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
- 格式:doc
- 大小:6.35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解答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为基本理论,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科。
它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将社会的进步视为历史的必然,因此,也有人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现代性的思想。
现代性是西方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征,它体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自由思考的普及和民主自由精神的形成,以及国际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因此,本文将以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解答和启示为线索,探讨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思想观点。
首先,马克思就现代性问题提出了关于商品经济、市场化经济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观点,认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现代性社会发展的基础。
此外,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自由和平等,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推翻资本主义关系,马克思认为,社会的自由和平等是现代性的特征,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和资本主义关系,才能达到真正的社会自由和平等,才能实现现代性社会。
此外,马克思在思想上对现代性问题也提出了令人值得思考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式,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文化形式,由于它的特殊性,现代性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思想、实践方法和生活方式,而这些理论思想、实践方法和生活方式,可以作为文化发展及各个社会阶层之间普遍交流的基本共识。
最后,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解答也给出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他把矛盾冲突看做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把社会变革看做是自由思想和实践的共同发展,强调国际社会、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号召劳动群体参加社会运动。
他的思想对现代性问题有重要的启示:要充分发挥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实现社会的自由和公正。
总之,从马克思思想上来看,现代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来看,现代性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就现代性问题提出了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化经济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观点,强调推翻资本主义关系和实现社会的自由和平等;在思想上提出了现代性是一种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式,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文化形式;最后,还给出了一些重要的启示,要充分发挥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实现社会的自由和公正。
马克思对于现代性两重批判一、马克思学说对于现代性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关键词:现代性、有原则高度、批判1、现代性:modernity,有137种定义,可见理解其含义的角度之多,但是马克思揭示的现代性是指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原则和纲领,也就是是现代世界称之为现代世界的某种东西。
具体来讲主要是两点:(1)资本(物质动因):重商主义时代进行大量的货币累积,但是单纯的货币累积并不是资本,只有当货币投入流通,并且产生超出其自身价值之上的价值,才能称之为资本,可见资本要求增殖,因此在此现代性的作用下,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增长,并且对于增长高度敏感。
海德格尔说现代社会处于一种“进步强制”的状态,当人们有一天认为增长可有可无,那意味着现代社会行将崩溃。
正是资本增殖的根本属性使得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必须把增长和进步作为自己的基本法则。
(2)现代形而上学(实现手段):即现代哲学以及以现代哲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和技术。
简而言之,即资本以何种方式增殖。
人们可以通过延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取绝对剩余,但是这是一种传统的、非现代的方式。
而现代方式即一种现代形而上学——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这要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提高生产率则是使生产变成科学的生产性应用的过程。
2、有原则高度:马克思并不是批判现代性的第一人,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的。
重农主义就对现代世界进行了批判,认为积累货币是罪恶的根源,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在于健康的农村居民,而不是像老鼠一样在地洞里钻来钻去的城市居民。
而卢梭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更是对于现代性批判的后盾式人物,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卢梭就认为现代世界的原则使人文明起来,使人类没落下去,使人类没落的并非金和银,而是铁和谷物——工业和商业、科学和技术。
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批判。
海涅曾对浪漫主义者进行过定义:他们设想一个黄金时代,即原始的自然状态,认为那是最优越的,而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没落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对《论犹太人问题》的一种解读摘要:《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于1843年写的针对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观点的批驳,其中在论述犹太人解放问题时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
马克思立足于全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对资本主义金钱崇拜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权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论犹太人问题》;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历史上,犹太人问题主要是以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神学冲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在马克思写作《论犹太人问题》的当时,正值中世纪反犹传统的全面恢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犹太人问题是一个纯粹的宗教问题,布鲁诺?鲍威尔也持这样的观点,并在《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篇文章中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针对布鲁诺?鲍威尔的这一观点,马克思于1843年写了《论犹太人问题》进行全面批驳,马克思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同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问题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了宗教的现实社会根源,深刻的批判了资本主义金钱崇拜的现象和资本主义社会人权的虚伪性。
一、对资本主义金钱崇拜的批判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犹太人的解放问题不是纯粹的神学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克服经商牟利、如何摆脱金钱崇拜的问题,这不只是犹太人的特殊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问题,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鲜明表征。
