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黄老学说的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10.76 KB
- 文档页数:1
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
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
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舜无为而治的掌故古诗,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後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後平息了洪水。
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
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
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汉初黄老之学的内涵及其兴盛原因从战国中期至西汉初年,黄老之学以其独特的性质在诸多思想流派中脱颖而出,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西汉初年被统治者采纳为治理社会的指导思想,烜赫一时。
基于秦末以来社会长期战乱,西汉初年社会凋敝的这种现实,汉高祖刘邦顺应人民普遍希望安宁的心理,以黄老思想为指导,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治理社会,使社会生产由恢复而发展,乃至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即明古之理,可以治今之事。
汉初的黄老之学不仅对于西汉初年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以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治理仍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汉初社会背景下的黄老之学的内涵黄老之学,顾名思义,“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
”,就是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的合称。
一般认为,黄老之学分属于道家学说,在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假托黄帝的名义来阐释道家思想,并对老子的学说加以继承和发展,采取兼收并蓄的方法,吸收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讲的“黄老之学”。
与先秦老庄道家思想相比较而言,黄老之学的突出特点就是“道法结合”,在这种观点看来“道”是由“法”衍生出来的,它主张君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无为”,但是这种所谓的“无为”并不是毫无作为,只是统治者基于社会的现实状况,采用相应的措施,不过分干预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这些主张适应了汉初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的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
鉴于西汉初年的社会现实状况,从西汉建国之初至汉武帝时期,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汉统治者主要侧重于黄老之学中“清静无为”的特征。
所谓的“无为”即是:统治者不苛扰人民,不滋扰生产,促进社会生产秩序的稳固。
综合来看其基本的特点是,在肯定封建王朝统治秩序的前提下,主张“无为而治”,缓和阶级矛盾,又“顺民之情与之休息”,从而恢复和发展生产。
二、汉初黄老之学自身的特性产生于战国时代的黄老思想到汉初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在逐渐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它摒弃了原始道家消极的成分。
黄⽼之道(术)这些战国时代的学者,在司马迁看来有共同的思想倾向,把他们都归于“黄⽼”这⼀学派名下,这⼜是司马迁⽤了⾃⼰的分类标准和⾃⼰当时的概念来追述前代之事。
我们可以说,在战国时代已有黄⽼或道家之实,但不能说战国时代就有了黄⽼之名。
那时有黄有⽼,却⽆黄⽼;就像那时有⽼有黄,却⽆道家⼀样。
⽽所谓有黄⽼之实,也只能说是在某些学者中有黄⽼的某些内容,却未必形成⼀个如儒如墨较为成形、倾向也较为⼀致的学派。
他们各有汉初黄⽼的思想成分,但被他们更加突出的思想成分掩盖着。
从现存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韩⾮、申不害思想更加突出的是法家倾向,⾄于慎到、接⼦等⼈,我们能够找到的思想材料极其稀少。
司马迁把上述诸⼈分归于⽼⼦、孟⼦列传,可使我们⼤体测知他们的思想倾向。
到汉初,有胶西的盖公,“善治黄⽼⾔”,被曹参礼拜为师,“⾔治道贵清静⽽民⾃定”,“其治要⽤黄⽼术”(《史记?曹相国世家》)。
⽽盖公的⽼师,可上溯到战国末年乐⽒家族的“善修黄帝、⽼⼦之⾔”(《史记?乐毅列传》)的乐⾂公。
后来,曹参⼊朝作了相国,黄⽼术也正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汉⽂帝即位,其后窦⽒“好黄帝、⽼⼦⾔,帝及太⼦诸窦不得不读黄帝、⽼⼦书,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
黄⽼术作为当时国家的统治思想持续了数⼗年,治黄帝、⽼⼦之⾔的学者也正式形成为⼀个学派,即黄⽼学派,或⽈道家学派。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陈平说⾃⼰多阴谋,是“道家”所禁;⼀⾯说陈平“好黄帝、⽼⼦之术”。
在司马迁的词典中,黄⽼与道家乃是同实异名的概念。
虽然后来⼈们多⽤道家⽽少⽤黄⽼⼀词,并且把道家内涵扩⼤到先秦庄⼦等⼈,但在汉代,甚⾄更长的⼀段时期内,⼈们还是更多地⽤黄⽼⼀词来指称汉初所出现的、被司马谈称为道家的那个学派。
