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角度解析数字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浅探贝尔格音乐创作中的数字隐喻摘要:在现代派音乐家中,贝尔格是非常感性的一位,在他的作品里我们总是能看到超出音乐之外的象征意义。
以贝尔格音乐中数字等象征意义为着眼点,探讨贝尔格音乐创作的奥秘,可以阐述贝尔格这种音乐创作特点形成的社会及个人原因。
关键词:贝尔格;音乐创作;象征意义;数字隐喻20世纪现代派音乐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乐派是以勋伯格(Aronld Schoenberg)和他的两个学生韦伯恩(Anton von Webem)和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为代表的“新维也纳乐派”。
他们的作品大多属于表现主义音乐的范畴,具有强烈的不协和效果和独特的表现力。
贝尔格追随着老师的创作道路,其早期作品的音乐语言属于无调性音乐创作,后期转向十二音技法创作。
贝尔格现在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不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自己的前几部作品也没有编号,然而其完整作品几乎都堪称杰作,两部歌剧也在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超出音乐之外的神秘的象征意义,然而,由于贝尔格的早逝,他的大部分遗作及手稿都被其遗孀海伦娜固守,不为外人所知,给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直至海伦娜1976年去世,大量有关贝尔格的手稿及其第一手材料才逐渐为后世所知.为贝尔格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丰富的资料和广阔的前景。
美国作曲家、音乐学家乔治•波尔是一位研究贝尔格的专家,他不仅潜心研究了贝尔格的两部歌剧,还于1977年从贝尔格有关《抒情组曲》的手稿中,发现了贝尔格和汉娜•福克斯一罗贝廷Hanna Fucks—Robettin)的秘密恋情以及作曲家本人对数字象征的酷爱。
这个发现揭开了围绕贝尔格音乐创作的很多谜团,后来的研究者从这个角度发现了贝尔格音乐创作中对数字隐喻的喜爱以及贝尔格无法言明的情感体验。
所渭数字象征是指人们人为地将数字符号的表层结构赋予了与数字符号本身毫无关系的种种意义。
数字象征手法在以往作曲家的作品中用得并不多,但是有些作曲家为了表现自己特殊的可能也是不可言语的感情,常在自己的创作中加入部分“秘密标题”的成分,如巴托克的《第三弦乐四重奏》,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弦乐四重奏》中对象征手法的应用等。
最新丹东解3d太湖谜语《最新丹东解 3D 太湖谜语》在彩票的世界里,3D 太湖谜语一直备受彩民们的关注。
丹东地区对于 3D 太湖谜语的解读,更是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 3D 太湖谜语。
它是一种通过隐晦、隐喻的语言来暗示数字组合的谜面。
这些谜面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象征和隐喻,需要彩民们运用智慧和经验去破解。
丹东的解迷者们在面对太湖谜语时,通常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他们会仔细研究谜面中的每一个词汇、每一种意象,试图从中找到与数字相关的线索。
比如,“一只鸟”可能会被解读为数字 1 或者与鸟相关的数字组合;“三棵树”也许就暗示着数字 3 。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3D 太湖谜语的解读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和准确的答案。
它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个人理解和想象的猜测。
有时候,同一个谜面在不同的解迷者眼中,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数字组合。
在丹东,有一些资深的彩民形成了自己的解迷团队。
他们会在一起交流心得,分享对谜面的看法。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解读就一定能够命中最终的开奖结果。
毕竟,彩票的开奖是完全随机的,不存在任何可以预测的规律。
有些人为了破解太湖谜语,甚至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历史数据,试图从中找出某种模式或者规律。
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往往是徒劳的。
因为每次的谜面都是独立的,与之前的谜面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且,参与彩票游戏应该是基于娱乐的目的,而不是一种获取财富的可靠方式。
我们不能过度投入资金,更不能沉迷其中,以免给自己的经济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在丹东的街头巷尾,关于3D 太湖谜语的讨论总是热烈而充满激情。
但大家在参与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和清醒的头脑。
不要被所谓的“专家解读”或者“内部消息”所迷惑,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总的来说,最新丹东解 3D 太湖谜语虽然吸引了众多彩民的关注和参与,但我们要始终牢记,彩票是一种随机的游戏,没有绝对的技巧和方法可以保证中奖。
享受其中的乐趣,理性对待,才是最重要的。
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数字符号隐喻
赵谦
【期刊名称】《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10)004
【摘要】米兰·昆德拉是当代世界文坛的主流作家之一,他用最擅长的复调技巧将政治、哲学、性爱、流亡、回归等主题融入到了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独有的昆氏小说创作特色。
在昆德拉的小说中,存在着很多的数字符号意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7和20。
