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鲵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686.71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大鲵生殖激素的初步研究
中国大鲵生殖激素的初步研究
首次全面报道了中国大鲵6项生殖激素的研究结果.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了雌雄中国大鲵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血清中垂体泌乳素、卵泡生成激素、黄体生成激素、雌二醇、孕酮和睾酮6项生殖激素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雌雄性中国大鲵在繁殖期间与非繁殖期间的6项生殖激素检测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异,对中国大鲵血清中的生殖激素与繁殖期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中国大鲵生殖内分泌学的研究和人工繁殖积累了资料.
作者:李培青相学军朱必才 LI Pei-qing XIANG Xue-jun ZHU Bi-cai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州,221116 刊名:生物学杂志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OLOGY 年,卷(期):2008 25(3) 分类号:Q579.1 关键词:中国大鲵生殖激素繁殖期非繁殖期。
2024年大鲵养殖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巨鲵,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
由于大鲵的肉质鲜美,养殖大鲵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农业产业。
本文将探讨大鲵养殖市场的发展现状。
养殖规模与产量大鲵的养殖规模主要集中在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大鲵养殖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其中,湖南省是大鲵养殖的主要产区,养殖规模占全国的大部分。
目前,湖南省的大鲵养殖场数量已超过100个,养殖面积超过1000亩。
总体而言,大鲵的养殖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产品市场需求大鲵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同时,大鲵的鳄皮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在皮革制品行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由于市场对大鲵产品的需求增加,养殖户纷纷增加了养殖规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养殖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大鲵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不断探索新的养殖技术,以提高养殖效益。
其中,水质管理、饲料配方和疾病防控是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质管理和饲料配方,可以提高大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此外,养殖户还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减少疫情对养殖场的影响。
政策与市场环境大鲵养殖市场的发展也受到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大鲵养殖的发展。
同时,市场对大鲵产品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大鲵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这些积极因素为大鲵养殖市场提供了有利发展的外部环境。
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尽管大鲵养殖市场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大鲵养殖的成本较高,需要投入较多资金。
其次,大鲵养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疾病爆发等。
此外,市场竞争激烈,养殖户需要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产品质量,以保持竞争力。
展望未来,大鲵养殖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大鲵的养殖效益将继续提高。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大鲵产品市场的需求也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2024年大鲵养殖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大鲵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
本文将对大鲵养殖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消费需求、市场规模、竞争情况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消费需求近年来,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有所增加,大鲵作为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海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大鲵养殖产品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此外,大鲵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被认为有助于美容养颜,也提升了其市场需求。
市场规模大鲵养殖市场具有较广阔的潜力,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不断追求,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2019年中国大鲵养殖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养殖企业。
