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功能减退症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2
垂体功能减退诊断标准
垂体功能减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临床表现方面,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女性闭经、男性阳痿、性欲减退、乏力、食欲不振、怕冷、头昏、面色苍白、皮肤干燥、毛发脱落等垂体靶器官功能低下的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与垂体分泌的激素减少有关,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可以通过检测垂体分泌的激素水平来诊断垂体功能减退症。
例如,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及肾上腺的清晨8时皮质醇水平低下,但垂体相应的促激素水平在正常或低水平,这可能表明原发性的靶腺体功能低下。
此外,胰岛素激发试验后生长激素峰值低于3微克每升,TRH兴奋试验后TSH无反应等特点,也是原发性垂体功能减退症的常见表现。
对于垂体性甲减,TSH降低,T3、T4降低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影像学检查方面,可以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来观察垂体的形态和结构,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垂体病变。
垂体瘤是导致垂体功能减退症的常见原因之一,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垂体瘤的存在和大小。
综上所述,垂体功能减退症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是否存在垂体功能减退症,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内分泌科成人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疾病诊疗精要垂体是十分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由腺垂体(垂体前叶)和神经垂体(垂体后叶)组成,其中腺垂体占80%o腺垂体有5种功能细胞类型,主要合成和分泌6种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素(TSH).生长激素(GH),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两者合称为促性腺激素,GnH)以及泌乳素(PRL),对机体生长发育、生殖、能量代谢和应激等多种生命现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是指各种病因损伤下丘脑、下丘脑一垂体通路、垂体而导致一种或多种腺垂体激素分泌不足所致的临床综合征,1914年由SinImondS首先报道,故成人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又称为西蒙病(Simmonds-disease)o生育期妇女因围生期腺垂体缺血坏死所致的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称为希恩综合征(Sheehan-Syndrome)。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流行病学研究甚少,西方国家患病率为(29~45.5)/100000,无性别差异,其中约50%的患者有3种或以上腺垂体激素缺乏。
我国的患病率不详。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可以原发于垂体疾病,亦可继发于下丘脑垂体柄病变。
由垂体本身病变引起的称为原发性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由下丘脑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垂体门脉系统障碍引起者称继发性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依据其腺垂体激素分泌缺陷的种类可分为全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全部腺垂体激素缺乏)、部分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多种腺垂体激素缺乏)和单一(孤立)腺垂体激素缺乏症(指单一腺垂体激素缺乏)。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容易误诊,但补充所缺乏的激素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病因有先天性垂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及获得性垂体或下丘脑病变,包括垂体瘤和鞍旁肿瘤、垂体缺血坏死、浸润性病变、感染、颅脑损伤、鞍区手术和放射治疗、垂体卒中、垂体自身免疫性损害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下丘脑病变等。
1.先天性腺垂体发育不全垂体的胚胎发育受多种转录因子的调控,包括HESXi、LHXi、LHX3、PROPl和POUIFl(既往称PlTl)等,这些因子的突变可导致垂体发育不全而引起腺垂体功能低下,并可伴有垂体形态异常和特殊的临床表现。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诊断标准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功能低下)是指垂体前叶分泌的激素水平降低,导致相关器官功能异常的病理状态。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诊断标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症状:患者出现与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相关的临床症状,如乏力、体力下降、体重减轻、性功能减退、月经异常等。
