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的临床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15.10 KB
- 文档页数:1
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68例机械通气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患儿,对照组于患儿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于患儿术后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中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8.8%;对照组中有1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5.3%。
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在患者行机械通气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为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标签: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机械通气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在疾病治疗手段上与过去相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因在实施手术治疗前,患儿出现了心肺功能不全与肺动脉高压现象,此时若为为患儿进行全麻与体外循环,极易导致其多项肺功能发生异常[1]。
为了改善患者肺功能状况,完成手术治疗后,通常会实施机械通气,这有利于患者疾病的预后。
不过在实施机械通气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工作,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才可促进患儿疾病好转。
本文主要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方法,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10年2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68例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病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男18例,女16例,年龄在2个月~10岁,平均年龄(5.36±1.27)岁。
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男19例,女15例,年龄在2个月~11岁,平均年龄(5.28±1.51岁。
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患儿完成手术治疗后,需行机械通气治疗。
小儿先心病术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护理【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先心病术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临床护理。
方法:随机对于我院所收治的49例患先心病的小儿病患进行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加强呼吸道的护理,按要求执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护理。
结果:有1例患儿由于术后出现低现低心排综合征,呼吸衰竭死亡,剩下的48例患儿恢复良好,并治愈出院。
结论:小儿先心病术后加强对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护理能有效保证患儿的手术成功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小儿先心病;手术;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护理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包含了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法乐氏四联症、室间隔缺损等疾病类型,对于这些病症,在给予手术治疗后还需要使用呼吸机进行气管托管机械通气治疗,然而,由于小儿病患的呼吸道解剖以及生理等特点,术后对于机械通气以及护理也具有独特性。
下面我们具体对收治的49例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患者在术后气管插入机械通气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患儿共计49例,其中,男患儿有27例,女患儿有22例,患儿年龄最大的为11周岁,最小的为1周岁,平均年龄为(5.26±2.08)周岁。
疾病类型: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11例、法乐氏四联症10例、室间隔缺损22例。
1.2治疗与通气管理患儿在手术室给予气管插管处理,于全麻、体外循环、低温状态下实施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在患儿手术完返回监护室后接入呼吸机辅助控制呼吸,设置好氧浓度(40-50%)、潮气量(8-12ml/kg)、呼吸(20-25次/分钟),同时,将吸呼比控制在1:1.5范围内。
需要注意的是气道压力不可过高,一旦过高将有可能造成机械通气性肺损伤,为此,需要维持吸气峰压<40厘米水柱。
1.3护理方法1.3.1通气管理在患儿使用呼吸机半小时后需为其查血气,根据所检测出的血气值对呼吸机的参数进行调整,同时观察监护仪的各项参数。
在为患儿调整呼吸机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将其记录来下,查看气管插管位置的深浅、是否与机器同步、是否出现气胸或肺不张等情况。
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摘要】在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是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
通过呼吸机的使用和调节,可以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保证氧气供应。
对气管切开管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要保持通畅并防止感染。
定期监测病人的状况,包括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合理的营养补充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患者康复和恢复体力。
对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是综合性的,需要全面考虑病人的情况,并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心脏手术,机械通气,护理体会,术后护理,呼吸机,气管切开管,监测病人状况,营养补充,总结。
1. 引言1.1 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确保患者呼吸通畅。
还需要注意气管切开管的护理,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定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了解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
合理营养补充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提高其抵抗力。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细心呵护患者,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细心、耐心的护理态度,以及快速准确的应对能力,才能确保患者获得更好的护理效果,促进其早日康复。
