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被
- 格式:pdf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43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
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
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中国的植被与生态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植被和复杂生态环境的国家。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所以在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环境。
这些植被和生态环境在维护着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中国植被的分类中国的植被可以被划分为森林植被、草原植被、湿地植被、沙漠植被等几个主要类型。
首先是中国的森林植被,包括了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阔叶林则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
其次是中国的草原植被,分为草甸草原、草原草原、沙质草原等几种类型。
草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青藏高原和西南等地。
此外,中国的湿地植被主要包括了沼泽地、湖泊和河流两岸等区域。
最后是中国的沙漠植被,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恩沙漠。
二、中国植被的特点中国植被的特点是多样性和适应性强。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的国家,不同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丰富的植被类型。
从海拔0米的珠江三角洲到海拔8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中国有着丰富的植被垂直分布。
适应性强是指中国的植被能够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从而形成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例如,在西北的沙漠地区,植被适应了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形成了适应沙漠环境的特殊植物,如沙柳和沙蒿。
三、中国生态环境的挑战中国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森林资源丧失和破坏问题。
由于过度的木材采伐和非法砍伐,中国的一些森林面临衰退和破坏的风险。
其次是土地沙漠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和土地过度利用,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
再次是生态平衡被破坏的问题。
一些地区由于过度的工业化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四、中国保护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举措为了保护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程。
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禁止非法砍伐,逐步恢复森林面积。
中国植被自然地理区系划分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植被。
根据植被的分布特点和生态环境条件,中国的植被可以划分为六个自然地理区系:北方针叶林区、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和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
一、北方针叶林区北方针叶林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这个区域的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这里的植被以针叶树为主,如松树、落叶松和云杉等。
这些针叶树适应了北方严寒的气候条件,具有很好的抗寒性能。
二、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这个区域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植被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如梧桐树、榆树和枫树等。
这些落叶阔叶树在秋季会落叶,为地面提供了丰富的落叶层,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和保护地下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炎热湿润,四季如春。
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如南洋杉、榕树和竹子等。
这些常绿阔叶树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绿叶,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
四、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等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如柚木、铁皮石斛和荔枝树等。
这些常绿阔叶树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迅速,形成了茂密的森林,为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五、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
这个区域的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
植被以高山嵩草和其他草本植物为主,如藏蓝、藏羚羊茶和灌木等。
这些植物能够适应高寒的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草甸生态系统。
六、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分布在中国的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
《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植被类型划分及编排体系-回复中国植被志是中国植被科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主要对中国境内的植被进行分类、划分和编排。
本文将以《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植被类型划分及编排体系为主题,详细介绍其相关内容。
中国植被志的第一部分是植被分类系统,它主要是根据物种组成、形态特征、生态特点以及分布特点等方面对中国植被进行分类。
《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是建立在植物分类学基础上的,采用了层次式分类法。
首先将中国的植被分为主类,然后再将主类进一步划分为亚类、类群和群落。
整个分类系统共分为四级:主类、亚类、类群和群落。
其中,主类是最高的植被分类单位,亚类、类群和群落则是逐级细分的单位。
在第二部分中,《中国植被志》详细描述了中国境内的各种植被类型,它主要是根据植被结构、物种组成、生态特点和分布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划分。
这一部分的划分是根据植物群落的相似性和相区性来进行的。
具体划分方式是通过对植被样地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植物的组成和特征将其归为不同的植被类型。
一般来说,植被类型划分分为森林、灌丛、草地、湿地、荒漠和人工植被等六大类,每一大类下面又细分为若干个亚类或类群,以进一步精确描述植被的特点。
最后,《中国植被志》的第三部分是植被编排体系,它主要是将植被类型进行编排和归纳,形成一种层次结构的体系。
植被编排体系主要通过对各个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起植物群落的编排顺序。
