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限时练习(一)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5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题以及解析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科目备受考生和家长关注,以下是历年历史科目的真题以及解析,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事件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无关?A. 虎门销烟B. 崇祯革命C. 中法战争D. 苏伊士运河开通答案:B. 崇祯革命解析:崇祯革命发生在明朝末年,与鸦片战争无直接关系。
2. 以下哪项不是辛亥革命的成就?A. 推翻封建帝制B. 建立民主共和国C. 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D. 建立中国共产党答案:D. 建立中国共产党解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而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两者时间上有明显的差距。
3. 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其中最主要的理论内容是:A.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B.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C. 各国社会主义实践D. 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答案:B.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析: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
二、简答题:1. 中国古代“高丽贡船”通常指的是哪个国家的船只?答:高丽贡船通常指的是朝鲜的船只。
解析:高丽是古代中国对朝鲜的称呼,高丽贡船是朝鲜向中国朝贡的船只。
2.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开端是哪个时期?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开端是鸦片战争之后。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革。
三、论述题:请根据你学习历史的知识和理解,简要解释以下问题:1. 秦朝统一六国后的主要改革内容及其影响。
答:秦朝在统一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主要包括实行郡县制,取消封建制度,推行统一货币,修筑长城等。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立,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等。
2.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其意义。
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深远,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精神。
高考历史选择题百题测试(一)1.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的主要条件是A.拥有处于绝对优势的嫡系部队B.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买办的支持C.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支持D.共产党领导人的妥协退让2.毛泽东做的一首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词赞颂的是A.上海工人起义B.南昌起义C.湘赣边秋收起义D.广州起义3.八七会议在《告全体党员书》中指出“在严重的环境下……我们要整顿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结合史实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不应放弃党对革命的领导权B.应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C.不应该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D.应发动秋收起义和开展土地革命4.“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的这一思想首先实践于A.领导秋收起义B.进行三湾改编C.创建井冈山根据地D.制定土地革命路线5.中共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是在A.中共二大B.国民大革命时期C.国共对峙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6.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其主要内容是A.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武装斗争B.建立农村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C.联合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D.纠正“左”倾错误促进革命形势发展7.毛泽东说过:“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这里“孵出小鸡”指的是A.国民革命运动兴起B.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C.遵义会议召开D.提出抗日反蒋主张8、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获得的新的认识是A.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B.必须从城市转入农村C.必须开展土地革命D.必须建立统一战线9.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最重大历史意义在于A.保存了革命力量B.威胁国民党的统治C.推动全国革命斗争D.开创了我国民主革命道路10.以下对1927年中共两大起义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B.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C.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D.为中国革命从农村转入城市揭开序幕11.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邓小平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主要的共同点是A.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始终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与政策D.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12.中共在1930年进行的土地革命的理论依据是A.农民革命性最坚定B.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的性质C.中共代表农民阶级利益D.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1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土地革命的主要内容是A.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C.实行“工农武装割据”D.打倒地主阶级,消灭富农经济14、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其实质的是A.赶走侵略者有待于国内局势稳定B.与中共合作,一致抵抗日本侵略C.继续向日本妥协,全力“围剿”红军D.实现国内和平,然后全力对外15.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评述不.准确的是A.主张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权利B.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C.蔡元培担任同盟主席D.配合中共领导的抗日反蒋斗争16. 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都发生在北京。
绝密★启用前2020年7月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1.早商时期,商朝统治中心位于今河南郑州和偃师一带,其东部影响止于鲁豫皖交界地区。
中商时期,商朝的实力达到顶峰:西至陕西周原、商洛……东至渤海南岸、连云港海岸以及淮河下游的盐城一带。
这体现了商代A.势力东扩的显著特征B.受到外敌入侵被迫东迁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D.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加快【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商代政治特征,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关键时空信息“早商时期”“其东部影响止于鲁豫皖交界地区”“中商时期”“东至渤海南岸、连云港海岸以及淮河下游的盐城一带”可知,随着商代的发展,其势力东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敌入侵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排除B、D项;中央集权与材料限定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
【备注】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商朝向东扩张是为了掠夺人口、土地以及反击东夷部族的入侵。
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商朝势力东扩与开发利用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资源有密切联系。