(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125、129页,⼈民出版社,1985年版)发展历程创⽴之初道教创⽴的时候,奉⽼⼦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道教信仰⽼⼦之“道”,认为道教徒如能真⼼修持其“道”便可长⽣久视,万古常存⽽成为神仙。
什么是黄老之学,黄老学派的主要主张是什么?黄老学派是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
“黄”,指传说中的黄帝。
“老”,指道家学派的始祖老子。
尊黄帝、老子为学派的创始人,以他们的言论为学派的指导思想,故名黄老学派。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最初流行于齐国稷下学宫,它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又强调“道生法”,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不受任何干扰,一切均以法律为准绳。
我们熟悉的一些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如申不害、慎到、韩非等大都“学本黄老”,由此可见,黄老学派带有明显的道、法结合的性质,而且更加倾向于先秦法家的主张。
从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黄老之学非常盛行。
帝王将相多崇尚黄老,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丞相萧何、曹参等,都务在简约,以“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为宗旨。
汉高祖以马上得天下,曾对儒生十分不屑。
《史记》载,大臣陆贾时常在高祖面前称说《诗》、《书》,高祖怒道:“乃公居马上而得天下,哪里靠什么《诗》、《书》?”陆贾回应道:“在马上得天下,难道也能在马上治天下吗?”然后历数史上兴败存亡的教训,高祖很受触动,随后命陆贾写下《新语》。
《新语》的核心就是综合儒、道的黄老之学。
之后的汉文帝、汉景帝都以俭约节欲自持,十分开明。
汉文帝曾亲诣河上公学习《老子章句》,为政则与民休养,施行无为之治。
景帝的母亲窦氏对老子的学说十分推崇,一次,有儒生辕固诋毁《老子》道:“此不过是家人(僮隶之属)言罢了。
”窦太后知道了大怒,让辕固徒手去和野猪搏斗,幸亏景帝同情辕固,从旁相助,给了他一支匕首,他才幸免于难。
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因充分总结了秦亡的教训,力推清静无为之治,因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迎来了空前的大治。
事实上,汉初的黄老学派和最初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先秦时期的黄老重点在法而不在道,不谈儒家的“礼治”或“德治”;而到了汉初,黄老之学则既强调无为的道,力求“道胜”而“反于无为”,又在重视法的作用的同时,反复强调礼或德的功用,可谓经过了很大的改造。
黃老之學第一節黃老之學的起源黃老之學中所稱的黃老,乃是黃帝及老子的合稱,基本上,黃老之學中的「黃帝」,只是寓扥的對象。
目的在於借其進行政治之改革,就思想之內涵來看,黃老之學實是以老子之學為基礎,乃是老子哲學於政治社會現實面所運用之典型。
此一思想內涵,與通行的老莊哲學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同,據高亨‧池曦朝<試談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一文〈《文物》一九七四年第一期〉,《老子》傳本在戰國期間有兩個系統;一種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的道家系統傳本;另一種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道家系統傳本,關涉黃老之學的思想內涵,正是老子哲學於法政上運用的明證,合乎黃老之學的特徵。
一九三七年末,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工作中,於第三號墓,發現了《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十大經》、《稱》、《道原》四篇古佚書,此一帛書的發現,對於黃老之學起源探索,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該四篇古佚書的成書年代,根據陳鼓應先生<關於帛書《黃帝四經》成書年代等問題的研究>一文(《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六年七月初版二刷),應為戰國中期的作品。
此為現存可見文獻中,關於黃老之學的最早著作,據此;則黃老之學的興起,應不晚於戰國中期才是。
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四篇帛書,在內容之中大量引用了《老子》一書的詞彙及思想。
足以見其與老子思想的實質關係,又該四篇帛書約十餘處引用了范蠡之言論,范蠡為楚國宛三戶人,其生存之年代約晚老子三、四十年,楚人自稱為黃帝之後,屈原<離騷>自稱「帝高陽之苗裔兮」,高陽是端項的稱號,端項相傳是黃帝之孫,則楚人自認為黃帝之苗裔,以黃帝為尊來顯示其世胄血統,提高族群的價值,是非常自然合理的行為,至於以黃帝置首,配合其所尊崇老子而提出「黃老」之稱號,更是可以想見的,黃老之學的起源由此可窺其端倪。
楚國曾用吳起變法,使國力強盛,吳起曾對老子思想有所研究,《吳子‧圖說》說:「夫道者,所以反本復始。
」此依嚴靈峰《莊子叢書‧第九冊》的說法,即老子「歸根復命」之思想(三六七頁)。
黄⽼之学黄⽼之学(拼⾳:huáng lǎo zhī xué;英语:Yellow Emperor and Master Lao, school黄⽼之学黄⽼学派。
“黄”指黄帝,“⽼”指⽼⼦。
该学派of),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称黄⽼学派以道家创始⼈⽼⼦为宗师,⼜因攀援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为远祖,故称黄⽼之学。
关于黄⽼之学形成的时代、代表⼈物和作品等,学术界意见不同。
⼀般认为,黄⽼之学发源于战国时期的齐、楚等地,盛⾏于西汉初期。
