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20.34 KB
- 文档页数:9
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在畜牧生产的应用摘要:茶叶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简称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改善生产性能、促进肠道健康等作用,在畜牧生产中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茶多酚;抗氧化;畜牧生产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大幅上升,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茶多酚也叫茶单宁、茶鞣质,是从茶叶以及茶副产品中提取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改善肠道微生物结构及预防与治疗某些疾病等多种功能。
1茶多酚的组成及理化性质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在通常情况下,茶多酚占茶叶干重的30%~42%。
由30种以上的酚类物质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儿茶素、黄酮及类黄酮醇、酚酸及缩酚酸、花色素4类。
在茶多酚中,儿茶素的含量最多,占茶多酚含量的60%~80%,其结构如图一。
纯茶多酚是一种白色无固定形状的结晶状物质。
有涩味,略有吸湿性,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发生氧化而呈现淡黄色至褐色。
在常温干燥的环境条件下,茶多酚为绿色或淡黄色粉末,可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以及丙酮,不溶于氯仿和正丁醇。
茶多酚在pH4~8时比较稳定,且在低温和酸性条件下茶多酚的特性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在遇到强酸、强碱、高热、金属离子如铁和钾离子等时易发生化学反应而变质。
茶多酚在进入动物消化道后,可以通过小肠内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与血清蛋白相结合,转移到相应的组织和器官中,以表现其生物学活性,发挥其生理功能。
2茶多酚的抗氧化原理2.1清除活性自由基。
存在于动物体内的自由基,其性质越活泼则其氧化能力越显著,对组成动物体的重要物质(核酸、蛋白质、糖类等)造成的伤害也越大。
Maeda等试验表明,茶多酚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对O2-、OH由基的清除率达到98%以上,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为儿茶素,其结构中具有连或邻苯酚基,使苯环上的π电子与氧原子中尚不成对的电子发生共轭效应,含酚基的茶多酚具有了活泼的羟基氢,能够直接与自由基结合。
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质学院: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学号: 201016020121姓名: 何诗瑾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101指导老师: 倪勤学二零一二年六月十日前言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
茶多酚是茶叶生物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摘要该文综述了茶多酚的组成与抗氧化作用机理,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
茶多酚在水产品、饲料和保健品等产品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茶多酚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茶多酚;抗肿瘤;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正文茶叶是一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饮品,自古就享有养生之誉。
近年来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证实茶叶具有抗氧化性、抗衰老、抗突变、抗癌变、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生物功能,其主要成分为茶多酚。
茶叶中含30多种茶多酚,占茶水冻干物的25﹪~35﹪,其中主要成分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表儿茶素(EC)等四种儿茶素,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许多研究揭示茶多酚的抗肿瘤、抗衰老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均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与其他天然抗氧化剂相比,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强,且涉及多方面机制。
茶多酚(teapolyphenals,TP),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益成分,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俗名茶单宁、茶鞣质。
其主要组分为(1)儿茶素类(黄烷醇类);(2黄酮及黄酮醇类;(3)花色素类;(4)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
其中儿茶素类约占总量的80%,包括4种形式的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50%-60%)、、没食子儿茶素(EGC)(15%-20%)、、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 (10%-15%)、儿茶素(EC) (5%-10%)。
茶多酚的功效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概述摘要: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本文论述了茶多酚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毒理性质,生物活性,药理作用和应用,并展望了今后在食品工业今后的热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应用;前景0前言茶多酚安全、无毒、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是一种天然的氧化剂。
19世纪中叶,人们就开始对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进行研究。
上世纪50年代,茶多酚的提取、分离与鉴定等工作发展迅速。
60年代初,日本学者探明了茶叶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茶多酚[1]。
70年代初,中国农科院茶研所、日本伊藤园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最先从茶叶中成功分离出茶多酚。
