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植被的类型与区划
- 格式:ppt
- 大小:21.32 MB
- 文档页数:145
植物地理分区
植物地理分区是根据植物的分布规律,将地球上的陆地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内植物的组成和特征都较为相似。
植物地理分区是植物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了解植物的起源、演化和分布规律的基础。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六大植物地理分区,分别为:北极地带、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和南极地带。
其中,北极地带和南极地带是极地地带,植物生长条件极为恶劣;寒温带和温带则是中纬度地带,植物种类丰富,种植业发达;亚热带和热带则是低纬度地带,气候炎热潮湿,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极高。
除了这六大植物地理分区外,还有一些特殊地区,如中亚地区、地中海地区、大洋洲地区等,它们的植被组成和特征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不同植物地理分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分布规律和适应策略,对于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1 -。
世界植被地理_各气候带的植被类型及分布【关注高中学习资料库】(学术论文)第五章世界植被地理本章讨论世界上各种主要植被型(或植被型组)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分布。
有的植被型分布在一定气候带内的显域生境(plakor),即主要受大气候支配,排水良好、土壤质地适中的相对平坦地段,呈现为连续且有相当宽度(通常数百公里)的带状,称为地带性(显域)植被(zonal vegetation)。
另一些植被的分布与某类土壤联系更密切,以致同样的植被见于不同气候带的相似土壤上(例如石质土、沙土、盐渍土、沼泽土、渍水土、贫瘠土等),它们称为非地带性(隐域)植被(azonal vegetation)。
本章将把地带性植被作为重点介绍,并在分析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时,采用瓦尔特(H.Walter)的气候图。
这种图式比用指数或公式醒目,便于比较,有助于对植被的分析。
图中的曲线表示逐月平均温度和降水值。
用温度曲线和降水曲线的关系来代替可能的蒸发曲线,表示所出现的干旱季节(温度曲线高于降水曲线)。
在某些情况下,还画出第二条降水曲线,它与温度之比为3?1,即30mm,10?。
这样,在图中不仅表示出干旱期,并且也表示出相对干旱的季节。
然而,气候图上所示干旱季节是在特定气候下与湿润季节相对而言。
气候图提供了某一特定地点在全年内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形象资料,同时也示出相对湿润和相对干旱季节的出现时期、持续时间和强度,以及寒冬的时期和程度、初霜和晚霜情况等。
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观察气候状况。
第一节热带的植被类型一、热带雨林(一)热带雨林的环境特征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发育的气候条件是赤道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全年温度高而温差小,日温差和日湿度差要比月温差和月湿度差大得多,雨量充沛而相当均匀。
终年高温多雨的有利配合,乃是热带雨林发育的必需条件。
热带平地的年平均温度在20—28?之间。
各地的平均温度变化非常缓和,故温度梯度平缓,等温线范围很大。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一〕热带雨林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外表最为繁茂的植被类型。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
②群落构造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兴隆,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
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
④林冠上下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
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
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大陆的东部。
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
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
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
可分为潮湿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二〕红树林1.指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种类,共10余科,30多种。
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构造简单,多为低矮性群落。
③具特殊的胎生现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盐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分布:有两个分布中心。
①东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②西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③我国的红树林属东方红树林的一局部,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广西和台湾。
植被学研究地球表面的植被分类和分布植被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分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植被分类指的是根据植被的特点和生境,将植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群落,以便更好地研究不同类型植被的生态学特征和相互关系。
植被分布则是指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范围和空间格局。
一、植被分类植被的分类可以基于多个因素进行,包括气候、生态条件、植物形态和功能等。
根据气候条件,植被可以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植被。
在不同的气候带内,植被类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类型。
此外,根据生态条件和植物形态,植被还可以分类为常绿植被、落叶植被、草本植被、灌木和树木植被等。
二、植被分布植被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和人类活动等。
气候是影响植被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植被类型对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条件的适应性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例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适宜热带雨林等植被类型的生长。
而温带和寒带气候下,植被类型则以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等为主。
土壤是植被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基础。
