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最后的时刻
- 格式:pptx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29
最后的时刻阅读答案点面结合的好处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也是我们在写文档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一种描写手法。
其中,点面结合中的“点”描述的是将某一事物的详细特点描写出来;点面结合中的“面”描述的是将某一事物的整体构造大体整理出来。
详略得当,使读者更加能体会到作者所描述出来。
1.将事物的整体结构描写出来的同时,还能将其细节描述出来,使得整篇文章更加形象、具体。
2.能够多方面的将对象的特征描述出来,使得这些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3.能够从深处挖掘出某一事件的重大意义。
4.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将世界的整体特点与局部特点,个别关系与一般关系等的辩证关系具体地展示了出来,让人身临其境。
5.
能够烘托环境氛围,更加凸显人物形象,使其更加饱满。
6.能够彰显写作的主题是什么。
5最后的时刻教材简析《最后的时刻》是一篇记叙文。
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革命烈士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梳妆打扮,与牢房的同志们告别,像赴隆重的典礼似的迎接最后的战斗的悲壮的情景,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生活严谨、对革命无比忠贞、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学习本文,要深切体会“最后的时刻”的含义。
设计理念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注重细节描写。
教学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体会课文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
通过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感悟江姐面对牺牲大义凛然、从容不迫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神情、行动、语言的语句或段落,了解人物内心世界,体会革命者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
3.认识“滓、纲”2个生字,会写“渣、滓、拟、纲”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革命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
2.学习课文细节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认识江姐1.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激情导入。
本单元以“高山仰止”为主题,编排了《最后的时刻》和《颁奖词三则》两篇主体课文,目的是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英雄人物事迹,感受他们崇?2.借助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革命烈士江姐。
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江姐。
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补充。
江姐:江竹筠,原名江竹君,曾用名江志炜,人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1946年至1948年,在重庆做地下党工作。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
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
《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成语”的定义、构成及使用方法。
2. 学习并掌握“最后的时刻”这一成语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成语的定义、构成及使用方法。
(2)“最后的时刻”这一成语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最后的时刻”这一成语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2)辅导学生运用该成语写出合适的句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教师呈现一幅图画,让学生分组猜测这幅画的主题。
(2)让学生看到画面中一个人苦思冥想、心事重重的样子,引导学生了解“最后的时刻”这一成语的含义。
2. 学习(1)教师依次讲解“成语”的定义、构成及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成语的重要性。
(2)给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最后的时刻”这一成语,要求学生反复模仿并尝试。
(3)举出多组例句,让学生掌握该成语的使用方法。
3. 练习(1)让学生先独立思考3个含有“最后的时刻”成语的例句。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思考出的例句,并评选出最佳组合。
(3)每组代表上展示所得到的成果,并让其他学生评选出最好的一组。
4.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课后留书面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提醒学生恰当地使用成语,强调学习成语对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任务目标,以任务为主导,全面而系统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
2. 课堂讨论法:通过让学生展开自由的、有趣的、实用的交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知到所学内容的意义和营养。
3.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相互合作、交流、探讨,达到个体和集体的双重发展。
四、教学评估1. 课中评估(1)示范学生如何使用“最后的时刻”这一成语。
注重情感体验,点燃心灵的火花——《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松树沟中心学校张莹语文学科是一门与人的心灵相通的学问,较之其它学科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这两句话是《最后的时刻》中,江姐就义前的精彩演讲。
江姐说的这番话既是在自我激励——决不玷污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也是在激励大家要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
现在的学生,远离战火硝烟,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怎样才能让他们理解江姐此番话的深刻用意呢?怎样才能让他们体会江姐那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呢?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脸不变色,心不跳”。
“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脸色煞白、心跳加快呢?”“考试不及格,回家害怕被妈妈打。
”“一个人走夜路的时候,我会心跳加速。
”“路上遇到狗的时候,我会脸色煞白,心跳加速。
”“看到老鼠的时候。
”……我接着问:“同学们,江姐面对的什么?”“最后的考验——死亡!”“是啊,同学们,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永远不可能重来。