80年代中期,茶多酚的提取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实施了工业化生产。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茶多酚的特殊生理活性,其研究范围已涉及食品、医药、日用化学品等许多领域。
我国于1995年7月,在第十一届全国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把茶多酚正式列为食品添加剂,并作为我国“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而使得茶多酚在食品领域的研究应用备受关注。
随着国际上相继宣布禁止BHA(叔丁基经基茵香醚) 和BHT ( 2,6一二叔丁基一4一甲基苯酚) 等合成抗氧化剂在食品领域,特别是在植物油、脂肪、蛋白质中的使用,更奠定了茶多酚在目前以及未来作为食品主要抗氧化添加剂的地位。
1茶多酚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1.1化学组成茶多酚(Tea Polyphenols,简TP )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又称茶鞣或茶单宁。
它包括黄烷醇、羟基一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约占TP总量的60~80%。
儿茶素类主要有:表儿茶素(Ec) 、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 和表没食子儿茶酸酯(EGCG) 4大类。
其中EGCG含量最高,占儿茶素的50 %左右。
儿茶素结构中至少A、B、C三个环核,是2-苯基苯并吡喃的衍生物茶多酚[2]。
浅谈茶多酚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摘要:茶多酚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卓越的抗氧化性,具有很多生物生理效应,对人体的健康,起到了不俗的成就。
论文就茶多酚的物化性质、特点、在食品和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粗浅的论述。
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统称,主要以黄烷醇类物质为主,同时还包括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受大众喜爱的茶叶色香味也茶叶本身含有丰富的茶多酚有关,同时由于茶多酚分子结构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及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1-3]。
所以研究茶多酚的功效及成分,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摘要:茶多酚抗氧化性应用1 茶多酚的物化性质2 茶多酚的特点茶多酚广泛存在与各类茶之中,可以通过萃取方式、树脂吸附方式和离子沉淀方式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物质。
茶多酚因为化学结构中存在大量的酚羟基而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能力远远超过常见的抗氧化剂,如VC、VE和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并且茶多酚在使用时只需要少量的使用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另外由于其化学结构的特点,该物质在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同时对食品中的色素和营养物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使食品药品及其他生活用品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新鲜,且不会有潜在的副作用。
3 茶多酚在食品中的应用茶多酚可广泛用于食品保鲜防腐,经研究表面,食品中添加茶多酚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
茶多酚加入到食品中,能够较好地防止食品被氧化变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中存在的各种营养成份,从而延长食品贮存期。
茶多酚可加入糕点及乳制品,果味茶、柠檬茶等饮料,新鲜水果和蔬菜,肉类及其腌制品,食用油等日常生活用品中。
糕点及乳制品中茶多酚的加入可以较好的抑制和阻滞油脂的自动氧化而出现过早的食品变质;饮料中加入茶多酚可以较好地保证果汁中的各种维生素不被氧化;在肉类及腌制品的表面打上一层薄薄的茶多酚膜,就能较好的抑制和阻滞脂肪的氧化和细菌的产生。
茶多酚在食品保鲜应用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茶多酚的简介茶多酚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茶叶中的化合物,属于多酚类化合物。
它是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
茶多酚主要包括儿茶素、儿茶酚、黄酮类化合物等,其中儿茶素是最主要的成分。
茶多酚在食品保鲜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其抗氧化性质可以有效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减少食品腐败变质。
茶多酚还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的生长,进而延缓食品的变质。
茶多酚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鲜领域,成为一种天然且有效的保鲜剂。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不断追求,茶多酚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茶多酚在食品保鲜领域的应用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字数:213】1.2 食品保鲜的重要性食品保鲜在现代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食品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食品易受微生物污染、氧化、酸败等影响,导致食品变质、腐烂甚至产生毒素,不仅损害了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也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食品保鲜不仅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减少食品浪费,还可以保持食品的口感和营养成分,提高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种背景下,食品保鲜更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科学合理的食品保鲜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和氧化程度,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口感,确保消费者食用的食品安全可靠。
研究和应用适用于不同食品类别的保鲜技术,对提高食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字数:221】2. 正文2.1 茶多酚在食品保鲜中的作用机制茶多酚在食品保鲜中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抑制食品中的氧化反应,延缓食品的脂质氧化,从而减少食品变质和腐败。