编排体系主要按照植被类型的共性和相似性进行组织,使读者能够明确了解各个植被类型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总结来说,《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植被类型划分及编排体系是以植物分类学为基础,根据生态学原理和中国植被的实际情况而建立的。
它对中国境内的植被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和描述,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植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通过对《中国植被志》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中国丰富多样的植被资源。
我国是一个植被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拥有着多样化的植被类型,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
这些植被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我国植被的一些知识资料:一、我国植被类型的分类我国的植被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
1.森林:我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台湾等地区,其中包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类型。
2.草原: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其中包括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等类型。
3.湿地:我国的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主要包括沼泽、湖泊和河流湿地等类型。
4.荒漠:我国的荒漠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青海等地区,主要包括沙漠、荒漠草原等类型。
二、我国植被资源的特点我国的植被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我国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多种类型。
2.分布广泛:我国的植被分布区域广泛,涵盖了东南沿海、西南高原、东北平原、西北草原等多个地理区域。
3.产出丰富:我国的植被资源产出丰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4.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作用明显:我国的植被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我国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不断加强管理和保护的还积极推动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促进其可持续利用。
1.加强保护:我国政府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全面加强植被资源的保护工作。
2.合理利用:我国政府通过制定植被资源利用规划、推动生态旅游开发等方式,积极推动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四、我国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案例我国在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1.三北防护林工程:我国政府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成功修复了北方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改善了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状况,保护了生态环境。
中国的地理植被带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植被。
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的地理植被分布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本文将对中国的地理植被带进行介绍。
一、北方草原带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这个地区夏季短暂而湿润,冬季则干燥而寒冷。
北方草原带植被以草原为主导,覆盖范围广阔。
这里土地肥沃,适宜放牧和农耕。
主要植被有针叶林、草原草地等。
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等省份。
这个地区四季明显,气温适宜,降雨均匀分布。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被以落叶阔叶树木为主,树种丰富多样。
这里的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大豆、玉米等农作物。
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位于中国的南方地区,主要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这个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潮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以常绿阔叶树木为主,树种多样且呈现茂盛繁荣的态势。
这里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
四、西北干旱草原带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区,主要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
这个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西北干旱草原带植被以草原为主,以耐旱和耐寒的植物为主要特点。
这里草原广袤,适宜放牧和畜牧业。
五、西南热带雨林带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
这个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
西南热带雨林带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这里的地形复杂,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发展,且适宜种植水果、蔬菜等农作物。
六、青藏高原草甸带位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主要包括西藏、青海等省份。
这个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短暂,冬季漫长。
青藏高原草甸带植被以高寒草甸和高山草甸为主,适宜藏羚羊、牦牛等野生动物的生存。
这里的土壤贫瘠,不适宜大规模农业种植。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理植被带分布广泛,每个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不同,因此形成了多样化的植被类型。
地理植被带的划分为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了依据,也为保护和维护中国的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中国南方地区植被类型
中国南方地区,位于东经104度以东,北纬25度以南,包括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市的部分地区。
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丰富的植被类型。
一、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南方地区最为常见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
常绿阔叶林四季常绿,树木茂密,树种繁多,常见的有樟树、楠木、栲树等。
这些树木的叶子通常比较宽大,呈椭圆形或圆形,能够有效地反射太阳光,降低地表温度,保持水土。
二、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
