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的失踪》隐喻的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4
论《象的失踪》中“我”所观察的社会前言《象的失踪》(「象の消滅」)是村上春树于1985年8月发表在《文学界》上的短篇小说。
如果从题目上看,小说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描写大象失踪事件。
尤其是小说的前半部分采用了侦探式小说的写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便更容易产生这是一篇破解大象失踪事件的侦探小说的想法。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便可以发现,小说完全脱离了预判。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单纯从侦探式小说的角度来讲,小说既没有最终破案,也没有对破案过程进行令人信服的交代。
因此只要不把该短篇作为一部失败的侦探小说来看的话便可以推断出大象失踪事件仅仅是一个工具,小说要利用这一工具来说明其它问题的结论。
日本文学研究界的评论家们很轻松地便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到了象的身上,并很快得出了象是不符合时代、不符合时宜的东西,而所说的时宜则是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结论。
这也就是说该短篇是通过对大象失踪这一事件的叙述来完成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批判。
由于象是村上小说,尤其是前期小说中出现较为频繁的动物,且小说的题目又是《象的失踪》,因此评论家们将研究重点放到象的身上是很好理解的事情。
但笔者在拙文《我与象的失踪》中指出:虽然象在此篇小说中的确代表着一种不合时宜的东西,且所说的时宜也的确是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但仅仅围绕象这一动物进行分析或许还无法说明小说的全部内涵、在《象的失踪》这一短篇中,我其实并不仅仅充当象的失踪这一事件的叙述者。
在我的内部同时存在着高效合理与不合时宜的两个我,而那个不合时宜的我与象具有共通性。
拙文到此虽然结束,但上述结论至少可以说明一点:由于不合时宜的我与象具有共通性,而且象最终又从象舍消失了,因此,象或许并非如题目所显示的那样是小说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我,小说或许是想通过大象失踪事件来表达我的某种认识或心声。
所谓象是不符合时代、不符合时宜的东西,而所说的时宜则是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结论虽然也没错,但其毕竟是以象为中心进行考察时所得出的结论。
论村上春树《象的失踪》论文报告:《象的失踪》是日本文学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于1993年首次发表。
小说以一个背景复杂的神秘故事为主线,主要描写了一个名叫简(J)的青年,他在寻找失踪的象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奇怪的事情。
这部小说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现代化城市中人们对大自然渴望和迷失的心理,也是村上春树独特文学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提纲:一、简介1.1 选题缘由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3 研究方法二、小说分析2.1 大自然的叙述2.2 空虚和焦虑的主题2.3 重建自我和内心成长的过程三、象的符号意义3.1 象作为象征和形象3.2 象和其他符号的关系3.3 村上春树风格的特征四、象的失踪的文化背景4.1 自然主义和现代化的冲突4.2 藏象者与城市居民的对比4.3 村上春树对文化传统的批判五、象的失踪的社会意义5.1 村上春树的社会思考5.2 现代城市人的文化认同5.3 对自然的重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六、其他社会问题的思考6.1 技术进步和价值体系的碰撞6.2 职业化和个人情感的矛盾6.3 环境问题和节约能源的观念七、小说与电影的关系7.1 小说和电影的介绍7.2 小说和电影的拍摄和表现差异7.3 电影对小说的渲染和解读八、小说与翻译的问题8.1 目前村上春树翻译的情况8.2 语言、文化和意念的翻译难点8.3 村上春树小说的跨文化传播九、总结9.1 小说特色和影响9.2 文化价值和人类关系的思考9.3 研究成果及不足分析1.1 选题缘由在选题缘由中,可以描述自己选定这一主题的原因,比如是因为村上春树在西方文化中的知名度或者是对村上春树作品的喜爱等等。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目的及意义可以说明为什么要开展这一研究,解释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研究的目标和期待结果。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论文中的关键部分之一,可以描述自己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及记录和整理数据的方式。
2.1 大自然的叙述大自然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分析村上春树在小说中对大自然的叙述方式和曲折的情节,描述大自然对人物的影响等等。
村上春树作品中“大象”的都市寓言作者:陈雨琦来源:《大观》2017年第02期摘要:日本都市派文学代表作家村上春树其作品较多地借助各种动物形象以寓言的形式来抒发胸臆,其中大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作《象的失踪》继承了村上描写失去精神独立的都市人的孤独、空虚、苦闷却又无奈的悲哀感的一贯风格,通过“象的失踪”这个看似荒诞的隐喻方式,表现出现代社会精神纬度的丢失,以及“我”对真诚和谐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向往,但这种理想最终被文明洪流所湮埋,“我”无奈被迫向社会妥协。