竞争情况大鲵养殖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质量:养殖企业需要注重产品质量,包括鲜活度、规格、滋味等方面的提升,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价格竞争: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众多大鲵养殖企业,价格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企业需要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定价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3.品牌建设:一些知名养殖企业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发展趋势大鲵养殖市场存在一些发展趋势,值得关注:1.技术进步: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养殖成本得到降低,同时大鲵的养殖效益也随之提高。
2.持续创新:一些养殖企业开始注重产品创新,通过研发更多口味的大鲵产品,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3.市场拓展:大鲵养殖市场将不仅局限于一二线城市,也逐渐向三四线城市扩散,因此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结论大鲵养殖市场目前呈现较高的消费需求和潜力,但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局面。
通过注重产品质量、价格竞争以及品牌建设,养殖企业有望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
同时,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拓展,将为大鲵养殖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2) :144-148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h ttp : //w w w DOI :1Q . 11942/i . issn 1Q Q 2-2767. 2018. 02. Q 144大鲵的生物学研究进展段延,熊斌,颜文博,王杨科(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大鲵是我国珍贵稀有的物种资源,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
目前在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和中国有分布,并且这3个地区的大鲵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
大鲵是我国两栖物种中特有的濒危物种之一,其 可以作为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等问题的研究材料。
近年来,野生大鲵在自然界中的数 量急剧下降,为了保护和人工养殖的要求,人们对它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著述颇多。
文章对近期大鲵在生 物学方面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回顾,并简要探讨了大鲵今后主要的研究工作,以期为后续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鲵;生物学;研究进展大鲵(.MegnaJobatrachus davidianus ),在我护物种,曾被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 约(CITES )附录I 中,属于极危物种。
大鲵起源于3. 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 期,素有“活化石”之称,具有很高的 、药用、营及 。
因此, 们对大鲵 的认,从而对大鲵的需求 增加。
2070年代末,大鲵被 进行了首、工繁殖,取得了极大 [1],之后的年间,大鲵被地陆续进行养殖和繁殖,其作为一种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在水产养殖业 中成为高 殖的优良品种之一。
20 i 全 地大面积养殖大鲵,我国也成为上最大的养鲵 。
在此种形势下,迫殖1的要求,学者们对大鲵做了深人的 。
中年来大鲵的生 展迅速,在此,对大鲵的进展进行综述。
1形态大鲵俗称娃娃鱼,属脊索动物门(Chordata ), (Amphibians ),有尾目(Caudal ),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 ),,露富有粘性,皮有弹性,满不规则点状或斑块状,体色时常会根据外境的改f生变化。
大鲵研究报告
大鲵(又称华中大鲵)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两栖动物,分布于中国湖北、湖南等地的山区。
它是中国最大的两栖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有尾两栖动物之一。
大鲵的身体呈灰褐色,背部有一对黑斑和一条黑色的线条。
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
大鲵的皮肤呈现出水分蒸发慢的特点,可以在干燥的环境中保持水分。
它们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每年春天产卵。
近年来,大鲵的数量急剧减少,主要是因为栖息地的破碎化、干扰和捕捞行为的增加。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
评估,大鲵被列为濒危物种。
为了保护和研究大鲵,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研究人员对大鲵的生态习性、繁殖行为、栖息地需求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大鲵是一种典型的夜行性动物,主要在夜间活动。
在繁殖季节,雄性大鲵会发出特殊的叫声来吸引雌性。
由于大鲵具有较复杂的生活史策略,研究人员将继续深入研究其繁殖和生态需求,以制定更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此外,政府、科研机构和保护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大鲵的保护工作中。
他们建立了保护区,划定了核心保护区和生态廊道,限制了捕捞和栖息地的破坏。
同时,他们还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目前,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鲵的数量已经开始有所回升。
