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历史三轮复习 选择题题型专练3(三)因果、目的类(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8
(三)因果、目的类(建议用时:25分钟)1.(2019·常熟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道,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
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 )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 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2.(2019·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联考)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3.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4.(2019·镇江高三验收考试)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B.新农作物在江南引种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D.北民因动乱大批南迁5.(2019·盐城三模)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6.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7.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
题型02 因果、目的类【题型特点】因果型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知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特点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它利用原因和结果既是先行后续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题干和选择项之间设置错误或正确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推断出哪一项能构成合理的因果关系。
历史因果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出原因,标志性的词语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等;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标志性词语是“结果”“导致”等。
(1)从知识、能力立意上看,“因果、目的”类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原因、目的、结果、影响的理解判断、认识能力。
(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目的、为了、旨在、意在”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解题思路】依据前因后果的试题特点,在时间性和逻辑性上进行判断:前为因,后为果。
依据考查原因的角度,根本原因多从经济角度和时间的长短(距离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长短)来进行判断,时间越长的越是根本原因;反之,就是直接原因。
在依因推果型选择题中,“结果”越是全面的、整体的越是主要结果;同理,越是具体的、紧凑的越是直接结果。
(1)概念分析法: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如原因方面要区分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2)特征分析法:就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般是因,后者一般是果。
2024届江苏卷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下图中的A.AB.BC.CD.D2.杨和平在《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中写道: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下面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光荣革命”是革命的倒退B.《权利法案》吸纳革命原则C.妥协方式有助于社会发展D.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分权制衡3.1970年,欧共体正式建立了欧洲政治合作机制,旨在通过成员国首脑、外长定期会议协调欧共体成员国的外交政策立场,使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这反映出欧共体A.各国外交政策趋同B.国际地位提高C.实现了政治一体化D.独立倾向增强4.五四运动前夕,鲁迅曾描述道:“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抑制人道主义,……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随感录》)这段文字揭示出()A.西方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之主流B.二十世纪初中国境内文化冲撞较激烈C.开展新文化运动以清除各种陈腐文化D.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代绊脚石5.1980年以来,中国茶叶消费端从需要使用“茶票”来控制消费,到各种营销广告刺激消费;自由的市场环境中,就需要营业人员首先在形象气质上能给消费者带来好感,同时还需要具备更多的引导技能。
2023年高考历史冲刺最后压轴卷03【江苏卷】历史·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A B B B D D A D9 10 11 12 13 14 15 16A D D D D A D B1.【详解】材料中的出土文物陶“马”“战车”可用于作战,“鼓”和“鼓槌”可用于作战指挥,“漆盾”可用于防御,“弓弩”可用于远距离攻击等,“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约6000件”,如此数量众多的“陶俑、陶马”再加上“战车”、“鼓”和“鼓槌”、“漆盾”等可用于排兵布阵,综合诸多信息可以得出这一考古发掘有助于厘清秦军军阵排列规律,A项正确;武器种类与配属应该还有很多,材料只明确提到“弓弩箭箙”等,另外材料不仅涉及到了武器,还有“战车”“战马”“鼓”等,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 项;结合所学可知,此次考古发掘还明确了陶俑的制作程序,但是材料只有陶俑的数量并没有陶俑制作方面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只有秦军排兵布阵等信息,至于其实力是否强大,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材料不能体现秦朝军事实力强大,排除D项。
故选A项。
2.【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
根据材料“前代君主被百姓遗忘,而继位者为民众所拥护才可以政权交接”可知,柳宗元认为继位者必须得到民众拥护才能交接政权,体现了民本思想受到推崇,B项正确;禅让观念再度被重视不代表“社会改革趋向复古”,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禅让观念再度被重视,并未得到实施,因此皇位世袭没有受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民本思想受到推崇,未体现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排除D项。
故选B项。
3.【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
根据“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
高三历史: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答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例题:【例1】('04•江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C.十月革命的影响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解题思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
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地位,国内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尖锐,这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
而新文化运动只是作了思想准备,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外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题型三因果型选择题题型特点:因果型选择题,即从因果关系角度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的选择题。
此类题型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结果推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由原因推出结果,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解题方法:(1)限定词法。
正确理解题干有关限定词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等,影响方面要分长远影响和直接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经济文化影响等,然后用这些限定词和选项对照,符合此限定词的选项就是答案。
(2)逻辑推理法。
