴,外接负压吸引球;伤口外面放纱布棉垫加压包扎。
2 结果电刀游离皮瓣组本组中25例术后1周引流量小于40ml拔除引流管:其中14例拔管后未扪及明显积液,其中有10例拔管后可扪及皮下积液,均为腋窝区,经过穿刺抽液2-5次后加压包扎而治愈,本组中1例经过反复穿刺抽液后仍由较多积液,给予切开,剥离伤口内侧纤维层后加压包扎后治愈。
刀片游离皮瓣组本组中28例术后1周引流量小于40ml拔除引流管:其中16例拔管后为未扪及明显积液,其中有12例拔管后可扪及皮下积液,均为腋窝区,经过穿刺抽液2-5次后加压包扎而治愈,本组中1例术后引流量一直较多,每天100ml-140ml不等。
给予腋窝区打粘连剂后,积液慢慢减少而治愈。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两种负压引流方法的效果比较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两种不同引流方法对皮下积液、置管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的影响。
得出结论对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一次性负压引流球进行双负压引流,能有效的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引流方法并发症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目前国内传统乳腺癌的最常用方法。
术后充分的引流、有效的功能锻炼是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我科室原来应用双管连接低压吸引瓶引流,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10例病人,对其中55例应用双管接一次性负压吸引球引流,取得更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10例病人,均为女性。
将11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55例,对照组55例,两组年龄、一般情况、疾病分期、肿物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采用双管接低压吸引瓶引流, 实验组采用双管接一次性负压吸引球引流。
1.2方法两组术中均放置2根带侧孔硅胶扁平管,第一根置于腋窝顶腋中线,第2根置于锁骨下,沿胸廓内缘胸骨旁向下行走,于切口下端引出。
手术切口及引流管的皮肤戳孔处均严密缝合以不漏气,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创面。
对照组胸壁和腋窝引流管通过Y形接头连接负压吸引器将皮下积液、积血吸除后反折包裹至病房;至病房后将引流管连接上海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医用吸引器厂生产的DY-1A 型低压吸引器,吸引瓶容量为1000ml,调节负压为8kPa~12kPa,密切观察引流瓶内引流液色、质、量,及时调整吸引压力以保持引流通畅;实验组在手术室手术结束时即将胸壁和腋窝两根引流管分别连接扬州市新星硅胶厂生产的一次性硅胶负压引流球(容量为100ml),反折引流管将引流球排泄口口盖打开排尽空气后盖紧,妥善放置于身体旁,护送至病房。
手术刀与电刀游离皮瓣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对比分析目的探讨手术刀与电刀游离皮瓣两种方法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效果。
方法12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皮下注射含肾上腺素盐水膨胀液后用手术刀游离皮瓣,对照组单用电刀游离皮瓣。
结果治疗组发生皮下积液8 例(12.7%),对照组发生皮下积液21 例(33.3%)。
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皮下积液发生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沿预切线在手术区皮下注射膨胀液(肾上腺素 1 mg、0.9% NaCl 溶液500 ml、利多卡因0.2 g),手术刀片(22号)迅速游离皮下浅筋膜浅层。
对照组单用电刀游离手术区皮下浅筋膜浅层。
两组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创面微小渗血用电凝止血,明显活动性出血予以结扎,彻底止血,常规结扎所有由上肢向腋窝走行的条索状淋巴管组织,皮瓣无张力缝合,用多侧孔直径约0.3 cm 硅胶管引流,外接负压引流球,在腋窝及前胸易发生积液的凹陷区填充棉纱布,手术区用弹力绑带适当加压包扎,手术区皮瓣均匀受压,1周后适时停用负压引流管。
皮下积液采用参考文献确认标准[8]:穿刺抽出皮下积液量30 ml为大量积液。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停用负压引流前无一例皮下积液发生,治疗组发生拔管后术野局部皮下再积液8 例(12.7%),对照组发生皮下积液21 例(33.3%)。
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皮下积液发生率显著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0,P < 0.05)。
3 讨论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有诸多原因,宋元虎[9],韩渊等[10]研究表明,皮下积液的形成与以下原因有关:①手术野止血不彻底;②淋巴瘘形成;③负压引流无效,积液积聚;④停用负压引流时机不当;⑤其他因素有高龄、体质差、贫血、营养不良、局部感染、新辅助化疗等。
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世界上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1]。
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
在我国近年来乳腺癌患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手术方法主要是经典乳腺癌根治及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乳腺肿瘤手术为体表手术,手术安全性相对地高。
但如果管理不善或患者本身因素等原因术后可出现多种并发症,轻则延长患者住院时间,重则影响综合治疗的实施。
因此,提高对乳腺癌手术并发症的预见性及防治,是提高乳腺癌患者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2]。
本文对2009年2月至2010年9月我院71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12例皮下积液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1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女性70例,男性1例,年龄33~74岁,平均年龄53.6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
临床分期:I期13例,II期42例,III期10例,IV期6例。
1.2 手术方法根据肿瘤的位置、患侧乳房的大小,距肿瘤边缘3~5cm做斜梭形或横梭形切口,行乳腺癌经典根治6例,改良根治65例。
均留置腋下及胸骨旁引流管各1根,另戳孔引出接负压吸引器。
腋窝及切口棉垫均匀铺垫后胸带适度加压包扎。
一般引流液<15mL/d时且为淡黄色的清样液体经检查皮下无积液时予以拔管。
1.3 皮下积液处理目前术后正确的引流和加压包扎是有效预防及治疗皮下积液的方法。