总的来说,大鲵的研究工作尚未完全深入,但各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未来,我们期待通过更多的研究和保护行动,为大鲵的生存和繁衍提供更好的环境。
中国大鲵研究现状与探讨刘懿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处于水生动物向陆生动物进化的过渡类两栖动物。
它在研究动物进化方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称为“活化石”,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人们对大鲵的研究历史较长,涉及到内容有形态学、生态学、胚胎学、人工养殖和繁殖等方面,现根据作者收集到的资料和多年的实践,综述了我国大鲵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作些粗浅探讨。
1.研究现状中国大鲵的研究,历史悠久,根据研究工作情况,可简单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古代至解放后的60年代,古籍中《山海经》、《史记》、《本草纲目》、《康熙字典》等记载大鲵内容有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用途等。
50-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百业待兴,中国大鲵的研究多以民间形式为主,小范围的室外观察和养殖是其主要形式。
第二阶段:从70年代开始至90年代中期,中国大鲵的研究细致也偏重于实验,由个体生态到繁殖生态,由野外观察到室内实验,由宏观到微观,特别是形态特征观察、系统解剖分析、生态生化、饲养和人工繁殖都取得了理想成绩。
大鲵皮肤光滑湿润,具有成对的疣瘤,体色变化大,又杂以较淡或浓的斑纹,皮肤厚度随体长增大而加厚。
表皮由里向外是生长层、过度层、角质层。
角质层中密布微血管,有益于水中皮肤呼吸。
表皮层中细胞层数分布不匀,故皮肤表面形成丘状突起。
皮肤腺是多细胞腺、粘液腺和颗粒腺,而颗粒腺随个体的发育而增大,皮肤腺分泌的混合物是一种色氨酸和芳香簇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1)。
大鲵头骨分为软骨脑颅和膜性硬颅两部分,软骨脑颅和膜性硬颅结合不紧密、易分离。
幼体舌弓一对,鳃弓四对,全为软骨;成体舌弓一对,鳃弓两对,第二对鳃弓骨化,其余为软骨。
脊椎分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但荐椎分化不明显,以荐助与腰带其位置呈不固定相连,代表了两栖类中较为原始的种类(2)。
大鲵咽、食道和胃之间已有分界。
口腔底壁的前方有不发达的舌;食管短而粗,粘膜上有纵行皱壁;胃呈纺锤形的长夹,肌层发达,喷门口很大;直肠特别粗大,长度达腹腔长度的一半。
中国大鲵基础生物学及其进化的研究一、综述大鲵又叫中国大鲵,是我们国家的特有物种,它们生活在水里,有着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美丽的外表。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大鲵的基础生物学及其进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个珍贵的物种。
大鲵的身体长得像一条鱼,但是它们其实是两栖动物,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爬行。
它们的皮肤很光滑,有很多颜色,有的甚至还有斑点和花纹,非常好看。
大鲵的食物主要是小昆虫、小鱼和其他小型的水生动物。
关于大鲵的进化历史,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理论。
有些认为大鲵是从古代的两栖动物演化而来的,而有些则认为它们是通过自然选择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样子。
无论是哪种理论,都说明了大鲵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物种,它们的进化历程非常漫长。
1. 中国大鲵的概述中国大鲵又叫娃娃鱼,是我们中国的特有物种。
它们生活在清澈的溪流和湖泊中,有着独特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大鲵的身体长而扁平,皮肤光滑湿润,有着鲜艳的颜色,像是穿着一件美丽的外衣。
它们的四肢强壮有力,适合在水中游动。
大鲵是两栖动物,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爬行。
它们的头部宽大,眼睛明亮看起来非常可爱。
大鲵的食物主要是小鱼、虾和昆虫等水生生物。
2. 中国大鲵的基础生物学研究现状中国大鲵也叫娃娃鱼,是我们国家的特有物种,它生活在清澈的溪流中,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动物。
然而关于它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却相对较少,这是我们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对中国大鲵的基础生物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它的生长发育、繁殖生态、食性习性等。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这种珍稀动物的认识,也为我们保护和利用它提供了科学依据。
但是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等待解答。
例如中国大鲵的生长速度为何如此之快?它的生命周期是多久?又如何实现繁殖?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我们理解这种生物的生存机制和保护策略至关重要。
尽管中国大鲵的基础生物学研究还有很多待深入的地方,但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大鲵养殖的发展趋势和大鲵人工繁殖技术大鲵市场开发前景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它可形成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型农业的龙头品种。
大鲵高附加值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等行业中可形成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经营,成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及竞争力的品牌。
这里,就给朋友们介绍一下养殖大鲵的发展趋势和大鲵人工繁殖新技术。
一、养殖大鲵的发展趋势分析:大鲵的自然繁殖率低,加之大量捕捉和环境破坏,致使大鲵物种面临濒危。