比较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根据题干要求作答。
比如题干要求选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我们可比较一下四选项。
若四选项为并列关系,就找最主要的选项;若四选项为递进关系,就找最深刻方面的选项;若四选项相互交叉,就选一个能包含其它选项的选项。
(3)时间推断法。
采取时间先后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即以题干所述事件为中心,在此之前的是因,在此之后的是果。
(4)理论引导法。
运用相关的史学理论进行推理得出答案。
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
还有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
关于几种原因、目的的概念:①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
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②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
江苏省2018年高考三轮冲刺仿真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
这表明周代( )A. 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B. 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C. 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2. 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
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
这一变化( )A. 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B. 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C. 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D. 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3.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明理学( )A.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B. 主张先有理后有物C. 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4. 《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
”该科技成就( )A. 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B. 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C. 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D. 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5. 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唐代( )A. 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B. 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C. 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D. 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6. 有宋人感叹:唐代书法“虽非知名之人,亦往往有可观”,而本朝“非性好之者不习,故工者益少”。
2024年江苏省历史高考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通过战争手段统一了六国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用的是秦朝的货币和度量衡2、下列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B.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C.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D.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与邻国友好相处,边疆安定3、题干:以下哪个朝代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4、题干:下列哪项不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A、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5、我国古代著名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A. 沈括B. 宋应星C. 李时中D. 王祯6、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 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B. 发动了一场文学革命C. 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D. 旨在反对封建专制7、(1)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手工业的繁荣C. 农业生产的进步D. 交通运输的改善8、(2)以下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B. 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C. 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形式D. 造纸术的发明提高了人们的书写效率9、题干:以下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描述错误的是:A. 长平之战: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大败。
B. 淝水之战:东晋时期,晋军与苻坚率领的前秦军队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晋军以少胜多。
(三)因果、目的类(建议用时:25分钟)1.(2019·常熟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道,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
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 )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2.(2019·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联考)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3.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4.(2019·镇江高三验收考试)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B.新农作物在江南引种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D.北民因动乱大批南迁5.(2019·盐城三模)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6.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7.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
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
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思想活跃局面再现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市镇经济空前繁荣8.(2019·太原一模)古之四民,士农工商,士为首,商为末。
清末新政时期,大量士子从事其他行业,“弃儒就贾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
导致当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读书人价值观的改变B.个人创业的障碍消除C.制度变革的进程加快D.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9.(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1911年11月3日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
清政府此举意在( ) A.获得西方列强支持B.维护专制统治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瓦解革命阵营10.(2019·济南二模)第—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400多人,到1920年猛增到1 600 人左右。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欧战结束之后法国的社会稳定B.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C.巴黎和会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D.山东问题导致中日关系恶化11.(2019·湛江模拟)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不断向苏方强调日本对苏联也具有重大的也许是更大的威胁。
政府要员陈立夫在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谈话中也表示:“中国是日本进攻的首当其冲的目标,而苏联则是第二个。