茶多酚能够抑制食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包括细菌、霉菌和酵母等,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茶多酚还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能够抑制食品中致病菌的生长,提高食品的卫生安全性。
天然食品添加剂之茶多酚D11食检1班何翠D1103070112摘要: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本文论述了茶多酚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食品中的应用,并展望了今后茶多酚在食品工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食品应用;前景0 引言茶多酚安全、无毒、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是一种天然的氧化剂。
60年代初,日本学者探明了茶叶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茶多酚。
而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70年代初也己开始专项研究。
此外,在1995年7月第十一届全国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确认了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为我国食品添加剂之一[1],并作为我国“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而使得茶多酚在食品领域的研究应用备受关注。
随着国际上相继宣布禁止BHA(叔丁基经基茵香醚) 和BHT ( 2,6一二叔丁基一4一甲基苯酚) 等合成抗氧化剂在食品领域,特别是在植物油、脂肪、蛋白质中的使用,更奠定了茶多酚在目前以及未来作为食品主要抗氧化添加剂的地位。
1茶多酚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1.1化学组成茶多酚(Tea Polyphenols简TP )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又称茶鞣或茶单宁。
它包括黄烷醇、羟基一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约占TP总量的60~80%。
儿茶素类主要有:表儿茶素(Ec) 、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 和表没食子儿茶酸酯(EGCG) 4大类。
其中EGCG含量最高,占儿茶素的50 %左右。
儿茶素结构中至少A、B、C三个环核,是2-苯基苯并吡喃的衍生物茶多酚。
1.2理化性质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稳定性极强,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
略有吸潮性,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被氧化成棕色产物。
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具有以下基本特点:抗氧化效力强,对油脂的氧化抑制率达96%以上,强于维生素E和维生素C;与维生素E和维生素C具有协同作用;能提高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稳定性;对酸和热较稳定,在p H 2~8稳定,p H > 8和光照下易氧化聚合;遇铁变绿黑色络合物;安全性高;具有抑菌作用;能清除自由基,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有抗突变、抗癌变等功效。
茶多酚实验总结引言茶多酚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等多种生理功能。
为了更好地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和作用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本文将对茶多酚实验进行总结,并简要介绍实验设计、结果分析以及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实验设计实验中使用的实验材料主要包括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样品。
茶样品经过粉碎处理后,使用乙醇提取茶多酚。
实验过程中分别对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茶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1. 茶样品预处理:将茶样品经过粉碎处理,得到茶粉样品。
2. 茶多酚提取:将茶粉样品与乙醇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进行茶多酚提取。
3. 茶多酚含量测定:使用分光光度计对提取液进行测定,计算茶多酚的含量。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定得到的茶多酚含量如下表所示:茶种茶多酚含量 (mg/g)绿茶10.5红茶 5.2乌龙茶8.0从结果可以看出,绿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红茶次之,乌龙茶最低。
这与茶叶的加工方法和发酵程度有关。
绿茶是未经发酵的茶叶,因此茶多酚含量更高。
红茶是完全发酵的茶叶,茶多酚含量较低。
乌龙茶是半发酵的茶叶,茶多酚含量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具体如下:1.样品处理:茶样品的粉碎处理方法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可以考虑使用不同的粉碎工艺,比较其对茶多酚提取的影响。
2.提取液的选择:实验中使用的是乙醇作为茶多酚的提取液。
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溶剂,如水或乙醚,进行提取液的比较实验,找到最适合茶多酚提取的溶剂。
3.测定方法:实验中使用的是分光光度计对茶多酚含量进行测定。
可以考虑使用其他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或质谱法,提高茶多酚含量测定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4.样品来源:实验中使用的茶样品可能存在差异,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可以考虑使用更多不同来源的茶样品,增加样品数量,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结论通过对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茶多酚含量进行实验测定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绿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红茶次之,乌龙茶最低。
