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病理研究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23
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第二版草案)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二 O O 二年前言受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的委托,浙江医科大学大肠癌病理研究组于81年负责起草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并于81年9月在福州市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专业会议上,经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病理学专家学者认真讨论,并吸纳了部分国内著名的从事大肠癌外科的专家的意见,制订了本规范。
自“规范”公布之日起,全国各地从事大肠癌临床及病理学研究工作者均参照本规范进行分类,评价其预后,在学术交流中有了共同的语言和统一的标准。
20余年来,它对我国大肠癌的研究起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和学科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将原“规范”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
受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的委托,我们对原“规范”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对有关内容作出修改。
诚恳希望全国各地从事大肠癌病理与临床研究的专家学者给予热情的关注,并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以便使修改后的新“规范”能更好地适应该学科的发展。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病理研究协作组许敬尧执笔2002年8月于杭州目录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的处理及取材规格大肠癌的大体类型及标准大肠癌的组织学类型及标准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大肠癌的病理分期大肠癌标本的其它组织学观察项目及标准大肠癌病理诊断模式大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及标准大肠腺瘤及息肉的分类及标准肛管及肛缘肿瘤及瘤样病变规范纲要大肠癌手术标本的处理及取材规格△注:前哨淋巴结㈠、标本固定㈡、观察与记录㈢、取材方法大肠癌的大体类型及标准㈠、早期大肠癌的大体类型(包括原位癌及粘膜下层癌)息肉隆起型(Ⅰ型):又分Ip型及Is型表浅型(Ⅱ型)扁平隆起型(Ⅱa型),平坦型(Ⅱb型),凹陷型(Ⅱc型)混合型(即Ⅱa+Ⅱc型)㈡、进展期大肠癌的大体类型1、隆起型(外生性/蕈状)2、溃疡型(内生性/溃疡性)3、浸润型(弥漫浸润/革袋样)大肠癌的组织学类型及标准㈠、乳头状腺癌㈡、管状腺癌: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㈢、粘液腺癌㈣、印戒细胞癌㈤、鳞状细胞癌㈥、腺鳞癌㈦、髓样癌㈧、未分化癌㈨、其它类型的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㈠、诊断标准㈡、病变特征大肠癌的病理分期㈠、Dukes分期(经协作组修订后的)㈡、TNM分期㈢、大肠癌分子病理学分期的设想大肠癌标本的其它组织学观察项目及标准大肠癌病理诊断模式大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及标准㈠、类癌----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EC细胞类癌 L—细胞类癌,恶性类癌㈡、腺类癌㈢、混合性类癌---腺癌㈣、小细胞癌---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癌㈤、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大肠腺瘤及息肉的分类及标准:㈠、大肠腺瘤的分类(隆起,扁平与凹陷型)大肠腺瘤的组织学分类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大肠腺瘤异型增生的分级及癌变标准大肠上皮内肿瘤的定义、分级及其与异型增生和癌的关系大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与FAP相关的综合征加德纳(Gardner)综合征蒂尔柯(Turcot)综合征㈡、大肠息肉及息肉病的分类1、佩吉(Peutz---Jeghers)息肉及佩吉综