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与新保守主义
- 格式:pdf
- 大小:88.77 KB
- 文档页数:1
马克思对于现代性两重批判一、马克思学说对于现代性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关键词:现代性、有原则高度、批判1、现代性:modernity,有137种定义,可见理解其含义的角度之多,但是马克思揭示的现代性是指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原则和纲领,也就是是现代世界称之为现代世界的某种东西。
具体来讲主要是两点:(1)资本(物质动因):重商主义时代进行大量的货币累积,但是单纯的货币累积并不是资本,只有当货币投入流通,并且产生超出其自身价值之上的价值,才能称之为资本,可见资本要求增殖,因此在此现代性的作用下,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增长,并且对于增长高度敏感。
海德格尔说现代社会处于一种“进步强制”的状态,当人们有一天认为增长可有可无,那意味着现代社会行将崩溃。
正是资本增殖的根本属性使得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必须把增长和进步作为自己的基本法则。
(2)现代形而上学(实现手段):即现代哲学以及以现代哲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和技术。
简而言之,即资本以何种方式增殖。
人们可以通过延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取绝对剩余,但是这是一种传统的、非现代的方式。
而现代方式即一种现代形而上学——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这要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提高生产率则是使生产变成科学的生产性应用的过程。
2、有原则高度:马克思并不是批判现代性的第一人,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的。
重农主义就对现代世界进行了批判,认为积累货币是罪恶的根源,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在于健康的农村居民,而不是像老鼠一样在地洞里钻来钻去的城市居民。
而卢梭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更是对于现代性批判的后盾式人物,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卢梭就认为现代世界的原则使人文明起来,使人类没落下去,使人类没落的并非金和银,而是铁和谷物——工业和商业、科学和技术。
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批判。
海涅曾对浪漫主义者进行过定义:他们设想一个黄金时代,即原始的自然状态,认为那是最优越的,而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没落的。
谈对中国化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它彻底改变了西方的传统理念和思维方法。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本体化思维方式,不再追求终极真理,而是把改造世界作为根本任务。
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变革。
可是人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传统之间的关系时,经常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而是从局部和个别关系入手,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正确理解。
因此,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和思维,才能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
马克思主义在20~21世纪都具有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彻底变革了西方的传统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时起到的作用。
虽然在20世纪有许多新观念被提出,但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最具时代价值的。
在当代我们仍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
有人将马克思主义比作一发炮弹,而我们所处的时代仍在炮弹的射程范围以内,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看待和利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用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全人类的理想和使命,其存在也体现了人类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时代解释性和批判性。
多数学者都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主要在于它具有良好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在进行创新和实现其当代价值时要传承马克思最开始的原则和思维方式,同时继续马克思关注人类社会生活和命运的研究。
从价值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全人类,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文化是研究“人”的中介,从当代文化思考产生共时性角度来看,文化领域是马克思主义新的生长点;从政治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对人权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西方人权思想和理想国的批判;从思维范式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超越近代主题性的同时,也从根本上超越了理论道路;从社会批判功能角度来看,它促进了现代社会市场的健康发展;从重建中国角度来看,它和中国的发展都具有实践性,两者之间具有亲和性;从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关系角度来看,马克思不仅是辩证法,还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在于指导社会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实事求是,它是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发展、创新的基础,在其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历史上,犹太人问题主要是以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神学冲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在马克思写作《论犹太人问题》的当时,正值中世纪反犹传统的全面恢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犹太人问题是一个纯粹的宗教问题,布鲁诺·鲍威尔也持这样的观点,并在《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篇文章中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针对布鲁诺·鲍威尔的这一观点,马克思于1843年写了《论犹太人问题》进行全面批驳,马克思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同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问题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了宗教的现实社会根源,深刻的批判了资本主义金钱崇拜的现象和资本主义社会人权的虚伪性。
一、对资本主义金钱崇拜的批判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犹太人的解放问题不是纯粹的神学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克服经商牟利、如何摆脱金钱崇拜的问题,这不只是犹太人的特殊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问题,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鲜明表征。
金钱崇拜是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分离,相互反对的最根本原因,只有消除了金钱的神圣性,宗教意识就失去了它在尘世的世俗对象,宗教也就自然消亡了。
马克思指出犹太教是一种追求实际需要的宗教,他们的世俗活动是做生意,经商牟利是他们最大的追求,金钱就是他们世俗的神。
人通过让渡商品换回的金钱可以用来购买所需的任何商品,满足自己的任何需求,因此,为了赚取越来越多的金钱,人们把商品世界之外、之上的东西也变为买卖的对象。
这样,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就发挥着万能的作用,扮演着支配一切的角色,成为人们生活的目的。
最后,金钱变成了统治人、奴隶人的力量。
马克思说:金钱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
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
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
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
[1] 人将自身的生活目的和价值转移到赚钱上,使金钱成为衡量一切事物(人和自然)的价值的唯一尺度,只有当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转换为金钱时,他们才是有价值的。