2. 正文2.1 术后机械通气的重要性术后机械通气是心脏手术后护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机械通气,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清晰的呼吸道,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同时排除二氧化碳。
这对于手术后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手术可能导致呼吸困难或肺部功能减弱,需要外界支持来保证正常的呼吸。
术后机械通气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通过及时的机械通气,可以避免患者出现肺部感染、肺塌陷等并发症,保证术后恢复的顺利进行。
机械通气还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呼吸肌疲劳,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用于身体康复和恢复。
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摘要】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恢复期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情况。
在进行机械通气时,护理人员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气道情况和通气参数,及时调整呼吸机设置以确保患者安全。
胸腔引流的管理也是关键,需要定期检查引流量和质量,防止感染和积液。
纤维支气管镜监测可以帮助发现气道异物或痰液,及时清除以维持通气通畅。
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技术细节,更要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给予患者温暖的关怀和支持。
机械通气护理的关键性在于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及时有效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关键词】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护理体会、恢复期护理、注意事项、胸腔引流、纤维支气管镜监测、关键性。
1. 引言1.1 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心脏手术是一种对患者体力和心理都具有极大挑战性的手术,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尤为关键。
在心脏手术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以帮助呼吸功能的恢复。
这个过程需要严密的监测和细心的护理,以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地度过这一困难时期。
机械通气不仅能够帮助患者维持呼吸功能,还能减轻患者呼吸肌肉的负担,让患者更轻松地度过手术后的恢复期。
在这个过程中,护士的角色尤为重要,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调节通气参数,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胸腔引流的管理中,护士需要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记录引流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性质,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纤维支气管镜监测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呼吸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机械通气护理是心脏手术后至关重要的一环。
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呼吸设备,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护理。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患者顺利度过手术后的恢复期,早日康复离院。
2. 正文2.1 恢复期护理的重要性恢复期护理是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康复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手术后的恢复阶段,患者的病情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以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康复效果。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脱机后呼吸道临床护理的重要性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婴幼儿时期因心脏结构发育异常导致的心脏疾病,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
对于一些重症患儿,需要进行心脏手术,并在手术后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在机械通气脱机后,呼吸道临床护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脱机后呼吸道临床护理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机械通气脱机后呼吸道临床护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呼吸功能的监测和支持上。
手术后的患儿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部损伤,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肺功能下降等情况。
此时,临床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儿的呼吸频率、深度、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呼吸问题并给予支持性治疗,确保患儿的呼吸功能得到维持和改善。
脱机后呼吸道临床护理对预防呼吸道感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手术后儿童身体虚弱,免疫功能低下,呼吸道黏膜易受感染。
护理人员需加强患儿的呼吸道清洁和护理工作,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细菌、病毒的侵袭,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呼吸道临床护理的重要性还在于对气道通畅的维护和管理。
脱机后,患儿仍可能存在气道水肿、分泌物潴留等情况,这可能会影响患儿的呼吸功能。
护理人员需及时辨别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气道通畅,确保患儿能够正常呼吸。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脱机后呼吸道临床护理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患儿的呼吸功能康复和康复护理上。
机械通气治疗对患儿的肺部和呼吸肌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患儿的呼吸功能康复。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的康复护理工作,包括呼吸功能锻炼、生理适应训练等,帮助患儿尽快恢复正常的呼吸功能。
加强对患儿呼吸功能的监测。
包括呼吸频率、氧饱和度、胸廓活动度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呼吸问题。
对于呼吸不稳定的患儿,及时进行辅助性呼吸支持,以确保患儿的呼吸功能稳定。
加强患儿的康复护理。
包括生理适应训练、呼吸功能锻炼等,帮助患儿恢复正常的呼吸功能,促进患儿尽快康复。
小儿体外循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引言小儿体外循环(ECMO)术是一种旨在达到机体氧合和二氧化碳排泄的治疗方法,该方法通过外科手术将患者的大血管插入循环机器中。
由于该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机械通气是小儿体外循环后重要的护理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体外循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方法。