合征2、幼年性息肉及息肉病3、考登(Cowden)综合征4、增生性(化生性)息肉及息肉病5、良性淋巴性息肉及息肉病6、炎性息肉及息肉病7、血吸虫卵性息肉8、粘膜肥大性赘生物肛管及肛缘肿瘤及瘤样病变:㈠、恶性鳞状细胞(一穴肛源)癌①大细胞角化性鳞癌②大细胞非角化性鳞癌(移行细胞癌)③基底样细胞癌腺癌①直肠型腺癌②肛门腺型腺癌③来自肛门直肠瘘中的腺癌小细胞癌疣状癌(巨大湿疣)基底细胞癌㈡、上皮内肿瘤1、鲍温(Bowen)病2、鲍温样(Bowenoid)丘疹病3、佩吉特(Paget)病4、肛管及肛缘肿瘤的TNM分期及淋巴结分组㈢、瘤样病变1、尖锐湿疣2、炎性一穴肛息肉3、纤维上皮性息肉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的处理及取材规格㈠、标本固定1、粘膜活检组织,必须以其粘膜面贴于吸水纸上,然后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以确保每一标本切面的正确。
大肠癌的分子病理机制解析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多个分子病理机制密切相关。
下面将分析大肠癌的分子病理机制。
1.DNA修复基因突变:DNA修复基因突变是导致大肠癌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
在DNA修复基因突变的情况下,DNA中的损伤无法被有效修复,导致遗传物质的错误积累。
具体来说,MUTYH、MSH2、MLH1、MSH6等多个DNA修复基因的突变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些突变可导致细胞遗传物质的变异和不稳定性,促进肿瘤形成。
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一个重要的细胞增殖和分化调控通路,其激活与大肠癌的发生紧密相关。
在正常细胞中,β-catenin与GSK-3β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后与TCF/LEF结合从而抑制目标基因的转录。
而在大肠癌中,Wnt信号的激活使得β-catenin稳定并进入细胞核,促进肿瘤相关基因(如c-Myc、Cyclin D1)的转录,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和生长。
3. APC基因失活:APC(腺瘤样息肉病大肠腺瘤相关蛋白)基因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与大肠癌的形成密切相关。
APC基因的突变、缺失或甲基化等异常可导致其失活。
APC基因失活会导致β-catenin稳定,从而使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持续激活,促进细胞的转化和肿瘤的发生。
4. 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也是导致大肠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细胞的增殖、存活和代谢调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该通路异常活化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许多人类大肠癌患者表现出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并与预后不良相关。
5. 基因表达异常:在大肠癌中,许多基因的表达水平异常,包括抑癌基因、促癌基因和调控基因。
例如,抑癌基因p53的突变和丧失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和细胞凋亡的抑制。
大肠癌病理诊断标准
大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指大肠内出现的肿瘤
细胞所导致的恶性疾病,而大肠癌病理诊断也是诊断大肠癌是否存在
的重要方式。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大肠癌病理诊断的标准包括
以下几点:
第一,病理学诊断,这是通过收集和检查病人的组织样本来诊断
大肠癌所必需的。
此项包括病理检查,所涉及到对大肠内病变组织的
活检,采用显微镜进行检查诊断,基础检查可以得知病变的细胞类型,层次及分布情况,还可以检查病变的免疫组织化学镜检,以细致分析
准确诊断病灶的细胞类型;微血管染色诊断可以检查病灶内的微血管
形态和出血状况;电镜检查可以进一步分析细胞形态和细胞细胞器结构。
第二是病毒学检测,包括DNA检测和PCR技术检测;通过检测检
测是否存在大肠癌常见致病病毒,如人氨基聚糖病毒16型和18型,
以及其他病毒等。
第三是影像学检测,主要是使用CT、MR、内镜等诊断大肠癌,其中CT可以确定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周围的脏器损害情况,结果
代表大肠癌的初步状况;MR可以确定大肠癌的层次和全身转移情况;
内镜检查可以确定恶性肿瘤及邻近淋巴结的转移,可作出组织学诊断。