一旦发生积液,若量较少时可以反复用注射器抽吸;若量较大可采用自积液处由上向下分段加压多次抽吸,如多次抽吸及加压包扎仍有积液,可行切开置细引流管,一般均可治愈。
2 结果本组71例患者,有12例皮下积液,占16.9%,经综合治疗均获痊愈。
3 讨论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有皮瓣坏死、皮下积液、患侧上肢水肿、术后出血等。
皮下积液指术后术区皮瓣与胸壁或腋窝间有液体积存,它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3],发生率可达20%~28%[4]皮下积液不但延迟了切口的愈合,而且影响术后的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的进行,也是影响乳腺癌手术近期效果的原因之一[5]。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及处理作者:黄劲松,吴桂泉,秦慈舜,黄文胜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第10期[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原因、预防方法及其处理措施。
方法:我院2000年3月~2008年12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282例患者中,35例发生皮下积液,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82例患者发生皮下积液35例,占12.41%,其中,140例患者采用单纯腋窝引流、外加胸带加压包扎,发生皮下积液25例,占17.82%;142例患者采用腋窝及锁骨下、胸骨旁皮瓣下“Y”形负压双管引流、外加胸带加压包扎,发生皮下积液10例,占7.04%。
两种不同的引流方法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585,P[关键词] 乳腺癌;皮下积液;术后并发症[中图分类号] R737.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a)-066-02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ubcutaneous effusion after breast cancer operationHUANG Jingsong, WU Guiquan, QIN Cishun, HUANG Wensheng(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the Second Hospital of Zhuzhou City, Zhuzhou 412005,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main causes of prevention and cure measures of subcutaneous effusion after breast cancer operation. Methods: 28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underwent radical operation of mastocarcinoma or reforming radical operation of mastocarc-inoma from March 2000 to December 2008 in our hospital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mong 282 cases of patients, 35 cases occurred accumulative liquid of subcutaneous, the incidence was 12.41%; 140 cases using the compression bandaging on chest wall with the simple closed continous suction drainage, 25 cases occurred accumulative liquid of subcutaneous, the incidence was 17.82%; 142 cases using the compression bandaging on chest wall with "Y"-shaped negative-pressure drainage, 10 cases occurred accumulative liquid of subcutaneous, the incidence was 7.04%. Two kinds of different drainage methods 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postoperative subcutaneous effusion were compare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7.585, P[Key words] Breast cancer; Subcutaneous effusi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乳腺癌是女性患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
浅谈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当今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为6%~42%。
现结合其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从以下几方面作一阐述。
1. 积液来源①大部分淋巴液缘淋巴管流至同侧腋窝淋巴结,占乳房淋巴液的大约75%。
②部分乳房内侧的淋巴液通过肋间淋巴管流向胸骨旁淋巴结。
③通过两侧乳房间交通淋巴管流向另一侧乳房。
④深部淋巴网沿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通向肝。
2. 产生原因2.1 皮瓣解离面积大皮瓣剥离的面积与血管、淋巴管损伤数目呈正相关程度,乳腺体积大或切除范围增大,被切断的淋巴管就多,漏出的淋巴液必然会增多,保乳术或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D)的患者,因创面小,被切断淋巴管少,术后皮下积液较全腋窝清扫术明显减少。
身材瘦小及乳房体积小的患者,术后不易发生皮下积液。
2.2 使用电刀创面出血明显减少,基本不需要输血,而且,缩短手术时间近 1/2 ,因此,电刀确实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2.3 漏扎粗大淋巴管上肢的淋巴液经腋窝淋巴管进入上腔静脉,腋窝区存在密集淋巴管,有的较粗大,清扫腋窝淋巴结时,需要切断这些淋巴管,皮瓣缝合前,如果不被结扎而处于开放状态,远比同样粗细的血管自行栓闭困难,极容易形成淋巴漏,往往需要术后很长时间的带管引流等处置。
2.4 创面止血及冲洗不彻底皮瓣缝合后,创面活动出血,形成的凝血块;创面遗留游离脂肪块、凝血块等其他异物,阻隔皮瓣与胸壁贴合,增加巨噬细胞消耗,使创面修复推迟,而且易堵塞引流管,导致积液排出不畅。
手术中,全身麻醉使患者血压偏低,影响医生止血目标的判断,术后,麻药代谢衰解,作用消失,肌张力恢复,患者苏醒,血压回升,发生术后出血增多。
2.5 引流不合理引流管选择内径过细,管壁过薄,易扭曲变形,引流管过短、侧孔少、数目少及放置位置不当,可引起引流不畅,导致积液形成。
2.6 皮瓣下遗留死腔负压吸引后,引流管附近皮瓣首先被吸引与胸壁贴合,尤其腋窝、锁骨下、胸骨旁、肋弓处,等皮下组织切除的分界处,皮瓣积留空气及因皮肤延展性限制形成的支撑,明显存在死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