2. 化验检查:血液中各种激素水平的检测,如促甲状腺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性腺激素(FSH、LH)等。
激素水平的下降可以作为诊断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
依据。
3. 基础CT或MRI检查:对垂体的形态和大小进行评估,是
否存在垂体肿瘤或垂体瘤的压迫等。
4. 促激素刺激试验:通过给予特定激素来刺激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观察血液中激素水平的变化。
常用的促激素刺激试验包括胰岛素耐量试验(ITT)、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刺激试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试验等。
根据以上的临床症状、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促激素刺激试验的结果,可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并进一步明确诊断类型。
诊断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判断。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的护理腺垂体功能减退症(hypopituitaris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或多种腺垂体激素分泌减少或缺乏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因垂体病变所致的腺垂体激素分泌减少,称原发性腺垂体功能低下;因下丘脑病变,使下丘脑促腺垂体激素的释放激素(或因子)的分泌受到阻碍或下丘脑-垂体间的联系(垂体门脉系)中断,下丘脑的促腺垂体激素的释放激素不能到达腺垂体,致腺垂体细胞因得不到兴奋而功能减退,称继发性腺垂体功能低下。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临床症状变化较大,可长期延误诊断,但补充所缺乏的激素治疗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 病因任何引起腺垂体或下丘脑病变的因素,均可引起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发生。
(1) 垂体瘤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如嫌色细胞瘤、颅咽管瘤等,也可以是转移癌。
腺瘤增大可压迫正常腺体组织,使其功能减退、或功能亢进和减退合并存在。
(2) 下丘脑病变如下丘脑肿瘤、炎症及淋巴瘤、白血病等,可直接破坏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使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3) 垂体缺血性坏死妊娠期腺垂体增生肥大、血供丰富,围生期发生大出血、休克、血栓形成,使腺垂体大部分缺血坏死和纤维化,称希恩综合征(sheehan综合征);糖尿病血管病变使垂体供血障碍,也可导致垂体缺血性坏死。
(4) 感染和炎症巨细胞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真菌等感染引起的脑炎、脑膜炎及流行性出血热、梅毒、疟疾等,均可损伤下丘脑和垂体。
(5) 先天遗传性腺垂体激素合成障碍可有基因遗传缺陷,如垂体先天发育缺陷、胼胝体及前联合发生异常、漏斗部缺失;转录因子突变可见于特发性垂体单一或多激素缺乏症。
(6) 其他手术、放疗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突然停用,可引起医源性腺垂体功能低下;严重头部创伤,可损毁垂体柄和垂体门静脉血液供应;自体免疫性垂体炎、空泡蝶鞍、海绵窦处颈内动脉瘤等,也可引起腺垂体受损。
2. 发病机制妊娠期由于胎盘泌乳素、雌激素的刺激,垂体分泌较多的泌乳素,垂体明显增生肥大、体积较孕前增大2~3倍,增生肥大的垂体受到骨性限制,在急性缺血肿胀时极易损伤,加上垂体门脉血管无交叉重叠,缺血时不易建立侧支循环,影响垂体的血供、破坏下丘脑神经内分泌中枢及垂体柄的完整性,发生腺垂体功能减退。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是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又称为轴性垂体功能减退症(Axis Hypopituitarism),是指垂体腺前叶功能受损,导致垂体前叶激素分泌不足的一种疾病。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垂体腺瘤、脑部手术、缺血性坏死、特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等。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包括生长发育迟滞、性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减退以及体液平衡失调等问题。
其中,性腺功能减退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在男性表现为阳萎、性欲低下、精子数量减少等,女性表现为闭经、不孕等。
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为疲倦乏力、皮肤干燥、体重增加、便秘等。
肾上腺功能减退表现为乏力、低血压、低血糖等。
体液平衡失调可能导致多尿、多渴、多食等症状。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垂体前叶激素水平检测。
一般会进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以及生长激素等检测,以确定激素水平是否减少。