最后,还有免疫表型学检测,主要是检测乳头状瘤相关抗原、肝
素原和淋巴结局外表型检测,能够揭示病变的细胞呈现不同的抗原表型,预测肿瘤的恶性变化。
总之,病理学诊断、微生物学检测、影像学检测以及免疫表型学
检测是诊断大肠癌的重要三类技术,综合这些技术的结果可以准确诊
断大肠癌是否存在。
这种诊断方法也可以用来预测大肠癌的恶性变化。
此外,医生还需了解患者的家族史,以便确定大肠癌感染的风险,帮
助患者选择正确的治疗路径。
大肠癌病理学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的胃肠道肿瘤中位居第二位。
大肠癌对生命威胁很高,其综合保护大肠癌病人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病理学检查。
大肠癌病理学主要是检查大肠恶性肿瘤的细胞结构。
早期大肠癌检查是由放射治疗正式开始的,之后发展成经皮肠镜组织实地检查和病理检查。
经皮肠镜组织实地检查是最基本的大肠癌病理检查方法之一,它是利用肠镜对病人大肠癌部位的病理组织进行直观观察,从而诊断癌症是否存在,以及大肠癌有没有转移和转移到其他部位的可能性。
肠镜检查也可以判断大肠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病理学检查是检测大肠癌最有效的方法,它在发现大肠癌时,可以及时诊断大肠癌的发展情况,并进行介入治疗。
病理学检查是细胞学检查的一种。
细胞学检查包括原位涂片检查和培养检查。
原位涂片检查是将活组织样本涂片,然后将其经过电子显微镜检查。
细胞检查可以确定癌细胞的生长状态,确定癌细胞的特性,检测癌细胞是否有转化为恶性的可能性,并可以预测癌症的发展情况。
大肠癌的病理学检查能确定癌症的存在,并预测癌症的发展情况,这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病理学检查能及早发现大肠癌,及时有效地诊断,从而提高治疗疗效。
此外,对于活检取材后的结果,如肿瘤病理分型、性质、病理分级等,也是通过病理学检查来确定的,这有助于给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病理学检查是大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它可以及时发现大肠癌,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正确理解大肠癌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对改善大肠癌患者的预后至为重要。
总之,大肠癌的病理学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其检查精度高,检查数据可靠,能及时发现大肠癌并预测疾病的发展情况,从而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大肠癌的有效检查方法,也是大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步骤。
不同年龄组大肠癌发病特点与病理分析林汉利;李俊达;王亚东;赖卓胜;张亚历【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03(024)011【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大肠癌发病特点与病理特点,提高对大肠癌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大肠癌704例,就不同的年龄组大肠癌发病特点与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各年龄组男女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青年组大肠癌发病率为10.3%,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便血和腹痛;中、老年组则多表现为便血、腹泻和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相对较青年组少见.青年组和老年组发生在直肠多于中年组,而且青年组直肠癌多发生在距肛门7 cm以下,老年组则多发生在7 cm以上,中年组则无差别.704例中检出10例(1.4%)同时多源癌,均发生在中、老年组.青年组溃疡型、浸润型和弥漫浸润较其他两组多见,而中、老年组表现为肿块型多见.青年组分化不良达29.9%( 23/77),77例中印戒细胞癌8例,黏液腺癌1例,低分化腺癌13例,而中年组与老年组在分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且多分化良好.结论大肠癌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大肠癌的临床表现、肿瘤类型与发生部位和组织分化均有差异.年龄越小直肠癌位置也越低,青年人大肠癌分化较差,预后也较老年患者差.