先秦并⽆“黄⽼”⼀词,黄⽼连⽤最早见于《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申不害“学本于黄⽼⽽主刑名”,韩⾮“喜刑名法术之学,⽽其归本于黄⽼”,慎到、⽥骈、环渊、接⼦等⼈“皆学黄⽼道德之术”。
《史记·乐毅列传》记载的黄⽼学者有河上丈⼈、安期⽣、⽑翕公、乐瑕公、乐⾂公、盖公。
汉代的曹参、陈平、司马季主、窦太后、王⽣、黄⽣等也是黄⽼之学的信奉者。
黄⽼之学代表⼈物:⽼⼦(像)黄⽼之学的主要特点在于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诸⼦百家,尤其注重与法家、儒家思想的结合。
在哲学上,它继承和发展了⽼⼦的道论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强调“道”的客观必然性,⼜指出社会⽣活中也有其客观规律性,“极⽽反,盛⽽衰,天地之道也,⼈之李(理)也”。
因此,必须以“虚⽆为本”,“因循为⽤”。
在政治上,黄⽼学派主张“贵清静⽽民⾃定”,“⽆为⽽治”,君主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涉,“省苛事,薄赋敛,⽏夺民时”;还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必信,循名责实。
黄⽼学派的著作⼤部分已亡佚,其思想散见于《管⼦》、《⽂⼦》、《吕⽒春秋》和《淮南⼦》等书中。
1973年1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帛书《⽼⼦》⼄本卷前有《经法》、《⼗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是黄⽼学派的重要著作。
黄⽼之学对中国古代政治有⼀定的影响。
每当⼤的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黄⽼之学,与民休养⽣息。
一.汉初黄老思想1.背景:秦朝的灭亡宣告法家学说的破产。
汉初的统治者批判专任法治的法家思想,而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
黄老之学产生于战国中期,发展于齐国,汉初统治者将其作为施政的指导思想,并推行于政治生活中。
早期的黄老思想具有明显的道法结合、以法为主的性质;而汉初的黄老之学不仅仅是先秦黄老学说的简单再版,而是儒道法三家相互渗透的产物。
2.内容:(1)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统治者要遵从人道和天道,轻徭薄赋和慎行(2)文武并用、德刑相济:靠武力可以夺取天下,但是不能以此保住天下;所谓文武并用,从法律上讲就是要德刑相济,主张德为先,刑为末(3)罚不患薄、约法省刑:专政任刑既不利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不利于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表现最突出的是汉文帝①废除“连坐”②废除“诽谤妖言”罪(使无罪者免遭杀戮;使皇帝能够听到真正的声音)③废除肉刑,以笞刑代替(4)奖励农耕、轻徭薄赋: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农为本;一方面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如果老百姓四处流散,统治者将不得民心3.作用:(1)为两汉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法制建设在吸收秦律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指导思想(2)为由秦朝法家法律思想的统治转变为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法律思想的统治发挥了过渡性的桥梁作用二.董仲舒1.简历:董仲舒是西汉中期儒家公羊学派的大师,今文学说的创始人;他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也就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但汉初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开始尖锐和激化,汉初统治者所标榜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经过时;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恰恰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求,为巩固封建统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它是先秦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但董仲舒所鼓吹的“儒术”与传统儒术已经有明显区别;吸收阴阳五行和黄老思想中适合君主集权的学说,建立新的儒家神学思想体系;以孔孟思想和荀子思想为主,吸收其他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建立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其中包括法家的君主集体思想和重法思想以及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神秘化和绝对化2.