本题考查商代政治特征,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关键时空信息“早商时期”“其东部影响止于鲁豫皖交界地区”“中商时期”“东至渤海南岸、连云港海岸以及淮河下游的盐城一带”可知,随着商代的发展,其势力东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敌入侵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排除B、D项;中央集权与材料限定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
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商朝向东扩张是为了掠夺人口、土地以及反击东夷部族的入侵。
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商朝势力东扩与开发利用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资源有密切联系。
2.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历史试题绝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0年7月10日8:00-9:30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北京市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升交回。
一、选择题1.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
《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
冰鉴缶的使用A. 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 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 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 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2. “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
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
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
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A. 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 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C. 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 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3. 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
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②隶属于中书省③隶属于尚书省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A. ③②①④B. ①③②④C. ②③①④D. ④②③①4. 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
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A. 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 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 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 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5. 宋代自然灾害频发。
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
2020届高三考前高考模拟(一)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A.郡、县B.路、州、县C.道、州、县D.路、府、州、县2.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
这说明当时中国A.玉米种植巳经比较广泛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4.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是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在“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下列哪一事件可以作为开端( )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新文化运动D. 辛亥革命5.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了《新华日报》。
当日,人们从该报了解到的新闻可能有A.南京大屠杀 B.中共七大召开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D.淮海战役战况6.“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这些哲人”之一是A.但丁 B.莎士比亚C.伏尔泰 D.达尔文7.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8.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
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
这表明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神权王权实现结合C.德治传统已经确立 D.神的地位发生动摇2.据《管子》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市布局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考古资料也显示,洛阳东周故城内还有大量农业用地。
这说明当时A.城市严格依据职业规划布局B.农业仍是城市重要经济部门C.出现了后世坊市制度的雏形D.城市职能以工商业经济为主3.公元前219 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
秦始皇意在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4.东汉士族多以经学世家面目出现,唐朝高门士族对文学日趋重视,士族家族遂由经学世家一变而为文学世家。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经学已丧失了正统的地位B.皇权对门阀士族的打击C.科举考试使选官标准发生变化D.庶族地主影响力的提升5.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
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A.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B.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C.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 D.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6.唐初史家认为契丹族“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而辽朝史官在修撰的《实录》《国史》中,则认为契丹族出于黄帝之后。
元人撰修《辽史》遵从唐代观点,指出“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本同出也”。
2020届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全国1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
这反映出《韩非子》()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2.(4分)《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坊市制度已经崩溃B.都城人口急剧增长C.城市管理更加严格D.社会治安明显好转3.(4分)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是()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D.元曲和京戏4.(4分)晚清时期流行一首童谣:“前门开,后门张,前门引进虎,后门又进狼。
不管虎与狼,终朝每日铛、铛、铛(指官员出门鸣锣开道之声,以示・威严')。
”童谣的创作者旨在()A.揭露帝国主义侵略行径B.抨击清政府的无能腐败C.批评农民起义祸乱中国D.讽刺地方官员东南互保5.(4分)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
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
这表明当时的洋务企()A.注重保障工人权益B.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C.具有资本主义因素D.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6.(4分)1919年5月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表面()A.五四运动体现了民主启蒙精神B.五四运动反帝不反军阀C.工人罢工产生了深远影响D.五四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力7.(4分)如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
绝密★启用前第01卷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一模热身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
”但到了殷商后期,“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这反映出()A.王位继承方式的改变B. 禅让制度的深远影响C.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D. 废长立幼陋习的开始【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从“废嫡”到“以嫡立”反映了商代王位继承方式的改变,故A正确。