【总页数】2页(P1191-1192)【作者】林汉利;李俊达;王亚东;赖卓胜;张亚历【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515033;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515033;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全军消化研究所,广州,510515;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全军消化研究所,广州,510515;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全军消化研究所,广州,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不同年龄组胃癌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病理分析 [J], 赵娟;顾园龙;徐京京;娄长杰;燕飞虎;张艳桥2.不同年龄组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研究 [J], 彭晓峰;余志金;许岸高;姜泊3.不同年龄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 [J], 解丽;王巧民4.2127例大肠癌临床发病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J], 李红平;苏薇;狄连君;方兴国;周元昆;王红;刘模荣;庹必光5.内镜对不同年龄组大肠癌的临床分析 [J], 洪植野;朱丽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ukes所提出的大肠癌分期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对预后的判断不亚于TNM分期系统。
全国大肠癌病理学研究协作组综合国内各家意见,以Dukes分期作为基本框架,制订出我国大肠癌病理分期系统,经实践证明据有临床实用价值。
㈠、Dukes分期系统列表如下:Dukes A 期-----癌肿未穿出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A1期----即早期大肠癌(但不包括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
A2期----癌肿侵入浅肌层,但未累及深肌层。
A3期----癌肿已侵入深肌层,但未穿出深肌层。
Dukes B 期-----癌肿已穿出深肌层,侵入浆膜层、浆膜外或直肠周围组织,但无淋巴结转移。
Dukes C期-----癌肿已发生淋巴结转移(包括早期大肠癌伴淋巴结转移的病例)。
Dukes D期-----癌肿已发生远隔器官的转移(肝,肺等)根据目前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大肠癌的病理分期,正在由TNM分期逐步取代Dukes分期之势,但不少年资较高的病理学家及外科学专家仍习惯于Dukes分期系统,现将两种分期系统均列出,供协作组成员共同讨论后,再行取舍。
㈡、结直肠肿瘤的TNM分期TNM分类T 原发肿瘤TX原发肿瘤不能被确定T0 无原发肿瘤的依据Tis原位癌:上皮内的或固有膜的浸润T1肿瘤侵犯粘膜下层T2肿瘤侵犯固有肌层T3肿瘤穿透固有肌层与浆膜下层,或者进入无腹膜覆盖的结肠周围或直肠周围组织。
T4肿瘤直接累犯其它器官或结构和/或穿透腹膜脏层N 区域淋巴结NX区域淋巴结不能被确定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区域淋巴结转移1至3颗N2区域淋巴结转移4颗或更多M 远处转移MX远处转移不能被确定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TNM分期0 期 Tis N 0 M0Ⅰ期 T1 N0 M0T2 N0 M0Ⅱ期 T3 N0 M0Ⅲ期 T任何 N1 M0T任何 N2 M0Ⅳ期 T任何 N任何 M1。
肠癌病理分型标准
肠癌的病理分型标准通常基于肿瘤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肠癌病理分型标准:
1. 腺癌:这是最常见的肠癌类型,根据癌细胞的形态和分化程度进一步分类。
例如,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
2. 黏液腺癌:这种类型的肠癌以产生大量黏液为特征。
3. 印戒细胞癌:这种类型的癌细胞具有印戒样的细胞核,细胞质较少。
4. 鳞状细胞癌:这种类型的肠癌很少见,其癌细胞类似于鳞状上皮细胞。
5. 未分化癌:这种类型的癌细胞缺乏典型的组织学特征,难以归类为特定的亚型。
西安教育卫生事业单位考试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大
肠癌病理变化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病理学知识-大肠癌病理变化。
大肠癌病理变化
1.肉眼观:分为4型
(1)隆起型
肿瘤向肠腔内突出。
(2)溃疡型
肿瘤表面形成明显的较深溃疡。
(3)浸润型
肿瘤向肠壁深层弥漫浸润,常累及肠管全周,使局部肠壁增厚,有时肿瘤伴纤维组织增生,可使肠管管腔周径缩小,形成环状狭窄,亦称环状型。