护理程序1. 监测呼吸功能在小儿进行机械通气前,必须监测其自主呼吸功能。
通过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等指标,了解和调节机器通气参数,调整患者的呼吸功能,保证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恢复和稳定。
2.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为了提高机器通气效果,管道内应当定期更换,以防死角和可以在管道上产生的细菌和病毒感染。
同时,对于婴儿、幼儿等年龄较小的患者,应当使用适合其体型的呼吸机管道。
3. 定期抽吸痰液机械通气对于患者吐痰和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不如自主呼吸有效。
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注重定期抽吸患者口鼻部位的痰液,避免分泌物阻塞呼吸通道,保证通气的顺畅性。
4. 监测氧合指数通过手头的血气分析仪或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等设备,对小儿体外循环后机械通气的氧合指数进行监测。
当氧气流速或摄氧容量不足时,应当及时进行调节,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5. 定期更换姿势医护人员应该定期更换患者的体位,以避免患者在机械辅助通气下产生体位性肺损伤。
合理的更换姿势可以帮助小儿移动分泌物,清除肺部残留物。
6. 保持通气管路清洁机械通气的优点是能够快速达到患者的肺部,但是这也可能导致通气管路上的感染。
为了保证通气管路的清洁和卫生,医护人员需要定期消毒某些部位的设备,例如呼吸机管道、口鼻罩等。
结论在小儿体外循环后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时,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护理措施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通过定期监测呼吸功能、抽吸痰液、更换呼吸机管道、监测氧合指数、定期更换姿势和维持管路清洁,可以保证小儿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机械通气患儿的护理常规
1、实施有效监护
(1)监测患儿体温变化:置患儿于远红外辐射台上或暖箱中,保持体温的恒定,避免硬肿的发生。
(2)每小时记录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肤色、呼吸机参数、输液速度、输液量,以及胸廓运动及呼吸音。
(3)每天记录24小时出入量,用输液泵匀速输入,情况允许时每日测体重。
(4)监测血氧饱和度,每天两次监测动态并登记二氧化碳分压值。
(5)病情需要时采动脉血做动脉血气,了解并记录动脉血气分析值。
2、严密观察病情
(1)听诊双侧呼吸音,观察双侧胸廓扩张度是否一致。
(2)注意观察有无早期气胸症状:如烦躁、发绀、心音减低或移位、心前区隆起、血压下降、双肺呼吸音不对称。
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吸痰,痰液粘稠时先向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湿化呼吸道:呼吸机使用过程中,注意湿化罐内的存水量,及时添加蒸馏水,防止干吹,湿化温度36℃-37℃。
5、保持合适的气管插管位置:必要时重新固定,防止插管脱出,防止呼吸机管道扭曲。
6、拔管前充分拍背吸痰:拔管后做管端分泌物培养,并做冷雾化,根据病情继续选择CPAP 或头罩吸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脱机后呼吸道临床护理的重要性
探讨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婴幼儿期在发育期因心脏或大血管的结构异常而出现的一组心血管系统的先天性疾病。
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机械通气脱机后,呼吸道护理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脱机后呼吸道临床护理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术后呼吸道临床护理的重要性在于维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小儿患者因手术创口、镇痛药物等原因容易出现喉部水肿、分泌物增多等情况,严重时可影响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做好呼吸道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呼吸道梗阻,保障患者的呼吸功能。
术后呼吸道临床护理的重要性在于预防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是小儿容易感染的部位之一,术后患者多因免疫功能低下、手术应激等因素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对呼吸道进行规范的护理,包括口腔护理、气管插管护理等,可以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降低术后患者的感染风险。
术后呼吸道临床护理的重要性在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呼吸道临床护理不仅可以维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还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通过规范的呼吸道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康复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在进行呼吸道临床护理时,护士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包括呼吸道分泌物的性质和量、气道通畅度等,及时采取清理分泌物、翻身促进引流等措施。
护士还需做好气管插管护理,包括维持气管插管通畅、防止脱出、定期更换等工作。
口腔护理也是呼吸道护理的重要环节,护士应当帮助患者进行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的发生。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的临床护理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的临床护理
姚曙徽;扈红涛;王晓兰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3(021)004
【摘要】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法乐氏四联症(F4)术后常需呼吸机辅助呼吸(机械通气),由于小儿呼吸道生理、解剖等特点,术后机械通气及护理有其独特性。
本文对我院2000~2001年收治的5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机械通气的临床护理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315-315)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呼吸末正压;机械通气
【作者】姚曙徽;扈红涛;王晓兰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河南洛阳,471003;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河南洛阳,471003;河南科技大学生理教研室,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4
【相关文献】
1.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研究 [J], 邱笑丽; 顾玉琴
2.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辅助通气36例护理体会 [J], 欧柳燕
3.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辅助通气36例护理体会 [J], 欧柳燕
4.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安全吸痰的护理体会[C], 欧阳红莲; 冯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