内容:(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一统纪”、“明法度”(维护皇权的《春秋》汉统说):把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和法家的君主集权思想捏合在一起,力求加强君权,主张封建大一统必须“一统于天子”;君臣关系是“强干弱枝”、“大本小末”的关系;加强君主集权和维护封建大一统的关键在于统一思想,采取儒家仁义、礼治学说,用儒家思想统治其他各家的主张;只有禁绝异说,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才能统一制度、统一法令,使上下有所遵循;这种大一统思想对加强君主集权和巩固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2)君权神授、法自君出:(天人感应论)天是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最高主宰,人的形体、构造和情感与天相同,天不仅是人的创造者,还时刻关注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同时也影响天的反应;天人感应论实际上是为君权神授提供理论基础,对天的神化最终是为了对地上的君主的神化,“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为也”,君主实际上是天在人世间的全权代表,“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加强君权的同时也要对君权有所限制,使君主不能偏离正道而胡作非为,强调君主受天的监督,“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王道配天”,这里的“天”是封建统治秩序的代名词(3)三纲五常:以天人感应论论证封建伦理纲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①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用阴阳五行说加以论证(“阴者,阳之助也”,阳,永远处于主导地位,阴,永远处于从属地位);三纲中最重要的是“君为臣纲”,是第一纲,后二个服从君权,三纲分别代表封建君权、族权和夫权,再加上神权,则代表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同时也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绳索;三纲是纲常名教的核心,也是封建立法与司法的指导原则②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永恒不变的准则;是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关系的基本准则③三纲是伦理,五常是个人的德行;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法律思想的核心,也是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成为社会立法司法的根本原则(4)德主刑辅:基本精神是强调教化,主张以“仁义”代替严刑;犯罪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过度压榨,使得人民失去生路,因此,减少和防止犯罪要靠“德治”,即减轻租赋和加强教化,同时也重视刑罚的作用,总的说来,先德后刑;其中的重民思想是积极因素;道德教化和法律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相同的作用,即“其事异域,其用一也”;董仲舒所提出的德教内容没有超出孔孟,目的在于削弱诸侯,加强中央①从阴阳五行论证德主刑辅说,“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给德主刑辅说披上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阳是恩德,阴是刑杀,天欲生不欲杀,尚德不尚刑②把阴阳五行和人性论捏合在一起论证德主刑辅说,即性三品说,天有阴阳二气,人有贪与仁两种品性,并且分别是阴和阳的体现;人的品质性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天生的善性)、中人(民)之性、斗筲之性(天生的恶性),圣人之性和斗筲之性都是不可改变的,因而不是性,只有中人之性可称为性,而且绝大多数人属于中人,这种人的本性中有善有恶,可能接受教化而为善,也可能不接受教化而为恶,其关键在于教化,用德教扶植使其为善,以刑罚抑制使其不为恶,但以德教为主,为政必须“以教化为大务”③把德主刑辅说成是天的意志,以神权掩盖其封建伦理纲常和刑罚的阶级本质;德主刑辅说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基本方法来源:考试大(5)《春秋》决狱和原心定罪①用《春秋》经义解释法律和指导司法实践,其原因在于a从内容上讲,《春秋》贯穿一个基本思想,即强调“亲亲”、“尊尊”的原则和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制度b从文字上讲,《春秋》的文字简单而隐晦,便于随意引申附会;董仲舒是引儒家经义断案的第一人,他以《春秋》经义附会汉律,以儒家的法律观来指导法律的实践,把儒家经典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运用于审判中,比较集中地概括了两汉刑法观点,体现儒家的法律观②强调原心定罪,根据犯罪动机,即心理善恶来定罪,而把行为、后果等置于次要③“本其事,原其志”:所谓“本其事”就是本于《春秋》,实际上是没有固定的标准,一切以断案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谓“原其志”就是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为封建官吏(酷吏)的司法专横和任意出入人罪(罪刑擅断)开了方便之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封建统治者的繁法严刑,也曾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④体现西汉封建法制和法律思想的特点:将儒家经义置于法律之上并用来指导司法实践,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独尊儒术,儒家的刑罚思想也取得了正统地位;另一方面表明当时的法律制度尚未成熟和完备,还没有把三纲五常所体现的封建宗法等级原则具体为法律规范,儒家经典尚未法典化,儒经与法典、礼与律处于分立状态,礼律结合尚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汉律内容庞杂,而儒家重教化、轻刑罚,包含有反对过度压榨和酷刑滥罚的因素,起了一定的限制繁苛的作用三.理学1.理学是一种学术思潮,在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统治地位;起源于唐朝中后期韩愈(道统说)和李翱(性善情恶论);程浩、程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朱熹继承二程的体系,是宋朝理学体系的最后完成者,集中宋代理学成就,吸收佛道思想,建立理学体系(儒家正统、官学)2.