本文首先通过对出现在村上作品中“大象”这一意象进行整理汇总,分析其属性,得出总的来说其作品中的大象属性为中性的结论。
进而结合分析《象的失踪》等作品创作背景,探究村上春树作品中大象所蕴含的都市寓言。
关键词:村上春树;大象;寓言;都市派文学一、村上春树作品中“大象”的属性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作品中通过新奇的隐喻表达着他对世界的独到见解,而动物形象正是村上隐喻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
村上在一次访谈中说道在自己文思枯竭时,就会想到写写动物,比如,脑海中浮现除了“大象”就动笔写下“大象”,因此有三本书都用到了“大象”这一意象。
提起“象”,“象”最初出现在村上处女座《且听风吟》中,后陆续出现在《1973年的弹子球》、《舞!舞!舞!》、以及《象厂喜剧》、《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作品中。
而最具寓意的应该就是《象的失踪》了。
小镇上一头老象与饲养员的离奇消失,大象的后腿套着铁环,牢不可破,然而它消失了,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毫无疑问《象的失踪》秉承了村上文学一贯的风格即作品中常常出现“莫名其妙的丢失,费尽周折的寻找、有惊无险的冒险、不了了之的结局”然而为何村上要选取“大象”这一动物作为小说的对象呢?“大象”缘何消失?为此,不能不思考“大象”背后的隐喻。
久居椿等在《象的创造》中,通过对村上作品中一系列大象描写作了研究,如《家庭事件》中,“我”将渡边形容成和大象一样只有无用无聊知识的家伙。
浅析《大象的消失》《大象的消失》是一篇奇妙的寓言式短篇小说。
小说讲述了动物园里一头年老大象离奇消失的故事,并对消失后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描述,使人有无尽的猜想。
实际上大象也好,饲养员也好,都是村上春树虚拟出来的,实际上并不真的存在。
整篇《大象的消失》,完全是村上在脑袋里空想出来的,所以,不能从物理逻辑方面来思考大象和饲养员的失踪。
村上春树对“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有着敏锐洞察力和批判态度,他讨厌“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喜欢“大象和饲养员”。
而对于一个负责人的作家来说,讨厌的东西,和喜欢的东西,是不可以并存的。
标签:消失;逃脱;虚拟;社会性压迫力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
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损毁。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
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便不复存在。
上述文字是从村上春树《大象的消失》里摘抄的文字,我认为这是村上春树文章里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拿来作为全文主题的语句。
《大象的消失》是一篇奇妙的寓言式短篇小说,如果没有上面的这段文字,这篇文章要演说的思想则变得更加难以琢磨。
这个故事描写了小镇上一头老象与饲养员的离奇消失:一头大象从象栏里失踪了,而且是一头老年大象,“老态龙钟,初次目睹之人往往感到不安,真怕它马上瘫倒在地上断气”而且这还不算,大象的一条后腿还套着铁环,铁环连着铁链,“铁环和铁链一看就知道牢不可破,大象纵然花一百年时间使出浑身解数也全然奈何不得”。
然而就是这样一头大象突然失踪了。
当局动用了警察、消防队和自卫队外加好几架直升飞机折腾到傍晚也没找到,象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象在现存动物中大约是仅次于鲸鱼的庞然大物,当然鲸是不能圈养的,也就是说它是最不容易也最不应该失踪的动物,然而它失踪了,消失了,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文中在描写媒体对于此事的报道时有如下的文字:“例如,报道上的措词是“大象逃脱”。
可是通观全篇报道,显而易见大象并非什么逃脱,而明明是“失踪”。
论村上春树《象的失踪》与现代社会【摘要】村上春树的作品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而《象的失踪》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涵盖了多方面的主题。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讲述故事中反映的现代社会问题、象征主义的运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个体与集体矛盾和技术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对当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反思。
村上春树的作品给予读者启示,引发思考,通过对《象的失踪》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个体与集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小说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可以让人更加深刻地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村上春树、《象的失踪》、现代社会、反映问题、象征主义、人与自然、个体与集体、技术发展、启示、思考、意义。