茶多酚提取实验报告【标题】茶多酚提取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并探究不同条件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条件、影响、实验、性质、应用价值【目录】1. 引言1.1 茶多酚的定义1.2 茶多酚的作用和应用价值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和仪器2.2 实验步骤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不同提取条件下的茶多酚含量比较3.2 提取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4. 实验总结与展望4.1 总结4.2 展望【正文】1. 引言1.1 茶多酚的定义茶多酚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茶叶中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包括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其中以儿茶素为主要成分。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多种保健功能,因此备受关注。
1.2 茶多酚的作用和应用价值茶多酚在食品、医药、日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作天然食品添加剂,抗氧化性能使其有助于维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品质稳定。
茶多酚还可以应用于药物制备,具有抗菌、降低生物反应性等作用。
在日化工业中,茶多酚具备紧肤、抗皱、抗衰老等美容功效,因此在化妆品的生产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茶叶样品、乙醇溶剂、冰醋酸、去离子水等;实验所用仪器包括超声波提取仪、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2.2 实验步骤(此处列出具体的实验步骤,包括样品准备、提取条件设置、提取过程、实验数据记录等)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不同提取条件下的茶多酚含量比较在实验中,我们设置了不同的提取条件,如提取时间、提取溶剂浓度和温度等,然后通过测定茶多酚的含量来评估提取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提取时间为60分钟、提取溶剂浓度为50%、提取温度为60℃的条件下,茶多酚含量最高。
3.2 提取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提取效果的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显示,较长的提取时间能够更充分地提取茶多酚,但超过一定时间后,茶多酚的含量趋于稳定。
茶多酚的功效、提取和应用前景一、概述茶多酚(teapolyphenols简写TP)是形成茶叶品质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一类存在于茶叶中的多羟基酚性化合物的混合物,俗称茶单宁、茶鞣质。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之因,火降则百病清也”。
茶由古代的药到后来的饮料,现在又回归到药,是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医学科技的成果。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最精华、对人体最有益的成分,是由茶叶中的黄烷醇类、黄酮、黄酮醇类、花青素类、茶白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组成的化合物,主要成分是黄烷-3-醇衍生物,俗称儿茶素。
它们的结构除酚及缩合酚类外,均具有a-苯基苯骈二氢吡喃(黄烷)为主体的C6-C3-C6基本碳架。
所以说“其结构决定了茶多酚的性质及其作用”。
茶鲜叶中儿茶素含量占干物12%~24%,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最多,占儿茶素总量的50%左右。
儿茶素溶液加热时或在酶、酸、碱的作用下,自身可氧化缩合成不同程度的缩合产物。
在红茶制作中,儿茶素氧化缩合、聚合而成茶黄素类、茶红素类和双黄烷醇类等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对红茶汤色和滋味的形成极为重要。
茶叶中含有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主体成分为儿茶素,即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CG)、表儿茶素(EC)。
这些儿茶素类化合物由于其分子中富含酚性羟基可以有效地终止脂肪氧化的连锁反应,因此在油脂及其制品中添加儿茶素类物质,能够防止或延缓油脂的氧化酸败。
从茶叶中提取的茶多酚,其抗氧化性能比人X工合成的抗氧化剂BHA(丁基羟基茴香醚)和BHT(丁基羟基甲苯)还要强得多,比维生素E的效果也要好。
20 世纪80年代末,人们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更加重视,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化学合成的抗氧化剂BHA和BHT可抑制人体呼吸酶的活性,还有可能是致癌物质。
1979年美国TDA组织曾删去了BHT的认可使用。
1982年日本也禁止了BHA的使用。
茶多酚在预防肥胖和糖尿病中的应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得不太健康,久坐不动和暴饮暴食已经成为常态。
这导致了很多健康问题,其中肥胖和糖尿病是最为严重的两个。
经常吃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会增加人体对葡萄糖的需求,产生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糖尿病和肥胖等危险的健康状况。
但是,茶多酚可以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度,抑制脂肪酸吸收等多种机制来起到预防肥胖和糖尿病的作用。
1. 什么是茶多酚茶多酚是一类在茶叶中广泛存在的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儿茶烷酮、茶氨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等。
不同类型的茶叶含有不同数量和种类的茶多酚,其中绿茶和红茶是最为常见的。
茶多酚除了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性质的药用活性成分之外,还拥有预防肥胖和糖尿病的潜力。
2. 茶多酚如何预防肥胖茶多酚在预防肥胖方面的主要机制包括抑制脂肪酸吸收、调节脂代谢、调节能量代谢和提高肝脏功能等四个方面。
首先,茶多酚可以抑制脂肪酸吸收。
在食物中摄入脂肪后,肠道会将其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再通过肠道上皮细胞进入体内。
茶多酚可以抑制肠道脂肪酸转运蛋白,从而减少脂肪酸吸收,降低体内脂肪含量,从而降低了肥胖风险。
其次,茶多酚可以调节脂代谢,促进脂肪分解。
茶多酚可以促进脂肪细胞释放多余的脂肪酸,加速脂肪分解和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囤积。
第三,茶多酚可以调节能量代谢。
茶多酚可以加强代谢,促进身体燃烧多余能量和脂肪,同时降低对食物的摄入量,使能量平衡,避免进一步积累多余脂肪。
最后,茶多酚可以提高肝脏功能。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能够转移代谢脂肪和葡萄糖等。
茶多酚可以促进肝细胞的健康和活力,提高肝脏代谢,降低脂肪沉积在肝脏,从而预防脂肪肝的发生。
3. 茶多酚如何预防糖尿病茶多酚在预防糖尿病方面的主要机制包括提高胰岛素敏感度、保护胰岛和促进葡萄糖自身调控等三个方面。