理是宇宙的最高主体和万物的本源(宇宙的本体和道德的本源),它在逻辑上先于、超越于物质之外,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宇宙间的绝对真理;最高的理,即天理,表现为各种具体的理,各种具体的理又显示为各种具体事物都有自己的理,即“理一分殊”;理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这样,封建伦理道德和君臣、父子、等级差别就具有了普遍性、绝对性和永恒性,于是人们必须遵守、服从和执行三纲五常3.影响(1)在完善封建正统的同时,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进行总结和提高,完成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哲理化,人兼有两种属性,一是源于天理的天命之性,即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一是源于气禀(人的生理素质)的气质之性,即人的感情和物质欲望(并以此论证人类社会不平等之必然),理存在于气中,理是气的主宰和支配,气中有人欲(超出维持人的生命所必须的欲求和违反礼义规范的行为),而人欲有使人从恶的危险,圣人和君主没有人欲之私,故有统治的资格,君主是理在人间的代言人,违背君主就是违背天理;统治措施有德、礼、政、刑,根本目的是根除人欲、恢复天理,即“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口号的实质:使人们的言行处处合于封建纲常伦理道德,俯首贴耳地服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反对离经叛道,经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以改变气质之性,完成人本性之归复;刑罚的作用有限,最终还是要靠教化(2)因为刑罚被说成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正义手段,统治者不再忌讳严刑;封建纲常伦理道德被披上理学理论的外衣后,增加了它的欺骗性和迷惑性,严重禁锢劳动人民的精神思想,压抑中国人民的权利观念,同时遏制商品经济的发展(3)“法者,天下之理”:将礼和法纳入理学体系,封建礼法是理在人间的体现,以哲学思辨愚弄百姓四.朱熹1.变法改革主张(1)原因:相信“道统说”,认为三代(夏商周)是最完美的时代,后来世道变坏,道永恒不变,但实行道的各种具体制度应因时而变,及时改革现实中的弊端;认为宋朝已陷入危机,必须改革(2)方法:以纲常名教为指导思想,以仁义为先;准确找出弊端所在,对症下药,根本方法是改变人心,首要的是改变君主的心术,保证其心的公正,限制君主独断专行(3)三个建议: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君主立法要和大臣商议,听取大臣意见;通过加强地方权力来制约君主权限。
道派之黄老道是方仙思想和黄老之学的结合。
黄老之学是中国道教的理论基础,它发展成为了黄老道;黄老道也就是中国早期道教的始。
“黄老之学”是秦汉以来学术上的一个主要流派。
“黄”指“黄帝”它所代表的是古代“神仙家”和“阴阳家”思想。
《汉书·艺丈志》神仙十家中,黄帝著述即占去四家,共六十一卷之多,阴阳家二十一家中有《黄帝泰素》二十篇,又阴阳家十六家中有《黄帝》十六篇,此外还有凤后、力牧,鬼容区等人作品,他们都是黄帝的臣子。
“老”指“老子”,老子所代表的是“道家”思想。
道家和神仙家与阴阳家的思想是本有共同之处的。
《老子》说:“深根固柢,是谓长生久视之道。
”《庄子》中更谈到不少神仙事例和道家修养方法,这都是古代神仙家思想在道家学说中的具体反映;《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老子自己在《道德经》中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是道家学说中根本即包含了阴阳家的思想在里面。
因此,黄帝和老子学说后来便自然结合起来形成所谓黄老之学。
我国早研究黄老之学的人,《史记·乐毅传》末太史公说,是河上丈人。
河上丈人出处不详,但我们可以推出,他和环渊、庄周都是直接继承老子的人。
他和齐国的一些稷下先生们差不多同时,也许还要略早一点。
关于黄老之学的流传脉络,太史公说:“尽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 后来由于窦太后(汉景帝之母)和景帝的提倡;又因为曹参以清静无为学说在政治上得到了成功,于是大兴。
它和当时的儒家学说此起彼伏,数百年来,互不相下。
汉初窦太后好黄老,屈儒学;武帝以后又尊儒术而抑黄老,《后汉书·仲长统传》中说:“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谈;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
”即是说明这两个学派的斗争情况。
当时以研究黄老之学而著名的人物有:陈平、田叔、黄生、邓章、郑当时、司马谈等人。
道医学堂丨黄老学派中国的智慧首先是道而不是术,也就是说,术只是道的表现形式,道则是术的根本,是术的决定因素。
只要掌握了道,术就会无师自通,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兵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要求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是智慧谋略。
如果颠倒了这一关系,那就无论如何也弄不懂中国的智慧。
道家的智慧是极为聪明的。
黄老道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智王天下。
在黄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它处处流露出智慧的优越感,处处显示出对别的学派的鄙夷。
黄老道术认为天地万物都受道的支配。
道是绝对的,永恒的,是永远不可改变和亵读的;世间的人有限的,对于道只可以体味、尊重和顺应。
那么,如何体味和遵循道呢? 黄老哲学认为,那就是要顺应自然,要无为,然后才能无不为。
所谓“圣人无心,以天地之心为心”,说的就是圣人没有自己的主张,事物的自然运行就是圣人的主张。
人如果不能体察道,就不能“知常”,不能顺应自然,在现实中就容易招致祸害。
黄老学派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产物,它的产生是时代对学术的需求和各学派之间相互借签和整合的结果。