随着季节的变化,树木的叶子会变色脱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常见的落叶阔叶林有枫树林、桦树林等。
在秋季,落叶阔叶林的红、黄、橙等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三、竹林
竹林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
竹子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植物,能够在短时间内覆盖大片土地。
竹林对于保持水土、调节
气候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竹子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可以用于造纸、制作家具等方面。
四、草地
中国南方地区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和高原地带,是一种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植被类型。
草地上的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率高,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同时,草地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五、灌丛
灌丛是一种以灌木为主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和高原地带。
灌丛中的灌木生长密集,高度较低,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防止风蚀和沙化。
常见的灌丛有高山柏树灌丛、杜鹃灌丛等。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
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
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
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
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
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
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
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
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
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
中国植被区划
中国植被区划包括亚马逊热带雨林、短期冷带针叶林、草原、高寒和低亚热带灌木林、高山植物园区等六大生态系统。
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中国东南部并向东部辐射,覆盖市等地,是中国最丰富的多样性
植被区之一。
此外,亚马逊热带雨林还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其中,中国亚马逊热带雨
林被分为15个植被区,其中森林覆盖率高达51.9%。
短期冷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及华北石峰山的山脉脊条、低丘陵及山地等地,
以及山西太原周围的青白江口一带西北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短期冷带森林植被区。
它覆
盖着森林类型的植被,其中木屰林覆盖率最高,占到植被总量的58.4%。
草原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平原及高原地区,以及祁连山一带。
中国草原分为大小不
等的几大植被区,其中蒙古草原植被区最大,覆盖着呼伦贝尔盆地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
巴彦淖尔盟及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的荒漠草原和半荒漠草原。
高寒和低亚热带灌木林是中国最重要的植被系统之一,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新疆、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份,主要以灌木为主。
这些植被覆盖着山谷和山地路沿线,但覆盖率不高,仅占植被总量的3.3%。
高山植物园区大多分布在中国西南重点保护区,主要有云南西双版纳向天竺山、新疆
库车自治区重要保护区等。
这些植被区之间具有较大的不同,其覆盖的植物种类也有所不同,覆盖率最高的是高山草甸,占植被总量的40.1%。
中国还缺少哪种植被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拥有多样的植被。
然而,由于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植被缺失的地区。
以下是中国还缺少的一些植被类型:1. 红树林:红树林是一种特殊的沿海湿地植被,能够抵御潮汐和盐碱土壤的侵蚀。
中国沿海地区有大片的潮间带湿地,但红树林分布较少。
由于过度开发、河流水流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原因,红树林的面积逐渐减少,导致海岸线的退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发展红树林将有助于维护海岸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高山森林:中国拥有丰富的高山地形,但高山森林的植被却相对较少。
高山森林是一种生长在高山地区的独特植被类型,对保持山地土壤的稳定性和水资源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过度砍伐、采矿和土地开发等活动,高山森林的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流失加剧。
在高山地区加强高山森林保护和恢复有助于保持山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3. 湿地:中国是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许多湿地正面临退化和破坏的威胁。
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水资源调节和碳汇等功能至关重要。
由于人类活动、城市化、农业扩张和水资源开发等原因,许多湿地面临土地退化、水质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的问题。
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利用是中国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
4. 草地:中国是世界上草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但草地质量普遍较低。
草地是重要的生态工程,对土壤保持、水资源调节和畜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人类活动、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中国的草地面临退化、草种减少和草原生态系统的不稳定问题。
加强草地保护和管理,推广科学的草地种植和养护技术,有助于改善草原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5. 森林草原过渡带:森林草原过渡带是森林和草原交错的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森林草原过渡带面临退化和破坏的问题。
加强对森林草原过渡带的保护和管理,促进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中国气候带的划分赤道带位于北纬10°以南的中国南海岛屿地区,在冬季平均极锋的南限以南。
积温大致在10000℃以上,≥10℃的天数为365天,1月平均气温超过26℃,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比热带的热量与水分多些,但气温年变率很小,四季雨量较均匀,岛上可生长各种热带植物。
热带雨林区域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全部及台湾岛,滇南少数地方,积温≥8000℃,≥10℃的持续期350~365天,1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全年无霜。
