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时刻
- 格式:ppt
- 大小:878.00 KB
- 文档页数:31
5最后的时刻教材简析《最后的时刻》是一篇记叙文。
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革命烈士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梳妆打扮,与牢房的同志们告别,像赴隆重的典礼似的迎接最后的战斗的悲壮的情景,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生活严谨、对革命无比忠贞、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学习本文,要深切体会“最后的时刻”的含义。
设计理念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注重细节描写。
教学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体会课文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
通过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感悟江姐面对牺牲大义凛然、从容不迫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神情、行动、语言的语句或段落,了解人物内心世界,体会革命者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
3.认识“滓、纲”2个生字,会写“渣、滓、拟、纲”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革命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
2.学习课文细节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认识江姐1.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激情导入。
本单元以“高山仰止”为主题,编排了《最后的时刻》和《颁奖词三则》两篇主体课文,目的是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英雄人物事迹,感受他们崇?2.借助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革命烈士江姐。
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江姐。
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补充。
江姐:江竹筠,原名江竹君,曾用名江志炜,人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1946年至1948年,在重庆做地下党工作。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
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
《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成语”的定义、构成及使用方法。
2. 学习并掌握“最后的时刻”这一成语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成语的定义、构成及使用方法。
(2)“最后的时刻”这一成语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最后的时刻”这一成语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2)辅导学生运用该成语写出合适的句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教师呈现一幅图画,让学生分组猜测这幅画的主题。
(2)让学生看到画面中一个人苦思冥想、心事重重的样子,引导学生了解“最后的时刻”这一成语的含义。
2. 学习(1)教师依次讲解“成语”的定义、构成及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成语的重要性。
(2)给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最后的时刻”这一成语,要求学生反复模仿并尝试。
(3)举出多组例句,让学生掌握该成语的使用方法。
3. 练习(1)让学生先独立思考3个含有“最后的时刻”成语的例句。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思考出的例句,并评选出最佳组合。
(3)每组代表上展示所得到的成果,并让其他学生评选出最好的一组。
4.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课后留书面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提醒学生恰当地使用成语,强调学习成语对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任务目标,以任务为主导,全面而系统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
2. 课堂讨论法:通过让学生展开自由的、有趣的、实用的交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知到所学内容的意义和营养。
3.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相互合作、交流、探讨,达到个体和集体的双重发展。
四、教学评估1. 课中评估(1)示范学生如何使用“最后的时刻”这一成语。
《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共含1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课文生动地描写了江姐牺牲前的悲壮情景,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生活严谨、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机敏老练、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江姐从容镇定、机敏老练、生活严谨、视死如归、坚强不屈的精神风貌。
2、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领悟用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感受江姐高贵的品质。
2、学习作者用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的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后的时刻》。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你能告诉老师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做了哪些事情?1、处理文件。
2、整理着装。
3、深情告别。
三、学习第一件事——处理文件过渡:江姐长期从事革命斗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巧妙地处理了党的文件。
1、朗读课文1、2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江姐处理文件时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句子。
2、生交流。
3、自由读一读画出的句子,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
4、生交流说出江姐的从容镇定、机敏老练。
5、带着体会朗读,读中指导。
6、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读一读画出的句子。
四、学习第二件事——整理着装过渡: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刻,江姐认真地整理着自己的着装。
1、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画出整理着装的句子。
2、指名读画出的句子。
(第5自然段)3、想一想这段话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4、生回答,并读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的句子。
5、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江姐整理着装的动词来。
6、把动词放入课文中,认真读一读,从中看到一位什么样的江姐?7、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说出江姐的'生活严谨、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品质,同时带着感悟去读这段话。
最后的时刻读后感最后的时刻(一)《最后的时刻》写了江姐在"中美技术合作所"临牺牲前所发生的事情。
她名叫江雪琴,1948年被捕,关进了"中美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里。
她残遭酷刑,但坚贞不屈,领导狱中同志同敌人展开斗争,最后英勇牺牲。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
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竹签订入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的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