20世纪80年代国家立法,对重点野生水生动物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同时加大了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的研究力度。
20世纪70代年代至21世纪初,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取得突破。
目前我国大鲵资源虽有较大的回复,总量估计大约50 万尾左右,但面临生态环境建设和庞大的市场,供应仍十分奇缺,供需矛盾突出而尖锐,市场价格不断攀升,目前达到1500~2200元/kg。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大鲵作为商品目前仅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目前国内现在年产量不足5000公斤,苗种年产量不到30万尾。
大鲵繁殖率低,每组产苗不足300尾。
未来10年苗种年产量不会超过100万尾。
另外,东南亚和欧美各国没有大鲵资源,因此,这些国家就无法开发大鲵商品化养殖和苗种生产。
所以未来10年市场是求大于供。
大鲵商品化趋势已成定局,目前湖南省已经有7家酒店领取了经营利用许可证,可以售卖大鲵肉,其中长沙占5家。
据了解,目前湖南年繁殖大鲵幼体已达到6万至8万余尾。
其他省市正在积极的开展大鲵规模化养殖工作。
由于大鲵是国家二类保护野生动物,养殖需要办理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因而养殖竞争性小。
随着大鲵人工繁殖技术不断进步,已经突破了大鲵规模化繁殖的关键技术,即具备大规模商品化饲养大鲵所需苗种。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子二代和淘汰大鲵即可上市经营。
由于野生大鲵资源存量极少,濒临灭绝,因此,抓住资源锐减,尚未形成大鲵商品化养殖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巨大这一发展机遇,开发大鲵商品化养殖,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中国大鲵研究进展作者:侯进慧, 朱必才, 童玉玮, 李培青, 刘焕民, 王秀琴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州,221116刊名:四川动物英文刊名: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年,卷(期):2004,23(3)被引用次数:11次1.章克家.王小明大鲵,你还好吗 2001(03)2.Morescalchi A.Odiema G.Olmo E Karyological rela tionships between the Cryptobranchid salamanders 19773.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 19994.章克家.王小明.吴巍.王正寰.黄松大鲵保护生物学及其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物多样性 2002(03)5.王海文我国大鲵Megalobatrachusdavidiarus(Blan-chard)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的探讨[期刊论文]-现代渔业信息 2002(07)6.四川省生物研究所中国两栖动物系统检索 19777.叶昌嫒.费梁.胡淑琴中国珍稀及经济两栖动物 19938.唐鑫生.方德安.黄晓根安徽岭南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保护[期刊论文]-四川动物 2001(02)9.冯小荣大鲵胚胎发育的显微观察[期刊论文]-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1)10.冯小荣.邓凤姣.刘汀.肖汉兵.易清明.薛志刚大鲵胚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1997(04)11.彭克美.陈喜斌.冯悦平中国大鲵的形态观察和内脏解剖学研究[期刊论文]-湖北农业科学 199812.宋鸣涛.曹永汉中国大鲵研究近况[期刊论文]-四川动物 1999(01)13.黄华苑.孙艳香.姜国诚中国大鲵心脏及主动脉干的解剖学研究[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14.罗亚平.姜国诚.孙艳香.吴志浩.杨道科中国大鲵雌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2)15.张育辉.刘全宏.任耀辉.贾林芝中国大鲵卵母细胞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期刊论文]-动物学报 1999(01)16.刘鉴毅.肖汉兵.杨焱清.林锡芝大鲵成熟精、卵的形态学观察及受精卵孵化中的形态变化[期刊论文]-淡水渔业 1999(03)17.杨楚彬.罗凯坤.周海燕.周工健.刘筠.罗琛大鲵输卵管的基本组织结构及其发育变化[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3(01)18.罗亚平.姜国诚.孙艳香.黄华苑中国雄性大鲵生殖系统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19.周海燕.肖亚梅.罗凯坤.杨楚彬.刘筠大鲵精子的超微结构研究[期刊论文]-激光生物学报 2003(04)20.邓凤姣.肖汉兵.熊定荣.张睛川.刘汀.张锡元.易清明大鲵精子入卵过程的扫描电镜观察 1998(06)21.沈国民.辛泽华.乔志刚.徐存栓中国大鲵(An-driasdavidianus)二十四种组织器官的碱性磷酸酶(AKP)初步分析[期刊论文]-河南科学 2003(03)22.乔志刚.辛泽华.李吉学.沈国民.徐存栓中国大鲵消化系统13种器官的蛋白水解酶种类和活性分析[期刊论文]-动物学报 2003(04)23.马成仓.王子浩中国大鲵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研究Ⅰ组织分布 1996(03)24.马成仓.王子浩中国大鲵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研究Ⅱ动力学性质 1997(02)25.牛泽清大鲵血清蛋白的组份及其分子量的测定 2000(01)26.牛泽清大鲵血细胞发生的初步研究 2000(03)27.张育辉中国大鲵产卵前闭锁黄体的形成与血清中雌二醇浓度变化的关系 1998(01)28.赵尔宓.胡其雄中国有尾两栖动物的研究 198429.Zhu B.FengZ.QU A.GaoH, Zhang Y, SunD, Song W, Saura A The Karyotype of the caudate amphibian Andriadavidianus 2002(01)30.刘江东.黄晓.余其兴.周荣家.郭一清.刘利.张四明.邓怀.汪登强刺鳅性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确定证据1999(02)31.李树深两栖动物的染色体及其进化 1991(02)32.王德寿.吴天利.