新保守主义名词解释新保守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和意识形态,它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兴起并迅速发展。
与传统保守主义不同,新保守主义更强调对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秩序的重视,对自由主义和社会变革的怀疑以及对集体价值观的强调。
以下是对新保守主义一些重要概念和思想的解释。
1. 传统价值观(Traditional values):新保守主义强调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基础。
这些传统价值观包括宗教信仰、家庭价值观、社区责任感和对传统道德规范的遵循。
2. 社会秩序(Social order):新保守主义认为社会秩序是维持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的基础。
他们主张通过强调社会责任、家庭价值观和立法来维护社会秩序,并反对过度的个人自由和无限制的社会变革。
3. 文化保守主义(Cultural conservatism):新保守主义强调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认为文化应该被保护和传承。
他们反对多元文化主义和相对主义,倡导本土传统和价值观的维护,并强调国家和社区需要一个共享的文化认同。
4. 反对集体主义(Anti-collectivism):新保守主义反对集体主义的思想,包括社会主义和大政府。
他们主张个人责任和自由市场经济,并认为这样的制度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自由和繁荣。
5. 字面解读(Literal interpretation):新保守主义强调对传统文本、法律和宗教经典进行字面解读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这样的解读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观,并抵抗相对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的侵蚀。
6. 对象关系(Object relations):新保守主义中的心理学概念,强调个体与家庭、社区和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
他们认为这些关系对于个人的发展和幸福非常重要,反对过度个人主义和社会的解构。
7. 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新保守主义认为维护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是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关键。
他们强调对于共同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并反对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主义对于民族认同的冲击。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左翼思潮12-12-27 作者:编辑:我爱南开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遇信任危机,以至于福山认为,历史已经终结,两个世纪以来的意识形态之争已经画下了休止符。
然而,自2007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这一历史场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马克思主义对时代的批判和论断又恢复了应有的力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西方与非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世俗化与宗教、现代化与生态主义、国家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等对立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处的思想和政治格局空前复杂。
一方面,新的现象和历史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刺激;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分歧又使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各种争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争论以及这些争论蕴含的问题性,就无法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一体化还是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是一还是多的问题是当下不可回避的问题。
2008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历史唯物主义年会,主题就是“多种马克思主义”(ManyMarxisms)。
按照会议组织者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重要的、异质的和多面相的理论和政治传统,因为马克思主义今天必然暴露在各种异质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之下。
马克思主义不能再退回到自我孤立的亚文化的学术小圈子中,自我封闭、孤芳自赏,而必须通过与不同地域的经验、不同学科和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对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有多种思考角度。
法国哲学家安德罗·托塞(AndreTosel)以法国思想史为背景阐述了它的历史演变。
他认为,1968年后,法国和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危机、重建和多元化三个阶段:1968-1975年为危机阶段,其特征是,在正统马克思主义内部出现了异端,但没有人放弃正统性的信念,这典型地体现在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强烈辩护中;1975-1989年为重建时期,出现了各种马克思主义的重建方案,如空间生产、现代性理论、救赎论马克思主义等,人们意识到马克思主义解释路径的多样性,但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扩展和对传统理论的补充;1989-2005年为多元化时期,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开启了一个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时代。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主题20世纪资本主义的纵深发展,资本触角的全面延伸,马克思当年所面临的“异化劳动”已经转变为一种人类的生存危机,毋宁说是“文化危机”。
面对这种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总结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经验教训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基础上,以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现代国家批判、现代性批判等多元化的视角开始重新反思启蒙的理性叙事,这种精神自觉主要表现在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历史反思、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强调,以及葛兰西对实践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主题思考切中了20世纪的核心问题,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同时为“文化焦虑”中的人类的精神自觉提供了某种有价值的参考。
标签: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可以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他们从一次次的革命失败中不断追求原因,为求探索出一条适合西方人思想意识和文化的解放之路。
正确地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就要着重分析他们的哲学观点与求知路线,这对于我们了解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一、卢卡奇:物化与阶级意识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把其触角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乃至意识结构都不自觉地被同化到资本的新陈代谢之中,在这个新的时代,物的现实世界对人的统治已经转变为整个社会与人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面临的“劳动异化”等主题也转移为一种“文化危机”,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卢卡奇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的时代问题,试图在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这个基础上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论述了辩证法、歷史唯物主义、总体性、物化、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党等一系列范畴。
卢卡奇虽然把物化等同于异化概念,但物化概念精确而深刻地触动了资本主义的致命处。
资本主义商品形式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形式”,“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一种物与物的虚幻形式”,整个物质世界呈现出一种不可把握的神秘性和神圣性,人们无可奈何,对外在的客体表现出对经济“自然规律”的服从,内在地转向意识内部的自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