金钱崇拜是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分离,相互反对的最根本原因,只有消除了金钱的神圣性,宗教意识就失去了它在尘世的世俗对象,宗教也就自然消亡了。
马克思指出犹太教是一种追求实际需要的宗教,他们的世俗活动是做生意,经商牟利是他们最大的追求,金钱就是他们世俗的神。
人通过让渡商品换回的金钱可以用来购买所需的任何商品,满足自己的任何需求,因此,为了赚取越来越多的金钱,人们把商品世界之外、之上的东西也变为买卖的对象。
这样,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就发挥着万能的作用,扮演着支配一切的角色,成为人们生活的目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Mar. 2019 / No. 2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双重维度和方法论特征刘 军 侯春兰[摘 要]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实践的“原本”出发,深入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领域,揭示资本逻辑决定的现代性矛盾;同时,马克思批判作为现代性“观念副本”的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揭示了被现代资产阶级奉为圭皋的现代“理性”、“自由”等只不过是资本逻辑的观念粉饰。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蕴含了丰富的方法论特征:不论是以辩证法为核心的总体性批判,还是以改造世界为指向的实践性批判,或是以世界市场为视角的世界历史性批判,抑或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的现代性超越,都指引着马克思揭开现代性的迷雾。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具有鲜活的时代生命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现代性;资本;方法论;当代启示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西方现代性滋生发展的社会土壤,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植根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从物质生产实践的“原本”出发,继而批判现代性所蕴含的理性、平等、自由等在内的系列“观念副本”,马克思提供了理解“现代性”的基本概念工具和规范基础,并通过革命化的实践参与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伟大历史。
二百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耀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a作为现代性的继承者、批判者和重建者,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对于我们思考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意义。
一、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
b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的《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上的演说》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二律背反的事实:“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李承儒(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现代性问题作为当前社会发展遇到的瓶颈已经为许多哲学家所批判和反思,但仅从否定启蒙理性的角度批判现代性问题显然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后现代主义者不再存在论基础上去消解理性中心主义的做法也是流于表面。
尽管马克思没有直接使用过“现代性”一词,但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洞察,对资本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思、重构和超越,从异化劳动入手,提出只有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自由人共同体,才能使人回归本质,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这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反思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9)01-0144-04作者简介:李承儒,(1990—),男,汉族,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统战理论等研究。
现代性理想是一种以人的理性为基础,人的主体自由为标志的思维意识的转向,也是确立理性权威,重新建构人类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的拐点。
正是启蒙理性为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体系,创造了新的世界秩序。
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人类所能企及的范围内,人的因素已经超越了自然因素,可以说,人成了世界的“主体”。
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
”[1](P561)当资本逻辑伴随着启蒙理性主导人们的思想之后,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便不断被推向前进,但全球问题却逐渐凸显,并不断扩大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这使得许多人对启蒙理性重新进行反思,以求解决现代性问题。
而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现代性已不再作为支配和衡量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标准,反而成了他们批判的对象。
但仅仅通过全面否定启蒙理性从而解决现代性问题是绝不可能成功的,现在宣告告别现代性而步入后现代更是不现实的。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赵文(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5)24-0156-02文艺传媒摘要20世纪初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而西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均以失败告终,在这种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便由此产生。
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它从产生到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哲学理论和批判理论两个核心理论。
本文以批判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分析探究了批判理论中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政治和文化的批判理论,并进一步阐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文化批判理论现代性政治批判理论On the Critical Theory of Western Marxism to Moderni原ty//Zhao WenAbstract In early20th century,the Russian October Socialist Revolution won a victory,while the socialist movements in other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failed.In this context,Western Marxist scholars began to re-examine and think Marxism,thus resulting in the emergence of Western Marxism.Western Marx-ism is both a complement and extension of Marxism,but also in-cludes critiques of Marxism,which have several decades of histo-ry from its advent to now.Western Marxism has two core theories, that is,philosophical theory and critical theory.With critical the-ory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research,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critical theory to modernity,an-alyzes the critical theory of Western Marxism on modern politics and culture,and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critical theory of Western Marxist philosophy.Key words Western Marxism;modern culture critical theory; modern politics critical theory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早是由德国学者科尔施提出的,其从提出到发展至今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卢卡奇等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第二阶段是以法兰克福等学派为代表,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补充;第三个阶段是以“后马克思主义”学者为代表,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的背离。