此外,还可以进行功能性试验,如胰岛素耐量试验、睾酮曲线试验等,来评估垂体前叶功能的减退程度。
治疗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的主要方法是激素替代疗法,即补充缺乏的激素。
根据患者的病情,可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以及生长激素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可以通过定期检查激素水平来评估治疗的效果,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除了激素替代疗法外,还应注意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适度锻炼等。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避免感染、保持情绪稳定等,以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
总的来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是一种激素分泌不足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
激素替代疗法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患者还应注意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了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垂体功能减退症
垂体功能减退症(hypopituitarism)是指垂体前叶或下丘脑-垂
体轴功能减退所导致的一组内分泌障碍的综合症。
垂体前叶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
性腺激素(FSH、LH)、生长激素(GH)和催乳素等激素。
垂体功能减退症的病因有多种可能,包括垂体腺瘤、垂体炎症、颅脑外伤、颅内放疗、颅内手术等。
垂体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因受累激素不同而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月经异常、停经、脱发、胃肠功能减退等。
儿童患者常因生长激素缺乏而出现生长迟缓。
诊断垂体功能减退症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常用的检查项目包括垂体激素的测定、脑部MRI等。
治疗垂体功能减退症的目标是补充受影响的激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激素替代治疗和手术治疗。
激素替代治疗是根据患者受累的激素种类和程度,给予相应的激素替代剂,例如给予地塞米松替代ACTH、甲状腺素替代TSH、雌激素和孕激素替代FSH、LH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垂
体瘤等可手术切除的病因。
预后取决于病因、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及时性。
对于因垂体瘤等潜在病因引起的垂体功能减退症,如能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患者的预后较好。
总之,垂体功能减退症是一组内分泌障碍的综合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需要综合考量激素替代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并针对潜在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健康教育(一)疾病概述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是指腺垂体激素分泌过少,可以是单种激素减少,也可为多种垂体激素同时缺乏。
(二)健康教育1预防意外的发生(1)创造安静的环境,以利于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
(2)不宜过度劳累和激烈的运动。
(3)渐进性的改变体位,以免血压变化发生意外。
(4)入厕或活动时,给予协助,避免摔倒。
2.预防感染(1)摄取足够的营养,以增进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
(2)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3)注意皮肤的清洁,避免皮肤过度干燥或抓伤。
(4)避免和呼吸道感染的人接触。
3.维持适当体温患者体温低、而且基础代谢率也差,所以应协助患者保暖以维持适当的体温。
(1)冬季穿毛线袜、戴手套,避免皮肤冻伤。
(2)鼓励进食高热量食物以提高热量。
4.给予精神支持(1)给予患者爱心与关心。
(2)应体谅患者的动作缓慢,避免轻视或不耐烦的表情。
(3)给予患者发问及倾诉的机会和时间。
(4)鼓励家属积极配合、给予支持。
5.预防昏睡当患者有持续无力、低血压、低血糖现象时,是发生昏睡的先兆,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低血糖、低血压的症状并维持呼吸道通畅。
6.康复指导(1)指导患者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压力过重或情绪激动。
(2)避免发生感染。
(3)认识服用的药物种类、剂量及不良反应,并按时按量服用。
(4)告知患者任意停用药物的危险性,且避免任意增减剂量。
(5)遇有感染、发热、压力增加造成身体不适时,应赶快就医。
(6)避免长途旅行,若必须长途旅行在外,应携带足够的药物。
(7)外出应随时携带识别卡,以备发生意外时可紧急对症治疗。
(8)过马路时要小心车辆,避免因动作缓慢而发生意外。
(9)冬季应添加衣物,注意保暖。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护理常规一、概述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系腺垂体分泌激素减少所致临床综合征。