首先,茶多酚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度。
胰岛素作为一种调节血糖水平的荷尔蒙,能够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茶多酚的化学性质和提取原理。
2. 掌握蒸馏法提取茶多酚的实验操作步骤。
3. 比较不同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效果。
4. 学习茶多酚含量测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等多种保健功能。
蒸馏法是一种常见的茶多酚提取方法,利用茶叶中茶多酚等可溶性成分在热水中溶解的特性,通过加热蒸馏,使茶多酚等成分从茶叶中分离出来。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蒸馏水- 无水乙醇- 95%乙醇- 硫酸亚铁- 二苯胺- 氢氧化钠- 氯化铁- 氢氧化钠溶液- 碘化钾- 硫酸铁- 硫酸铜-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硫酸铜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铁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第2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茶多酚的蒸馏法提取技术。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 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效地阻止物质侵入,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1检测标准2简介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 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1;3成分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 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4性状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5性能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6理化性质物理性质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中;稳定性极强,在4—8、250℃左右的中,个小时内均能保持,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协会列入GB2760-89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化学性质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主要由、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以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7药理作用抗癌: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的绿茶;功效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防治降、预防及茶多酚对人体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甘油三酯等含量高,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防治脑中风: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抗血栓:血浆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 现有的降脂抗栓药物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易长期服用;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降脂抗栓作用的天然成分,加上其自身所具有的抗氧化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保健品;①提高免疫能力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活性,间接实现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力、抗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的功效,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总量并使其维持在高水平,刺激抗体活性的变化,从而提高人的总体免疫能力;间接实现抑制或杀灭各种病原体、病菌和病毒的功效;②抗变态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茶多酚能强烈的抑制组胺的释放作用,实验证明茶多酚抗变态反应和抗皮肤过敏反应比当前常用的抗过敏药的抑制效果强2~10倍;茶多酚能抑制活性因子如抗体、肾上腺素、酶等引起的过敏反映,对哮喘等过敏性病症有显着疗效;③舒缓肠胃紧张、止泻和利尿茶多酚具有刺激胃肠道反应,加速大肠蠕动以达到治疗便秘的效果;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的综合能力,抑制和杀灭引起的各种有害病原菌,并舒缓肠胃的紧张状态,以达到止泻的效果;茶多酚中黄烷醇类化合物能够刺激肾血管舒张,增加肾脏的血流量,从而增加肾小球的滤过率,使尿液中的乳酸获得排除;人体肌肉、组织中的乳酸是一种疲劳物质,乳酸排出体外能使疲劳的肌体获得恢复;④促进Vc的吸收,防治坏血病茶多酚能够促进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其它保健功效①抗脂质过氧化,预防衰老茶多酚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抑制皮肤线粒体中脂氧合酶和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具有抗衰老效应;研究表明,茶多酚的抗氧性明显优于维生素E,且与维生素C、E有增效效应;②对重金属盐和生物碱中毒的抗解作用茶多酚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能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而产生沉淀,有利于减轻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另外,茶多酚还具有改善肝功能和利尿的作用,因而对生物碱中毒有较好的抗解作用;③防辐射损伤,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优异的抗辐射功能,可吸收放射性物质,阻止其在人体内扩散,被称为天然的紫外线过滤器;茶多酚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维持白细胞、血小板、血色素水平的稳定;改善由于放化疗造成的不良反应;有效的缓解射线对骨髓细胞增重的抑制作用;有效地减轻放化疗药物对肌体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④防龋固齿和清除口臭的作用茶多酚类化合物可以杀死在齿缝中存在的及其他龋齿细菌,具有抑制聚合酶活性的作用,这样病菌就不能在牙上着床,有效的中断了使形成的过程;残留于齿缝中的食物成为腐败增殖的基质,茶