1. 引言1.1 村上春树作品的影响村上春树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作品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村上春树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大批读者,被誉为当代日本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常常探讨人性、孤独、记忆等主题,引起读者对生活、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村上春树的作品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带动了一股关于人类精神和生活状态的讨论热潮。
通过对小说的解读和讨论,读者们从中汲取着启迪和力量,不断思考和感悟自己的人生和存在。
村上春树的作品给人们带来了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启示,影响着读者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对话,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和心灵的震撼。
在当代社会中,村上春树的作品承载着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价值,对读者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1.2 《象的失踪》的主题村上春树的作品《象的失踪》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其主题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这部小说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与自然、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探讨了技术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讲述主人公与一只失踪的象之间的故事,村上春树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奇幻而又深刻的世界,引发了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人类命运和社会结构的思考。
丢失的白象读后感中文
《丢失的白象》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白象失踪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
这本小说引人入胜,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悬疑情节,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村庄,白象作为村庄的镇守神兽被视为吉祥之物。
然而,当白象突然失踪时,整个村庄陷入了恐慌和混乱之中。
村民们开始展开一系列的搜寻行动,并试图找出白象的下落。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村庄内部的各种秘密、欺骗和欲望。
小说通过对不同角色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有些人出于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利用白象的失踪谋取私利;还有些人则出于对公正和真相的追求,坚持揭露真相。
作者通过这些角色的冲突和交互,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善恶两面性,以及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的选择。
除了对人性的探讨,小说还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
通过描绘村庄的贫困和不公正现象,作者暗示了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分化、权力滥用和道德沦丧等问题。
同时,作者也通过揭示白象失踪事件背后的黑幕,批判了社会中的腐败和欺骗行为。
《丢失的白象》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引发了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它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悬疑小
说,更是一部启发人心的文学作品。
通过这本小说,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的选择,同时也能够更加关注和思考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迷失与寻觅”之悖论:村上春树《象的失踪》隐喻的解析摘要:村上春树在短篇小说《象的失踪》中借助象的失踪与寻觅,隐喻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真我以及彼此间和谐关系的追求和向往,但是这种理想最终被淹没在文明发展的潮流中,人类生存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
关键词:村上春树《象的失踪》真我急功近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村上春树作品如旋风般席卷亚洲,风靡世界,村上本人也殊荣多项大奖,并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在中国也不例外,其作品长期居于各大中城市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前几位,不同年龄阶层的读者纷纷掀起阅读热潮。
