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37
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考点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II,28,4分)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9所示。
图9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据图9可知,当时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华对运输业投资较多,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它们通过投资运输业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X围,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因此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A项正确;仅从外国在华投资和所占比例情况不能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从逆差转向顺差,B项错误;一战前,国际资本竞争激烈,并非趋于“和缓”,C项错误;仅从“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增加”及其在各行业中所占比例变化,不能得出“中国民族资本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所提高”的结论,D项错误。
2.(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III,28,4分)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这表明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必须建立自己的航运公司,由中国自己的商业组织,筹备保险等业务,对抗外商侵夺,这表明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D项正确;A与史实不符,外交中心与商战无关;李鸿章的个人主X不能说明“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B项错误;李鸿章主X“华商自立公司”,并没有改革洋务派“求富以自强”方针,C项错误。
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8,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始终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中国社会新的阶层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项排除。
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项排除。
2.(2019年北京卷,16,4分)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答案】A【解析】材料中1878年开滦唐山煤矿、1880年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
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述企业主要分布在唐山、天津、北京地区,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只有京师自来水公司分布在北京,故B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破产,和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不符,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878—1908年间的几个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近代民族企业的状况,D以偏概全。
3.(2019年海南卷,8,2分)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
这一决定旨在A.降低生产成本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加强国防安全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C【解析】从题干时间看,当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将当时最大的军事工厂从上海迁往内地,很显然是为了避开列强,是加强国防安全的行为。
第14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表现: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外国商品倾销,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影响(1)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
二、洋务运动1.发起: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内部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活动(1)军用工业①1861年,曾国藩创办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②1865年,李鸿章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2)民用工业: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我国首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3.评价(1)洋务企业存在种种问题,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对我国早期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1.产生(1)原因:19世纪70年代前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2)表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初步发展(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原因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③中国人民掀起的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3)表现: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4)艰难生存①原因:列强的压制和清政府的勒索。
②结果: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迁(1)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②内因:晚清政府的推动。
(2)表现①服饰: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西服进入中国。
②饮食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大众传媒的发展。
[线索提炼]线索一: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自守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考点清单命题趋势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西方列强在破坏中国旧的生产方式,催生近代工商业的同时,也把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入了这块古老的大地,与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一起改变着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下的社会生活。
尽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先后有别、均衡不一、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但却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常规考点一、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1)原因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④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⑤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
七、晚清时期(1840—1912)中国近代整体时代特征(1840—1949)政治经济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民主革命民族资本主义西学东渐1、经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民族工业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成为资产阶级改造旧中国的经济基础,但由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最终陷入绝境。
2、政治: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的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为挽救民族危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民族前途与命运,救亡图存,但皆以失败告终。
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担任了寻求民族独立的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束了屈辱的历史,建立新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3、思想:列强入侵,使部分地主阶级开始关注世界,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历经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产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理论取得重大成果。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成熟,成为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理论武器。
一、阶段特征:总体特征: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减弱(汉族地主增强、东南互保);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但任占主导;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经济、科技教育、习俗等近代化;西学东渐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1、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民族工业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经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2、政治: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各阶级先后发起了一系列斗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展示考情解读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近代中国的经济考查较多,所占分值较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
在题型上,兼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难度相对较大。
命题集中在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发展等方面考点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Z主干梳理hu gan shu li关键词:自然经济解体、官办经济、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近代化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
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__自给__成分减少。
③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2)表现: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②__“耕”与“织”__的分离。
(3)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__资本主义世界市场__。
②动摇了__封建统治__的基础。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近代__民族资本主义__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不断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__洋务__企业和近代后期的__官僚资本主义__。
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3.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含义: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洋务派为挽救清朝封建统治而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科技而创办近代企业。
(2)目的:利用西方__先进技术__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性质①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__封建__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第24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知识整合】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丝、茶)。
(2)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与“织”分离;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家庭“织”与“耕”的分离;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地位: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近代中国仍占主导地位(4)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和特点(1)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瓦解了自然经济;②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④统治者思想的转变(清末“新政”)(2)表现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受重大打击;②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外贸中心由广州转向沿海开放城市,特别是上海,买办商人开始出现;③近代机器生产开始出现,使得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陆续兴起。
(3)特点①生产方式的改变;②产业资本构成的变化;③主要生产部门的变化;④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⑤生产管理方式和制度的改变;⑥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1)概念:“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而掀起的一场运动,其主张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况。
(3)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4)代表:①中央——奕;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①兴办民用工业;②筹划海防;③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6)结果: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专题要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创办了一些船坞和工厂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经济成分。
2.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
(2)表现: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纺织”“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3)实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3.洋务运动(官僚资本的产生)(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①自强、求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②筹划海防。
③培养人才—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3)结果: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4)实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评价:积极作用: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
说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二、民族工业的发展1.晚清民族工业的兴起(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
②概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①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倡导实业救国论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国初期的短暂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一战的影响。
②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