解读小说中的数字符号隐喻不仅能加深我们对昆德拉作品内涵的理解,也能为分析其小说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赵谦
【作者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外语系,安徽芜湖24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米兰·昆德拉小说中“悖论”现象的哲学隐喻 [J], 赵谦
2.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创伤叙事策略探微 [J], 赵谦
3.米兰· 昆德拉小说中的创伤叙事 [J], 赵谦
4.米兰·昆德拉小说中身体叙事的隐喻意义 [J], 赵谦
5.米兰·昆德拉小说中颜色词的隐喻意义 [J], 赵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新词“XX哒”的概念隐喻分析-汉语言文学网络新词“XX哒”的概念隐喻分析石艳摘要:网络新词“XX哒”主要是受日系“萌文化”的影响而走红,并迅速成为当下网友热捧的一种万能表达方式。
从隐喻映射的角度来看,“XX哒”的语义经历了一个泛化的过程,这跟大众认知途径和认知心理的不断变化是分不开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XX哒”满足了人们的求新求异心理和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XX哒” 隐喻认知网络新词一、“XX哒”的来源及发展林伦伦(2012)指出:“网络新词是指由一定的网络用户群体在BBS、QQ、聊天室等网络虚拟空间创造或大量使用的鲜活特色的语言。
”而当下盛行的各种“XX哒”正是典型的网络新词。
据百度百科的搜索可知,“XX哒”这一表现形式最先源于“么么哒”这一用法,且“么么哒”原先在中国指的是一款软件应用,是杭州鸿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于2013年6月4号上线的继屏客来电秀之后的又一款重量级手机应用。
因受到日系“萌文化”的影响迅速地演变成为网络词汇。
新兴网络词汇的“么么哒”,是“mu a”的谐音,是大人亲小孩的时候夸张的声音,通常作为人名的后缀,表示对一个人的钟情与喜爱,一般是对女性的称呼,常用于对偶像的亲昵称呼,如“某某,么么哒”,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卖萌的语气词。
随后,2010年爆红的网络用语“萌”顺势也加入了这一队伍。
2014年2月12日豆瓣小组一位网友发帖,标题就是:“今天出来没吃药,感觉整个人都萌萌哒。
”接着,2014年4月17日百度贴吧一位网友在百度剑网3吧发帖表示,VIP要是能被喷没了,自己就直播生吞仓鼠。
然而仅仅一天,剑网3制作人郭炜炜就在新浪微博宣布取消VIP服务,这位贴吧网友只落得生吞仓鼠的命。
该网友在贴吧发帖:“今天吃了仓鼠,感觉整个人萌萌哒,萌萌哒。
”表示自己不得不要兑现惩罚了,在那里卖萌。
可见,“萌萌哒”起始于豆瓣小组,是“该吃药了”的含义,即医治“中二病”之意,后由于新堂爱的GIF图片而流行起来。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浅析《最蓝的眼睛》陈曦 长春工业大学姜春梅 长春工业大学摘 要:隐喻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
以1980年Lakoff和johnson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巨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转折点,对隐喻认知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概念隐喻理论,开启了隐喻认知研究的新纪元。
本文以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为例,通过实体隐喻的使用,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实体隐喻表现为:佩科拉等人物喻指社会制度,洋娃娃等物体表达了情感代表了价值观,象征着禁锢思想的精神监狱。
关键词:概念隐喻;实体隐喻;《最蓝的眼睛》作者简介:陈曦(1994.1-),女,辽宁沈阳人,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姜春梅,女,吉林省白城人,长春工业大学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120-01一.莫里森及其作品简介托尼.莫里森,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
《最蓝的眼睛》为莫里森的处女作。
在这本小说中描写的是12岁的贫困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悲惨的一生。
在父母的粗暴冷漠,同学的挖苦奚落,老师的忽视和周围人的鄙视中成长的佩科拉,将一切的不幸归结于没有一双迷人的蓝眼睛。
她梦想拥有一双和白人一样的蓝眼睛,这样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求之未得,这一切使她精神失常陷入疯狂。
作者通过对佩科拉悲惨命运的描述,揭示了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的腐蚀,畸形的审美标准给黑人带来的毁灭性的伤害。
唤起黑人民族尊重祖先,增加民族的自豪感,告诉黑人民族只有坚持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才能生存下去。
二.文中概念隐喻的介绍这篇小说通过运用实体隐喻,使人物形象和情节充满了文学色彩,更加耐人寻味,深化了主题意义。
概念隐喻是有两个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标域以及一个映射构成。
寓意深刻的数字寓意深刻的数字介绍数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极具魔力的文字,是人类揭示宇宙奥秘、追求至真至美的辅助工具。
它不像其他文字一样,只能表达单一的意思,而是形象而复杂的,对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种数字的寓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改进,乃至一个社会的重大变化。
一号代表的是开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具有创造力。