黄老学派之所以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并-一枝独秀,在中国政治舞台一度风光无限,究其原因是吸收整合了其他学派的学术之长,特别是对道、儒、魔、墨、阴阳等学派有关理论的整合和优化的结果。
汉代以后,封建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道非但没有消亡,反而转向道教和民俗这两块更为尖端和广阔的空间,渗透到民族文化的血脉中,绵绵不绝,经久不衰。
中华传统医学的基本体系也起源于于黄老。
所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三世指“三世之书”(神农本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
在中国医药系统中,神农派当是经方派的起源,经由神农本草一伊尹《汤液》一《伤寒论》—《新修本草》一《本草纲目) 等而蔚为成观;黄帝派当是医经派的源头,经《黄帝内经》一《难经》-《甲乙经》....而领数千年风骚;素女之书现存多为房中之书,并相传素女是黄帝的房中老师,所以素女派是房中派的开始,后游离出医家,自成体系。
——摘自安庆教研网黄老思想与汉初黄老政治岳西县职教中心王燕舞前言:西汉是在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暴秦统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推毁旧世界的同时,人们向往一个安定和谐的新世界。
为稳固封建统治恢复封建经济,汉初的统治政策发生了变化,实行黄老政治。
这是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的通向盛世的途径,并以此回应农民大起义。
黄老无为政治应运而生,指导着汉初的统治,由思想上升为政治理论,具体为方针政策,通过国家力量来恢复加强经济。
一、黄老思想的渊流黄老思想中的: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稷下之学中把这种以道法为主,兼收各家之学称为“黄老之学”。
而司马迁将老子、庄子、韩非等合为列传,因为从他们的思想渊源看,“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本归于黄老”。
老子与当时兵家、法家也密切相关,可见所谓黄老之术是假托黄帝而以老子学派为主体的一个学派,它借黄帝之名,引老子之学,兼收百家,辅以时代物证,产生于战国,形成于汉初。
老子尚清静、虚无,做事要顺其自然,一切顺应万物;尚“无为”,认为“无为”方可“无不为”。
历来都认为《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魏晋以前,就认为《老子》是治道之人作,教人南面之术,即帝王之术,是一个十分讲究权势与策略的著作,可见道家一开始也是一个十分关心政治的学派,黄老学派虽是诸家思想融为一体的,但其思想的本质,即“无为而无不为”仍是黄老之学主干。
春秋时期的“无为而治”的一般含义正如孔子所说:“无为而治者舜也与!无何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
但当时的现实情况仍使孔子主张用礼来仁义治国。
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而治”阐发了系统主张。
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老子讲“无为”是针对“有为”的。
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2。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3”。
“无为”主要指的是消除独断的意志和专断的行为,含有不亡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顺手“自然”便没有办不成功的,那“无为而无不为”。
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
概述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
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究竟什么是“黄老之学”?它到底又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概貌?学术界目前或以新道家名之,或以道家统而称之。
但对于这个所谓的“黄老学派”有着怎样的一种思想内涵,尽茫茫然。
笔者因此而斗胆怀疑起这个学派的是否存在。
我认为,这是中国思想史上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而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正确认识战国秦汉以来的思想融合,也才有可能正确评价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在此问题上,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当否,尚祈方家指正。
黄老之学的产生历史的根据关于黄老之学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还有争论。
我们认为黄老之学形成于齐国的稷下学宫,时间在战国中期。
黄老之学主要是由稷下先生们从老子学说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他们把老子学说从消极导向积极,把老子的唯心主义改造为唯物主义。
虽然他们基本上站在道家的立场,但是又倾向法治,成为了道家的左翼。
稷下黄老之学一开始就受到齐国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它在稷下学宫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是因为齐国的田氏政权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新政权,它需要对其合理性进行辩护,以巩固统治地位。
那么,这种学说是怎样建立的呢?因为老子是陈国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由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
