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沉积微相研究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802.00 KB
- 文档页数:25
一、沉积微相研究方法沉积微相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基础地质资料当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对某一地层单位进行沉积相或沉积微相或沉积环境分析时:1.1.1应从最基础的地质工作入手,研究岩层本身的性质,诸如成分、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分选性、组成颗粒的特征(圆度、球度、表面微观特征)、层序特征(如向上变细或向上变粗,交互层等),分析其岩相特征。
1.1.2应仔细研究岩层中所含的各种生物化石的特征,尤其是生态特征,它可以更多地反映古生物的生存环境。
这里所讲的生物化石也包括各种遗迹化石,在许多情况下,生物遗迹化石更为常见,其重要性已为大家所共识。
这些工作主要依靠大量的野外露头观察和钻井岩芯描述来进行。
1.1.3 如果条件允许,在进行相分析时应将其与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
1.2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目前,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进行相分析,已成为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1979年,法国地质学家O.Serra首先提出“电相”(即测井相),他定义“电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可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分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
“电相”分析就是利用各测井响应的定性特征和定量参数来描述地层的沉积相。
能用于沉积相分析的测井资料,如视电阻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感应等近十种测井信息,其中以自然电位、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在相分析中的效果最为理想。
在研究中主要利用曲线的幅度、形态、组合形态,适当参照接触关系和次级关系等参数,并密切与岩芯和岩屑录井资料相结合。
1.3 综合分析的方法除此之外,利用地震资料、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等也可以对沉积相进行研究。
当然,地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对于古代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需要利用各种手段,也就是综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依赖某一种方法。
事实上,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对地层记录的认识很不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决不能失之于片面、主观。
研究工作要结合研究区目的层的特征,大量搜集野外及室内资料,通过取芯井详细的岩芯描述和室内测井沉积相的划分,并结合岩芯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先建立单井沉积微相柱状剖面,然后通过连井剖面分析,最后作出平面沉积微相展布图。
高邮凹陷阜三段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研究摘要:岩体的形成机制研究及展布规律的研究,可以为油藏的勘探提供依据。
高邮凹陷阜三段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是构成整个苏北盆地阜三段特大型三角洲的一个部分,区内平面上总体有3-4支北东向的三角洲向湖盆推进,它们在平面上相互拼接、复合连片,使砂体在北部斜坡带广覆分布。
其中东部因吴①断裂的初始活动,可能形成横向上相对受限的富砂带,此带砂体相对较粗,延伸较远,在其前端顺断层方向可能形成类似于有水道供应的浊积扇砂体。
而研究区中西部三角洲砂体因分流河道的多级分叉、分流河道规模逐渐变小加上湖浪的改造,形成朵叶状三角洲。
关键词:高邮凹陷沉积阜三段一、概况高邮凹陷物源主要来自于北~北东方向。
本文认为盆地内的建湖隆起及南部的通扬隆起并非阜三段沉积期的物源区,上述隆起区是后期构造作用的结果。
理由如下:1、从南部断阶带所钻的井阜三段地层岩性看,主要是厚层~块状黑色泥岩夹灰色粉细砂岩(据许庄地区钻井录井剖面)。
2、与高邮凹陷毗邻的海安凹陷沉积体系为细粒三角洲~湖泊体系沉积。
3、在研究区吴①断层和吴②断层之间的断阶带内的陈2井钻遇阜宁组及戴南组地层完整,尽管在吴①断层上升盘阜二段地层因剥蚀保存不全,阜四段和戴南组沉积缺失。
4、研究区北部的盐参1井阜三段则为不等厚互层的细粒~中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灰黑色泥岩,砂岩多具正粒序构造,仍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5、迄今为此,阜三段~阜四段除在苏北盆地西南部找到边缘相外,仍未发现湖岸沉积的依据。
阜宁组具有广覆式沉积、规模大、跨现今构造单元、跨海陆区域的特点。
因此,该沉积期原型盆到底有多大,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构造演化认识高邮凹陷在苏北—南海盆地基本构架形成的基础上经历了k2t—ef4的断—坳阶段,e2d—e2s的断陷阶段、晚古近纪以来的挤压、盆地反转阶段(以三垛构造事件为起点)以及新近纪的坳陷阶段,在坳陷阶段使整个盆地整体下降,并完全转化为西高东低的大型坳陷盆地,接受巨厚的河流—冲积相为主的沉积。
②划分岩石相不仅要区分岩石类型,而且要反映沉积时水动力、地化及生物作用条件,对于碎屑岩储层水动力条件和能量与储层质量好坏一般有紧密联系,因此储层碎屑岩的岩石相尽可能与能量单元统一起来。
③对每种岩石相的沉积作用或沉积环境作出解释。
(2)垂向层序的分析①垂向层序是地下地质工作中沉积相分析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说,一定的微相有一定的垂向沉积层序,但一种垂向层序可能有几种微环境成因,所以垂向层序是很重要的相标志,而不是绝对标志,需结合其它标志综合判别。