它象征着一个新的开始,是一种新的希望和新的期望。
二号被视为一种统一和协调,表达了多元性和互助性,可以使人们团结一致,达到共同的目标。
三号象征着完美、发展和繁荣,是古老传统中至上的数字。
它代表着有奠定基础,完成建立,成就伟大的理论和愿景。
四号代表着安全、和谐和秩序,它暗示四面八方、四向八路,象征着完整的宇宙。
五号象征着更新,它代表了变革、创新和不断探索的勇气,引导人们走向一个全新的世界。
六号是克服屈辱和抗争的意义,象征着自由的精神,暗示人们应该勇敢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七号代表着科学、技术、和谐,也蕴含着信心和安定的意义,它暗示人们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抗拒各种冲击,以建立更加稳定的生活。
八号象征着持久的力量,象征着无尽的深度,它暗示人们应该勇敢的生活,只有坚持和毅力,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九号代表着完美,象征最高的至上,可以让人超越自我,超越常规,以达到最高目标。
十号象征着归零,是一个新的开始,暗示人们要勇敢的生活,不断前行,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以上是有关数字寓意深刻介绍的简单介绍,数字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我们的目标,在我们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数字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自己的愿景。
我们可以从数字获取灵感,激发我们内心的力量,促使我们坚韧不拔、持续前行、实现自己的梦想,完成自己真正的价值。
对数字21的解读
数字21在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以下是对数字21的一些解读:
1.数学上,21是一个奇数,是3和7的乘积。
它是第二个复合数(有其他因数
的非素数),其因数有1、3、7和21。
2.在塔罗牌中,21代表“世界”或“宇宙”,象征着完成、成功和满足。
这张牌通常
表示一个周期的结束和新开始的预兆。
3.在中国文化中,21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
因为它的发音与“爱你一心一
意”相似,所以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意。
4.在美国文化中,21岁是成年的标志,意味着可以合法饮酒、投票和参与其他
成年人的活动。
5.在天文学中,21是一个星座的编号,如21号星云、21号彗星等。
6.在计算机科学中,21是一个二进制数,等于十进制的33。
7.在音乐中,21代表一个音阶上的第21个音符,即高音C。
8.在体育比赛中,21分通常是一场胜利所需的最低分数,如篮球比赛中的21
分制。
9.在电影中,21可能是一个评分,如IMDb上的21分(满分为10分)。
10.在日期中,21代表一个月的第21天,如1月21日。
四个数字分析数字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对于数字的分析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字。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四个数字,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数字1。
数字1代表着独立、独特和首要。
在数学中,1是最小的正整数,也是唯一一个整除于任何正整数的数。
在日常生活中,1代表着始于何方、最初的一切。
比如,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往往被称为“一把手”,意味着他们是团队中的第一人,负责领导并决策事务。
因此,1作为一个数字,在各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数字3。
数字3代表着完整、和谐和团结。
在宗教信仰中,3经常被视为具有神圣意义的数字。
比如,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伊斯兰教中的三个月斋戒,都体现了3的特殊含义。
在自然界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许多有关平衡和稳定的数学原理的基础。
因此,3作为一个数字,代表着和谐和平衡之美。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数字7。
数字7被认为是幸运数字,在很多文化中都有积极的象征意义。
在基督教中,上帝创造世界用了7天的时间;在中国文化中,七代之内为同宗,七夕情人节等等,都体现了7的特殊意义。
此外,在数学上,7也是一个质数,具有独特的数学性质。
因此,7代表着幸运、完整和神圣。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数字10。
数字10是我们十进制计数系统中的基础数字,代表着完整和较大的量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十进制系统来计算和记录数字,这得益于10的便于计算的特性。
此外,在度量衡中,我们也常常使用10作为转换单位的基准。
因此,10代表着完整、便捷和普适性。
综上所述,四个数字分别代表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1代表首要和独立、3代表和谐和团结、7代表幸运和神圣、10代表完整和普适性。
通过对这四个数字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数字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数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重视数字的力量,运用数字的智慧,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本文從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标签: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一、形式与功能自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创立之后,形式主义语言学便成为语言学中占主流地位的流派。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天赋论,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具有的一种生物属性,一旦接触了适当的语言事实就有一套语法演化出来。