黄煌教授的体质学说“桂枝体质”:患者肤色白而缺乏光泽,皮肤湿润而不干燥,口唇暗淡而不鲜红,体型偏瘦者多,肌肉比较坚紧,一般无浮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
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营养不良患者。
桂枝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桂枝以及桂枝汤类方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
代表方为桂枝汤、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这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心肾阳气的不足,或肝胃阴液的不足,易于表虚,易于阳越,易于气脱,易于气阴两虚。
“柴胡体质”: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
肌肉比较坚紧,舌苔正常或偏干。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四肢冷。
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
多见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胆道疾病患者。
柴胡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柴胡以及柴胡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等。
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气机的郁滞或逆乱,或外邪郁于半表半里不易透发,或肝胆胃的气机易于逆乱,或气滞,或血瘀。
“麻黄体质”,患者体格粗壮,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
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
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
咽喉多不红,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有力。
多见于体格壮实的中青年和体力劳动者。
呼吸道疾病、骨关节痛、寒冷、疲劳等常是这种体质患者患病的主要诱因。
麻黄体质是适合较大剂量服用麻黄以及安全使用麻黄以及麻黄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
代表方为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汤等。
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寒气郁表,或肺气郁闭,或寒湿滞留经络之间,或表里俱实。
“大黄体质”:体格健壮,肌肉丰满,食欲旺盛,但容易腹胀,或大便秘结,口唇红或暗红,舌苔多厚。
皮肤易生疮痘。
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或血粘度偏高。
有关黄老之学的讨论
黄老之学,盛行于汉初也消亡于汉初。
从盛行到消亡,只有70年左右,以致其著作没有机会流传,长期湮没,人们不知道黄老学派有哪些文献著作,也不知道哪些文献著作反映了它的思想内容。
直至1973年长沙出土帛书《经法》《十六经》等4篇佚书,人们才看到黄老思想的基本面貌。
这4篇帛书抄写的时间大约是在西汉惠帝至文帝初年,其内容呈相互联系的体系。
唐兰认为,这四篇古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道家里的《黄帝四经》。
但此“道家”不是老庄之学,而是曾经辉煌一时的黄老之学。
关于黄老之学的名称,任继愈认为:“在先秦著作中没有‘黄老’这个名称,黄老并称是汉代人的说法。
”
除了道家有关“道”的思想之外,帛书中还表现出很重的刑名观念。
因此有的学者指出:“刑名”思想是《黄帝四经》最重要的部分,而《史记》把老庄和申韩合为一传是有道理的,从中可看到法家和道家的关系。
一些学者指出,凡是神农黄帝的学说,都是战国中后期人所假托的。
依据《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流派中黄帝《泰素》的原注,推测《黄帝四经》很可能是韩国法家的著作,其时代很可能就在公元前4世纪。
一些学者进一步指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已很清楚地透露刑名就是黄老之术,发现的这本《黄帝四经》,更可以看出刑名之言就是黄帝言的一个主要特点,黄帝言实际上是以法家思想改变道家形成的,因此汉初的黄老之治,就是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政治。
严格地说,当时的黄老思想,是先秦道家经过战国学者将法家的治国思想融入道家哲学而建构的理论思潮。
黄⽼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折叠含义⽼⼦画像"黄",指上古的黄帝;"⽼",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
后世道家奉为始祖。
'黄⽼",也称黄⽼学说,古代⼀种思想流派。
折叠出处《史记·⽼⼦韩⾮列传》:"申⼦之学本於黄⽼⽽主刑名。
"《史记·孝武本纪》:"会窦太后治黄⽼⾔,不好儒术,使⼈微伺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杀,诸所兴为者皆废。
后六年,窦太后崩。
其明年,上征⽂学之⼠公孙弘等。
"唐韩愈《原道》:"黄⽼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宋陆游《古风》诗之⼀:"少年慕黄⽼,雅志在⼭林。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观点折叠哲学主张与古代西⽅的原⼦论不同,古代中国流⾏的是元⽓论。
根据这种学说,万物都是由元⽓或者精⽓组成的,元⽓或者精⽓聚在⼀起,就是有形的东西;散开来就成为了⽆形的东西。
⽽黄⽼道家⾸先提出了元⽓和精⽓这两个概念,并对其进⾏了多⽅⾯的探讨。
另外,黄⽼道家继承了⽼⼦观点,认为万物的主宰是虚静的道,⽽且正因为道是虚静的,所以才能因顺万物,成为万物的主宰。
