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植被

中国植被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关系

专业选修课论文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08生科A 姓名:龚兴鹏 学号:084120010 科目:植物地理学 教师:崔明昆(副教授)

从气候的角度来论述我们国家植被的分布规律 作者:龚兴鹏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8生科A班 学号:084120010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 正文: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分布。 1气候与中国植被的分布 1.1.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 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 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2] 1.2 受寒流的作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降水。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1、克朗奎斯特分类法 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 目录 木兰纲Magnoliopsida 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 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 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 5. 蔷薇亚纲Rosidae 6. 菊亚纲Asteridae 百合纲Liliopsida 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 2. 槟榔亚纲Arecidae 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4. 姜亚纲Zingiberidae 5. 百合亚纲Liliidae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 2、哈钦松系统 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 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 目,69科。 目录 主要特点 实际应用 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

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主要特点 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411科。目前在我国,建立较晚的标本室,如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华南植物所、广西植物所、福建、贵州的经济植物标本室,多用哈钦松系统。南方的高等院校植物标本室也多采用哈钦松系统排列标本。 有人认为1973年版比原版更不好用,比如有些双子叶植物科本来关系较接近,如唇形目与马鞭草目用草本支、木本支为标准在系统树很早被分开,但实际上关系很近,五加科与伞形科亦是如此。人们宁可用旧版而不用它的新版系统,认为新版加重二元思想的色彩。 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实际应用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

郑万钧裸子植物分类系统

郑万钧裸子植物分类系统(1978) 一、系统大纲 Division Gymnospermae 裸子植物门 Class Cycadopsida 苏铁纲 Order Cycadales 苏铁目 Fam. 1 Cycadaceae 苏铁科 Gen. Cycas 苏铁属 Class Ginkgopsida 银杏纲 Order Ginkgoales 银杏目 Fam. 2 Ginkgoaceae 银杏科 Gen. Ginkgo 银杏属 Class Coniferopsida 松杉纲 Order Pinales 松杉目 Fam. 3 Araucariaceae 南洋杉科 Gen. Araucaria 南洋杉属 Gen. Agathis 贝壳杉属 Fam. 4 Pinaceae 松科 Subfam. Abietoideae 冷杉亚科 Gen. Keteleeria 油杉属 Gen. Abies 冷杉属 Gen. Pseudotsuga 黄杉属 Gen. Tsuga 铁杉属 Sect. Heopeuce长苞铁杉组 Sect. Tsuga铁杉组 Gen. Cathaya 银杉属 Gen. Picea 云杉属 Sect. Picea云杉组 Sect. Casicta丽江云杉组 Sect. Omorica鱼鳞云杉组 Subfam. Laricoideae 落叶松亚科 Gen. Larix 落叶松属 Sect. Multiseriales 红杉组 Sect. Larix落叶松组 Gen. Pseudolarix 金钱松属

Gen. Cedrus 雪松属 Subfam. Pinoideae 松亚科 Gen. Pinus 松属 Subgen. Strobus 单维管束松亚属Sect. Cembra五针松组 Sect. Parrya白皮松组 Suben. Pinus 双维管束松亚属Sect. Sula长叶松组 Sect. Pinus油松组 Fam. 5 Taxodiaceae 杉科 Gen. Sciadopitys 金松属 Gen. Cunninghamia 杉木属Gen. Taiwania 台湾杉属 Gen. Cryptomeria 柳杉属 Gen. Glyptostrobus 水松属Gen. Taxodium 落羽杉属 Gen. Sequoiadendron 巨杉属Gen. Sequoia 北美红杉属 Gen. Metasequoia 水杉属 Fam. 6 Cupressaceae 柏科Subfam. Thujoideae 侧柏亚科Gen. Thujopsis 罗汉柏属 Gen. Thuja 崖柏属 Gen. Platycladus 侧柏属 Gen. Calocedrus 翠柏属Subfam. Cupressoideae 柏木亚科Gen. Cupressus 柏木属 Gen. Chamaecyparis 扁柏属Gen. Fokienia 福建柏属Subfam. Juniperoideae 圆柏亚科Gen. Sabina 圆柏属 Gen. Juniperus 刺柏属 Order Podocarpales 罗汉松目Fam. 7 Podocarpaceae 罗汉松科Gen. Podocarpus 罗汉松属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从气候的角度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地形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同时,我国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与环境的显著特点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而由此导致的我国植被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又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很大的影响[1]。 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从南到北,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是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是从上海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却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1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1.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 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1.2 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主要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相关。一般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北美两侧都是海洋,其东部降雨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应地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北美大陆西部虽受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被经向的落