(4)胶样型
肿瘤外观及切面均呈半透明胶冻状。
镜下为粘液腺癌或弥漫浸润的印戒细胞癌。
大肠癌的肉眼形态在左、右侧大肠有明显的不同。
左侧多为浸润型,引起肠壁环形狭窄,早期出现梗阻症状。
右侧多为隆起息肉型,一般无梗阻症状。
2.组织学类型:
(1)乳头状腺癌
多为高分化型。
(2)管状腺癌
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
(3)粘液腺癌
常有二种类型。
一种表现为大片粘液湖形成,其中漂浮小堆癌细胞;另一种表现为囊腺状结构,囊内充满粘液,囊壁衬以分化较好的粘液柱状上皮。
(4)印戒细胞癌
肿瘤由弥漫成片的印戒细胞构成,不形成腺管状结构。
有时可伴有少量细胞外粘液。
大肠癌病理学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发病率高达7%,它一直被认为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率也有很大的不同。
每年全球死于大肠癌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0万。
五年生存率低于30%,表明大肠癌是一种具有高致死率的疾病。
大肠癌的病理学特征是特异性的。
大肠癌可以分为多个子类型,如低度大肠癌、高度大肠癌和腺癌等。
低度大肠癌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恩和的癌症,而高度大肠癌则更具有恶性潜力。
大肠癌是一种可以通过活检来确定病变的疾病,其细胞可以在活检中检测到。
此外,支气管扩张和炎症都可以反映出大肠癌的存在。
大肠癌的病理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人的病情,并帮助选择治疗方案。
病理诊断分为两大类:细胞学和免疫组化检测。
细胞学检测可以通过活检来识别癌症细胞,其可以检测到癌症细胞的形态、大小、色泽等特征,免疫组化检测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在细胞表面检测和检测恶性肿瘤标志物,并帮助医生判断恶性程度。
随着技术的发展,大肠癌的检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最新的病理学诊断方法使用免疫组化的技术,可以快速鉴定癌症细胞的形态和恶性程度,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大肠癌。
大肠癌的治疗可以分为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手术治疗和化疗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大肠癌患者的最常用方法,其目的在于根除病灶;化疗治疗则是利用药物抑制大肠癌的恶性进展,常用的药物有抗癌药物、抗生素和细胞毒性药物等。
此外,还有一种辅助治疗,即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可以利用放射性元素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减少肿瘤的体积。
这种治疗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放射性元素,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降低肿瘤播散的效果。
最后,对大肠癌的预防也是重要的,主要有改变生活方式、避免吸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定期体检等方法。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以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总之,大肠癌病理学是研究大肠癌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人的病情,并从而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提高患病的生存率。
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是什么文章目录*一、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是什么*二、大肠癌的预防措施有哪些*三、什么人最容易患上大肠癌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是什么1、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是什么1.1、第0期:癌症处于最早的阶段,病灶没有超出肠道内侧的黏膜层,即所谓的原位癌;癌细胞局限在上皮细胞或只侵犯到固有层。
五年存活率90﹪。
1.2、第I期:癌细胞已超过黏膜层,进入黏膜肌层与黏膜下组,不过尚未扩散至固有肌层之外。
五年存活率90﹪。
1.3、第IIa期:癌细胞已穿过大肠或是直肠壁,侵入附近的组织,但是并未蔓延至附近的淋巴结。