《象的失踪》乃其短篇作品中的翘楚之作,继承村上一贯冷峻幽默风格,隽永含蓄,寓意深刻。
小说贯穿村上文学基本主题——消失与寻觅,讲述一只年老体弱的大象与饲养员突然失踪,周围人们诸多猜测,却对失踪真相不得而知;当此事已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之后,只有“我”仍默默关注,并将自己所知告诉一位一见倾心的女士,而女士听罢竟然离“我”而去,我只能周而复始地重复既往的生活。
文章短小别致,显然经过作者精心雕琢,是一篇难得的珠玉之作,其中对于“象之失踪”的隐喻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各见仁智。
一、“大象问题”的处理与“大象失踪”文章不吝笔墨详录了镇上收容大象的过程,声称“大象问题”的处理很可能同大象失踪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且看各方态度:野党为中心的议会掀起了反对运动,认为:(1)大象问题属于动物园与房地产商私营企业之间的问题,镇政府没有理由参与;(2)所需管理费、食物费太多;(3)安全问题如何解决?(4)本镇自费饲养大象的好处何在?他们认为镇长与房地产商有幕后交易。
镇长意见如下:(1)高层建筑群的落成将极大幅度地增加镇上的税收,大象的饲养费之类自然不成问题,镇政府参与这样的项目是理所当然的;(2)象年事已高,食欲亦不很大,至于加害于人的可能性可以说等于零;(3)象一旦死亡,由房地产商作为大象饲养地提供的地皮即为镇有财产;(4)大象可成为镇的象征。
镇上居民因大多生活较为富裕,对于领养无处可去的大象这一举措怀有好感。
从以上各方面的态度可以看出,对象的收养并非出自对于年老体弱生命的关爱之情,各方都是以不损伤自身利益或者说能从此举措中获取利益为前提才达成一致,收养大象的。
而象失踪后,野党更是以此事为口实作为攻击对手的武器,落井下石,质问镇长将镇民卷入象问题事件的政治责任;镇民对象从无懈可击的象舍逃脱颇觉不安,对由此显露出来的安全隐患表示担忧,不敢放孩子出门;而政府方面,先是矢口否认象失踪,后虚张声势地搜寻一番不果后,便不了了之了。
象失踪后,并没有人真正去思考它失踪的原因,仅是从一种利己主义的角度判断自身的得失。
而文中“我”的态度也极其微妙。
自始至终,我都在关注象问题的全过程,但是当象失踪后警察向镇民征求有关大象任何形式的情报时,“我”却选择了沉默。
“一来我不大乐意同警察发生关系,二来我不认为警察会相信我提供的情报。
向那些甚至没有认真设想过大象失踪可能性的家伙,无论说什么都是徒劳”。
“我”洞悉事实所有真相,却采取了保护自我的措施,冷眼旁观。
这实际也是一种利己行为。
此外,饲养员与大象一起失踪绝非偶然。
大象愚笨迟钝,不能给人带来任何现实的经济利益,然而饲养员却发自内心真诚地关心、照顾年老体弱的大象,并且与他长期相处达到一种默契。
世俗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充满功利色彩,而饲养员与象的关系则极为简单纯朴,彼此之间没有钩心斗角、算计利用,饲养员一心一意照料大象,大象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轻轻叩他的背,向他表示出友爱之情。
这种没有任何经济利益掺杂的纯粹的真诚交往,曾经为“我”向往,但是却又深感难以与现代社会协调一致。
后文说道,这是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一切不成为商品的要素便不具有存在的意义。
人与人的关系也日益商品化,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取利益的感情也就成为了一种多余、累赘,终将为这个社会所淘汰。
因此,饲养员和大象只能消失,这种超乎物理逻辑的消失,实际是对现实社会将一切都商品化、功利化的一个隐喻。
二、饲养员与大象的亲密接触“我”曾经向自己心仪的女士讲述对象失踪的看法,描述自己偷窥到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象舍中只剩下大象与饲养员时,看上去要比在人前那种公开场合表现得远为亲密无间。
这点只消看他们之间的一个小小举动即可一目了然。
甚至使人觉得白天时间他们有意克制感情,以免被人看出彼此的亲密程度,而到单独相守的夜晚便完全无此顾虑。
但这不等于说他们在象舍中有什么特殊举动。
进入象舍之后,大象依然一幅呆愣愣的样子,饲养员也一味地忙他作为饲养员的当务之急:用甲板刷给大象刷洗身体,归拢拉在地板上的巨大粪团,收拾其吃过的东西。
尽管如此,其彼此间结下的信赖感所酿出的独特的温馨氛围不容你无动于衷。
”饲养员和大象在单独相处时,表现得更为亲密无间,并且白天他们有意克制、压抑自己的感情,这一点颇值得玩味。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逐渐约定俗成或制定出各种框架来约束、规范彼此的行为,以避免言语行动伤害他人或被他人伤害,这是文明进步之处。
然而在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的同时,现代人也将自身置身于一个无懈可击的隐形牢笼中。
人人过于谦恭礼让、举止文明,反而压抑了真实性情与自我感受。
现代人在众多虚礼的束缚下掩饰真我,一切感情均被理智化,没有了伤害和痛苦的同时,也丧失了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感情,情感也就日益趋于平淡苍白。
因此,在物质生活日渐富裕充足的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开始贫瘠荒芜,人与人之间也日渐疏离、淡漠,每个人的内心也都变得孤独空虚。
相互交往也都带着华丽的面具,看不到彼此真情实感的一面。
所以当前野蛮男友野蛮女友一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流行也是不无理由的。
虽然野蛮粗暴给人以原始不文明之感,却是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表露,因之悲伤、愤怒、嫉妒、厌恶、恼恨、欢乐、忧愁种种情感才得以俱全,人生也才更加丰富多彩。
“我”喜欢偷窥夜幕降临之后的象舍,想要看看象的私下表现也无非是出自对于除去面具后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然而,我也只是现代人自我过度保护下的一个畸形儿。