B、C、D在材料均无法体现,故排除。
2.如图为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èzhì),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
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
据此说明()A.法权神圣不可侵犯B.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C. 神权为王权服务D. 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答案】C【解析】“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表明神权为王权服务,故C 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3.秦统一六国后,将秦国通用的篆书作为统一的文字加以推广,但出土的秦代简牍上往往不是小篆,而是隶书。
合理的解释是()A.秦朝统一文字的结论可能有误B. 隶书更具有实用性C. 统一文字的措施没有真正实施D. 小篆未能强制推行【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秦代简牍上往往不是小篆,而是隶书。
绝密★ 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一)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先秦儒学大师荀子曰:“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
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荀子提出这一观点的本质因素为()A.士阶层的兴起B.儒学已成蔚然大宗C.阶层固化不适应社会发展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荀子认为能够担任卿相士大夫的条件不是出身,而是掌握礼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念否定了宗法等级制度。
而出现这一现象的本质因素在于经济因素的变化,故D正确;ABC涉及的都不是经济因素。
故ABC不合题意。
25.朝代南方北方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1 19.8 998.6 80.2唐朝392 43.2 514.9 56.8北宋1122.5 62.9 662.4 37.1表1呈现的史实表明()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南方生产力水平更发达C.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D.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答案】C【解析】表1中西汉至北宋南方户数呈上升趋势,在总户数中占的比重过半,反映出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到南方,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了南方户数增加,在总户数中比重大于北方,不能体现是因为北方人口大量迁到南方带来的变化,排除A项;南方户数超过北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方生产力更发达,其实质应是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故B项表述不够全面,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经济水平高,人口更多,但不能体现出北方土地兼并严重,排除D项。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浙江卷)(1月选考)一、选择题1.《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
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传贤”演化为“传子”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如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为系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
据此判断()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长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3.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
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
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
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5.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
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
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6.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
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
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①罢除丞相②设立内阁③设司礼监④六部直属皇帝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
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
”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A[根据材料“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可知周人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变革,如分封制、宗法制、周礼等,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故A项正确;根据“……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可知B项错误;商周时期都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仍是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
] 2.(2017·黄山质检)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的权威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C[题干中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故B项错误;从题干给材料看,只是体现了所涉及的人物都强调自己是天命的执行者,从本质上看,也就是借神权抬高自己的权威,故C项正确;题干中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统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
] 3.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嬴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 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C.分封制受到冲击C[“勤王不成”一事,不能说明周天子权力削弱的开始,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以血缘为纽带,材料未涉及血缘问题,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有随从作战的义务,而材料中说“勤王不成”,故C项正确;宗法制也以血缘为纽带,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2020届高三历史限时训练1参考答案1.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3.题干中《史记》的记载是说明商汤获得诸侯拥护的原因,其对鸟兽都存有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对人也会有仁爱之心。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记》成书于此,应有时代之烙印。
把商汤成功归于他的仁德之心,这是典型的“儒家解释”。
A正确。
B项的分析:其一,题干材料没有概括、比较,得不出B。
其二,说捕猎是原始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尚可;而夏商已经早期国家、阶级社会,其主要经济活动应该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等。
B不正确。
C项的分析:题干材料是商朝建国之前的事。
商朝建立以后,是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题干材料没有信息,不能判断。
C不正确。
D项的分析:题干材料强调了人心的争夺,说明得人心者得天下,没有涉及资源争夺,D不正确。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故A项正确。
B项,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浏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可以看到不胜枚举、异彩纷呈的珍品。
下列项中属于先秦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是A.汉赋B.楚辞C.话本D.散曲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
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A.①—秦始皇长城B.②—灵渠C.③—郑国渠D.④—都江堰3.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其后颇有所改。
”其中“颇有所改”的是①设丞相②设内朝③设御史大夫④设司隶校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中国境内各民族既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传播者。