多见于女性,与产后大出血所致垂体缺血坏死有关,男性成人多由垂体腺瘤引起。
[临床表现] 多种多样,取决于激素受累程度及种类。
[特殊检查] 性腺功能测定,甲状腺功能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测定,腺垂体激素测定,垂体储备功能测定,X线、CT、NRI 了解病变部位、大小、性质及其对邻近组织的侵犯程度。
4、治疗要点多采用靶腺激素替代治疗;垂体瘤手术切除、化疗或放疗等。
二、护理诊断1、焦虑与性功能障碍有关2、活动无耐力与肾上腺皮质、甲状腺功能低下有关3、体温过低与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有关4、社交障碍与嗜睡、淡漠、身体外观改变有关5、潜在并发症垂体危象三、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精神状态。
警惕垂体危象发生的可能。
若出现体温过高或过低、脉搏及呼吸异常、意识模糊、血压下降示病情危重,须尽快处理。
2、营养支持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
适量增加粗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或全麦制品,促进胃肠蠕动。
每日摄入足够的水分,约 2000~3000ml,保证大便通畅。
若出现便秘,使用缓泻剂、开塞露等。
3、用药护理教会病人认识所服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过量易致欣快感、失眠;服甲状腺激素注意心率、心律、体温、体重变化等。
嘱咐病人遵医嘱按时按量长期服用,不得任意增减药物剂量和停药。
4、环境与休息病人大多有贫血、消瘦、低血糖、低体温、低血压等现象。
冬天适当保暖,宜采用加穿衣服、包裹毛毯、睡眠时加盖被子等方法。
外出时戴手套,以免四肢暴露在冷空气中。
用热水袋保暖时防止烫伤。
充足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卧床病人注意更换体位,预防压疮。
5、并发症垂体危象的预防与护理(1)避免诱因:如感染、失水、饥饿、寒冷、外伤、手术等。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变化,注意低血糖、低血压、低体温等情况。
评估病人神经系统体征及瞳孔大小、对光反射。
垂体功能减退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垂体功能减退是指垂体前叶或后叶分泌激素的减少或停止,造成身体内分泌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
垂体功能减退严重影响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性腺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多个方面,严重者可能对生命安全产生危害。
及早发现并诊断垂体功能减退至关重要。
一、患者病史1. 记录患者的疾病史,尤其是与垂体相关的疾病史,如垂体腺瘤、手术史、放疗史等。
2. 了解患者的药物史,是否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如皮质类固醇等。
3. 记录家族史,是否有垂体功能减退的家族史。
4. 观察患者近期的症状,如乏力、体重减轻、食欲减退、性功能低下、月经不调等。
二、体格检查1. 观察患者的身高、体重、体型等变化。
2. 观察患者的皮肤是否干燥、脱屑。
3. 检查患者的血压,是否有低血压的表现。
4. 检查患者的性征是否出现异常,如性腺发育不良、乳房发育异常等。
5. 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是否出现异常行为,如倦怠、抑郁等。
6. 进行视力检查,排除视神经受压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1. 进行激素水平的检测,如垂体前叶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垂体后叶激素(抗利尿激素)等。
2. 血常规、尿常规检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
3. 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了解甲状腺功能是否受损。
4. 进行垂体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确定垂体是否存在肿瘤、损伤等。
四、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根据以下标准诊断垂体功能减退:1. 临床症状明显,如乏力、体重减轻、性功能低下等。
2. 实验室检查显示垂体前叶或后叶激素水平下降。
3. 影像学检查显示垂体存在损伤、肿瘤等病变。
4.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垂体功能减退,如颅内压增高、颅脑外伤等。
诊断垂体功能减退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及早发现并治疗垂体功能减退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患有垂体功能减退,患者应积极接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以恢复身体的内分泌平衡,提高生活质量。
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的病理病因,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病因
1、垂体前叶缺血性坏死产后垂体坏死引起者称为席汉氏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也可发生垂体缺血性梗死。
2、垂体及下丘脑肿瘤。
3、垂体浸润性疾病白血病、结节病等。
4、自身免疫性垂体炎。