浅谈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提要: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考察而得出的社会理论。
尽管他认为这种现代性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无比的推动作用,但他也更加鲜明的看到这种现代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完成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实践方面的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对它的超越。
关键词:现代性;批判;共产主义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但是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入考察,马克思对现代性作出了新的实质性的理解。
他的现代性理论是一种现代性的社会理论。
他所讲的“现代社会”,就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
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致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现代”色彩。
马克思认为这种现代性源于现代生产,现代社会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生产方式不同。
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以及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现代性的生成、演化,制约着观念、文化现代性的发展。
离开了现代生产,很难真正透彻的说明现代性的形成。
应该说,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对社会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推动作用,具有非常革命的性质。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所取得的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而且马克思对构建资本主义现代性起重大作用的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理性和解放等价值也十分推崇。
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代性的发展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成果;另一方面,现代性又导致了社会裂变等各种异化现象。
在对现代性积极成果赞扬的同时,对于现代性的负面效应,马克思也同样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由此完成了对它的超越,创建了共产主义理论。
一、对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对启蒙哲学特别是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批判,理清了其中凝结着的启蒙现代性理论,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理解与超越
马克思是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他是经济学上“第二次革命”的倡导者,他的学说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的思想领先传统,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蕴含着很多可以被超越的结构,他认为公民应该反抗资本主义,以发展一个更公正和实现真正自利的社会秩序。
从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可以被视为法制监督下的自动状态,其经济结构和政治关系存在强大的内在压力,这种压力使得它产生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但它往往存在一种不公正的结构,社会的不平等、贫富差距、个体的权力和失去主角地位等等问题对社会的发展是非常不健康的。
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必须有效地维护和改善,否则就会出现社会的紊乱、分裂和动荡的局面。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必须得到超越。
超越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在经济领域,二是在政治领域。
他指出,对经济制度存在过时的概念,应当进行革新和变革,采取更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公平实施经济利益的均等分配,摆脱经济的贫穷桎梏,解放人们的政治权力,促进所有群体的共同利益。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在政治领域中,人们应当反对对当权者的崇拜,尊重人权和主权概念,建立民主共和体制,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建立多元化文化氛围,以促进真正的进步。
总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理解和超越,旨在构建一个多样、包容和友好的社会秩序,倡导公平、自由和尊重的精神,提高人们的社会对等意识,实现公正的状态权力,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有力的基础。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是现代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社会和思想界。
本文将重点探讨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主要体现在两部著作中:《资本论》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和矛盾,对人类的本性、自由和幸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1. 资本主义的异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被少数人垄断,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这样就会让工人和他的劳动进行分离,劳动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机械的活动,和人的本性、本我、价值观念等形成了巨大的冲突,从而产生了灵魂的寂寞、心灵的空虚等问题。
2. 现代社会的物化马克思还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是造成人类现代性危机最根本的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都是以物化为前提,人变成了物,物变成了人,物的支配性大大增加,人类的自由、幸福等价值被压抑、弱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被迫过分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名利,完全舍弃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人格。
3. 社会的疏离和分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使得社会出现了疏离、分裂等问题。
现代社会的个体,互相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弱,独立行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样,不仅更加加剧了人们的孤独感、失望感、沮丧感等情绪,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化、不公和敌对。
4. (虚假)意识形态的掩盖马克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给人带来了很多迷惑、欺骗、误导和疑惑,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一种精神单位,这种精神单位可以把支配的权利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同时它又可以被认为是很公正和民主的。
这个单位就是官方意识形态。
马克思认为,官方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意识形态”,它通过精心的洗脑、公关等手段,使得整个社会看似民主、自由,实际上是“事实上的专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
