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94.50 KB
- 文档页数:4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主题内部的知识结构如下:根据上述示意图,我们可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耕织分离、纺织分离,这就为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洋务运动兴起的另外一个条件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而洋务运动兴起之后,又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洋务运动的诱导以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环境下产生与发展的,这就决定其发展历程曲折艰难。
本主题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如下图:由图可知,纵向看,本主题上承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下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横向看,本主题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生分析本课纵横古今中外,概念性强,对正处在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认知上存在很大困难。
照本宣讲,不但枯燥乏味,也难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不能让学生在真实感悟中深刻理解历史。
如果在遵循教材所选择、所呈现的基本史实的前提下,通过创设新情境,将故事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激活学生历史思维。
通过对课标的研究,对教材的分析,我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了这样的理解:本课知识的内涵就是“一个变动”。
“变动前”即指鸦片战争中国固守传统经济结构,“变动中”即指自然经济的解体。
“变动后”指自然经济解体影响下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因此我补充了大量相关材料,设计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悟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的曲折过程和近代中国农村生产生活的变迁,体会近代企业的艰难起步。
二、课程标准(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 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
《考纲要求》:晚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认知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学案教学,采用情景教学、自主学习、分析、讨论、看图、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全面、客观、辩证的认识列强的侵略给中国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变化 让学生认识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经济结构的变化 ②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的兴起。
2、教学难点:①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评价;②民族工业的特点;③对中国近代化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学案辅助教时:1课时导入新课:请将下列史实用一段话联系起来(通过图片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应用所学知识。
引入新课)西方国家经过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对外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冲击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中国被迫走向近代化。
补充:什么是近代化?现代化:(又叫近代化)表现为 经济——工业化, 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过度:中国是如何开启近代化的呢?其冲击表现为新课讲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变动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板书)合作探究一: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是指什么?其特点是什么?解体的原因表现或影响传统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①男耕女织(耕织结合);②自给自足;③以家庭为单位;变动二:自然经济的解体解体原因: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破坏性和建设性)内因:自然经济的落后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展示材料: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试说明】高考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知识体系】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原因(1)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先后输入中国市场。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表现(1)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与“”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与“”分离。
(3)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
3.影响(1)破坏了中国的,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2)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动摇封建经济基础,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的窘境。
(19世纪60~90年代)(2)“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2.代表人物(1)中央:奕(2)地方:、李鸿章、左宗棠和。
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3.活动(1)创办军用工业①时间:。
②目的:打出“”旗号, 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③代表:a.曾国藩b.李鸿章创办的c.左宗棠的,d.崇厚创办的。
(2)创办民用工业①时间:。
②目的:打出“”旗号。
兴办一批近代,以解决军事工业、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
③代表:A.李鸿章创办的和开平煤矿B.张之洞创办的和湖北织布局.④形式: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
(3)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南洋、三支海军。
(4)兴办近代教育:创办等第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出国,开先河。
4.结果:清军在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5.影响(1)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客观上激刺了中国的发展。
(2)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它对外国的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背景(1)列强入侵逐步瓦解中国的,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2)的刺激;(3)洋务派引进的诱导;(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程标准: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学习要求: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表现,洋务运动的基本概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表现;
(2)理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原因;
(3)探究洋务运动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表格梳理、问题探讨、情境创设等方式学习、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但也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2)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固守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
学习重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特点。
学习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习过程:
变动一:“瘦死的骆驼”——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合作探究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
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三,谈谈你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含义的理解。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变动二:“挣扎的帝国”——洋务运动的兴起
[自主学习一]
阅读、梳理教材:
[合作探究二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材料三: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就令铁舰成形,铁路四达,果足恃欤?——郑观应材料四:洋务运动顺应世界潮流,为缩小中外差距做了最彻底的努力,实现了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缓慢地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李时岳材料五: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饷源;同时也为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依赖……培养人才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洋务运动史》(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并指出其为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2)有人说,“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也仅仅只迈出了第一步”,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的认识。
(3)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请结合材料一、四论证该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5)上述五段材料里,更具史料价值的是哪几段?为什么?你认为史料运用中要注意哪些基本原则?
变动三:“初现的曙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自主学习二】
阅读、梳理教材:
[合作探究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
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工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批零配件。
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炼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发昌机器厂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系英国制造。
进入80年代,发昌机器厂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二:材料三:
材料四:光绪二十一年,北京附近的通州有个武举人李福明开办了一个每天能磨成细面二百担的机器磨坊,竟被御史参奏,以“私开机器磨坊”的罪名受到惩戒。
……有些商人置买了轮船,宁愿做外国商人的附庸,挂外国的旗;还有许多官僚、商人、地主的资金存到外国的银行和洋行中。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特点的认识?分析该特点产生的根本原因。
由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知识体系]
[拓展提升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材料二:“好坏”的标准是无法判断近代化(现代化)的,和人类历史上曾有过的其他过程一样,“近代化”是一个趋向,无可避免。
……“近代化”自它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全球扩张的本性,除英国等少数一两个国家是属于自身的动力原始推进近代化之外,其他国家都多多少少是被迫实行近代化的。
近代化(现代化)不容选择,它只要求接受。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化”的类型及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化”过程中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有哪些“转变”?这种“转变”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拓展提升二]
历史短文写作
主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关键词: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