”这种做法旨在( ) A.塑造中国积极抗战的形象B.提防日本对苏联的侵略C.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做准备D.赢取苏联的同情和帮助12.(2019·扬州三模)下图是1945年8月—1947年年底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数额图(据杨荫溥《民国财政史》)。
下图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D.日本对沦陷区的疯狂掠夺13.(2019·泰安二模)近代以来,随着政治革新和文化启蒙的开展,面向大众的“送字下乡”逐渐成为政治和知识精英的一种共识,参与扫盲的主体有西方传教士、民间知识分子以及国共两党。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B.改造社会,救亡图存C.民众是政治社会生活的主体D.宣传民主科学,消除愚昧迷信14.(2019·徐州重点中学联考)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提出,适当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工业的权限,包括调整现有企业的隶属关系,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一部分企业,下放给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作为地方企业。
上述文件的通过是为了( )A.改变国民经济的落后面貌B.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C.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D.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的问题15.据统计,1978—1988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递增9.2%,其中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63.7%。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消亡B.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C.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D.城市经济建设指标的压缩16.梭伦改革时强调,“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影响梭伦这一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雅典公民国家观念增强B.全民平等的民主制度C.财产等级制的严格限制D.改革初衷和阶级地位17.(2019·淄博三模)就家庭规模来说,早期罗马人不管社会阶层高低,都喜欢一大家族人生活在一起。
但公元前2世纪以后,家庭结构简化,人口规模缩小。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对外扩张助推经济发展B.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C.公民法加强了产权保护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18.(2019·华中师大一附中押题考试)16世纪30年代,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
与之前相比,英国国教内部变动不大,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
英王意在( )A.加强专制王权B.与意大利争夺殖民霸权C.打击教会神权D.缓和与罗马教廷的关系19.在独立之初,虽然美国组建了邦联政府,但并未赋予它作为一个国家政府所应有的权力;1787年联邦宪法也通过分权制衡、列举政府权力等方式,对联邦政府作了全方位约束。
导致这一历史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欧洲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B.殖民地时代的经历和认识C.南北各州存在严重的分歧D.广大民众的利益无从体现20.1928年斯大林明确提出一个“贡税论”,就是说农民除了要交给国家的粮食外,在工业品上,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
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 )A.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平衡B.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C.优先发展重工业D.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21.(2019·连云港三模)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迅速增加,他们被称为“白领工人”。
20世纪40-70年代,美国“白领工人”的总数从1 508万人增加到5 105 万人。
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产业结构升级B.中产阶级出现C.大众教育普及D.科学技术进步22.20世纪中期前苏联赫鲁晓夫执政,首先从农业方面进行改革,扩大农场的自主经营权,并提高农产品价格。
该举动的主要原因是( )A.否定斯大林工业化模式B.农业衰退引发农民不满C.农业衰退影响了工业化D.国外对粮食的大量需求23.(2019·苏州高三质检)20世纪80年代初,英、美等国都出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能源出现危机B.市场作用发挥失灵C.凯恩斯主义的缺陷D.全球“冷战”的影响24.(2019·临沂调研)《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一书认为,北约关注阿富汗战争打击所谓的“恐怖主义”,但北约不是为阿富汗这样的国家而设计的;并进而认定“我们面对一个新世界,用的却是并非为这个世界而设的体制”。
上述观点旨在反思( ) A.两极格局B.国际恐怖主义C.国际政治旧秩序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三)因果、目的类1.解析:选A。
迁都频繁、“经常狩猎”都是游牧习俗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中讲到商朝有经常狩猎的记载,不只局限于贵族,排除B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基本固定下来,排除C项;从“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经常狩猎”不能得出统治者不重视农耕,排除D项。
2.解析:选C。
由材料“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可知,分封制使得南方汉水流域深受中原地区文化影响,推动了族群的融合,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周文化对周边的影响,而宗法制度主要是解决贵族内部的矛盾,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不明显,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战争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的影响而非礼乐制度,排除D项。
3.解析:选C。
孔子地位由凡入圣,主要是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地位提高,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故选C项;“仁政”是孟子的观点,排除A项;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的儒学思想官方化,排除B项;经学之士推动有促进孔子神化的作用,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
4.解析:选D。
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三个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农民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批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D项正确。
5.解析:选D。
根据材料“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可知,唐诗特点的形成与开放包容的理念和注重艺术的规矩法度有关,宋诗特点的形成与以文治国,理学兴起相关,故选D项;君主的喜好不能整体上影响文学的走向,排除A项;中枢权力主要目的是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文学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战国以来,我国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
6.解析:选D。
据材料“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南宋商品经济活跃可知,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选D项;南宋时期,商人的政治地位仍旧低下,排除A项;材料“有一等晚年后生”说明是部分变更,没有形成社会潮流,排除B项;理学强调三纲五常,限制人们的思想,排除C项。
7.解析:选D。
根据材料“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可知,明清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园林建设,故选D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文化活动重要载体的园林无直接关联,排除A 项;明清之际思想专制也进一步强化,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就已经完成南移,排除C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