历史上,犹太人问题主要是以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神学冲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在马克思写作《论犹太人问题》的当时,正值中世纪反犹传统的全面恢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犹太人问题是一个纯粹的宗教问题,布鲁诺·鲍威尔也持这样的观点,并在《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篇文章中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针对布鲁诺·鲍威尔的这一观点,马克思于1843年写了《论犹太人问题》进行全面批驳,马克思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同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问题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了宗教的现实社会根源,深刻的批判了资本主义金钱崇拜的现象和资本主义社会人权的虚伪性。
一、对资本主义金钱崇拜的批判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犹太人的解放问题不是纯粹的神学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克服经商牟利、如何摆脱金钱崇拜的问题,这不只是犹太人的特殊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问题,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鲜明表征。
金钱崇拜是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分离,相互反对的最根本原因,只有消除了金钱的神圣性,宗教意识就失去了它在尘世的世俗对象,宗教也就自然消亡了。
马克思指出犹太教是一种追求实际需要的宗教,他们的世俗活动是做生意,经商牟利是他们最大的追求,金钱就是他们世俗的神。
人通过让渡商品换回的金钱可以用来购买所需的任何商品,满足自己的任何需求,因此,为了赚取越来越多的金钱,人们把商品世界之外、之上的东西也变为买卖的对象。
这样,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就发挥着万能的作用,扮演着支配一切的角色,成为人们生活的目的。
最后,金钱变成了统治人、奴隶人的力量。
马克思说:金钱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
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
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
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
[1] 人将自身的生活目的和价值转移到赚钱上,使金钱成为衡量一切事物(人和自然)的价值的唯一尺度,只有当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转换为金钱时,他们才是有价值的。
实际的自然界只是金钱的附属物,只有当它能够贴上金钱的标签时,它才会是人们眼中的实际存在,否则它永远都是一个想象的存在。
不光自然界如此,理论、艺术、历史甚至人本身也都成为外在于人的、被蔑视的东西。
犹太教把外化了的人、外化了的自然界,变成可让渡的、可出售的、屈从于利己需要的、听任买卖的对象[2],把一切属人的东西都贬低为金钱。
现代社会中,金钱崇拜不再是犹太人独有的犹太精神,而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金钱通过犹太人或者其他的人而成了世界势力[3]。
由于以实际需要、利己主义为核心的犹太精神成为世界的普遍精神,成为市民社会的根本原则,因此,犹太人就用自己的方式解放了自己。
犹太人的实际政治权力同他的政治权利之间的矛盾,就是政治同金钱势力之间的矛盾。
虽然在观念上,政治凌驾于金钱势力之上,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奴隶。
[4]表面上基督教制服了犹太教,实际上犹太人凭自己的金钱势力决定着基督教国家的命运。
金钱崇拜是离间人与人关系的力量,是把每个人都分化为孤立的、原子式的个体的力量。
人们普遍处于自身受非人的关系和自然力控制的状态,处于人的本质的异化状态。
因此,问题已经不是犹太人的解放问题,而是人类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5],是整个人类从做生意和金钱中获得解放,从金钱崇拜中获得解放,这是全人类解放的事业。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权的批判
马克思指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权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政治权利,属于公民权;另一部分是不同于droits du citoyen[公民权]的droits del’homme[人权][6]。
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存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分裂的状况,于是,人一方面是作为共同体的类存在物,作为公民、法人而存在,另一方面是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作为利己的、孤立的个体而存在。
人权被标榜为不分国籍、种族、阶级、性别、年龄、肤色、职位等差别的人
的权利,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全人类的权利,具有普遍性。
然而在实践中,平等的人权却很少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平等拥有。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权指出,所谓自由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划分出互不损害的界线,自由这一人权不是建立在人与人相结合的基础上,而是相反,建立在人与人相分隔的基础上。
这一权利就是这种分隔的权利,是狭隘的、局限于自身的个人的权利。
[7]而财产权、平等、安全都是把他人的存在变成对自己权利的限制,充满着对他人的警惕和防卫。
人权名义上表明的是所有人的自由和平等,但实际上它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自由和平等。
因此,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所谓的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人,即没有超出封闭于自身、封闭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行为、脱离共同体的个体。
[8]然而,资本主义国家人权的虚伪性还不止于此,他们一边宣布人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但又随时可以取缔和废止这些权利。
理论上,政治生活只是保证人权、个人权利的手段,但当人权同政治生活发生冲突时,被抛弃的反而是目的。
这种目的与手段关系的本末倒置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政治解放本身的二元性和不彻底性,在于市民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矛盾,人的个体感性存在和类存在之间的矛盾。
因为市民社会的成员是感性的、直接的存在,而公民却是抽象的、寓意的存在,因此,现实的人只有以利己的个体形式出现才可予以承认,真正的人只有以抽象的citoyen[公民]形式出现才可予以承认。
[9]市民社会的狭隘本性造成人与人的对立,连结每一个人的纽带是利己的需要和私人利益,人的类本质被淹没在自私自利的冰水之中。
因此,要想实现真正普遍、平等的人权,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实现人类的最终解放,只有现实的人超越利己主义,&&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10]。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马克思否定人权,只是否定资产阶级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特殊的人权,是对资本主义国家把普遍的人权变为个别人的特权的否定。
真正的人权关注社会中具体的个人,是实践中每一个人仅作为人而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所肯定的和为之奋斗的事业。
三、结论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并不是以述评犹太教或犹太人的善恶优劣为中心的,而是在分析犹太人问题的过程中揭露宗教异化的现实经济根源,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资本主义人被物役的现代性问题。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缺陷的定在,这种缺陷的根源只能到国家自身中去寻找,宗教不是世俗局限性的原因,而是它的现象。
完成了的政治国家存在政治共同体与市民社会的分裂,在政治共同体中,人是类存在物,而在市民社会中人则是自私自利的孤立存在物,正是这种分裂为天国与尘世的宗教意识提供了现实的感性对象。
市民社会利己主义的本性使所有人都处于竞争对立的状态,每个人都分散成孤立的个体,隐进自己的洞穴,独自积聚财富,每个人都想尽量让自己远离别人,因为他们生恐失掉自己的银钱和既得的权利。
结果他们习惯于只指望自己,使自己的心灵惯于不相信他人的帮助,不相信人和人类,于是就造成一面自己被别人推开,一面自己又去推开别人。
只有消除了市民社会的本质和前提,即经商牟利和私有财产,把人从金钱和物的奴役、支配下解放出来,市民社会与政治共同体的矛盾将不复存在,宗教也将随之消失。
马克思说:犹太精神不是违反历史,而是通过历史保持下来的。
[11]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阶段是必经的、也是必然会被新的历史阶段所取代的。
同样,异化统治人类的时代也会完结。
马克思以追求全人类的普遍自由解放为目标,从批判金钱崇拜、人权等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典型特征入手,不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独特理论视角,而且为反思现代性留下了具有普遍性、针对性、复杂性为特征的思想遗产,为我们今天能够正确面对现代性本身提供了理论指引。