五年存活率65﹪到70﹪。
2、患上大肠癌的因素有哪些2.1、常见的结肠息肉,通过统计调查,发现该疾病的发病率在有结肠息肉者高出无结肠息肉者约五倍组织病理学证实,结肠腺瘤可癌变,尤其是后者的癌变率可达百分之四十,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癌变发生率更高。
2.2、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慢性疾病,也是导致大肠癌发病的因素。
经过临床诊断观察,发现溃疡性结的患者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七倍。
这通常是由于在炎症增生的过程中,常可形成炎性息肉,进而发生癌变,但所需时间较长,比结肠息肉的发生率为低。
3、大肠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3.1、便血是所有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之一,但不同部位的大肠癌其出现的时间和性质有所不同。
便血往往是直肠癌患者的第一个症状,早期量很少,多在大便条的一侧附有新鲜血痕,少数患者在粪便排出后,随之排出较多量滴状的新鲜血液。
乙状结肠因紧连直肠,故乙状结肠癌的便血特点类似直肠癌,但由于粪便在乙状结肠内停留的时间延长,便血的颜色会变暗,以致排出绛紫色或黑紫色的大便,便血出现的时间也相对较晚。
3.2、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
直肠癌的患者大便次数可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根本没有粪便,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
部分患者可在便秘后出现腹泻,或仅为大便开始时干燥而末端变稀,或反复交替出现便秘与腹泻。
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第二版草案)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二 O O 二年前言受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的委托,浙江医科大学大肠癌病理研究组于81年负责起草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并于81年9月在福州市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专业会议上,经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病理学专家学者认真讨论,并吸纳了部分国内著名的从事大肠癌外科的专家的意见,制订了本规范。
自“规范”公布之日起,全国各地从事大肠癌临床及病理学研究工作者均参照本规范进行分类,评价其预后,在学术交流中有了共同的语言和统一的标准。
20余年来,它对我国大肠癌的研究起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和学科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将原“规范”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
受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的委托,我们对原“规范”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对有关内容作出修改。
诚恳希望全国各地从事大肠癌病理与临床研究的专家学者给予热情的关注,并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以便使修改后的新“规范”能更好地适应该学科的发展。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病理研究协作组许敬尧执笔2002年8月于杭州目录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的处理及取材规格大肠癌的大体类型及标准大肠癌的组织学类型及标准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大肠癌的病理分期大肠癌标本的其它组织学观察项目及标准大肠癌病理诊断模式大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及标准大肠腺瘤及息肉的分类及标准肛管及肛缘肿瘤及瘤样病变规范纲要大肠癌手术标本的处理及取材规格△注:前哨淋巴结㈠、标本固定㈡、观察与记录㈢、取材方法大肠癌的大体类型及标准㈠、早期大肠癌的大体类型(包括原位癌及粘膜下层癌)息肉隆起型(Ⅰ型):又分Ip型及Is型表浅型(Ⅱ型)扁平隆起型(Ⅱa型),平坦型(Ⅱb型),凹陷型(Ⅱc型)混合型(即Ⅱa+Ⅱc型)㈡、进展期大肠癌的大体类型1、隆起型(外生性/蕈状)2、溃疡型(内生性/溃疡性)3、浸润型(弥漫浸润/革袋样)大肠癌的组织学类型及标准㈠、乳头状腺癌㈡、管状腺癌: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㈢、粘液腺癌㈣、印戒细胞癌㈤、鳞状细胞癌㈥、腺鳞癌㈦、髓样癌㈧、未分化癌㈨、其它类型的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㈠、诊断标准㈡、病变特征大肠癌的病理分期㈠、Dukes分期(经协作组修订后的)㈡、TNM分期㈢、大肠癌分子病理学分期的设想大肠癌标本的其它组织学观察项目及标准大肠癌病理诊断模式大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及标准㈠、类癌----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EC细胞类癌 L—细胞类癌,恶性类癌㈡、腺类癌㈢、混合性类癌---腺癌㈣、小细胞癌---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癌㈤、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大肠腺瘤及息肉的分类及标准:㈠、大肠腺瘤的分类(隆起,扁平与凹陷型)大肠腺瘤的组织学分类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大肠腺瘤异型增生的分级及癌变标准大肠上皮内肿瘤的定义、分级及其与异型增生和癌的关系大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与FAP相关的综合征加德纳(Gardner)综合征蒂尔柯(Turcot)综合征㈡、大肠息肉及息肉病的分类1、佩吉(Peutz---Jeghers)息肉及佩吉综合征2、幼年性息肉及息肉病3、考登(Cowden)综合征4、增生性(化生性)息肉及息肉病5、良性淋巴性息肉及息肉病6、炎性息肉及息肉病7、血吸虫卵性息肉8、粘膜肥大性赘生物肛管及肛缘肿瘤及瘤样病变:㈠、恶性鳞状细胞(一穴肛源)癌①大细胞角化性鳞癌②大细胞非角化性鳞癌(移行细胞癌)③基底样细胞癌腺癌①直肠型腺癌②肛门腺型腺癌③来自肛门直肠瘘中的腺癌小细胞癌疣状癌(巨大湿疣)基底细胞癌㈡、上皮内肿瘤1、鲍温(Bowen)病2、鲍温样(Bowenoid)丘疹病3、佩吉特(Paget)病4、肛管及肛缘肿瘤的TNM分期及淋巴结分组㈢、瘤样病变1、尖锐湿疣2、炎性一穴肛息肉3、纤维上皮性息肉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的处理及取材规格㈠、标本固定1、粘膜活检组织,必须以其粘膜面贴于吸水纸上,然后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以确保每一标本切面的正确。
2、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应先探明肿瘤位置,然后沿肿瘤对侧肠壁剪开,清除肠内容物,洗净,按自然状态将粘膜面朝上平铺固定于木板上,在标本与木板之间最好先垫上薄层棉花,以便固定液从浆膜面渗入,然后将标本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以确保常规切片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DNA测定的准确性。
放入固定液时应注意标本朝下,以确保标本完全接触固定液。
3、标本在固定液内应固定4小时以上方可进行取材,较小标本可酌情缩短固定时间。
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医院住院病程的缩短,病理报告又必须在病人出院前完成。
因此,许多医院病理科的标本均于手术当日取材,但必须按规范要求做好各项记录,并按正规方法取材。
㈡、观察与记录1、对手术切除标本在放入固定液之前应作初步观察和记录,有条件单位可拍摄彩色照片,或于标本固定后取材前拍摄黑白照片。
对于多发癌或癌肿外肠粘膜有多处或多种类型的病灶,为了确定各个病灶的性质以及彼此间的关系,应根据标本正面观描绘病灶的平面草图,并对每一病灶加以编号,分别观察和记录其形态特点,然后进行取材。
2、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包括肠管的长度,周径,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正面观及切面观的形态特点,浸润的深度,生长方式,肿瘤外肠粘膜的病变及其与肿瘤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
对于腺瘤及息肉病变必须注意大小,色泽,表面,外形,切面,有无蒂及蒂的长度与粗细。
对于溃疡性病变必须注意溃疡的大小,形状,边缘以及底部的情况。
㈢、取材方法1、淋巴结:根据大肠癌根治手术淋巴结清扫的一般范围以及病检实际工作的可行性,对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的淋巴结拟分为三组,即肠周淋巴结组,系膜淋巴结组及系膜根部淋巴结组。
(见图1)⑴肠周(肠旁)淋巴结组(编号为C):包括位于肠壁上的结肠上淋巴结、直肠旁淋巴结、沿升、降结肠内侧缘以及横结肠、乙状结肠系膜缘分布的结肠旁淋巴结,以及回盲部前后淋巴结。
简言之,即位于肠壁及靠近肠壁侧1cm以内的系膜中的淋巴结均属本组。