而功能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系统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发生、发展的,因此,语言现象的解释必须到语言的功能中寻找。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根本区别可以归结为对有机体之间的语言现象的强调,即强调人的谈话总是在相互之间进行这一现象,而非仅仅强调人能说话这一机体内的能力。
因此,这一取向决定了两者研究中心的差异。
功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社会、认知、语用、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代表进行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全新的导向。
它主要包括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这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
认知语法主要用“象征单位”和“识解”分析语言的各个单位,从语素到句子。
传统上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应用最广的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学语言现象。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和隐喻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过程。
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结构。
二、隐喻的认知分析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它已经渗透到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隐喻表达在词的层面上包括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等等。
隐喻思维在语言学功能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隐喻的意义理解(语义和语用)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多义词的意义理解和新词的创造上。
从隐喻角度解析数字
摘要:数字除了作为数学符号具有计算功能之外,同时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社会文化历史意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试图从隐喻的视角来看待数字,以分析其所富含的生动的隐喻意义。
关键词:数字隐喻;网络用语;文化偏好
在日常生活中,数字随处可见,人们用数字进行数学计算、衡量4rr种物品的数量和价值以及进行排序和名次等。
因此,数字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数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正如Hurford(1987;5)在Language and Number一书中写的那样,“一般说来,数字明显是神秘的、不规则的语言,因为它们所表示的那些数目,并不像其他语言表示人、位置、事物、行为、状况和性质这样实际存在的东西。
”“数字系统以清晰的方式与语言充分融合在一起,并根植于其中。
”因此,数字不仅是用来表示数量、顺序、范围大小等概念的计算符号,同时富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还是一种文化语言和认知手段,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之中,赋予语言生动的隐喻意义。
这就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数字认识客观世界和生活成为可能。
本文试图研究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数字隐喻。
一、隐喻与数字隐喻
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隐喻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得到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的研究理论。
但传统的语言学仅将隐喻视作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
1980年,美国学者Lakoff 和Johnson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之后,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隐喻不再被狭义地从修辞角度理解,仅仅是用一个事物的名称来表征另一个事物,而是上升到了认知的层面,认为隐喻不只属于纯语言的范畴,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
”(Lakoff,1980:1)
数字本身可以表达数量概念,用来计算和表示顺序,精确严谨,给人们以具体的概念。
但数字有时并不表示数目概念,而是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表示某种引申的意思。
正如美国语言哲学家John Seaxle(1979;77)所说,“隐喻意义不是字面意义,而是说话者的表述意义。
”因此要理解隐喻,首先要区分开词或句子的字面意义和说话人的意义,而隐喻意义往往就是指说话人的表述意义。
当数字用来表示数量、顺序等确定的数目概念时,实际上就是Settle所指的字面意义,而当数字被赋予不同的联想意义,表达某种引申意义时,指的就是表述意义。
即隐喻意义。
二、数字隐喻的认知分析
隐喻的认知分析实质上是隐喻相似性的解读。
隐喻的相似性其实就是指始源