植物的分类系统

植物的分類系統 從我國古代有關植物的記載情形,皆以其用途為分類,因此大致以藥用及食用植物最為常見;國外至十六世紀,在植物分類上已有顯著的進步,如1620年Bauhin氏著作中,已有屬名、種名;另Ray氏根據胚胎(Embryo)而分為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並在其著作中將植物區分為: Ⅰ、草本植物(Herbae) (Ⅰ)無花植物(Imperfectae or Crytogamae) (Ⅱ)有花植物(Perfectae) Α、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es) Β、單子葉植物(Monocotyledones) Ⅱ、木本植物(Arbores) (Ⅰ)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es) (Ⅱ)單子葉植物(Monocotyledones) 至1735年Linnaeus氏創人為分類法,植物分類因此有最初之分類系統,之後經植物學家不斷的刪改並作成新的分類法【De Jussieu (1789)的自然分類系統;De Candolle(1813)刪改,及J. Lindley (1830)、S. Endlicher(1836~1840)的新分類法等】。1827年R. Brown 發現松柏類及蘇鐵類之胚珠裸露,於是將植物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此使植物的分類更趨進步。到了1859年Darwin氏發表「物種起源」之後,於分類上有很大的變化,此時意開始注意植物的親緣關係。由於各家分類觀點不同,因此在植物分類系統上亦有所差異,尤以種子植物差異最鉅,茲就各家分類系統選介如下: 一、Bentham and Hooker System 此分類系統以De Jussieu(1789)之排列加以擴大,並將De Candolle(1818)之系統予以解釋;Bentham & Hooker.(1863~1880)所著植物誌屬,為使成為植物分類的實用範本,故在排列上以最便於鑑定標本的方式做成下列分類系統。 甲、雙子葉植物門(Dicotyledons) 1.離瓣區(Polypetalae) 2.合瓣區(Gamopetalae) 3.一重花被區(Monochlamydeae)—即無花瓣類(Apetalae)乙、裸子植物門(Gymnospermae) 丙、單子葉植物門(Monocotyledons)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十章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一节 自然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世界上不同的地带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它们的分布,决定于群落所在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原因,但是气候常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大多数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分布上是有地带性的。以下将分别叙述世界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和他们的分布。 一、常雨林和红雨林 这两类群落都出现在潮湿的地带。 常雨林又称为潮湿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分配均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常雨林分布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赤道非洲的西部,其他如中美的东部,印度西南沿海,中印半岛的西部,我国的台湾南部、海南岛,以及许多热带岛屿上,也都有出现。常雨林分布在雨量最充沛、热量最丰富,热、水与光的常年分配最均匀的地带;相应地,常雨林就成为陆地上最茂盛的植物群落。在常雨林里,植物种类很多,每公顷的地面上可以出现二、三百种以上的树种(也有种类较少的情况)。树木的分枝少, 树 冠小,树身高挺,有些树种在树干下部 产生许多板状跟、像护墙一样围绕着高 大的树身。由于乔木的高度不等,因此 常雨林的树冠常参差不齐。成层结构很 发达,乔木层多至4~5层,下面还有灌 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纠缠交错,如 棕榈科的省藤属(Calamus )缠绕茎长可 达300米,附生真蕨类和附生的兰科植 物最为常见(图10-1)。这些附生植物 大量出现,种类也很多。除附生的藻类 和藓类外,还经常出现附生的蕨类和有 花植物,尤其是附生植物不但生在枝干 上,还生在叶上,似乎形成特殊的空中 花园。常雨林中所有植物都是常绿的, 终年生长,轮流开花。很多树木,例如 可可属(Theobroma )、木波罗属 (Artocarpus )、榕属(Ficus )以及柿属 (Diospyros )等的许多种,能在树干和 老茎上直接开花结实(图10-2)。常雨林中所有植物的芽都没有牙鳞。林内湿度很高,林下植物具有大而柔软的叶, 显示出湿性植物的特征;但上层乔木的 叶由于有时接触到晴朗炎热的天气,所以通常革质、坚硬、具光泽,带有旱生特征。