一方面,意识到文明社会中的此种弊病,有心披露;另一方面,又痛感以一人之力却又无法抵挡这一必然趋势,最终也只能随波逐流,迷失自我。
这大概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一个悖论。
村上文学中不断出现“象”这一意象,在处女作《且听风吟》中作者写道:“如若进展顺利,或许在几年或十几年之后可以发现解脱了的自己。
到那时,大象将会重返平原,而我将用更为美妙的语言描述这个世界。
”彼时,作者还处在一种理想阶段,对现实抱有幻想,期待着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回归,而到了《象的失踪》创作之时,作者思想已经更为深刻成熟,终于意识到这一文明发展中的悖论,因此写道:“大象和饲养员彻底失踪,再也不可能返回这里。
”三、我与女士交往文章双线并行,描述大象的失踪与寻觅的同时,记录了“我”与一位女士的交往。
女士“是位顾盼生辉的女性,丝毫没有强加于人的味道”,“我”“没有发现任何不可以对她抱有好感的理由”。
然而,谈论象问题之后,女士离我而去。
如前述,象实则是“我”的理想寄托,而与女士的交往是我欲将理想现实化的一个途径。
女士与“我”探讨“和谐性”与“统一性”,指摘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而一旦深入“象问题”的实质后,“我”终于发现,女士外表完美无缺,也不过是现代文明社会包装下的产儿,只是更为无懈可击。
因此,两人只能无果而终。
象问题之后,“我”往往感到周围正在失去其固有的平衡。
其实,这种失衡是理想与现实无法调和的冲突与矛盾。
“我”追求向往纯朴自然、排除功利色彩的和谐社会,企图寻求自我解脱,然而社会以急速的文明化进程吞噬着不包含任何商品要素的事物,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个人却也只能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真我”也只能成为文明发展的代价与牺牲品。
社会文明谋求发展和进步的终极目标应当归结为建立一种真诚和谐的社会关系,而在向着这一目标逐步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却一点点丧失了这一切,这是否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呢?村上春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
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找到的东西也已受到致命的摧毁。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
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便不复存在。
”面对这种进退两难之窘境,我们究竟应当何去何从?这是《象的失踪》所想要传达的一个主题。
一头大象从象栏里失踪了,而且是一老年大象,“老态龙钟,初次目睹之人往往感到不安,真怕它马上瘫倒在地上断气”。
这还不算,象一条后腿还套着铁环,铁环连着铁链,“铁环和铁链一看就知道牢不可破,大象纵然花一百年时间使出浑身解数也全然奈何不得”。
然而就是这样一头大象突然失踪了。
当局动用了警察、消防队和自卫队外加好几架直升飞机折腾到傍晚也没找到,象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不用说,若是隔壁家的小花猫或自家养的哈巴狗小白兔什么的失踪倒也罢了,而象在现存动物中大约是仅次于鲸鱼的庞然大物,也就是说乃是最不容易也最不应该失踪的动物,然而它失踪了,消失了,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综合村上在多种场合透露的信息,不难推断象所隐喻的是温馨平和的精神家园,象的失踪隐喻这样的精神家园可能永远消失。
村上1979年在处女作《且听风吟》中曾期待大象“重返平原”(“到那时,大象将会重返平原,而我将用更为美妙的语言描述这个世界”),而1985年在这篇《象的失踪》里则断定“大象和饲养员彻底失踪,再不可能返回这里”。
这是作家在虚幻中对于真实的渴望,是这个世界和生命在岌岌可危中的全部希望所在。
它凝集着人类在此前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世界和命运的思索,是人类在极度焦虑的状态中对于回归自然回归生命本质状态的渴求。
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
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损毁。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
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便不复存在。
到那时,大象将会重返平原,而我将用更为美妙的语言描述这个世界。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1985年,村上春树先生写下短篇小说《象的失踪》。
小说寥寥数万字,故事很简单:“小镇上一头的体型庞大的大象和年迈的饲养员如蒸发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蹊跷的是象脚上的铁环依然上着锁却留在那里,唯一一把钥匙还锁在镇上保险箱里。
小镇的人们对此事倍加关注,大象却一直了无踪影。
之后我认识了一个女孩,在谈话中我透露了神秘内幕,在象失踪的前夜我在山上惊奇偷窥到大象身体变小的一幕,身体突然缩小的“小象”轻而易举地挣脱了外界对“大象”施加的脚链,和饲养员一起消失了。
小说余味悠长,结尾戛然而止。
最后一句写道:“大象和饲养员彻底失踪,再也不可能返回这里”。
这话说得透彻,尤其是后半句:“再也不可能返回这里”。
不单是大象,事实上很多东西都会消失,而且再也不会返回。
象的失踪究竟隐喻了什么?充满重力感的旧有时光如同年老体衰的“大象”,缓慢庞大,与如今这个便捷而功能化的新世界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