张耀光鱼类性别决定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3)33.Charnov E L.Bull J J When is sex environmentally de termined 197734.王世军.陈燃.黄正一.顾辉清.毛裕民浙江有尾两栖动物分类与演化的RAPD研究 1998(04)35.Peng ZHANG.Yue-Qin Chen.Yi-Fei Liu.Hui Zhou, Liang-Hu Qu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Andrias davidianus (Am phibia:Caudata) 200336.Murphy RW.JZ FU.Upton.TD Lema, EM Zhao Genetic variability among endangered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s, Andrias davidianus 200037.Paul Denny.Sally Swift.Nigel Brand.Nina Dabhade, Paul Barton, Alan Ashworth A conserved family ofgenes rdated to the testis determining genes SRY 199238.Masaru Matsuda.Yoshitaka Nagaharna.Ai Shinomiya.Tadashi Sato, Chika Matsssuda, Tohru Kobayashi, Craig E Morray, Naoki Shibata, Shuichi Asakawa, Nobuyoshi, Hiroshi Hori, Satoshi Mitsuru Sakaizumi DMY is a Y-specific DM-domain gene required for maledevdopment in the medaka fish 20021.期刊论文杨大同.Yang Datong我国的十种两栖动物-生物学通报2000,35(8)中国有280种左右两栖动物,分隶3目11科.介绍10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和部分习性及分布等.2.会议论文沈猷慧湖南省的无尾两栖动物19953.外文期刊Summers.K.Clough.ME The evolution of coloration and toxicity in the poison frog family(Dendrobatidae).The poison frogs (family Dendrobatidae) are terrestrial anuran amphibians displaying a wide range of coloration and toxicity. These frogs generally have been considered to be aposematic, but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test the predictions of this hypothesis. Here we use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test one prediction of the hypothesis of aposematism: that coloration will evolve in tandem with toxicity. Recently, we developed a phylogenetic hypothesis of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among representative species of poison frogs, using sequences from three regions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our analysis, we use that DNA-based phylogen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dependent contrast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oration and toxicity in the poison frog family (Dendrobatidae). Information on the toxicity of different species was obtained from the literature. Two different measures of the brightness and extent of coloration were used. (i) Twenty-four human observers were asked to rank different photos of each different species in the analysis in terms of contrast to a leaf-littered background. (ii) Color photos of each species were scanned into a computer and a computer program was used to obtain a measure of the contrast of the colors of each species relative to a leaf-littered background.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he resul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two different models of character evolution: gradual change, with branch lengths proportional to the amount of genetic change, and punctuational change, with all change being associated with speciation events. Comparative analysis using either method or model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toxicity and coloration across this family.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that coloration in this group is aposematic.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关键类群,阐释该类群的起源演化过程与系统发育关系,是我们了解陆生四足动物(tetrapod)早期演化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