折叠社会政治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
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道家⾸先提出了法、术、势、利、⼒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开始⾛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黄⽼道家⼜提出了道⽣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另外,黄⽼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雄、君逸⾂劳、清静⽆为、因俗简礼、休养⽣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等⼀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
除此之外,黄⽼道家还提出了天下为公和⽤法律来约束君权的主张,在⼀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专制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折叠养⽣之道黄⽼道家主张治⾝治国,试图将治⾝和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折叠编辑本段思想流派折叠黄⽼思想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实用之学:黄老之学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道家中的一个学派,黄指的是黄帝,老指的是老子。
因为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基本思想,两人都主张不争、清静、无为等,所以后世把他们两人的学问并称为黄老之学。
黄老之术”,亦称为“黄老之学”,即指道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黄老之学是中国道家的主流学派。
在魏晋南北朝以后,老子和庄子并称老庄,老庄之学成为了道家的主流学派。
黄老学派的代表们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且采纳了阴阳、儒家、法家、墨家等的思想观点。
黄老学派思想发展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修行(修身养性、长生久视、丹道等等)、经世(政治思想、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等等)、致用(技术发明等等),以形而上本体的道作为依据,结合形而下的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等,具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
在先秦秦汉,《老子》的传授有两套传授系统,即“ 刑名法术系统和养生神仙系统”。
它也是我们已经论述的黄帝书两大主题———政治思想和技术发明的具体细化的体现。
这两种系统的具体代表,前者是《韩非子》的《解老》、《喻老》,巜黄老帛书》《管子》、《吕氏春秋》黄帝先秦公认的黄老道家创始人。
如儒家的创始人尧舜、墨家的创始人禹。
老子,文子,慎到,吕不韦。
文子是老子的弟子,范蠡的老师,上承老子下传范丽,尤其是文子的经济思想,是对黄老之学的重大丰富发展。
黄老学派的典籍还有《黄帝内经》、《黄帝四经》、《金人铭》等。
《道德经》、巜文子》《管子》、《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
在几个诸侯国握有统治权的法家人物,颇多学习黄老,如韩国的申不害和韩非、齐稷下的赵人慎到等等,都以其学归本于黄老。
汉代窦太后好黄老术,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仍把黄老列为首位。
黄帝发明了车、弩、釜、甑和冠冕,作灶穿井,作宫室筑城邑,并作棺椁。
此外,黄帝还画洛书河图,铸鼎制镜,合符封禅,别12相与28宿,创原始共和制国体。
黄帝的妃子嫘祖教桑,大臣宁封制陶,共鼓、化狄作舟,杜康造酒,仓颉造字,大桡作甲子,容成制历,隶首作数术,伶伦作乐,牟夷造矢,挥作弓,曹胡作衣,伯余造裳,于则制履,胲作牛车,黄雍父作舂,风后发明指南车,岐伯作铙鼓、号角,雷公、岐伯论医,俞跗外科,马师皇为龙医(兽医)。
试述黄老学说的内容
黄老学说,又称道家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主要涵盖自然、宇宙、人体、道德等方面。
黄老学说主张“道”的存在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源,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追求生存和发展的指南。
黄老学说的核心思想包括“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和“阴阳五行”等。
其中,“无为而治”主张政府应该放弃一切干预,让自然规律自行发挥其作用,以达到和平、稳定和繁荣的目的。
而“道法自然”则强调了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宇宙方面,黄老学说认为宇宙是由“阴阳”两极相互作用而生成的,阴阳之间的转换和平衡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和法则。
而在人体的宇宙方面,黄老学说认为人体也受到阴阳的制约和调节,人体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五脏”(心肝脾胃肾)相互协调,共同维护着人体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黄老学说还涉及到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修养和保健等方面,如“五行相生相克”、“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等理论和方法,以达到维护身体健康和延长寿命的目的。
黄老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