低地植被主要为热带季雨林,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椰子、槟榔、咖啡等都能生长,水稻可一年三熟,甘薯可以冬季播种,冬小麦生长不适宜。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包括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绝大部分地区。
积温4500~8000℃,≥10℃的持续期218~365天,1月平均气温0~15℃,年平均气温15℃以上。
无霜期8~12个月。
年降水量平均800~2000mm;土壤一酸性的红壤和黄壤为主;本区域常绿阔叶林的树种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茶科、金缕梅科为主,其树叶革质,光滑,能够忍受短期寒冷而不落叶,林冠比较整齐,迹象变化不如落叶阔叶林明显。
常绿阔叶林被砍伐后,常为针叶林所替代,但因本区东西两部分地理条件差异显著,针叶林的主要种类也不同:东部广泛分布马尾松,下层多见油茶和铁芒萁等;西部云南高原一带是云南松,下层多见小铁仔、厚皮香等。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杉木林普遍分布,极大buffs人工栽培,也有栽培后天然更新而呈现半天然状态的,还有毛竹林也是东部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
天然植被有亚热带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混生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为我国柑桔、茶、棕榈、油桐、毛竹主要产区,南部还有香蕉、菠萝、荔枝、龙眼、橄榄等多种经济作物。
水稻可一年两熟,小麦则各地都有栽培。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大致包括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积温3400~4500℃,≥10℃的持续期171~218天,1月平均气温-12~-6℃至0℃,年平均气温8-14℃,生长期5.5~7.5个月。
中国植被分类恩格勒系统植被是指地表覆盖的植物总体,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被的分类是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群落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过程。
恩格勒系统是国际上通用的植被分类系统之一,它以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为基础,将植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恩格勒系统,中国的植被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森林、草原、沙漠、湿地和高山植被。
森林是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之一,包括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等。
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气候湿润,植被繁茂,树木高大。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气候寒冷,植被适应寒冷条件,树木多为针叶类。
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四季分明,树木在秋季会落叶。
这些森林类型在中国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丰富的植被资源为中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草原是中国植被的另一重要类型,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地区。
中国的草原类型有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等。
草甸草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覆盖度高,适合牧畜业发展。
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但适应沙漠环境。
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寒冷,植被矮小,适应高原环境。
草原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
沙漠是中国植被的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中国的沙漠类型有荒漠、半荒漠和沙漠草原等。
荒漠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库鲁克塔戈沙漠等地,植被稀疏,多为低矮的沙漠植物。
半荒漠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等地,植被较荒漠更加丰富,但仍然适应干旱环境。
沙漠草原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地,植被相对丰富,适合草原生态系统的发展。
中国的沙漠地区是干旱区域,植被稀疏,但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湿地是中国植被的重要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
中国的湿地类型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等。
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气候湿润,土壤湿度高,植被丰富多样。
湖泊湿地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植被生长茂盛。
植被类型有哪几种中国共分出29个植被型,如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红树林、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草原、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等。
就地带性植被而言,植被型是一定气候区域的产物;就隐域性植被而言,是一定的特殊生境的产物。
1.针叶林:中国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区域的各气温带内,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都有分布,尤其是亚热带针叶林有久远的发展历史。
2.阔叶林:中国阔叶树种类非常丰富,将近1000属之多,为北美东部的三倍,其中乔木2000多种:而材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约1000种,许多是特有属和特有种。
3.灌丛和萌生矮林:中国的灌丛指的是荒漠以外的中生或中旱生灌木所组成的植被,包括各气候带高山上和特殊生境下,具有生理性干旱的灌木所形成的原生灌丛,也包括温带干旱区地下水位较高和半干旱区易蓄水的沙丘上的原生中旱生灌丛。
此外,湿润区各气候带的地带性森林破坏后的次生灌丛,荫生矮林也属于这一类。
4.荒漠和旱生灌丛:中国的荒漠则主属温带的范围。
在中国境内亚热带,热带局部特殊干热生境中,也有类似热带荒漠的旱生灌丛。
5.草原:中国的草原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从温带草原向西南方向延伸到亚热带青藏高原中部,则出现大面积的高寒草原,所以中国草原分布的地理位置大体上与太平洋东南季风的来源呈垂直相交的方向。
亚热带、热带稀树灌木草原仅局部地见于横断山脉的狭谷中和海南岛海边,与亚热带、热带旱生灌丛交错地组成复合体。
所以中国的草原可分为温带草原、高寒草原和亚热带、热带稀树灌木草原。
6.草甸:草甸是生长在中度湿润条件下具有中生特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
它区别于以湿生植物占优势的草本沼泽和旱生植物占优势的草原。
但它们往往是彼此逐渐过渡的,因而出现了一些与沼泽和草原有关的过渡类型。
形成草甸中度湿润的条件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平原的低洼处和河漫滩,受地下水或夏季浸水的影响,引起土壤的湿润;另一种是气候湿润所形成的,包括湿润气候地区森林破坏后次生的草甸和亚高山森林带以上的高山草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