域与目标域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而这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并非指两者整体上的相似,而是指两者在某一面或某一点上的相似。
王文斌(2007:298)认为施喻者往往是突显了两个事物中的某一外在特征或内在特性,寻求彼此的相似性。
数字最原始的功能就是用来计算,表示事物的数量和排列的顺序。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认识的加深,数字并不只表示具体的概念,而是蕴含着隐喻意义,广泛应用于成语、口语、谚语、政治用语和网络用语等诸多方面,通过数字隐喻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中喻意不同。
因此隐喻的数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认知过程。
1.历史典故
生活中的许多数字隐喻都源于历史典故,但这其中的数字已失去其原来的意思,而是富有隐喻意义,其隐喻意义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典故。
“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孟母三迁”等都出自于中国的历史典故。
但是其中的“三”并非确切的三个或三次,而是从中抽象出来,给人以引申意义。
“桃园三结义”不再只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那段佳话,更是人们向往的那种兄弟义气。
同样,“三顾茅庐”和“孟母三迁”也具有隐喻意义,分别喻指真,心诚意地一再邀请和父母为了子女健康成长的那份苦心。
“五十步笑百步”(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
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千里眼”(目光敏锐、看得极远)、“九牛一毛”(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等许多带有数字的表达方式都是来自于历史典故,而这些历史典故已为人所熟知,因此当人们见到诸如此类的表达时,能够体会到其隐喻意义,而非单纯地把它们当作历史典故。
2.政治用语
政治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认识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和关注国家政治。
而数字隐喻在政治中也不足为奇。
我们常说的“一把手”、“二把手”并不是数字所表示的第一个、第二个的概念,而是指一个地区或单位、机关等的最主要或次要的负责人。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也不是指具体的两只手,而是中国政治中的特色词汇,喻意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这是确切的数字概念。
但是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都是具有隐喻意义的中国文化特色的数字表达。
人们对这些政治中的数字隐喻耳熟能详,既体现了中国特色文化又言简意赅,生动明了,给人以深刻印象。
3.网络用语
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语言也势必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数字隐喻在网络用语中极为普遍。
“二”本来只是普通的数字,但在网络上进而在生活中发现人们用它来形容人,常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随着网络的流行,当再次听见用“二”描述人时,首先人们就会联想到其隐喻意义,这样一种生动的形象便会映入脑海。
“小三”则更不陌生,它是人们对破坏别人家庭的人及介入别人恋情的人的称呼,他们的做法由于违背道
德,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进而“小三”成了这类人的贬称。
一提到“小三”,那种不好的形象便会呈现在眼前,让人咬牙切齿。
网络中的数字隐喻更为常见的是运用数字的谐音,所谓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以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
这种谐音其实是通过发现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发音上的相似点,经过施喻者的联想,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
“1314”(一生一世)、“9494”(就是就是)、“886”(拜拜喽)等涌现出的一大批数字语言都已失去其原始意义,而其联想意义即隐喻意义却以简单的形式和生动形象的喻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4.文化偏好
王文斌(2007)认为词的隐喻性词义有时也具有独特的个性,这是因为隐喻性词义往往又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难以摆脱特定文化的束缚。
比如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对“6”、“8”和“10”情有独钟,因为它们的隐喻意义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6”表示顺利,因而有“六六大顺”、“六十大寿”等说法。
“8”则表示发财。
“10”喻意十全十美。
而“4”却遭到人们的厌恶,因为它象征死亡,被看作是不吉利的。
自古以来,这些数字就由于人们的偏爱和厌恶而被赋予不同的隐喻内涵,并延续至今。
结语
本文的研究表明,数字除了作为数学符号具有计算功能之外,同时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社会文化历5P_意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数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数字在多数情况下表达的并不是字面意思,而是富有生动形象的隐喻意义,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隐喻更形象直观地认识客观世界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