不同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和排水性等特点会对植被的适应性和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在沼泽和湿地等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土壤富含水分,氧气含量低,适宜水生植被的生长。
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也对植被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和降水等气候条件变化,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类型也逐渐发生变化。
比如,山地植被一般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低海拔地区适宜温度湿润的阔叶林生长,而高海拔地区则适宜针叶林和高山草甸等植被的繁茂。
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和清理,导致了植被退化或消失,这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人类活动还通过引入外来物种和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改变了植被的原有分布格局。
世界植被类型分析一、寒带:苔原:1、气候特征:夏季短促而寒冷蒸发量低风力大夏季昼长冬季夜长2、土壤特征:永冻层,地表水下渗不畅,地面沼泽化,出现生理性干旱反应3、种类组成:矮灌木、苔藓、地衣4、群落结构:层次不多,营养期短5、生活型特征:多年生,具有大型花和花序6、分布:西伯利亚北部二、温带:草原:1、气候特征: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雨量少且变率大;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季时间长2、土壤特征:淋溶作用较弱,盐基物质丰富;有明显钙积层;有基质含量从地表向下逐渐减少;中性至碱性3、种类组成:以多年生低温和中温旱生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以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4、群落结构:呈暗绿色,高度不大,具有抵抗夏季干旱的某些适应5、生活型特征:地面芽植物为主,地下芽植物数量也不少,普遍存在旱生结构6、分布: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寒温性针叶林:1、气候特征:夏季温和湿润,冬季严寒,年温差大,降水量不多2、土壤特征:有机质分解程度低;土壤终年处于湿润状态;有机质含量高;酸性3、种类组成:松柏类植物4、群落组成:多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5、生活型特征:叶缩小成针状;具抗寒抗旱结构6、分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寒温带大陆夏绿阔叶林:1、气候特征: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雨热同期2、土壤特征:棕壤和褐土;有明显黏化现象;微酸性到微碱性3、种类组成:宽阔叶片的落叶树种4、生活型特征:地面芽与地下芽植物占优势,林冠顶部较为平整5、分布: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欧和中欧海洋性气候的温暖区,亚洲东部三、亚热带:荒漠:1、气候特征:、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日照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年温差和日温差都比较显著2、土壤特征:土壤的组成与母质非常近似,腐殖质含量少;地表多砾石,龟裂土壤表层为孔状结皮;普遍含有石膏和较多易溶性盐,碱性3、种类组成:强旱生植物、短生植物4、群落组成:植被覆盖率低,在低地较集中5、生活型特征:深根系;蒸腾少;生长发育迅速6、分布:、热带、亚热带荒漠:撒哈拉-阿拉伯区、南非、美洲、澳大利亚;温带荒漠:亚洲、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硬叶常绿林:1、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降水不稳定;日照多2、土壤特征:土壤浅薄,含水量随季节性变化大3、种类组成:乔灌木大多是旱生阳生植物;草本层生长稀疏4、群落组成:结构简单,树种贫乏,具有相近似的适应方式5、生活型特征:深根系;常绿叶小而厚;具刺6、分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及加利福尼亚地区常绿阔叶林:1、气候特征:亚热带湿润气候;有明显季节特征,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稍为干燥,春秋温和,水热同期2、土壤特征:微酸性至酸性;成土过程中铝化作用明显;高岭石含量较高质地较粘重3、种类组成:常绿双子叶植物,种类丰富4、群落组成: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兼有常绿和落叶两类,林相整齐5、生活型特征: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无板根、茎花及叶附生等雨林现象6、分布:我国分布面积最广泛四、热带:红树林:1、气候特征:热带风平浪静的海滩;受气温与水温影响大,温度越高,种类越丰富2、土壤特征:滨海盐土,含盐量较高(3.5%左右),淤泥深厚3、种类组成:红树科4、群落组成:由高大乔木组成,越近赤道越高大5、生活型特征:胎生现象;密集的支柱根;突出于地面的呼吸根,利于通气与储气,具有很强再生能力;盐生植物,具有泌盐腺体6、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以内的热带海岸,可护岸围堤,防止海浪冲击稀树草原:1、气候特征:热带夏雨型气候;年降水量差别悬殊,集中于夏季2、土壤特征:排水性差,易干裂,隔水层浅3、种类组成:发达的C4草本植物层,耐旱特征明显,不耐荫蔽与低温;乔灌木通常根系庞大,树干多分枝,具刺4、群落组成:随具体生境条件变化5、分布:非洲分布面积最大;澳大利亚以桉树为优势种热带雨林:1、气候特征:赤道多雨气候;全年高温,温差小;降水量充沛且均匀2、土壤特征:砖红壤;土层深厚,粘重,酸性;营养物质周转快;腐殖质分子结构简单,含量低3、种类组成:种类最丰富;单位面积上树木种类密度高;无优势种;特有属和特有种多4、群落组成:成层现象最为复杂;垂直结构与光照条件密切相关5、生活型特征:乔木:常绿高位芽植物占优势,茎花现象,板状根发育,叶具滴水;藤本植物发达;附生植物数量很多;绞杀植物与寄生植物突出6、分布:美洲雨林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亚马逊河流域,此外,亚洲、非洲也有分布。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一)热带雨林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茂的植被类型。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
②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
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
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
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
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大陆的东部。
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
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
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
可分为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二)红树林1.指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种类,共10余科,30多种。
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结构简单,多为低矮性群落。
③具特殊的胎生现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盐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分布:有两个分布中心。