②碎屑岩储层垂向层序一般又是层内非均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确定各微相砂体的典型垂向层序是储层描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③垂向层序以自下而上岩石相的组合序列来表示,以最基本的沉积旋回为单元进行组合。
④垂向层序的分类和描述要满足划分微相和各微相作用沉积学解释的要求。
⑤每类垂向层序应选择代表性取心井段分别作出相柱子图,内容除沉积学描述外,还应包括反映储层物性及典型测井曲线。
(3)沉积旋回分析①以最小沉积旋回为单元的垂向层序分析作为基础,逐级向上扩大进行各级沉积旋回分析。
②沉积旋回分析的目的是搞清垂向上微相演化,进一步确认亚相(大相),并从相组合上检验微相,要应用全部的相标志进行综合分析。
③各级沉积旋回反映盆地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碎屑物供应量的变化,水进水退、沉积体的废弃转移、各次沉积事件间能量的差异以及每次沉积事件本身能量的变化过程。
④沉积旋回分析应从小到大,从大到小反复进行,从各级旋回的岩相组合和演化规律上互相检验相分析的合理性。
⑤沉积旋回界线应是确定性的时间界线。
(4)单项指标相分析常用于碎屑岩储层相分析的单项指标有:①粒度分析;②微量元素分析;③孢粉古气候分析;④古生物分布分析。
(5)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是利用地震反射波的特征来识别的,这些特征包括地震相的外形、内部结构、顶底接触关系、振幅、连续性、视周期、层速度、反射特征的横向变化等。
由于不同的沉积相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及结构,它们就具有不同的地震波的反射特征。
沉积微相及微相组合研究内容和方法摘要:微相及微相组合分析是沉积学研究的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笔者从微相概念演化的角度入手,介绍了微相及微相组合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现状。
讨论了沉积微相及微相组合研究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意义。
最后展望了它在沉积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相微相组合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微相”一词原来仅仅是在岩石薄片鉴定中,用来描述岩类学和古生物学特征的一个术语(Brown,1943;Cuvillier,1952)[1]。
现在,微相一词已经是一个综合性术语,在岩石薄片、岩石揭片、抛光片以及岩石学研究中,均可用来描述岩石的沉积学特征和古生物学特征,并可用于对岩石进行分类(Flugel,1982)[1]。
“微相”首先在碳酸盐岩岩石学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对碳酸盐岩的认识发生巨大进步,根本原因在于在世界范围内发现了大型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引发了人们对碳酸盐岩研究的热潮,人们对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由于白云岩石灰岩可以作为储层,其研究意义与日俱增;从根本上促进了碳酸盐岩微相研究。
“微相”研究为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分析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微观信息。
随后“微相”术语又扩展到了碎屑岩领域。
我国学者结合沉积体的层次性,将相分为亚相、“微相”,在“微相”之下,甚至划分出微微相或相素。
不同类型的沉积微相在剖面中出现的频率和分布的层位有明显差异。
因此,分析微相在剖面中的组合关系及其分布规律是研究沉积环境及其变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目前看来沉积微相组合是指由微相组成的整体。
1 研究内容及现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微相研究大多以模式为准进行对比套用,实践证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岩石结构、生物种属及其特征以及所代表的环境类型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可比性,又有各自的时代和地区的不同特色[2]。
因此某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划分方案很难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统一标准,而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性的指导方案或鉴别的总体框架,因而在微相的具体研究中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
欢西油田明化镇组沉积微相研究摘要:通过对欢西油田明化镇三个砂岩组岩心资料分析,录井、测井资料研究,认为明化镇组岩性为砾岩、砂砾岩、中粗砂岩,沉积类型属于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主要沉积微相包括水下辫状河道微相、河道间微相、河口坝微相、席状砂微相等。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明化镇三个砂岩组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搞清了该区沉积模式。
关键词:欢西油田;明化镇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引言欢西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地层分为明Ⅲ、明Ⅱ、明Ⅰ三个砂岩组。
该凹陷在新近纪进入坳陷发育期,古地形开始变缓,构造运动微弱,构造幅度非常低,几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与褶皱,油气储层主要受沉积相带控制,因此沉积相研究对该区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