以气贯苍穹之势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以其藏汉合璧的风格有力地佐证了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
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精神的是A.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B.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C.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D.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5.有文献记载:“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
用时置水椀(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
”这种人工磁化方法见载于A.《武经总要》B.《梦溪笔谈》C.《萍洲可谈》D.《梦粱录》6.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
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
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
”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7.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
2020年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全真模拟卷01历史卷(天津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45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1.《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
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在此,荀子强调的是()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B. 法律应当由进德高尚的君子制定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答案】C【解析】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荀子认为法不能自然在人们心里形成,统治者的命令也不能颁布后自然就执行,必然需要有善于执法、正直的人来具体的执行才可以。
正直的君子是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根源,有了君子的治国,法律虽然不繁复,但却也是值得后世推崇的;没有一个良吏治理的国家,法律虽然完备,但也不会使国家安定与稳定,体现儒家的道德要求与法制思想的结合,故C符合;材料中未涉及要求废除严苛的法律,故A排除;材料体现法律实施者的素质对法律实施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强调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君子指的是执政者的素质,不是君子和小人之分,故D项错误。
2.如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候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
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A. 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B. 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C. 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D. 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答案】D【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央可以管辖郡,地方分封的王国也可以管辖郡,说明西汉已经普遍实行了郡县制;B.材料只能看出地方王国势力比较大,看不出他们能控制中央;C.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管辖人口的差距,并不能体现出这些人的态度和观点;D.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央辖区的郡数量远远少于王国所管辖的郡,但是人口相差却不是很多,说明中央管辖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能养活的人口比较多。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4分)如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3.(4分)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4.(4分)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5.(4分)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
表《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6.(4分)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
2020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佛山市顺德区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中国古代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政治上主要表现为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答案】C2、(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明朝帝王废除宰相后又不得不寻求体制外的力量,于是造成了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的制度化。
这些体制外的力量又加紧搜刮社会,从而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残。
·······康乾盛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的农业文明,但当遭遇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击时,显然是不堪一击的。
”材料说明明清君主专制强化①导致了政治腐败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促进了经济发展④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 (2016年山东济南市高三部分学校调研考试)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 01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
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4.(2016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邦,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历史试题 第1页(共6页) 历史试题 第2页(共6页)………………○………………内………………○………………装………………○………………订………………○………………线………………○………………………………○………………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密★启用前2020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Ⅰ卷】文科综合·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实行“世禄制”,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战国时期,官员大都实行俸禄制,发放粮食依量官职高低而存在等级差别,高者万石。
这一变化 A. 减轻了土地兼并现象 B. 调动了官员的工作主动性 C.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D. 有利于君主集权制的形成25.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
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A.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 B. 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 C. 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D. 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26.据《宋会要辑稿.蕃夷》所载,宋代来华朝贡的国家有26个,朝贡次数为302次,其中所贡之物主要是本国土特产,宋朝对贡物采用“估价酬值”的办法,贡物估值后,回赐金、银、钱、丝织品等以偿其值,回赐物通常高于贡物价值。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限时练习(一)
2020年2月27日
班级:座号:姓名:
24.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
这反映了()
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
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25.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
这一规定意在()
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26.“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
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