而江姐面对死亡却脸不变色,心不跳,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她不怕牺牲。
”“她很勇敢!”……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深感悟,我又引导学生想象江姐还禁受了哪些考验。
“老虎凳。
”“是啊,多么残酷的刑罚啊!人坐上后,两条腿被捆在长板凳上,膝盖被绑得死死的,根本不能动弹,国民党反动派就往革命者的脚后跟垫砖头,一般垫三块砖后,人就会受不了,脚筋会绷断,膝盖骨会骨折。
”“灌辣椒水。
”“敌人在水葫芦里灌上辣椒水后,挤压皮囊,辣椒水通过管子直接灌到人的肺中,很多人都被活活呛死了。
”“竹签子钉进指甲。
”“用皮鞭狠狠地址抽打。
”……孩子们几乎把在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见过的所有酷刑都说出来了。
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面对这种种考验,江姐是怎样表现的?”“脸不变色,心不跳!”“同学们,到这里我们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这样的从容镇定。
5 最后的时刻1.按照拼音写出汉字:zhā zǐ ní wūqí páo cǎo nǐ()()()()shì de shūzi qiú chēlí míng()()()()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近义词:草拟——晴朗——平静——即将——勇敢——光辉——反义词:充满——圣洁——隆重——熟悉——清楚——不慌不忙——3.搜集两个表现英雄气概的诗词:A.B.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陈叔叔被派往德国进修,他深知祖国和人民的希望,决心为中国人民争光。
谁知,开始他不会使用计算机。
这使他产生很大的压力。
但是陈叔叔以惊人的毅力,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的程序设计和运用。
他的导师赞叹地说:“你们中国人真了不起!”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陈叔叔以全优的成绩通过了博士学位考试。
主持考试的教授激动地说:“在我主持的博士学位考试中,陈先生是第一位得到优的。
”陈叔叔的突出成绩,引起了德国很多研究单位的重视,他们以优厚的待遇多次请他留在那里。
但是,陈叔叔想到的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他说:“比起贵国,我的祖国更需要人才。
”他毅然回到了祖国。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运用:研究:毅然:激动: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3)、陈叔叔面对优厚的待遇,为什么没有留在德国?(原文回答)参考答案:1、渣滓泥污旗袍草拟似的梳子囚车黎明2、近义词:起草明朗宁静就要英勇光芒反义词:缺少卑污草率陌生模糊心慌意乱3、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运用:使用研究:探究毅然:决然激动:冲动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赞扬了陈叔叔为了给国人争光而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3)陈叔叔面对优厚的待遇,为什么没有留在德国?(原文回答)陈叔叔想到的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他说:“比起贵国,我的祖国更需要人才。
最后的时刻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
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年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
特务说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够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份学习讨论提纲。
一听见喊她的名宇,她从容不迫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位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起身。
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杭着她的黑发。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忙着帮她收拾行李。
但一看到她那平静的表情,大家都不安起来。
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一身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
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
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
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
“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布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忍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
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同志们,永别了!”“江姐!江—姐—-”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地一下扑向签子门,从门缝中望着她离去的背影。
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
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1、请结合句子理解词语。
《最后的时刻》第一课时教案备课时间:课题最后的时刻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革命者的敬仰,学习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用悲壮的色调,突出主人公对革命无比坚贞的的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和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能够总结人物的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言: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那么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做了哪些事情呢?2、板书课题,并齐读:5、最后的时刻3、介绍人物:江姐是著名的革命烈士江竹筠的爱称,曾用名江志炜,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
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仍坚不吐实,1949年11月14日被敌人杀害并毁尸灭迹;同志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4、了解作品:《红岩》是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
该书讲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
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书重印113次,册数则超过了一千万。
为红色经典作品,轰动一时。
作者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此长篇小说《红岩》,后改编为红色电影《烈火中永生》。
《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孙吴一小:潘亚坤一、教材简析:《最后的时刻》这篇文章节选自小说《红岩》,主要讲述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女英雄江姐牺牲前的悲壮情景。