①东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②西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③我国的红树林属东方红树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广西和台湾。
·283·读写算2011年 第14期综合理论研究除了在极端环境条件下无植物生长外,地球表面的大多数地区都生长着各种不同的植物,它们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群落类型。
各种各样的植物群落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主要取决于植物自身的遗传特征和其所处的环境条件。
在环境条件中,气候条件,特别是水热的时空分布对植物群落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同类型的群落可以出现在气候相似的不同地区,气候不同,群落类型也不同。
某一地区所有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
整个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世界植被。
一、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是现存地球表面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的植被类型。
它主要分布于赤道及南北纬5°~10°的范围内。
雨林分布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全年气温高而温差小,平地的年平均气温为25~30℃,年较差不超过5℃,每月平均气温均高于18℃;年平均降水量不少于2000mm,多的可达4000~6000 mm,甚至10000 mm,各地降雨量每月多寡不一,但无明显的旱季。
空气湿度大,即使在干燥的白昼湿度也至少能达到50%,有的可能达到90%以上。
土壤为酸性,颜色多为红色或黄色。
世界上热带雨林可以分成三个区:美洲热带雨林区、印度-马来热带雨林区和非洲热带雨林区。
美洲热带雨林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主要分布于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向西延伸到安第斯山麓,向东扩展到巴纳伊巴河,并在巴西的东南太平洋沿岸形成一条狭长的雨林带,向南达到玻利维亚和巴拉圭。
印度-马来热带雨林区是第二大雨林区,大多呈斑块状分布,从斯里兰卡、印度西北到泰国、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澳大利亚东北部和东部海岸的狭长地带。
非洲热带雨林区面积不大。
主要分布于刚果盆地、并向西扩展到加蓬的利伯维尔。
二、稀树草原稀树草原是介于热带雨林和荒漠之间的类型。
高温和有明显的雨季、旱季是稀树草原气候的共同特点。
稀树草原的年平均降雨量比雨林少,在900~1500mm之间,最少的仅有250mm。
植被类型知识点梳理总结一、植被类型的划分1.根据气候环境的不同,植被类型可分为热带植被、亚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和寒带植被。
2.根据地形地貌的不同,植被类型可分为山地植被、平原植被和盆地植被等。
3.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植被类型可分为沙漠植被、荒漠植被、草原植被和森林植被等。
4.根据植被的组成成分的不同,植被类型可分为森林、草原、沙漠、湿地、裸地和农田等。
二、不同植被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范围1.热带植被:热带植被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地区,气候湿热,植被茂盛。
热带雨林是热带植被的主要类型,植被丰富多样,树种丰富,密布在地表的落叶和树叶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层。
代表地区:亚马逊雨林、刚果雨林。
2.亚热带植被:亚热带植被分布在热带与温带之间的地区,气候温暖,季风明显。
亚热带植被类型较多,主要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等。
代表地区:中国南方、美国南部。
3.温带植被:温带植被分布在温带地区,气候适中,四季分明。
温带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还有大片草原和针叶林。
代表地区:欧洲、日本、东北亚。
4.寒带植被:寒带植被分布在寒带地区,气候寒冷,植被较为稀疏。
寒带植被主要有冻原、苔原和冰川植被。
代表地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
5.山地植被:山区气候复杂多变,植被类型多样,主要有森林、草甸和裸岩植被。
代表地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6.沙漠植被: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少,主要是一些多肉植物和荒漠灌木。
代表地区: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7.草原植被:草原分布在温带地区和寒带地区的内陆地区,气候干燥,植物以禾草为主。
代表地区:美国大平原、蒙古高原。
8.森林植被:森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茂盛。
根据不同的树种和地理环境,森林可分为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季雨林等。
代表地区:亚马逊雨林、北美枫林。
三、植被类型的保护和利用1.植被类型的保护:植被的保护是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保护植被有助于维持大气的稳定、净化水源和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五章世界植被地理本章讨论世界上各种主要植被型(或植被型组)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分布。
有的植被型分布在一定气候带内的显域生境(plakor),即主要受大气候支配,排水良好、土壤质地适中的相对平坦地段,呈现为连续且有相当宽度(通常数百公里)的带状,称为地带性(显域)植被(zonal vegetation)。
另一些植被的分布与某类土壤联系更密切,以致同样的植被见于不同气候带的相似土壤上(例如石质土、沙土、盐渍土、沼泽土、渍水土、贫瘠土等),它们称为非地带性(隐域)植被(azonal vegetation)。
本章将把地带性植被作为重点介绍,并在分析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时,采用瓦尔特(H.Walter)的气候图。
这种图式比用指数或公式醒目,便于比较,有助于对植被的分析。
图中的曲线表示逐月平均温度和降水值。
用温度曲线和降水曲线的关系来代替可能的蒸发曲线,表示所出现的干旱季节(温度曲线高于降水曲线)。
在某些情况下,还画出第二条降水曲线,它与温度之比为3∶1,即30mm=10℃。
这样,在图中不仅表示出干旱期,并且也表示出相对干旱的季节。
然而,气候图上所示干旱季节是在特定气候下与湿润季节相对而言。
气候图提供了某一特定地点在全年内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形象资料,同时也示出相对湿润和相对干旱季节的出现时期、持续时间和强度,以及寒冬的时期和程度、初霜和晚霜情况等。
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观察气候状况。
第一节热带的植被类型一、热带雨林(一)热带雨林的环境特征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发育的气候条件是赤道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全年温度高而温差小,日温差和日湿度差要比月温差和月湿度差大得多,雨量充沛而相当均匀。
终年高温多雨的有利配合,乃是热带雨林发育的必需条件。
热带平地的年平均温度在20—28℃之间。
各地的平均温度变化非常缓和,故温度梯度平缓,等温线范围很大。
在赤道附近,最热最冷月平均较差小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