5、其他放射治疗及化疗;垂体切除;垂体的脓肿、结核、脑炎、颅底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空蝶鞍综合征(罕见)。
6、特发性多为单一激素缺乏。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病因,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第1 页。
垂体功能减退症
垂体功能减退症是指由于多种病因累积作用使垂体激素分泌较少,可以是单个激素减少(如:生长激素、催乳素缺乏)或多种激素(如: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缺少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本病的特点是:临床症状变化大,可长期延误诊断。
但补充缺乏的激素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病因和发病机理】
一、垂体瘤功能性垂体瘤
为成人最常见的病因。
垂体瘤可分为:
无功能性垂体瘤
随着垂体腺瘤的增大,压迫正常垂体组织,最终使垂体功能减退。
二、下丘脑病变
肿瘤、炎症、侵润性病变、肉芽肿等病因可直接破坏下丘脑的神经分泌,使丘脑细胞激素分泌减少,最终导致腺垂体分泌的各种促靶腺激素(如生长激素、催乳素等)减少。
三、垂体缺血性坏死
妇女在妊娠期时腺垂体增生肥大,血供丰富。
若围产期由于前置胎盘将、胎盘早剥或子宫收缩无力引起产后大出血、休克、血栓形成,可导致垂体大部分缺血坏死,甚至发生垂体纤维化。
(临床上称为希恩综合征)
四、蝶鞍区手术、放疗和创伤
如垂体瘤的切除术也可损伤正常的垂体组织,尤其是术后的放疗更加重了垂体的损伤。
五、感染和炎症
由于病毒、细菌、真菌的感染而引起的脑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可损伤下丘脑和垂体。
六、糖皮质激素长期治疗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如突然停药可出现医源性垂体功能减退。
最终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七、垂体卒中
多见于垂体瘤内出血,使瘤体突然增大,从而压迫正常的垂体组织和邻近的神经组织,呈急症危象。
八、其他
淋巴组织性垂体炎、海绵窦处颈内动脉瘤等也可压迫垂体而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
约有50%以上的垂体组织破坏后才有症状,如破坏达75%时才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待破坏达95%时才会有严重的垂体功能减退。
腺垂体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各靶腺(如: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的功能减退。
一、性腺功能减退的表现
●成年女性表现为:产后无乳、月经不再来潮、性欲减退、不育、阴道炎、毛发脱落等。
●成年男子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胡须稀少、无男性气质等。
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
怕冷、嗜睡、反应迟钝、皮肤干燥变粗、少汗、心率减慢等,严重时可有粘液性水肿面容。
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
由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缺乏,皮质醇分泌减少,患者有明显乏力、体重减轻、恶心、呕吐、血压偏低等表现。
同时由于缺乏黑素细胞刺激素,使皮肤色素减退,面色苍白。
四、垂体危象
1、诱因:感染、腹泻、呕吐、受寒、饥饿、创伤、手术、应用镇静剂、安眠、降糖剂等。
2、临床表现:高热或低热、呕吐、腹泻、低血糖症、神经异常、惊厥、昏迷等。
3、临床分型:高热型(T>40度);低热型(T<30度);低血糖型;循环衰竭型;水中毒型;【有关检查】
1、性腺功能测定:女性血液中雌二醇水平降低,没有排卵和基础体温的改变。
2、肾上腺皮质功能测定:24小时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及游离皮质醇排量减少。
3、甲状腺功能测定:血清中总T4和游离T4明显降低,而总T3和游离T3正常或稍有降低。
【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多腺体受累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分娩使大出血、休克史对产后垂体功能低下诊断尤为重要。
【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注意生活规律化,避免劳累、紧张、激动、感染等情况的发生。
二、激素代替治疗
1、糖皮质激素:应在甲状腺激素治疗前或同时服用,以提高机体应激性,防止甲状腺危险
发生。
常用药物有皮质醇。
2、甲状腺素: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3、性激素:生育期妇女可进行人工周期治疗,恢复月经后维持第二性征,常用药物有乙雌
二醇。
男性病人可用睾酮治疗。
三、垂体危险的处理
1、立即静推50%葡萄糖40-60ml,以后继续静滴10%葡萄糖加氢化可的松200-300mg,
水中毒者可每6小时服用皮质激素25-100mg。
2、纠正循环衰竭,补充血容量,控制感染。
3、保温,可加服小剂量甲状腺片。
【护理措施】
1、观察病情
本病可引起全身衰竭,护理病人时应全面认真观察。
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神志状态的变化,若出现嗜睡、体温升高或降低、呼吸缓慢、血压下降等情况,长提示有垂体危险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和治疗。
2、健康指导
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注意生活规律化,避免劳累、紧张、激动、感染等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