多酚可以杀死此类细菌;⑤助消化作用茶多酚可以增强消化道的蠕动,预防消化器官疾病的发生;另外茶多酚化合物可以薄膜状态附着在胃的伤口上,对溃疡创面起到保护作用;⑥有助于美容护肤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茶多酚能够阻挡紫外线和清除紫外线诱导的,从而保护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同时对脂质氧化产生抑制,减轻色素沉着;8主要用途简介:茶多酚具有很强的作用,其抗氧化能力是人工合成BHT、BHA的4-6倍,VE的6-7倍,VC的5-10倍,且用量少:即可起作用,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儿茶素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有保护作用,使食品在较长内保持原有色泽与营养水平,能有效防止食品、食用油类的腐败,并能消除异味;实际上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同时配上植酸防腐效果更佳;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达不到的;茶多酚参入其他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退色,提高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份;9使用限量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11规定茶多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如下:g/kg: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熟制坚果与籽类,;油炸面制品,;即时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方便米面制品;另外,茶多酚的副产品,又称为,为白色晶体或粉末,溶于水、等,能兴奋大脑皮层,所以有提神作用;常用的制剂是安钠咖苯甲酸咖啡因,一种中枢兴奋药,能加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用于神经衰弱和精神抑制状态以及配制复方乙酰和氨非咖片等作医药器品;10提取工艺从茶叶中制备茶多酚的传统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类;溶剂提取法:将茶叶用极性溶剂浸渍,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得到产品;当前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此法;产品收率5%~10%,产品纯度为80%~98%;所用溶剂有丙酮、、甲醇、已烷及三氯等;该法生产成本高,且易造成污染;离子沉淀法:用金属沉淀茶多酚,使其与咖啡碱分离,该方法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作沉淀剂,所以,用该法生产的产品难达到食品和医药行业的要求;柱分离制备法: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法;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茶多酚得率在4%~8%之间,纯度可达98%,但柱填充料非常昂贵,而且淋洗时要用多种和大量,显然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以上传统方法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产品无法在安全性、价格和纯度方面全部满足食品添加剂和医药行业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经有关专家反复试验、成功地开发出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传统提取、浓缩和萃取技术相结合,制备高纯度茶多酚新工艺;该工艺既提高了茶多酚的纯度和得率;又符合工业化生产对原料、溶剂使用、制作路线、生产过程安全性和产品颜色、产率、纯度诸方面的要求,有利于茶多酚更有效地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应用;12应用前景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和生理活性,是人体的清除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大大高于其他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有助于预防和抗癌:茶多酚可以阻断亚钱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据有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禅益;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伤害: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和钴60毒害的能力;据有关医疗部门临床试验证实,对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用茶叶提取物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对血细胞减少症,茶叶提取物治疗的有效率达%;对因放射辐射而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治疗效果更好;有助于抑制和病毒菌: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消炎止泻有明显效果;我国有不少医疗单位应用茶叶制剂治疗急性和慢性病疾、阿米巴病疾,治愈率达90%左右;有助于美容护肤: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有助于醒脑提神: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促使人体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有助于利尿解乏:茶叶中的可剌激肾脏,促使尿液迅速排出体外,提高肾脏的滤出率,减少有害物质在肾脏中滞留时间;咖啡碱还可排除尿液中的过量乳酸,有助于使人体尽快消除疲劳;有助于降脂助消化:唐代本草拾遗中对茶的功效有“久食令人瘦”的记载; 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有“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因为茶叶有助消化和降低的重要功效,用当今时尚语言说,就是有助于“减肥";这是由于茶叶中的咖啡碱能提高的分泌量,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谓“久食令人瘦"的道理就在这里;有助于护齿明目:茶叶中含氟量较高,每100克干茶中含氟量为10毫克~15毫克,且80%为水溶性成分;若每人每天饮茶叶10克,则可吸收水溶性氟1毫克~毫克,而且茶叶是饮料,可抑制人体质的减少,这对预防,护齿、坚齿,都是有益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小学生中进行”饭后漱口”试验,龋齿率可降低80%;另据有关医疗单位调查,在白内障患者中有饮茶习惯的占%5,无饮茶习惯的则占%;这是因为,茶叶中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降低眼睛晶体混,经常饮茶,对减少、护眼明目均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