"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的称为"江姐".1949年11月14日,江姐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
通过《最后的时刻》,我觉得江姐是一名刚正不阿,勇敢,面对困难不屈,奋力拼搏,用精神和信仰铸造成了永不跨的钢铁长城!她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她学习,我们要以的心态。
刻苦学习的精神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我相信,江姐视死如归的精神一定会永驻亿万人民的心中的!最后的时刻读后感(二)《最后的时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江姐在面对邪恶的死神时,依然像平常一样,脸不变色,心不跳。
她依然从容地梳理头发,披上干干净净的旗袍,擦了擦皮鞋上的泥垢,并在走廊里和每一间牢房里的人握手。
明知自己要押赴刑场,却能坦然面对,她将生命化为胜利的精神。
江姐,一个响当当的中国人名字;江姐,一个坚强意志的代表。
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读完这篇课文。
为什么日寇和国民党久久不能打败我们,就是因为有无数像江姐这样的人,用精神和信仰铸造成了永不垮的钢铁长城!他们是最值得赞颂的人,我反复地读这篇课文,只为学习江姐的那种精神。
江姐视死如归的精神永驻亿万人民的心中,我记住了她的名言:“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做的。
《最后的时刻》阅读题练习与答案《最后的时刻》阅读题练习与答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后的时刻》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的时刻》阅读题练习与答案 1原文:1975年年初的一天。
在肃静的手术室里,医务人员心情沉重地在给周恩来总理做癌症切除手术。
手术已完,正忙着包扎伤口。
身体虚弱的总理,在手术床上睁开眼睛,微微阖(hé)动着嘴唇,对身边的同志说:“把李冰同志请来。
”长期从事肺癌防治事业的李冰同志,刚出手术室,听说总理叫他,又急忙转身返回。
总理见他来到身边,叫道:“李冰。
”李冰难过地应了一声,低下头去侧耳倾听。
“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知道不知道?”“知道。
”李冰的声音有些哽咽。
“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去。
”总理的话音断断续续,十分吃力。
“我就去,请总理别说话了,千万要好好休息。
”李冰强忍着抽泣,低着头,退出手术室。
在走廊上,李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热泪夺眶而出。
耳边再次响起总理的指示:癌症不是不治之症,我国医学一定要战胜它!这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啊!∥当医务人员带着总理的心意,奔赴云南锡矿的时刻,我们的周总理正在受着癌症的折磨。
他那慈祥的面庞,已是异常消瘦;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已深深地凹陷下去。
然而,那目光却仿佛在重复地说,我还有许多工作,我还有许多工作……为了和病魔作斗争,周总理要求医护人员给他喂饭。
癌症的疼痛是难以忍受的。
他紧紧捏住医护人员的手,忍着剧痛吞咽着,每咽下一口饭,都要作出极大的努力。
总理对身边的同志说:“我要多吃几口。
来,给我数数。
”“一!”总理费力地咽下一口,“二!”“三!”……豆大的汗珠从总理的额上滚落下来!晶莹的泪水从人们的腮边滴落下来!∥呵!总理那广阔的胸怀装着亿万人民,唯独没有自己。
最后的时刻概括本文是一篇关于人生最后阶段、生死边缘的主题,探讨了个体与命运的亲密关系,以及面对生命终结时的态度和思考。
文中通过描绘主人公最后的时刻,传达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以及对死亡的接受与超越。
导语生命是一段旅程,每个人都将面临着人生最后的时刻。
当我们走到生命边缘,回顾过去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思考许多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意义是什么?在最后的时刻,我们是否能够勇敢面对死亡,以及面对将来的无尽未来?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命题。
人生的旅程人生是一次独特的旅程,每个人有着各自的经历和选择。
我们在成长和奋斗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对命运的塑造和选择,决定了我们在最后的时刻所拥有的心境和心绪。
意义的追寻生命中的意义是人们追寻的目标。
在最后的时刻,人们常常反思自己所追寻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意义的追寻可能是一种责任感、一份情感、一种艺术创作或者是对他人的帮助。
在最后的时刻,我们能够发现并体会到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真正含义。
时光的流逝时间是无情的,它不会停留,也不会等待。
当我们回首过去时,常常会感叹时间的飞逝。
在最后的时刻,时间的流逝更让人感到无奈和无比的珍贵。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每一刻,将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死亡的接受和超越对于每个人来说,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终点。
在最后的时刻,能够勇敢面对死亡,并接受它的降临,是一种对生命的超越。
无论是做好善后事宜,还是对身后事务的规划,都能够让生命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因此,在最后的时刻,我们应该勇敢面对死亡,超越自己,去迎接未知的未来。
结语最后的时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它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更是对生命的一种盛赞和思考。
在最后的时刻,我们应该珍视生命、追寻意义、珍惜时间,并勇敢面对死亡,超越自己。
让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活出自己的精彩,给予生命更多的意义与价值。
教科版《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1、教科版《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最后的时刻》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本文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的杰出女英雄江姐牺牲前的悲壮情景,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生活严谨、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由于故事所处年代距离学生们较远,学生们对解放战争知之甚少或者是一无所知,把握人物形象就有难度了,那么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就更不能准确把握了。
上这一课前,我备了几次课,总感觉到找不到切入点,参考了一些资料也感觉不太适用,于是就暂且停下来,继续思索。
课前准备极其必要,我有意公开指名两位学生课前搜索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及长篇小说《红岩》内容梗概,表面上只是这两位同学搜集积累了相关资料,其实学生们是敏感的.,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是极其明显的。
光积累这些资料还不够,巧妙地把学生带到当时的环境中才是最重要的,怎样切入呢?我抓住了江姐那句名言:“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一上来便把学生带到那充满血腥的场景中,学生从心里已经有一个模糊的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教室气氛格外凝重。
我相机给学生们讲了江姐所处的那个特殊时代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进而再引导学生学课文。
“最后的时刻”本义是什么?课文中又指什么呢?学生需要读课文解决。
那么为什么又用“最后的时刻”命题呢?它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讨论解决后,再趁机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这“最后的时刻”在课文具体指哪个时间段?写了江姐在这段时间内做的那些事情?体现了江姐的哪些精神品质?学生们理清了这些问题,课文脉络变清晰了,主要内容也凸现出来了,人物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从学生谈收获中可看出,学生这节课深受教育,他们对解放战争有了初步了解,心中树立起了英雄的共产党人的丰碑。
那么自然与的情感达到了共鸣,可谓是受益匪浅。
课后,我自认为这节课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属于比较成功的一节课。
其实,没有新鲜花样,多投入点时间,多思索思索,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抓住一条线顺藤摸瓜,实效课堂也能真正实效起来。