裸子植物的简单分类

裸子植物: 松科:冷杉,雪松,金钱松,湿地松,火炬松,赤松,黑松,五针松。 杉科:水杉,池杉,落雨杉,蜀杉,杉木,南洋杉,中山杉。 柏科:龙柏,金叶桧,园柏,相木,侧柏,日本扁柏,日本花柏。 罗汉松科:罗汉松,竹柏。 杨柳科:意杨,响叶杨,小叶杨垂柳,旱柳,银牙柳,何柳。 木兰科: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含笑,烈火楠,木莲,白兰花。 壳斗科:青冈,苦槠,板栗,锥栗,白栗。 榆科:朴树,榉树,珊瑚朴,琅榆,糙叶树,垂枝榆。 胡桃科:枫杨,美国山胡桃,山胡桃,胡桃。 大戟科:油桐,山麻杆,乌桕,算盘子,麻疯树。 豆科:槐树,刺槐,龙爪槐,紫荆,巨紫荆,合欢,山合欢,金合欢,紫藤,油麻藤,紫穗,槐,云实,三皂荚,皂荚,凤凰木,黄檀,花榈木,里荆树。 蔷薇科:蔷薇亚科:月季,野蔷薇,木香,粉团蔷薇,隶棠,金英子,无刺蔷薇。 李亚科:桃,梅,李,杏,紫叶李。 苹果亚科:贴根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 山茶科:梅茶,山茶,美人茶,油茶,木何。 杜仲科:杜仲。 四照花科:锦带花,红瑞木,灯槭台树,山茱萸,毛梾。 木犀科:桂花,女贞,金森女贞,小腊,水腊,小叶女贞,对节白蜡,白蜡,犀木,黄馨,迎春,探春。 冬青科:龟甲冬青,枸骨,铁杆冬青,大叶冬青。 藤黄科:金丝桃,金丝梅。

忍冬科:珊瑚树,六道木,金银花,荚蒾。 樟科:樟树,红楠,浙江楠,浙江樟,紫楠树,紫楠,舟山新木姜子,乌药,皮樟樟,刨花楠。 卫矛科:卫矛,丝绵木,大叶黄杨。 漆树科:南酸枣,黄莲木,盐肤木。 槭树科:樟树槭,鸡爪槭,红枫,三角枫,五角枫。 山矾科:山矾,白檀,老鼠矢。 桑科:桑,拓树,无花果,小叶榕,印度榕,天仙果,霹雳。 夹竹桃科:夹竹桃,落石。 茜草科:栀子花,高山栀子花,小叶栀子花,六月雪,白马骨。 杜鹃花科:马银花,闹羊花,毛白杜鹃,天目杜鹃,云锦杜鹃,黄山杜鹃。胡颓子科:佘氏羊奶子,红皮树。 金缕梅科:枫香,蚊母,继木。 无患子科:无患子,黄山栾树。 大风子科:榨木。 五加科:刺秋,五加。常青藤。 芸香科:枳,野胡椒,香泡,柑橘,佛手玳玳。 猕猴桃科:猕猴桃。 旋花科:花叶蔓常青藤。 玄参科:泡桐。 紫薇科:凌霄,火棘。 杨梅科:海桐。 单子叶植物:百科,剑麻。、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