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
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A.推动了儒学思想的世俗化B.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
C.显著提升了“四书”地位D.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
27.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
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
这一变化()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8.1865年,天津海关税务司抱怨“外国商人和轮船主越来越变成中国贸易商人的代理人,变成他们的搬运工”;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也谈到烟台“外国商人进口的棉布占八分之一,当地中国商人从上海进口另外的八分之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制造借口B.中国的传统商业体系仍具活力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优势D.中国的新式交通运输迅捷便利
29.19世纪末,梁启超认为“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知,由学堂出身者,
于中学亦茫然不解。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
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其意在() A.批判传统的封建礼教B.打破传统体用对立观念
C.借西学推动制度革新D.提供反清革命理论依据
30.20世纪30年代,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
这主要说明了()
A.苏维埃不适合中国国情B.中国农村的闭塞和落后
C.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D.马列主义完成了中国化
31.下表是1950—1952年江西省国家粮食采购量占产量及上市量比重(单位:万千克)。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
A.“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推进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加强D.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
32.古代雅典的梭伦为了发展雅典的手工业,允许外邦人获得雅典的公民权;而到了伯利克里时期却规定:“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
”这一变化说明古代雅典()
A.手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B.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C.公民权利意识逐渐强化D.民主政治走向鼎盛
33.18世纪后,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攀升。
1700年,英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1.7人,至1800年,则上升到2.5人。
这一现象的出现() A.缩小了贫富差距B.维护了人民的权益
C.缓解了阶级矛盾D.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4.1928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有379人,技术人员505人。
到1932年,前者增加到1910人,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后者则增加到10655人,比1928年增加了20多倍。
据此可知()
A.全球劳务实现自由流动B.经济建设需要抓住良机
C.美国极力转移过剩产能D.苏联经济体制快速转型
35.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
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
这表明()
A.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答案与解析
小题限时练一
24.C解析:材料体现出商周时期治国依据发生变化,反映出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故C 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西周对商代政治制度继承与否、西周国家管理是否存在神权因素的信息,A、B两项错误;西周君主是关注民意进行国家治理,不是加强集权,D项错误。
25.C解析:材料表明,唐朝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的现象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然规定官营手工业者不能用交纳钱财的方式来免除徭役,意在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地位,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对官营手工业者徭役的限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市场地位、社会矛盾状况的信息,B、D两项错误。
26.B解析:王阳明把源于《孟子》的“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表明王阳明推崇儒家“良知”思想,体现出对儒学传统风尚的尊崇,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世俗化、提高“四书”地位的信息,A、C 两项错误;王阳明的心学属于理学的范畴,D项错误。
27.C解析:“明朝平息倭患以后”“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客观上顺应了此时期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扩大的需要,故C项正确。
此时闭关锁国政策并未终结,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商品经济发展,不是海外贸易,D项错误。
28.B解析:材料表明,天津港和烟台港,中国商人控制了外国商品进口,说明中国传统商业体系仍然具有活力,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中外商人在中国进口商品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不是外国商品是否打开中国市场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外贸地位、中国新式交通工具发展状况的信息,C、D两项错误。
29.B解析:材料表明,梁启超认为中西方文化都应学习,二者同等重要,主张人才应该精通中学和西学,其意图是打破传统的体用对立观念,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批判封建礼教、主张反清革命的信息,A、D两项错误;梁启超主张人才应该精通中学和西学,不是单纯借助西学来推动制度革新,C项错误。
30.C解析:材料表明,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支持,揭示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是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故C项正确。
苏维埃政权得到农民的认可和支持,说明它符合中国国情,A 项错误;“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不能说明农村闭塞和落后,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完成中国化的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D项错误。
31.C解析:材料表明,国家粮食采购量占产量的比重从4.5%上升到12.2%,国家控制粮食上市量比重从24.6%上升到85%,说明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加强,故C项正确。
“1950—1952年”“一五”计划尚未实施,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城乡一体化、合作化运动的信息,B、D两项错误。
32.C解析:材料表明,取得雅典公民资格的限制条件不断增多,这就限制了公民群体规模,反映出公民的权利意识的逐渐强化,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发展状况、人地矛盾状况、民主政治发展状况的信息,A、B、D三项错误。
33.D解析:材料表明,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上升,使农村产生的大量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故D项正确。
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贫富差距是否缩小、人民权益是否得到了维护、阶级矛盾是否缓和的结论,A、B、C三项错误。
34.B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该时期,大量的西方专家和技术人员被邀请到苏联,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急需的技术支持,说明经济建设需要抓住良机,故B项正确。
材料表明,经济危机期间大量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到苏联,但不能说明当时世界实现了劳
务的自由流动,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美国转移过剩产能、苏联经济体制变化的信息,C、D两项错误。
35.A解析:材料表明,1965年联合国10个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中,亚非拉地区占7个,这些地区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影响力的增强,故A项正确;1965年西欧处于黄金发展时期,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非常任理事国所属阵营的信息,C项错误;非常任理事国没有主导联合国的能力,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