最后的时刻江姐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1.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为什么说“毒刑拷打,那是太小了的考验”?2.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句话表达了江姐怎样的精神品质?3. “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4. 你从江姐身上看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1. 江姐说“毒刑拷打,那是太小了的考验”,是因为她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即使面对严刑拷打,她也不会轻易屈服。
她相信只有经受住考验,才能更好地完成革命事业。
2.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句话表达了江姐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即使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也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和意志。
这种品质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和高尚品质。
3. 这句话说明江姐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她坚信自己的事业是正义的、正确的。
即使面对敌人的威胁和拷打,她也不会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组织。
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是共产党员必备的品质。
4. 从江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首先,她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这种品质是共产党员必备的品质之一。
其次,她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这种品质让她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时能够保持镇定和坚定。
最后,她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这种品质让她能够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小学语文《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最后的时刻》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革命烈士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英雄事迹,突出地表现了革命者忠于党的革命事业的高尚品质,歌颂了革命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的献身精神。
本课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江姐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能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情感描写的词语,深入领会文章表达的中心。
教学这课,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了江姐几件事。
接下来抓住“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一句体会江姐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
通过上这节课,感觉好像是“走马观观花”没有深入体会。
具体体会如下:
一、导入没有渲染气氛
这是一篇表现革命先烈在最后的时刻英勇就义的文章,在导入时,我的语言的渲染就没有把学生带入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虽然学生搜集了很多关于江姐的感人故事,在后来汇报时好像是一种过程。
根本就没有起到深入文章中心,体会人物品质的作用。
二、没有抓重点的细节描写体会文章的中心
课文中有几处描写江姐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看起来非常的平常,但就是这一系列平常的动作,却表现了江姐大义凛然的品质。
在课堂中只是让学生找动词,从这些动词你体会到什么,在讲这些细节描写时也没有重点让学生读。
三、课文中的几处精彩部分没有指导学生精读
在上这类课文应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篇课文在整体感知时,通过分小组朗读一次,再讲江姐和战友们告别时,江姐的话,指导学生朗读。
整篇文章读的太少。
一堂课虽然结束了,留下的是一连串的思索,怎样让一堂课生动、有趣、怎样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除了课堂中下功夫,还应多向身边的人学习。
最后的时刻作文450字
《最后的时刻》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个最后的时刻让我永远难以忘怀。
那是一次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我参加了跑步比赛。
当比赛进行到最后一圈时,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感觉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我的心里有个声音在说:“放弃吧,太累了!”可是我又想到同学们在旁边为我加油的样子,他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
就在最后的时刻,我咬紧牙关,拼命地向前冲。
耳边的风声呼呼作响,我仿佛忘记了一切疲惫。
当我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同学们都围了过来,他们欢呼着,为我鼓掌。
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心里却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这最后的时刻,让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
《最后的时刻》
还记得那次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爬山。
一开始,我特别兴奋,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
可是爬了一半,我就累得不行了,坐在石头上不想动。
爸爸妈妈鼓励我,说山顶的风景特别美。
我心里虽然很想去看看,但真的没有力气了。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比我小的小朋友,在他爸爸妈妈的陪伴下,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我想,他都能坚持,我为什么不行呢?
于是,在最后的时刻,我鼓起勇气,站了起来,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慢慢地往上爬。
终于,我们爬到了山顶。
哇!眼前的景色美极了,远处的山连绵起伏,云朵好像就在头顶上。
那一刻,我明白了只要坚持到最后的时刻,就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阅读《最后的时刻》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10分)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一身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
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
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
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
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
“留给大家用吧。
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包落在地上。
同牢房的人忍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
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
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同志们,永别了!”“江姐!江———”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地一下扑向签子门。
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
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读准字音:草拟梳头旗袍囚车污泥典礼洋溢手铐竹签渣滓洞1、本文选自长篇小说《》,本文的主人公是()。
(2分)2、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1分)3、课文《最后的时刻》本意是指(),文中是指()。
(2分)A、江姐牺牲前的短暂时刻B、这一刻在其他时间之后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狱中的生活条件(),同时也说明了敌人的()。
(2分)5、“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2分)这句话是江姐对()说的,也是对()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