为了进一步观察总结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并为临床确定根治手术范围提供依据,建议以肿瘤上下缘为界把肠管分为三个节段,将其所属淋巴结相应分为上、中、下三组,分别命名为周上组(C1)周中组(C2)及周下组(C3)。
⑵系膜淋巴结组(编号为D):本组包括沿结肠动脉分布的中间结肠淋巴结,沿回结肠动脉分布的回结肠淋巴结及直肠上动脉旁淋巴结。
⑶系膜根部(系膜动脉结扎部)淋巴结组(编号为E ):指手术切除标本中,系膜切缘处的淋巴结。
结直肠淋巴结往往较小,必需十分仔细地分离组织逐一摘出。
△注:关于前哨淋巴结的定位:随着微创手术的提倡应用,检测患者前哨淋巴结转移状况,借以精确判断肿瘤淋巴结转移的途径和范围,以决定淋巴结清扫的方法和范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但目前这一检测方法尚不够成熟,有待积累更多资料,以便规范化。
前哨淋巴结找寻方法:对结肠癌,需先分离肿瘤与周围粘连的组织,充分暴露肿瘤所在的肠管和系膜,然后在肿瘤周围浆膜下注射1ml±的Isosulfan blue,若肿块尚未侵犯浆膜,则在肿块浆膜下或肌层注射,约1—5分钟后观察系膜,可适当打开系膜的浆膜层,沿着着色的淋巴管寻找淋巴结,任何蓝染的淋巴结皆为前哨淋巴结。
对于中下段直肠癌,在直肠镜直视下在肿块周围粘膜下注射蓝染液,先分离一下盆底浆膜,取得较好的视野,按常规行根治术,分离过程中注意寻找着色的前哨淋巴结。
2、原发癌与癌周肠壁组织:如图1所示,取材必须通过肿瘤中心部及其一侧切取两条与肠管纵轴平行的长条形组织(编号为A及B),厚度约为0.3~0.5cm,组织必需包括肿瘤整个纵切面以及肿瘤两端癌周肠壁各5cm。
有条件者把肿瘤连同两端肠壁作一完整的大切片,或者分割成数段,自上而下作好标记,编号依次为A1、A2…及B1、B2…。
如肿瘤过大,也可沿肠管纵轴作多个平行切面,取材制片。
3、癌肿以外肠壁的其它病灶:对肉眼所见的各种病灶,特别是溃疡及息肉应分别取材及标以记号,腺瘤取材时,切取组织应位于腺瘤中轴处,包括腺瘤(息肉)头部、蒂、基底以及周围的肠壁组织。
4、肠管上、下端切缘按常规各取组织一条(编号分别F与G)以观察切缘是否有癌肿浸润。
在直肠肛门吻合术病例,必须作下切缘全周切片,在直肠癌浸润肠壁较深的病例,应作基底部切缘检查。
肠癌的大体类型及标准大肠癌可分为早期癌及进展期癌。
早期癌系指原发癌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癌,而不管是否有淋巴结的转移。
一旦癌组织累及固有肌层则属于进展期癌,由于早期癌病灶较小,形态有一定特殊性,故将两者分别描述。
㈠、早期大肠癌的大体类型(见图2)1、息肉隆起型(Ⅰ型):肿块向肠腔内明显隆起,根据是否有蒂又可分为⑴有蒂(Ip型)⑵无蒂(Is)两个亚型。
2、表浅型(Ⅱ型):肿块不明显,病灶较平坦,或略微高出正常粘膜或形成浅表凹陷,据此又可分为(1)扁平隆起型(Ⅱa型):病灶略高出周围正常粘膜,但不超过粘膜厚度的两倍。
(2)平坦型(Ⅱb型):病灶既不高出粘膜也无凹陷,于周围粘膜持平。
(3)凹陷型(Ⅱc型):病灶呈浅在凹陷。
3、混合型(Ⅱa+Ⅱc)图2 早期大肠癌大体类型示意图㈡、进展期大肠癌的大体分型1、隆起型(外生性/蕈状):肿块境界清楚,突向肠腔,表面呈结节状、分叶状、乳头状、息肉样或菜花状,有蒂或为广基型,切面肿瘤与周围境界常较清楚,浸润较浅表而局限。
表面瘤组织可坏死,脱落形成浅表溃疡,但因肿块主要突向肠腔,故仍归入此型,多见于盲肠及右半结肠的癌。
2、溃疡型(内生性/溃疡性):肿瘤中央部有明显而深在的溃疡形成为主要表现者,多见于左半结肠的癌。
3、浸润型(弥漫浸润/革袋样):肿瘤向肠壁各层弥漫浸润,使局部肠壁增厚。
表面常无明显溃疡或隆起。
肿瘤常累及肠管全周,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使肠壁僵硬,肠管周径缩小,形成环状狭窄。
该处浆膜面常可见到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缩窄环。
类似于革袋样胃的浸润型肠癌则少见。
此型肠癌多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
进展期大肠癌的大体形态除了与生长方式有关外,还与肿瘤在体内生长的时间有关。
我们列举了以上三个主要类型,它们之间必然会有交叉重叠现象,只要根据其最主要特征分型即可。
三、大肠癌的组织学类型及标准㈠、乳头状腺癌:癌组织以外生性生长方式为主,呈粗细不等的乳头状或绒毛状结构,突向腔面,乳头中央有少量纤维血管间质组成的中心索,乳头表面癌细胞呈立方或高柱状,单层或复层。
也有癌组织在深部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腔内充满着乳头状生长的癌组织,此种乳头较向表面生长者为短小。
㈡、管状腺癌:癌组织形成大小不等的腺管状结构,向肠壁作浸润性生长,根据分化程度,又可将其分为三级:1、高分化腺癌:癌组织由大小不等的腺管构成,组织学及细胞学的异型性相对较轻,癌细胞单层排列,呈立方或高柱状,核位于基底部,有的胞浆内尚可见粘液空泡,偶有假复层出现,腺腔侧尚可见胞浆带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