第五章 植物的系统分类

第五章植物的系统分类 一、填空题 1. 植物分类阶层系统从大到小分别为界_____ 、_____ 、_____、_____ 、 _____ 、_____ 。 2. 十字花科的植物如油菜子房由_____个心皮组成,具有_____室,由____相隔 开。发育成果实后成熟时沿_____开裂,这类果实称_____果。 3. 桂花习惯上分为以下四个品种类型:_____ 、_____ 、_____、_____ 4. 秋色叶树种有_____ 、_____ 、_____、_____等。 5. 适合作绿篱的树种有____ 、_____ 、_____、_____等。 6. ____ 、_____ 、_____被世人合称为“岁寒三友” 7. 一个完整的学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用_______________文书写。 8. 蕨类植物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器官的分化; 9. 伞形科具________花序。 10. ________科是花冠蝶形, 二体雄蕊, 荚果, 常见植物________________。 11. 吊兰属于___________科。 12. 葫芦科植物的果实多数是___________果; 菊科植物的果为___________果。 13. 兰科植物花中的雄蕊与雌蕊___________。花粉常呈___________,种子细小______。 14. 双悬果属于________科。 15. 唇形科的主要特征是:草本,茎常,植物体含挥发性芳香油;叶,花冠合瓣,子房上位等。 16. 依据植物的特征, 判断属于哪科? (1) 叶对生,单叶,掌叶裂或为羽状复叶。 花两性或单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或雌雄异株,整齐,排成总状、伞房或圆锥花序。果为扁平的具翅分果__________ (2) 二年生草本。单叶互生, 总状花序, 果实为两心皮组成, 由假隔膜分成二室, 果实成熟时, 果皮沿两侧腹缝线开裂, 成二片脱落, 仅留下假隔膜, 种子附于假隔膜上。__________ 17. 下列每科各列举二个观赏植物 豆科: 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气候对xx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摘要]: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关键词]: xx植被自然要素气候条件分布规律 一、xx气候的特征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 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xx植被的主要类型 我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首先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 叶林 2、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第一章人的由来 1 2进化论的建立者是19世纪的达尔文 3、演变大致过程:环境变化→下地生活→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制造工具→大 脑发达→产生语言 3 输精管---输送精子 4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5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征,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 (2)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6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 种为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能提供能量。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奶、蛋、鱼、肉 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肥肉、大豆、花生 含脂肪较多的食物葡萄糖、蔗糖、淀粉 无机盐: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牛奶 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铁——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动物肝脏、菠菜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海带、紫菜、碘盐 锌——生长发育不良、味沉发生障碍 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鱼肝油、动物肝脏 维生素B ——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1

维生素C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牙龈出血 桔子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牛奶等 2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收器官) 消化腺:唾液腺——唾液淀粉酶 肝脏——胆汁(化成脂肪微粒) 胃腺——胃蛋白酶 胰腺、肠腺——含有消化糖类、 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4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胃、小肠) (胆汁)

生物的分类系统

第九章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的分类系统 现代分类系统是根据生物所有性状的异同,综合起来分门别类,称为自然分类法,它采用了阶梯从属的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如果某一等级内种类繁多,还可划分出中间等级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等。通过分类系统,可以了解各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每一个物种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二、生物的界级分类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对生物的分界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出现了不同的分界方法,如两界说、三界说、五界说、六界说等。 在显微镜发明以前,由林奈提出了两界说,把生物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三界说是在用显微镜发现单细胞生物后产生的,在1866年由赫克尔提倡,把生物分成单细胞的原生生物界和植物界、动物界。五界说是1969年由惠特克提出的,把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此说更完善地反映出生物的进化历程,得到大多数生物学家的承认。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将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六大类群: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第一节植物界的主要类群 【知识概要】 地球上的植物,目前已知的有40多万种,它们组成了整个植物界。植物界的主要类群归纳如下: 我国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许多世界珍稀的和特有的种类。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有熊类植物中的桫椤,裸子植物中的银杉、水杉、秃杉和被子植物中的金花茶、珙桐、人参和望大树。 一、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属于低等植物,其主要特征是一般具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殖器官为单细胞构造,植物体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群体和多细胞三类,没有根、茎、叶分化。绝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现存的藻类植物约2万多种。按细胞所含色素以及贮存养分的不同,可把藻类分为绿藻门、轮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等。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的比较见下表。

中国植被区划 最后

中国植被区划 学院:林学院 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姓名:李银莲 学号:2010203025