1 沉积特征1.1 岩石学特征通过对欢西油田明化镇组岩心资料研究分析,储层岩性主要有砾岩、砂砾岩、中粗砂岩,砾径通常为10~15mm,砾石粒度不均,分选、磨圆差,次棱角状;砾石的主要成分为石英、花岗岩屑、燧石及各种火山岩屑;沉积物的粒度较粗、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
1.2 粒度特征碎屑岩的粒度分布及分选是衡量沉积介质能量的度量尺度,是判断沉积时地理环境以及水动力条件的良好标准。
欢西油田明化镇组累积概率曲线一般分为三段式,其中一条直线代表一个次总体,即一种搬运方式,分别是悬浮组分(搬运)、跳跃组分(搬运)和牵引组分(搬运)。
同时,每条直线还反映沉积特征中的分选性,线段陡表示分选较好,线段平缓表示分选较差。
明化镇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累积概率曲线分为“过渡式”三段型和“过渡式”四段型两种。
2 沉积微相研究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可划分为辫状河平原、辫状河前缘和前辫状三角洲三个亚相。
工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小范围内也发育一部分前辫状三角洲亚相(浅水湖微相)。
2.1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浅水辫状河前缘是辫状河入湖形成的砂体三角洲形态,入湖后受湖水的影响,能量降低,砂体大面积卸载,但由于湖水本身较浅,三角洲前缘可以伸展很远。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沉积微相研究方法是地质学领域中对沉积岩的微观结构和成因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对岩石中微小颗粒、微生物化石以及岩石的颗粒排列、颜色和纹理等特征的观察和测量,可以揭示沉积岩的沉积环境、源区特征、沉积强度等信息,为沉积岩的古地理学、沉积地球化学以及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1.薄片观察法薄片观察法是沉积微相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将岩石切割成薄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颗粒的大小、形状、排列等特征,可以获取岩石的颗粒组成、成岩作用特征等信息。
薄片观察法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仪器对样品进行观察,结合图像分析软件对颗粒进行计数和测量。
2.颜色和纹理分析法颜色和纹理分析法是通过对岩石颜色和纹理的观察和测量,揭示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通过颜色的亮度、饱和度和色调等特征来判断岩石的成分和沉积环境,通过纹理的排列、形态和结构等特征来判断岩石的沉积强度和沉积过程。
颜色和纹理分析法通常需要使用显微镜、光谱仪等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
3.颗粒分析法4.微生物化石分析法5.沉积构造分析法沉积构造分析法是通过对岩石中的沉积构造进行观察和测量,揭示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的一种方法。
沉积构造可以反映岩石的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比如层理、波浪痕、穴层等,通过对这些构造的观察和测量,可以进一步了解岩石的沉积强度、沉积速率以及古地理环境等信息。
综上所述,沉积微相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薄片观察法、颜色和纹理分析法、颗粒分析法、微生物化石分析法和沉积构造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对岩石中的颗粒、颜色、纹理、构造以及微生物化石等特征的观察和测量,揭示了沉积岩的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为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019.12科学技术创新-35-留西地区馆陶组三段沉积相研究宋晓倩(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摘要:以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室内分析化验等多种资料,对留西地区馆陶组三段开展沉积相分析及演化规律研究。
通过相标志和相类型分析,认为研究区为辫状河沉积,发育心滩、河道充填、道间滩地、道间洼地四种沉积微相类型;在Ng3发育早期辫状河沉积具有多河道、多次分叉和汇聚的特征,至Ng3沉积晚期,辫状河沉积规模减小,河道宽度变窄且弯曲度增加,辫状河向曲流河演化。
关键词:馆陶组三段;沉积相;留西地区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1区域地质特征留西地区位于饶阳凹陷中部,北至肃宁构造带,南与留楚构造带相接,东接留路断层,与西城向斜相邻,西至大王庄东断层,同大王庄构造带相邻,勘探面积约200km沏。
该区受北东向展布的西部大王庄东断层以及东部留路断层的控制,形成陷落式地堑的基本构造格局。
研究区馆陶组地层厚度介于200~ 500m,与下伏的东营组呈不整合接触。
综合地质、地震、测井资料,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将馆陶组分为三段。
其中,馆三段厚度约160-170m,根据岩性、电性组合特征,又将馆三段进一步细分为Ng3',Ng3\Ng33三个砂层组。
2相标志与相类型接采用原地处理。
清淤疏浚过程要重视底泥的无害化处理和应用,避免二次污染。
4城市内河涌黑臭水体治理的管理措施要想做好城市内河水体涌黑臭的治理工作,除了要学会加强一些技术的学习,还需要采取关键性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一定的规范以及监督作用,加强城市内河水体涌黑臭现象的有效控制,降低对于水体环境的污染,更好的保证生态的平衡。
而如何进行管理就显得比较关键,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能够认真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以及污染源等展开行动。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管理措施:4.1明确责任单位,强化排水排污管理。
明确责任单位,并注意加强排水排污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