本文通过描写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做的事儿,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活严谨、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一、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以饱满的激情,用悲壮的色调,突出主人公对革命无比坚贞的描写的方法。
在阅读中体会对革命者的敬仰。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心里、表情的句子,从具体事件中体会革命者的精神,感受江姐高贵的品质。
2、学习作者用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影红岩片段五、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出示幻灯1)1、同学们,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的名言“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江姐”,不知激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江姐就义前的文章《最后的时刻》(板书题目、读题)(出示幻灯2)2、谁来简介一下江姐?(出示幻灯3——4)江姐,原名江竹筠,也叫江雪琴,曾负责《挺进报》的校对、整理和发行等工作,解放战争前期,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而被捕,被送到重庆的渣滓洞关押,其间惨遭手钉竹签等酷刑的折磨,但她始终坚贞不屈,保护了党组织的秘密保护了我无数革命者的生命,江姐在狱中也始终领导难友同敌人展开精神上的战斗。
江姐牺牲时年仅29岁。
3、介绍背景,播放课件,渣滓洞图片(出示幻灯5——7)这就是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的渣滓洞。
它位于重庆市效歌乐山下,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沟。
刑讯室的图片:(出示幻灯8)这是敌人拷打犯人的刑讯室,从1938年起渣滓洞改为监狱以来关押过无数的革命者,他们当中有江姐、陈然、小萝卜头等。
最后的时刻(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最后的时刻》是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一篇主体课文。
课文生动地描写了江姐牺牲前的悲壮情景,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生活严谨、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机敏老练、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2.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镇定从容、视死如归,感受江姐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
(2)指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体会描写人物形象的语句,了解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3)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感受江姐面对牺牲的大义凛然和从容不迫的精神风貌。
(2)领悟用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最后的时刻》一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较深距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不易深刻理解。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我在教学设计中一改以往的常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从感受最深的结尾段讲起,以读代讲,以情促读,使学生融入课文要表达的情感世界中,然后紧抓课文重点通过读、画、圈、想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感悟,以突破难点。
最后回归结尾再次齐读。
从而达到过程、方法与知识情感的整合。
【教学策略】结合本课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努力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
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解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悟理、悟情,从而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流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后的时刻》。
(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是最后的时刻?(生命的最后时刻)课文是写谁生命的最后时刻?(江姐)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结合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能告诉老师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做了哪些事情?1、处理文件2、整理着装3、深情告别三、自主学习一个人怎么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么坦然地做这些呢?江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江姐神情、行动和语言的句子,细细的读一读。
5《最后的时刻》习题第一课时一、基础题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渣滓( )洞草拟()梳子()预感()囚服()旗袍()泥污()典礼()黎明()二、综合题根据原文填空。
1.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
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地梳着她的黑发。
2.江姐习惯地用手()身上的灰尘,再()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
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似的。
三、提高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军歌是音乐化了的军旅诗,熔铸进浑厚、清脆和刚猛,它能打碎板结的灵魂,倾注进风的呼啸,雨的磅礴。
它壮丽、威武,使一切缠绵黯然失色。
看吧,全体军人整齐划一地站在大操场上进行歌咏比赛。
歌声响起来了,浩浩荡荡地弥漫。
二部、四部轮唱,这边歌声刚落那边又响起,一浪接一浪,形成歌的潮水,歌的海洋。
听吧,男兵是低音鼓、中间贝司、浑厚的圆号;女兵是尖厉的长笛、拔高的小号,波辣辣剥离而出;这些声音从胸腔喷涌而出,如狂啸的浪涛拍岸,如撼地的雪山轰鸣,唱得彩霞飞舞红旗扬,唱得风吹树叶哗哗响,唱得开花的年岁情思向蓝天向大海畅游……谁也不会忘记那样的时刻,歌声唤起了激情,它使人们思绪叠起、奔驰、心放飘摇,简直要冲破躯壳的樊篱。
站在队伍中,看着指挥员的手臂上下左右舞动,划着歌声的潮水。
歌潮一浪接一浪向他涌去,他在奋力地划,拼力地摇,蓦然停止了又骤然而起,戏起浪花,冲腾起潮沫。
抛举、跌落、驰骤……啊,心的愉悦在挤撞中膨胀、压缩、发酵、升腾、流淌,心灵每一个孔窍都被它灌满了。
那真是情感的极致、境界的极致、生命的极致!犹如书家的狂草、画家的喷彩、诗人的长啸!那是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那是最具活力的青春潮汐!歌声的链条把大家的意志、勇气和信念联结在一起,犹如手持戟戈、街枚疾走的勇士,在岑参和王昌龄的边塞诗的字里行间驱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