中国植被区划 一、几个定义 植被:一定地区中植物群落的总体。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受纬度(热量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南北向分布规律。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植被受经度(水分条件)影响所呈现的东西向分布规律。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受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垂直分布规律。 植被区划:在一定地段上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征等划分出高、中、低各级植被组合单位。 二、中国的植被类型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树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地带;温带草原地带;温带荒漠地带 3、植被区域基本特征 I.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我国称寒温性针叶林,系指主要分布于寒温带及中、低纬度山地的针叶林。针叶林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它们在欧洲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分布最为普遍,构成一条非常明显的针叶林带。它们的北方界线就是整个森林带的最北界线。 针叶林分布区的气候比夏绿阔叶林更具有大陆性的特点,夏季温凉,冬季严寒,最温暖的七月平均气温10℃~19℃,最冷月份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为3℃,在我国东北地区达-20℃,在西伯利亚甚至降至-52℃,一年中温度超过10℃以上的只有1—4个月。而严寒月份连续2—3个月,在雪被不多的地方,经常有很厚的冻土层。一般说来,植物生长期是很短的。年降水量为300—600毫米。 针叶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外貌非常特殊,很容易和其他森林类型区别。由于组成的优势种不同,外貌也有差异。一般来说,由云杉属(Picea)和冷杉属(Abies)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可以见到圆锥形和尖塔形树冠;由松属(Pinus)组成

植物系统分类部分

植物系统分类部分 引言 一、教学目的 通过引言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历史、任务;掌握植物各大类群的概念;了解双名法及其意义。 二、教学时数:讲授2学时,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植物分类的方法、植物的命名法、 难点: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结合学生自学 五、主要内容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重要性 第二节植物的分类 1.植物分类的方法 2.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第三节植物命名法 第四节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六、思考题

第一章藻类植物 一、教学目的 本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藻类分门的依据,用以区分、识别各门藻类;掌握重要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和生活史;通过归纳比较,从而了解藻类植物的演化趋势;使学生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由于藻类的多样性,关于他们的起源进化问题有各种不同的理论,课堂讲授应以一种系统为主,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适当介绍我国在藻类学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就。 二、教学时数:讲授3学时,实验3学时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真核藻类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结合实验室观察 五、主要内容 第一节原核藻类 1.原核生物与原核藻类 2.蓝藻门 1)蓝藻门的主要特征 2)分类及经济价值 3.原绿生物 第二节真核藻类 1.真核藻类概述 2.真核藻类的主要门类及其分门的依据 3.绿藻门和轮藻门 4.硅藻门

5.褐藻门 6.红藻门 7.真核藻类的经济价值六、思考题

第二章苔藓植物 一、教学目的 本章要求重点掌握苔藓植物的特征及地钱和葫芦藓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形态构造、繁殖和生活史,了解苔纲藓纲的区别及苔藓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的主要观点。 二、教学时数:讲授3学时,实验3学时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孢子体的结构,有性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四、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结合实验室观察 五、主要内容 第一节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1.指物体的形态结构 2.有性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3.生活史 4.分布与生境 第二节各纲的代表种类 1.分类概况 2.主要代表植物 1)葫芦藓 2)地钱 3)角苔属 3.苔藓植物的经济价值 六、思考题 第三章蕨类植物

中国植被

(一)《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吴征镒教授主编的《中国植被》一书(科学出版社,1980年),采用的分类单位有三级,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级分类单位之上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即植被型组,群系组与群丛组。此外,在某些主要分类单位之下设亚级,如植被亚型,亚群系等。各级分类单位的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植被型组:凡是建群种生活型相近并且群落的形态外貌相似的群落联合为植被组,如针叶林、阔叶林、荒漠、沼泽等,全国共划分出10个植被型组。 植被型: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如寒温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等。全国共分出29个植被型,其中地带性植被型26个,它们各自反映了一定的生物气候带,例如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区域的代表等,其余3个植被型为隐域性植被,即草甸、沼泽、水生植被。 植被亚型: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亚型。如落叶阔叶林分三个亚型,一是典型落叶阔叶林,以温带落叶阔叶乔木层片占绝对优势,为温带湿润地区地带性植被的代表类型;二是山地杨桦林,以杨柳科与桦木科的小叶树种占优势,常见于温带山地,多具次生性质。三是河岸落叶阔叶林,以耐湿的或耐盐湿的乔木树种占优势,与特殊的地下水条件相联系。 群系组:在植被型或亚型范围内,根据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同属或相近属)、生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划分群系组,如温性常绿针叶林可分出温性松林、侧柏林等群系组,典型草原可分出丛生禾草草原、根茎禾草草原、小半灌木草原等群系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如辽东栎林、大针茅草原、红砂荒漠、芨芨草草甸,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